唐顺之
信陵君救赵论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①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注释】
①信陵君: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着名的军事家。
【译文】
评论的人,将盗取兵符当作是信陵君的错,我觉得,这并不该怪罪他。当时,秦国已经非常的暴虐,将所有兵力对准赵国进攻,赵国肯定会毁灭。赵国是魏国的保护伞。要是赵国毁灭,那么下一个灭亡的就是魏国。而赵国和魏国又是楚、燕、齐等国家的保护伞,要是赵国和魏国毁灭,那么剩下的也会接连毁灭。天下的局面,真的是到了最危险的境地。所以,救助了赵国,其实就是救了魏国;救了一个国家,就是救了六个国家。盗用魏国兵符解除魏国的危险,借用一个国家军队救助六国的灾难,哪里错了呢?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译文】
如此看来信陵君真的没有错吗?我说:又不是。我要谴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①,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
。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注释】
①平原君:嬴姓,赵氏,名胜。东武(山东武城)人,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
【译文】
信陵君只是一个公子而已,但是魏国原本是有君主的。赵国没有向魏王求助,却向信陵君恳诚地发出请求,这是赵国仅知道信陵君,却不知魏王。平原君借婚姻去刺激信陵君,信陵君也因是姻亲,所以想快点救助赵国,这样是信陵君只晓得姻亲,而不知道有魏王。他偷兵符,不是为救魏国,不是为救六国,仅仅是为救赵国罢了;也不是为赵国,只是为平原君而已。要是灾难不发生在赵国,而是别的国家,那样就算是解除魏国的保护伞,解除了六国的保护伞,信陵君肯定也不会相助。要是平原君不在赵国,或平原君与信陵君不是姻亲关系,就算赵国毁灭,信陵君肯定也不会相助。这样一来,赵王与整个国家,竟不如平原君重要,魏国依靠的军队与守备,也仅仅是给信陵君的姻亲使用了。还好胜利了,要是失败了,成为秦国的俘虏,这就是将魏国百年江山陪葬给了姻亲,我真不晓得信陵君要如何给魏王请罪。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①,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
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注释】
①侯生:秦朝时韩国人,着名方士,秦始皇的顾问,信陵君的食客。
【译文】
窃取兵符来救助赵国,应该是侯生想出,如姬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君靠偷取兵符去救助赵国,如姬为帮信陵君,从魏王就寝处拿到兵符,这就是说,这二人也只晓得信陵君,不晓得魏王。我觉得,信陵君为自己着想,不如用激烈的言辞向魏王努力进谏,假如魏王听不进去,就用他已经打算和秦军以死相拼的决心,在魏王面前自尽,而魏王必定会觉悟。侯生为信陵君着想,不如亲自与魏王见面进行劝说,要是魏王听不进去,那么他就用打算为信陵君而死的决心,在魏王面前死去,魏王必定会觉悟。如姬如果想向信陵君报恩,不如在魏王空闲时刻,日夜进行劝说,要是魏王听不进去,那么她就用打算为信陵君而死的决心,在魏王面前死去,魏王必定会觉悟。如此一来,信陵君就不用得罪魏王,也不会得罪赵国。侯生与如姬就不会得罪魏王,也不会得罪信陵君。为何不用这
样的方法呢?因信陵君只晓得姻亲所在的赵国,不晓得魏王。身边的宠妾,外面的邻国,低级低下的夷门看守,全部只是知晓信陵君,不晓得魏王。这样一来,魏国只是有个被孤立的君王而已。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仇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穰侯①,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瘤②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注释】
①穰(ráng)侯:亦作魏厓,即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弟弟,曾为秦国将军、相国。
②赘(zhuì)瘤:比喻多余无用的事物。
【译文】
唉!这个世道自从衰败开始,人们就逐渐惯于与公道背驰,而为私自好友卖命,将固守贞操公平行事的法则忘在脑后。有位高职重的宰相而没有严苛的君王;有私人恩怨而没有正义的愤恨。就如同秦人只晓得穰侯,却不晓得秦王;虞卿只晓得平民朋友,却不晓得赵王。大概君王如同旗子上的饰品般,时间已经长久了。这样看来,信陵君的过错,的确不全是因为盗取了兵符。要是他是为魏国、为六国,就算是偷了兵符也情有可原;但假如仅为赵国,为姻亲,就算是求魏国给予兵符,通过正当行为拿到它,也是有罪的。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
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瘤也。
【译文】
即便这样,也不能说魏王没有责任。兵符在他卧室中藏着,信陵君怎么能偷到呢?信陵君没有顾忌魏王,径直向如姬求助,是因为他很早就察觉到了魏国的疏忽;要是如姬没有顾虑魏王,有胆量偷兵符,是因为她一直都受到魏王的宠爱。木头腐朽时就会滋生蛀虫。古时,君主掌握大权,朝廷里里外外都恭恭敬敬。这样的话,信陵君如何能与赵国私交?赵国如何能求助于信陵君?如姬如何能对信陵君心存感恩?信陵君如何利用自己对如姬的恩情请求相助?脚踩到寒霜就知晓冬天即将来临,怎么是一朝一夕呢?这样来看,不只是大家不知晓魏王,就连魏王自己,也将自己视作旗子上的饰品了。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①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②,嗟夫!圣人之为虑深矣!
【注释】
①值党:树立派别。
②原仲:陈国大夫。他去世后,好友季友偷偷去陈国把他下葬。孔子将此视作结党营私。翚(huī):羽父,鲁国大夫。宋国对郑进行讨伐,也让鲁国出兵,鲁隐公拒绝,翚坚持请求带兵出征。孔子将此视为目无君主。
【译文】
因此,信陵君能够看作臣子私自勾结党羽的借鉴,魏王能够看作君主失去大权的借鉴。《春秋》曾经记录了季友偷偷埋葬原仲,翚强迫隐公出兵的事件。哎!圣人思考的问题真的是长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