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①以脱于虎豹之秦②。
【注释】
①卒:最终,终于。
②脱:逃开。虎豹:像虎豹一样。
【译文】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够聚集天下有真实才学的人,人才也会因此投奔到他那里,而他也终于因为他们的帮助,能够从像虎豹一样的秦国那里逃脱出来。
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②,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③,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释】
①特:仅仅,只是。
②擅:凭借。
③南面:面向南。
【译文】
哎!其实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人的头目罢了,怎么称得上是有能力搜揽人才的人呢?假如他不是这样,凭借着齐国的实力,就算是拥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能够制服秦国,在南面称王,哪里还用得着借助一些鸡鸣狗盗之辈的力量呢?鸡鸣狗盗之辈在他的家中出现,这正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去投靠他的原因啊。
同学一首别子固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①,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②,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③,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④,其师若友,岂尽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注释】
①子固:即曾巩,字子固。
②正之:即孙侔,字正之。
③过:交往。
④辞币:信件和礼物。
【译文】
长江南面有一个贤才,字子固。他不是现在世俗所说的那种贤才,我仰慕他并且跟他成为朋友。淮河南面有一个贤才,字正之。他也不是现在世俗说的那样的贤才,我也仰慕他并且跟他成为朋友。这两个贤才不曾有过拜访交流,没有相互交谈过,也没有相互有过书信往来或者是交换礼物,他们的老师和友人难道是一样的吗?我观察过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他们之间不一样的地方居然很少!我说,这是他们向圣人学习的原因罢了。他们向圣人学习,那么他们的老师和友人也一定是向圣人学习的。圣人的语言和行为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所以他们很相像也就是必然的了。
予在淮南,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还江南,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为然。予又知所谓贤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①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盖亦尝云尔。
夫安驱徐行,中庸之庭而造于其
室②,舍二贤人者而谁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从事于左右焉尔,辅而进之其可也。
【注释】
①扳:援引。
②造于:到达。
【译文】
我在淮南,跟正之说起子固,正之对我说的话并不怀疑。回到江南,跟子固说起正之,子固也觉得我说的话是真的。所以我又发现了这些在大家眼里是贤才的人,他们不仅在言语和行为上相似,就连信任都是一样的。子固写了《怀友》给我,文章的意思是说要相互帮助援引,最后能够达到中庸的境界,正之也曾经这样说过。就像是驾着车慢慢地向前走一样,慢慢地走到中庸的庭院,然后登堂入室,到达了中庸的最高境界,除了他们两个还能有谁呢?我却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够达到中庸的境界,但是却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努力去做,通过他们的帮助向这个境界不断进步也是有可能的。
噫!官有守①,私有系②,会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学一首别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注释】
①守:值守,岗位。
②系:牵制。
【译文】
哎!身为官员有自己的职守,每个人也都有私事牵绊,我们朋友之间没有办法经常聚在一起,我写了这篇《同学一首别子固》,用来相互鼓励和慰藉。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③,其文漫灭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注释】
①华山:在今天的安徽含山北面。
②庐:房屋,房舍。
③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④漫灭:石碑上的文字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译文】
褒禅山又叫华山。唐朝的时候有个和尚慧褒开始在这里建造房屋居住,之后又埋葬在这里,因此,慧褒死了以后这座山就叫做褒禅山。现在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房屋和坟墓所在的地方。这座禅院的东面五里之地有一个叫华山洞的地方,是因为位于华山的南面才这么有名。距离洞口有一百多步远的位置,有一块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经看不清了,只有其中几个字能隐约辨认出来,叫做“花山”。现在把“华”字读成“华实”的“华”,可能是把字音读错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
而欲出者②,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③,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注释】
①窈然:幽深的样子。
②怠:懈怠。
③既:已经,……以后。其:助词。
【译文】
山洞下面地势平坦宽阔,有一道泉水从边上的墙壁上流了出来,到这里游玩并且在山洞墙壁上题字的人非常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顺着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幽深的山洞,走到洞里,人们会感到十分寒冷。有人要问这个洞有多深,就连那些特别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能走到它的尽头,这个洞被人们称为“后洞”。我和我的四个朋友举着火把往前走,越往里走,前进就越难,但是看到的景色就越绮丽。有一个同伴懈怠了,他不想往前走,说道:“我们要是不往回走,手里的火把就要烧完了!”所以大家都跟着他一起出来了。我估量着我们达到的深度跟那些喜欢游玩的人相比还不够十分之一,但是看看周围洞穴的墙壁,到这里题字的人已经很少了。可能洞穴越深,来这里的人就越少吧。当我才从山洞中退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有力气继续往前走的,火把也是能够继续照明的。退出来之后,就有人抱怨那个主张要退出来的人,我也十分遗憾自己跟着大家一起出来了,没能尽情地享受游玩的乐趣。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①,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注释】
①夷:平坦。
②瑰怪:瑰丽奇异。
【译文】
于是我感叹,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会收获些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深入思考且处处如此。那些平坦而且距离较近的地方,游客就很多;艰难险阻多且距离较远的地方,能够到达的人就很少了。但是世上的奇伟、瑰怪和不同寻常一般的景观常经常是在偏远危险而且很少有人能够到达的地方,所以没有坚强的毅力是不能够到达的。有毅力,不会因为别人在半路上停下,可
是如果体力不够,也是没办法到达的。有毅力和体力,又不因为别人懈怠而松懈,但是到了幽深昏暗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的帮助,还是不能够到达的。然而如果有足够的体力却没能到达,在别人眼里是可以嘲笑的,自己也会悔恨。如果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还是没有到达,那就没有必要悔恨了,谁又会责怪或者嘲笑我呢?这就是我得到的道理!
予于仆碑,又以①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②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释】
①以:因此。
②谬其传:以讹传讹。
【译文】
对于那块倒在路上的石碑,我又悲叹可惜古代的书籍文献不复存在,后人又会以讹传讹地弄混许多事情的真相,这样的例子怎么能举完呢?这就是读书人对于学问不能先谨慎思考再做出选择的原因啊。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译文】
跟我一起游玩的四个人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县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和安上字纯父。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君讳平①,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②,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③,朝廷开方略之选④,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⑤,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⑥,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注释】
①讳:避讳。古人认为死者为大,不直呼死者名讳,在前面加一个“讳”字。
②卓荦不羁:卓绝出众,不被世俗所羁绊。
③宝元:宋仁宗赵祯的年号。
④开方略之选:选拔拥有治国用兵等特殊才能的人才。
⑤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死后谥文正。郑文肃公:即郑戬,死后谥文肃。
⑥太庙斋郎:主要掌管皇室宗庙祭祀事宜的官员。
【译文】
这位墓主名字叫许平,字秉之。我曾经为他的家族编纂过家谱,他就是家谱上记载的泰州海陵县的主簿。许君跟他的哥哥许元因为相互友爱被天下人称赞,而且他这个人从小就聪明卓越、十分出众,又不被世俗所牵绊,善于辩论,跟他的哥哥都因为有谋略而被当时的大人物看重。宝元年间,朝廷开设制举方略科,选拔拥有治国用兵等特殊才能的人才。陕西大帅范文正公范仲淹和郑文肃公郑戬争着把许君的文章推荐给朝廷,所以许君就被召到京城考试,后来封了个太庙斋郎的官职,没过多久又被选上了当泰州海陵县的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
,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①,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注释】
①自许:夸赞自己,自负又自信。
【译文】
达官贵人多数都夸赞许君有才学,能够任用他做大事,不应该把他埋没在州县做小官。许君也常常情绪激动地夸赞自己有才能,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就去世了。哎!真是太悲哀了!
士固有离世异俗①,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②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③。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注释】
①离世异俗:超脱于世俗之外。
②窥时俯仰:抓准时机,随机应变。
③右武之国:崇尚武力的国家。
【译文】
读书的人当中本来就有一些超脱世俗以外的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即使受到责怪、嘲笑、讽刺、侮辱和困境,却一点儿也不后悔,完全不像一般人有着对功名利禄的渴望和追求,更不像他们一样要流芳百世。这样的人因为跟世俗不相协调从而不得志,本来就是一定的事情。那些有智谋策略的,而且也喜欢功名利禄的读书人,看准时机,随机应变,奔走相告找寻发达显贵的机会,但是却总也找不到机会,这样的人居然也是多的数不过来。善于辩论的人能够改变万事万物,但是却在需要他们的时代受到冷遇和困境;足智多谋的人能够镇压三军,但是却在崇尚武力的国家里被埋没。这样的情况又怎么来说明呢?哎!那些对后世有所期盼,并且对现在的遭遇不后悔的人,可能是已经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吧!
君年五十九,以嘉佑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杨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译文】
许君活了五十九岁,在仁宗嘉佑某年某月某日,葬在真州扬子县甘露乡的谋个墓地。夫人姓李。儿子许瓌没有做官;许璋做了真州司户参军;许琦做了太庙斋郎;许琳中了进士。一共有五个女儿,已经有两个出嫁了,女婿是进士周奉先和泰州泰兴县的县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译文】
铭文上说:既然有人想要提拔并且重用他,没有人排挤阻碍他。哎!许君却一直停留在这么小的官职上,是谁让他这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