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去秋人还①,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②,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注释】

    ①去秋人还:即庆历六年的夏天,曾巩曾经派人给欧阳修送信,请欧阳修帮他的祖父写一篇碑文。秋天的时候,欧阳修就把碑文写好,之后让来人带回去给曾巩。

    ②铭:在器物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译文】

    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来,多亏了您写信给我还给先祖父写了碑文,我多次地诵读这文章,感到十分感激,也十分羞愧。

    夫铭、志之着于世①,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②,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③。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④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⑤。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注释】

    ①铭、志:是碑文的两个部分,韵文部分叫铭,而记述死者生前事迹的部分叫做志。

    ②或纳于庙,或存于墓:古代的两种碑文,一种是在宗庙前立着的用来测量日影,祭祀的时候拴住牛羊等祭品的,还有一种就是墓碑。

    ③致:表达。

    ④通材:兼有多种才能的人。

    ⑤法:效仿。

    【译文】

    墓志铭这样的文体之所以能够在世上十分受人尊重,是因为它存在的意义跟历史传记十分相似,但是也有跟历史传记不一样的地方。总体来说,历史传记是记录的主人公的所有的事情,不管好坏都是要记载的。但是铭就可能是记录的那些有建功立业或者是德才兼备、有远大志向以及信守承诺的人,就像是害怕后人对他们不知道似的,一定要用铭文把它们的好人好事都记录下来。这样的铭文有的被放在家庙中,有的则被埋在墓地里,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要是这个人是坏人,那他的墓志铭会怎么写呢?这就是墓志铭跟历史传记不一样的地方。写墓志铭是为了让已经死了的人不会再感到什么遗憾,让活着的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死去的人的思念和尊敬。做好事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事迹被记载下来流传后世,就会努力做出一些成就;做坏事的人没有什么好事可以被记载下来,就会为此感到十分惭愧和忧虑

    ;至于那些博通古今、明晓事理的人,道德高尚,忠肝义胆的人,他们说过的好话以及做过的好事,都被记录在铭文里,这就有充足的理由让后人学习他们,以他们为榜样。铭文具有警戒和鼓励的作用,要是不跟历史传记相似,还能跟什么相似呢?

    及世之衰①,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②。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③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注释】

    ①衰:衰败。

    ②勒铭:把铭文刻在石碑上。

    ③里巷之士:一般的老百姓。

    【译文】

    到了世风日下的时候,作为子孙后代,一心想着的都是要褒扬自己已经死去的亲人但是却不根据事实情况。所以就算是作恶的人,也要刻石碑来向后人夸耀。撰写铭文的人,又不能拒绝不写,而且又被他们的子孙请求,要是直接把恶人做的坏事写下来,又显得于理不合,所以铭文就开始有不真实的地方了。子孙后代想要找撰写碑文的人,要观察写文的人的品性,要是委托的人不正直,撰写的碑文既不公正也不真实,那铭文就不会流行在当下,更不可能流传于后世。所以千百年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死了之后就没有人不写碑文的,但是流传下来的确很少,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请求写文的人不合适,写下来的铭文不符合事实、不公正的原因。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①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②,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③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④?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注释】

    ①畜:积聚,怀藏。②淑:善良。

    ③恶:怎么,如何。

    ④徇:徇私。

    【译文】

    那么到底谁是适合的人而且能够写的既公平又正确呢?不是有高尚道德和文采好的人是不能够办到的。因为那些有高尚道德的人是不

    会帮恶人写铭文的,而且对于那些普通人就能够分出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但是人们的品行,有内心是善良的在表现上却好像并不是友善的,而那些内心大奸大恶的人却表现出一幅十分友善的样子,做好事和做坏事相差得实在太大,所以无法详细地指出。因此这些铭文有实际情况大于名声的,也有一些名过其实的。这就好像是用人一样,没有高尚的道德,又怎么能清楚地辨认而不被迷惑,公正地评论而不徇私呢?不被迷惑、不徇私,就会跟事实相符而且公正。但是如果铭文的辞藻不够优美,还是无法在世间留传,所以撰写铭文的人一定要善于写文章,所以没有高尚的道德而且不善于写文章的人是没有办法写好铭文的,难道不是如此吗?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①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曦②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③否塞以死而先生显之④,则世之魁闳⑤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⑥,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

    【注释】

    ①衋然:痛苦的样子。

    ②曦:这里指仰慕。

    ③蹶:挫折。

    ④显:使动用法,使……显贵。

    ⑤魁闳:高大,这里指超群的才能。

    ⑥潜遁幽抑之士:隐居的人和不得志的人。

    【译文】

    但是,高尚道德与文采兼备的人,可能偶遇,但是也有可能是几十年或者是一两百年才出现。铭文想要留传是那么不容易,能够遇到好的铭文的作者也是十分不易的,像先生您就是上面说到的几百年才出现一次的。我的祖先的言行都很杰出,幸运的是又遇到您把它写成铭文而且能给予他们公正和正确的评论,这样的铭文能够在现在流行,那肯定能够留传与后世的。世上的学者们,每次读到传记文章写到的以前的人的事迹时,看到文章中感动的地方,就会难过地流

    下泪水,更何况是死去的人的子孙后代呢?更何况是我呢?我钦慕祖先的高尚道德,想着要怎样才能让铭文留传下来,知道先生应允了我的请求帮我的祖先写铭文,这恩惠能够推到我们家祖孙三代人。我的感恩和报答之情,要怎么表达呢?我又想着,像我这样才疏学浅的人受到先生的奖赏,跟我的祖先一样在艰难的处境中,多次遭遇阻碍,不得志一直到死去,但是先生却能够让他们在后人那里显贵,那么世间那些英雄豪杰,很少见被称为奇才的人,他们有谁不乐意投拜在您的门下呢?那些隐居在山野中没有显贵的人,他们有谁不希望自己被后世记住呢?作为别人的父亲和祖父,谁不想好好地教导子孙后代呢?作为别人的子孙后代,谁不想要让自己的祖辈光荣呢?这所有一切的好事都要归功在先生身上。

    既拜赐①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论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愧甚不宣。

    【注释】

    ①拜赐:拜谢或拜受赐赠,这里指接受赐予的书信和碑文。

    【译文】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您的恩赐,而且十分冒昧地向您表达我感激的原因。信中说到的关于我们家族的世系情况,我怎么敢不按照您的教诲仔细地审查呢?我感到十分惭愧,信上也无法表达我的感情。

    赠黎安二生序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①。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②。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注释】

    ①同年:古代把跟自己同年中考的人叫做同年。

    ②辱:谦词,承蒙、屈驾的意思。

    【译文】

    赵州人苏轼是跟我一起中榜的好朋友。他从蜀地写了一封信让人带到京城给我,信里夸赞蜀地的两个读书人黎生、安生。没过多久,黎生就带着自己写的十几万字的文章,安生也带着自己写的几千字的文章,屈尊来找我。我阅读了他们的作品,认为的确气势恢宏,而且意味深长,能够反反复复,纵横驰骋,把事情说得十分详细、透彻,他们的才华十分奔放,好像没有边际。这两个人真算得上是杰出的人才,当然,苏轼也能够说得上是善于识人的人。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

    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①?”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注释】

    ①乃:反问词,难道。

    【译文】

    没过多久,黎生作为补官到江陵府做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他请我写几句话当作是临别赠言。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深深地留在心中了,还要用外在的语言来表达吗?”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写了一些文章,乡里的人都嘲笑我们不合实际。现在请您说几句话,是为了让乡里的人不再误解我们。”我听了他的话,想到自己,忍不住笑了。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①?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伟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注释】

    ①庸讵:岂,难道。

    【译文】

    要说这世上不合时宜的人,有谁能比得过我呢?我只懂得相信前人所说的道理,却不知道要适宜现在的世道;只知道要对得起道义,却不知道要适应现在的风气。这就是我困顿在现在而且到现在还没有领会的原因。世上的不合时宜,有谁能比得过我呢?现在你们两个不合时宜,只是因为你们写的文章跟世俗不相似罢了,这只是你们与世道不相适合的小部分罢了,你们要忧虑的不过是被乡里人嘲笑罢了。而我这样不合时宜的状况比你们严重多了,要是你们把我说的话说给你们乡里人听,就会遭遇到更大的指责,而不仅仅是遭受嘲笑而已了。但是,我要对你们说些什么呢?觉得我不合时宜是对的,或许是和我一样不合时宜;如果觉得我的不合时宜是坏的,那就会逢迎当下的社会,跟前人所说的教条相背离,跟世俗同流合污,就会离圣贤之道越来越远。要是你不着急消除乡里人的误解,那么在这方面,就一定能够经过选择获得更加正确的事物。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

    于是我就把这些话写下来送给你们两人,也请你们转达给苏轼看一看,让他看看我说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