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
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注释】
①六国世家:指《史记》中记载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诸侯国。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种体裁,主要记录诸侯国的事情。
【译文】
我曾经读过《史记》中的六国世家,暗地里好奇天下的各个诸侯国,有着比秦国多五倍的土地,比秦国多十倍的百姓,下决心向西进军,去攻打崤山西面的秦国,居然还是无法避免灭亡。我经常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觉得六国一定有能够保全自己的策略。所以我未尝不责怪那些六国的谋臣,在思考祸患的时候不够细心,取得利益却目光短浅,而且不知道天下的大势。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①用于秦而收韩,商鞅②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注释】
①范雎:(?—前255),字叔。战国时魏人,着名政治家、军事谋略。
②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
【译文】
秦国跟各个诸侯国争抢天下的要害位置,不是在齐、楚、燕、赵四个国家内,而是在韩、魏的领土上。各个诸侯国跟秦国争夺天下的要害位置,也不是在齐、楚、燕、赵四个国家内,而是在韩、魏的国土中。韩、魏两个国家的存在就像是秦国的心腹之患。韩、魏两国把秦国的交通要道给阻断了,而且还把崤山东面的各个诸侯国都给阻隔了,所以当时天下没有比韩、魏两个国家更重要的。以前范雎在秦国受重用的时候就说要把韩国收服,商鞅在秦国受重用的时候也提出了征服魏国。秦昭王在韩、魏两个国家没有诚心实意归顺的时候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两个地方,范雎为此觉得很忧虑,那么秦国所顾忌的事情就能够看出来了。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译文】
秦国出兵燕国和赵国,对秦国而言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秦国要跨过韩国、经过魏国去攻打别的国家的城池,燕国和赵国就会在
前面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抓住机会从后面袭击,这种用兵之法是十分危险的。但是秦国在攻打燕国和赵国的时候,韩国和魏国没有从后面袭击,那是因为韩国和魏国已经依附于秦国了。韩国和魏国是其他诸侯国的屏障,但是却让秦国人在他们中间往来,这难道说是已经明白了天下大势吗?舍弃小小的韩国和魏国,让他们去抗争像豺狼虎豹一样的秦国,他们怎么能不落在秦国手里呢?韩国和魏国两国屈服归顺了秦国,这样秦国攻打东面的诸侯国就没有任何阻力了,这样一来,天下都会被秦国祸害的。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韩国、魏国不能够单独阻挡秦国,但是天下其他的诸侯国却能够依靠韩国和魏国作为他们自己在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好好对待韩国、亲近魏国从而排斥秦国。这样一来,秦国就不敢越过韩国、魏国而觊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而这四个国家就能够让自己得以保全。用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帮助面对强敌的韩国和魏国,让韩国和魏国在东面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就能够帮助天下其他的诸侯国去抵挡秦国的军队。让韩国和魏国两个国家来对待秦国,这四个国家内部休养生息来暗地里帮助韩、魏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对付所有的情况,那么秦国还能做些什么呢?不知道找出这样的谋略,却贪图国境上那一小片土地,对结下的盟约置之不理,最后落得个自相残杀的下场。秦国的军队还没有出征,天下的诸侯就已经出现问题了,以至于后来秦国抓住时机打败了他们的国家,这怎么能不让人叹息呢?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太尉执事①: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注释】
①太尉:指韩琦。是宋仁宗时期的枢密使,掌管全国的兵权,就像是唐朝的太尉一样。执事:是指那些侍奉在左右的人,以前给有地位的人写信,为了表示尊重就向他身边的人打招呼。
【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来爱好写文章,常常思考着要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我觉得文章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但是文章并不是通过简
单学习就能够写好的,气质却能够通过自身的修养得到。孟子说:“我善于修养自己的阳刚正气。”现在来看他写的文章,宽厚广博,充塞在宇宙之间,跟他的气质相互映衬;司马迁走遍五湖四海,把天下的名胜古迹、高山名川都游览了一遍,跟燕地和赵地的英雄豪杰交朋友,所以他写的文章情节跌宕,很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是因为以前写过这样的文章就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质中含有的内心活动表现在体形以外,通过他们的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在他们的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只是他们自己没有觉察到罢了。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①;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②,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③,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辨,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④。而辙也未之见焉。
【注释】
①乡党:这里是指乡里。周朝把五百家作为一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作为一乡。
②百氏: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着的诸子百家。
③汨没:埋没。
④方叔、召虎:方叔,周宣王时期的贤才,奉命向南征讨楚国。召虎,周宣王时期曾经带兵平定了淮夷。
【译文】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居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就是邻居以及同乡的人,看到的也不过就是几百里以内的事物,没有高山和空旷的野地能够登上去观赏从而使自己的心胸宽广。诸子百家的书籍,虽然我都读了,但是这都是古人以前的东西,不能够让我的志气激发出来。我担心自己会因此被埋没,所以下定决心离开家乡,去寻访天下的奇闻壮观,从而能够更加了解宇宙的广阔。我走过秦朝和汉朝的旧都,尽情地观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险陡峻,向北看黄河奔流咆哮,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我看到皇帝居住的宫殿是如此壮观华丽,还有粮仓、库房、城池以及园林的精致和广阔,才明白天下是如此宏伟美丽。拜见了翰林学士欧阳修,听他说宏大的议论,看到他长得眉清目秀,跟他的学生贤才和士大夫做朋友,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您凭借着雄才大略在天下闻名,天下的百姓因为依靠着您而无忧无虑,四面的少数民族因为害怕您而不敢来侵犯,在朝廷上像周公和召公一样协助君主,带兵打仗就像方叔和召虎一样为国家守卫边疆,然而,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见过您。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①,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注释】
①志:有志于。
【译文】
何况一个人学习,假如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志向,就算是学了很多的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我此次前来,对于山,我见过了终南山、嵩山以及华山的高险伟峻;对于水,我见到了黄河的深广和巨大;对于人,我见过了欧阳公,可是还是因为没有拜见过您而感到遗憾。因此,我希望能够看一下贤才的风采,就算是听您说一句话也能够让我有雄心壮志,这样我就能够说自己已经看完了天下的壮观而没有任何遗憾了。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①,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①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
【译文】
我年纪不大,还没有弄明白做官应该做的事情。开始来到京城,并没有想要谋取微薄俸禄的念头。意外得到这种机会也并非我所愿。但是很高兴能够被恩赐回家乡等待朝廷的授官,让我有了足够悠闲的时间,我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文章中的道理,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如果觉得我还可以教导并且愿意屈尊教导我的话,我就会感到更加地荣幸了。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①,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②,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③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注释】
①西陵:属于长江三峡,位置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西北部。
②浸灌:形容水非常多,水势浩大。
③清河:在今天河北。张君梦得:即张梦得,元丰年间被贬到黄州。
【译文】
长江流到西陵峡,才流到平坦的地方,水流变得十分浩大。在南面跟湘水、沅水汇合,在北面同汉水、沔水交汇之后,水势变得更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十分多,就像是大海一样,清河的张梦得被贬到黄州做官之后在齐安居住,他在靠近自己居住的地方的西南面盖了一个亭子,用来欣赏江流的景象,我的兄长苏轼把那个亭子命名为“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①,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②,周瑜、陆逊之所驰骛③,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注释】
①舍:古代行军打仗三十里为一舍。
②睥睨:侧目观察。
③驰骛:驰骋。
【译文】
在亭子中能够看到南北百里、东西三
十里的距离。波涛汹涌,变化多端,一会儿风起云涌,一会儿烟消云散,白天的时候船只时而出现在亭前,时而消失不见,晚上的时候鱼儿在亭下悲伤地鸣叫,景色变化之间,让人惊心动魄,使人不能欣赏很长时间。现在却可以坐在亭子中间的座位上尽情地欣赏玩耍,抬头就能看到远处的风光。向西遥望武昌附近的山群,高低起伏,草木也成排地生长,等到烟雾散去,太阳出来的时候,渔夫、砍柴人的房子都能够一一指点数清,这就是这个亭子以“快哉”命名的原因吧。再说那沙洲的岸边,旧日城市的废墟是曹操和孙权当年觊觎争抢的地方,也是周瑜和陆逊曾经驰骋的战场,他们留下的风采和足迹,也足以让世俗的人感到快乐。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①?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②,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③,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④!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⑤!
【注释】
①非病:不痛苦。
②会稽:钱财赋税事物。稽,计算、稽查、考察。
③挹:舀取液体。
④自适:使自己顺心快乐。
⑤乌:哪里。
【译文】
从前,楚襄王带着宋玉、景差到兰台宫游玩,飒飒地吹来一阵风,襄王敞着衣襟迎风说道:“真痛快啊,这阵风!这是我跟百姓一起享受到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跟大王一起享受?”宋玉的话里似乎有着讽刺的意味。风本没有什么雌雄之分,但是有的人却有着得意和失意的区别。楚王感到快乐,百姓感到忧愁,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不同,跟风有什么关系呢?士人在世道上生活,如果他的心中无法安然自得,那么在哪里不是难受痛苦的呢?如果他心中豁达,不会被外界的事物影响,那么在哪里不是快乐的呢?现在张君不认为贬官是灾难,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尽情地享受着山水的乐趣,这说明他心中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东西。就算是用蓬草编织的门,用破瓦砌成的窗户,他在这种困苦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也不会感到不快乐,更何况他可以在长江的奔流中洗涤,看西山的白云,让眼睛和耳朵尽情地享受美景而得到内心的顺福快乐呢!假如不是这样,绵延不绝的山峰,陡峭的山沟,成片的森林,老树清风在他们中间吹拂,明月悬挂在上头,这些都是会让那些失意的文人和思念家乡的游子悲伤的景色,又怎么能够看出来它们是能够让人变快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