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

    苏洵

    管仲论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②用。威公薨③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④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⑤,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⑥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注释】

    ①管仲:春秋时齐国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称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齐颖上(颖水之滨)人。出身微贱。辅佐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威公:即齐桓公,宋人避讳,改桓为威。

    ②竖刁:齐国宦官。易牙:齐国厨师。开方:原卫国公子。三人均为齐桓公宠臣。

    ③薨:古代称王侯死亡。

    ④顾:文言连词,但、但看。

    ⑤四凶:相传为尧舜时代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

    ⑥且:将要。

    【译文】

    管仲在齐桓公朝当宰相的时候,称霸诸侯,抗拒异族入侵,终其一生,齐国都是富荣强大的,诸侯都不敢造反。而当管仲死了之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任用。齐桓公死于宫廷内斗,五位公子对皇位你争我夺,祸乱蔓延到齐简公朝,齐国一直没有太平的日子。功业的成功,也不是在成功那天就大功告成,大概是由一定原因所造成的;祸乱的形成,也不是哪一天形成的,而一定是有什么征兆的。所以齐国的和平昌盛,我不会说是管仲所造就的,而是说鲍叔。等到它开始不太平,我不会说是竖刁、易牙、开方造成的,而是说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固然是扰乱齐国的人,但任用他们的人却是齐桓公。有了舜帝才驱逐了四个恶名昭彰的部族首领;有了孔子才诛杀了乱政的少正卯。他齐桓公是什么人?让齐桓公有机会任用这三个人的正是管仲。管仲生病时,齐桓公向他咨询何人能当丞相。在那个时候,我认为管仲将要推举天下的贤人来应对。(没想到)他也只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择手段,不能靠近”罢了。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①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②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③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④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注释】

    ①遂:满足。

    ②弹冠相庆:含贬义,指坏人得意的样子。

    ③絷:拘禁;束缚。

    ④因:趁机。

    【译文】

    唉!管仲难道认为齐桓公果真能够不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了几年,也应该能知道齐桓公的为人吧?齐桓公是音乐不绝于耳,女色不离其眼的,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这种欲望。他当初之所以没能重用他们,只不过是因为有管仲存在罢了。如果有一天管仲死了,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着帽子相互庆祝了。管仲难道认为临死的话能够绑住齐桓公的手脚吗?齐国并不担心有这三个人,而是担心没有了管仲。如果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个人也只不过是平常的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普天之下还少这种类型的人吗?即使齐桓公有幸能够听管仲的话,诛杀这三个人,那么其他像这种类型的人,管仲难道能够全部都除掉吗?唉!管仲可以说是不知道源头所在。抓住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的贤人仁者替代自己,那么管仲虽然死了,齐国也不至于没有像管仲这样的人才(来治理)。那何必担心这三个人呢?这中间的道理不说也明白。

    五伯①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②,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注释】

    ①五伯:伯通“霸”。五霸指春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②不肖:谓子不似父。

    【译文】

    春秋五霸最强的莫过于齐桓公和晋文公。晋文公的才华不及齐桓公,他的臣子也都无法与管仲相比。其孙晋灵公暴虐残忍也不如齐孝公宽容仁厚。但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反叛晋国,晋国沿袭晋文公留下来的威力,还能继续当诸侯的盟主一百多年。这是为什么?晋国的国君虽然不济,尚且还有老成持重的贤人辅佐。但是齐桓公死后,齐国则彻底失败。这(应该)没什么可疑惑的,(因为)他只依赖管仲一个人,但是管仲已经死了。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①,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②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③。而又逆④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⑤不足信也。吾观史⑥,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 萧何且死,举曹参⑦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注释】

    ①仲之书:管仲着有《管子》**篇,今存76篇。其中《牧民》《权修》《形势》《七洁》等篇是管仲言论思想的记录。

    ②疏:注释,解释,指出。

    ③托国:谓以**付托﹔受**付托。

    ④逆:预先。

    ⑤诞谩:荒诞虚妄。

    ⑥史:春秋时卫国大夫。

    卫灵公宠爱小人弥子瑕,却不任用贤臣蘧伯玉,史多次进谏未果。死后仍让他儿子把他的尸体放到卫灵公的窗下,终于使卫灵公觉悟。

    ⑦曹参:萧何死后举荐曹参,他所创立的规章制度,曹参做了宰相,仍照着实行。

    【译文】

    普天之下并不是没有贤人仁者,大概是有贤臣而没有君王任用吧。齐桓公在位的时候,就说过天下不会再出现管仲这样的人,我不相信(这样的话)。《管仲》一书里面记载,临死之时,管仲与人讨论鲍叔和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能够把他们的短处指出来。这是他心里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治理国家,而且又预先知道他将要死去,那么这本就是荒诞虚妄不足以相信的。我看那史因不能够推举蘧伯玉而屏退弥子瑕,所以死后还要上谏。萧何将要死去的时候,举荐曹参来替代自己。这些大臣的用意本来就应该如此。国家因为一个人而兴盛,因为一个人而衰亡。贤臣仁者不会为自己的死而悲哀,而是担忧国家的衰落,所以一定要有贤人来代替自己,自己才可以安心地死去。没有做到这一点的管仲,怎么就这样撒手而去了呢?

    辨奸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①,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②,其疏阔③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④?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注释】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

    ②相因:相袭;相承;相互依托。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③疏阔:粗略,不周密。

    ④天地阴阳之事:指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等自然规律。

    【译文】

    事情有注定要到达的地步,道理则有原本如此的确定性。只有心里淡泊宁静的人,我们才能够从细小的事情发现非常明显的道理。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人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人情事理的变化发展,事情发展趋势的相互因袭,它们却是变化莫测,粗略而难以知晓的,怎么可以跟大自然的规律相比呢?但贤人有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好恶之情扰乱了他们的思考,利害的纠葛剥夺了他们的行动。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①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②见卢杞③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④,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⑤世。非德宗之鄙暗⑥,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注释】

    ①山巨源:即山涛,魏晋间河内怀(今河南省沁阳县)人。性好老庄,为竹林七贤之一。王衍:字夷甫,晋临沂人。以清谈着称,累官至司徒,护东海王越丧回。西晋亡,投降石勒,为石勒所杀。

    ②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年),唐代大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叛将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又进封汾阳郡王。

    ③卢杞:唐德宗时大奸臣,字子良。

    ④不忮不求:指不妒忌,不贪得无厌。忮,嫉妒。求,贪求。

    ⑤眩:迷惑。

    ⑥鄙暗:鄙陋昏昧。

    【译文】

    以前,竹林七贤的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这个人必定会给天下黎民带来灾难。”郭汾阳见到卢杞,也说:“如果这个人仕途顺利,那我的子孙将不能存活。”今天看来,这些预言推测本来就是显而易见的。在我看来,王衍这个人,从他的形貌和言谈举止来看,其中固然有靠欺骗世人来盗取名声的,但是他不嫉妒,不贪求,追随世俗,毫无主见。假使晋朝没有惠帝这样昏庸无用的人当政,而是换成一个才能中等的君主,就算有成千上百个王衍,又怎么能使天下大乱呢?卢杞的奸恶,固然足够使国家败亡,但是他不学无术,形貌也不能够使人惊艳,口才也不能够迷惑世人。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昧,又怎么能够任用这种人呢?由此可以得出,山涛和郭子仪对这两个人的预测,也有不全对的地方。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①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②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③之衣,食犬彘④之食,囚首丧面⑤,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⑥,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⑦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⑧二子之比也。

    【注释】

    ①夷、齐:即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②造作:制造、制作。

    ③臣虏:臣仆,俘虏。

    ④犬彘:狗和猪。

    ⑤囚首丧面:头不梳如囚犯,脸不洗如居丧。⑥奸慝:亦作“奸匿”。指奸恶的人。

    ⑦济:增加,加快。

    ⑧非特:并不只是。

    【译文】

    今天就有这样的人,口里诵读的是孔子和老子的言语,自身履行的是伯夷和叔齐的行为,聚集了爱慕名声的士人、仕途不顺利的人,跟他一起编造写作一些书籍,私自取了一些攀附圣人的名字,好像自己是颜渊和孟子在世一样,但他自己却是阴险残忍,和别人有不同的喜好。这简直就是王衍和卢杞两个合为一人,这样带来的祸害难道能用言语来表达吗?一个人脸脏了,自己不会忘记去洗干净;衣服脏了,自然也不会忘记去洗干净。这是人类非常真实正常的感情。今天却不是这样子,穿着奴隶的衣服,吃着猪狗一样的食物

    ,头不梳如囚犯,脸不洗如居丧,但是却来谈论《诗经》和《尚书》,这难道合乎情理吗?凡是做事不合乎人世间情理的人,没有不是大奸大恶的人。春秋时,齐国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这些人)依靠举世无双的名声,而来加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祸患形成,虽然有想治国安邦的君主和喜欢贤人仁者的宰相,但还举荐而且任用他,那么他们成为这个国家的祸害,是必定没有错的,而且还不是王衍和卢杞这两个奸恶之人所能比的。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①,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于下将被②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①过:错误。

    ②被:遭受,遭遇。

    【译文】

    孙武说:“善于行军打仗的人没有卓着彰显的军功。(因为战争还没发生就被他防微杜渐了。)”假使这个人不能得到重用,那么我的话就是错的,而这个人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但是又谁能知道他受到重用之后会带来怎样的灾难呢?如果他得到重用,国家却遭受了巨大的祸乱,即使我获得了先知的名声,这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啊。

    心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①而目不瞬②,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③。

    凡兵上④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⑤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注释】

    ①兴于左:兴,出现;左,周围、附近。

    ②目不瞬:眼睛不动。

    ③待敌:对付敌人。

    ④上:通“尚”,崇尚。

    ⑤措:安放。

    【译文】

    当将军的秘诀,首先应该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就算泰山在前面崩塌了,脸色也不会为它改变;麋鹿突然在附近蹦出来,眼皮子也不会为它眨一下。如果做到这样,就可以控制战场上敌我的利害关系,可以自如地对付敌人。

    凡是士兵都崇尚正义,不是正义,虽然有利益可取也不要轻举妄动。并不是这次行动会带来多大的利益跟害处,而是将来必定遗患无穷,而会有不可收拾的局面。只有做些大义凛然的事情才能够激怒士兵勇往直前,士兵因为大义凛然而发怒,那么就可以在战争中百战百胜了。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①,严斥堠②,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③而优游④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⑤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⑥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注释】

    ①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②斥堠:了望敌情的碉堡;侦察敌情的哨兵。

    ③丰犒:优厚的犒赏。

    ④优游:谓使……悠闲,休养。

    ⑤尽:全部满足。

    ⑥殆:懈怠,怠慢。

    【译文】

    行军打仗的规律是:没有开始战争时先积累财富,将要发生战争的时候积蓄力量,开始战争的时候要培养士气,获得胜利的时候戒骄戒躁。严谨地做好边防预防敌人的报警工作,加强情报工作的开展,以便能让农夫们安心种田,不用担心敌人的入侵,这就是所谓积累财富。用优厚的犒赏休养兵卒,这就是所谓积蓄力量。获得小的胜利,更加要鞭策他们;遇到小的挫折,更要激励他们:这就是所谓培养士气。重用人才时不能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和欲望,这就是所谓的戒骄戒躁。所以士兵们积蓄着怒气,怀着欲望却不能完全得到发泄和满足。怒气不能够完全发泄,上阵杀敌就有特别勇敢,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其他追求。所以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士兵并不厌恶战争,这就是黄帝之所以打了七十多场战争,但是士兵却不懈怠的原因。不好好培养军心,就算打了一场胜仗,那也是没有用的。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①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②,非刘禅③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④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⑤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⑥可以决。

    【注释】

    ①委:抛弃,舍弃。

    ②邓艾:三国魏大将。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曾建议司马懿屯田两淮,广开漕渠。后任镇西将军,与蜀将姜维相拒。公元263年,魏军攻蜀,他率奇兵出阴平小道,攻灭蜀。后被诬告谋反,被杀。

    ③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性平庸,无治国之才。即位后,得诸葛亮辅佐,诸葛亮死后,国势渐衰,后降于三国魏。

    ④侮:轻慢﹑轻贱、小视。

    ⑤尝:试,试探。

    ⑥去就:举止行动。这里指代指挥行为。

    【译文】

    凡是当将帅的一定要聪明而且严厉的人,而当兵的一定要愚蠢一点的人。聪明则想法不容易被别人预测到,严厉则士兵不敢违反军纪,所以士兵才能不顾自己而遵守命令。士兵哪能不愚蠢一点呢?只有士兵愚昧,才能与帅一起出生入死。

    凡是行军打仗,一定要对敌方的主帅、将军们有所了解熟悉,这样才能开始采取冒险行动。魏国邓艾使用奇计把士兵都用绳子吊下来偷袭蜀国,要不是后主刘禅的昏庸软弱,那么百万雄兵来到这样的易守难攻的地方都是等着被抓的。邓艾原本就是对蜀国有所轻视才采取这样的行动的。所以古代优秀的将军都是能够用军队去试探敌人的虚实强弱,又能用敌人来了解自身实力,所以他们对进攻和防守都能很快地做出决断。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①,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②。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③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④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注释】

    ①加兵:谓发动战争,以武力进攻。

    ②不穷:不陷于困境。

    ③

    辱:埋没。

    ④支:控制、对付。

    【译文】

    原则上说,主帅要了解战争规律之后才能出兵;知道战争情势之后才可以发动进攻;知道节制约束自己行为的才可以调兵遣将。知道战争规律则不会屈服;了解情势则不会丧失斗志;懂得节制则不会陷于困境。见到小利小惠不会心动,面对小困难不会躲避,那么这种小利益、小困难是不足以展示指挥的艺术。这样才能够去控制对付那些大利益、大困难。只有那些注重培养自己能力,而且能够珍爱自己的人,才能横行天下无人敢挡。所以说一个忍耐可以处理上百次匹夫之勇,一个静待可以控制上百次轻举妄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①;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②,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③,使之疑而却④。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⑤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注释】

    ①校:较量。

    ②角:角斗。

    ③抗:举起。暴:暴露

    ④却:退步。

    ⑤狎:不重视或不注意。

    【译文】

    士兵各有优点和缺点,无论是敌人还是我方都是一样的。斗胆发问:“我方士兵的优点,我展现出来并利用它,敌人将不跟我的优点较量;我方士兵的缺点,我隐藏起来放在一边,敌人却硬要和我的缺点较量,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我方的缺点,我高调暴露出来,使对方起疑心而望而却步;我方的优点,我暗地培养,使敌人轻视而落入我设的圈套。这就是利用优缺点的战术。”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②而案剑③,则乌获④不敢逼;冠胄衣甲⑤,据兵⑥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注释】

    ①尺箠:亦作“尺棰”、“尺捶”。一尺之棰。棰,木杖。

    ②袒裼:亦作“襢裼”。脱去上衣,裸露肢体。

    ③案剑:以手抚剑。

    ④乌获: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更古之力士。后为力士的泛称。⑤冠胄衣甲:冠,带上。胄,头盔。衣,穿上。甲,铠甲。

    ⑥兵:兵器。

    【译文】

    善于行军打仗的将帅会让士兵们无所顾忌,而有所依赖。无所顾忌则知道死亡并不足以惋惜;有所依赖则知道不会到一败涂地的地步。拿着木杖的人面对凶猛的老虎,一定会高声大叫,用木杖去击打;然而手里没有武器的人遇到蜥蜴,脸色马上会吓得改变而想逃跑,这是人之常情啊。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当将军。如果脱去上衣,裸露肢体,以手抚剑,那么连大勇士乌获都不敢靠近;戴着头盔穿上铠甲,拿着兵器入睡,那么童子就能把你射杀。所以善于用兵的人通过军队的整体风貌来加强自己。一个能用军队的整体风貌来加强自己的主帅,那么他的军力是绰绰有余的。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①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②,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③,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④,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⑤。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⑥,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注释】

    ①至和:宋仁宗年号。

    ②流闻:辗转传闻;流播。

    ③朋兴:蜂起,群起。

    ④文令:指文教的政令。

    ⑤守备:守御戒备。

    ⑥朔旦:旧历每月初一。亦专指正月初一。

    【译文】

    宋仁宗至和元年的秋天,蜀地的人民流传着这样的谣言,说敌人已经打到边疆了,边疆的军队在夜里大声呼喊,城外也没有人居住。谣言不胫而走,朝野上下都为之震惊。刚想要选择一个元帅去平定动乱,皇上发话了:“不能造成动乱,也不能有助事变。尽管众说纷纭,但我已经决定了。边境外面没有发生骚乱,事变将在国内发生。既不能用文教的政令感召他们,也不能用武力解决,只能派几个大臣去治理。谁能处理好文武两者的关系,就派遣他去安抚边疆的军队。”于是大家都推举张方平这个人。皇上说:“可以。”张方平以双亲尚在为借口,推辞不去,但没有得到皇上准许,所以就出发入蜀。这年冬天的十一月份,他到达蜀地。到达的那天,他就把屯扎边疆的军队遣返回去,撤除了守御戒备,并告诉各郡各县说:“如果敌人来了,责任在我,你们都没事。”第二年正月初一,蜀地的人民庆祝新年如同以前的正月初一一般,谣言就不攻自破,自此太平无事。又过了一年的正月,人们奔走相告要把张方平的画像留在敬众寺。张方平也无法制止大家。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①,无乱之形②,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③,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④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⑤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⑥之民,而以碪斧⑦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⑧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注释】

    ①萌:萌芽,萌生。

    ②形:形貌,形态。

    ③敧:倾斜不正。

    ④牧:治理。

    ⑤绳: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标准、法则。又引申为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纠正。

    ⑥重足屏息:指畏惧之甚。

    ⑦碪斧:砧板与斧钺。为古代斩犯人的刑具。

    ⑧威劫:威逼,胁迫。

    【译文】

    眉阳的苏洵对众人说:“没有发生动乱的地方比较容易治理;已经发生动乱的地方也比较容易治理。有动乱正在萌生,却没有动乱的样子,这称为即将发生动乱。即将发生动乱的地方比较难治理,不可以因为将有动乱发生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动乱表现出来而放松警惕。这个至和元年的秋天,就像器物摇摇欲坠一样。只有张方平,安定地坐在这个器物旁边,脸色都没有改变,慢慢地站起来并把它矫正一下。矫正完之后,又从容引退,没有任何炫耀的意思。帮助皇帝管理百姓孜孜不倦,只有张公。你们靠他存活下来,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况且张方平曾经对我说:‘百姓没有一直不变的性情,只看官吏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的人民善变,所以官吏就用对付盗贼的方法来对待他们,还用惩罚盗贼的方法来惩罚他们。早已极度畏惧的民众,还用碪板与斧等刑具来号令他们,这样百姓才开始忍心用父母和妻子所仰赖的躯体,去投靠盗贼,所以经常发生动乱。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用法律来控制盗贼,蜀地人民自然容易治理。至于操之过急致使发生事变,就算是齐鲁之地也会这样。我用治理齐鲁之地的方法对待蜀地人民,那么蜀地的人民也必将以齐鲁人民修身的方法对待自己。不顾法律,为所欲为,以此来威逼胁迫平民百姓,我不忍心干这种事情。’唉!如此深切关爱蜀地的人民,对蜀地人民如此仁厚,在张公出现以前,我还从没见过。”众人听后都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①,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②闻一善,必问其人之性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小大、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注释】

    ①虽然:即使如此。

    ②平居:平日;平素。

    【译文】

    苏洵又说道:“张公的大恩大德将永远存在你们的心里,即使你们死后,也会留在你们的子子孙孙的心里。他所成就的丰功伟业,史官会加以记载,不必为他画像了。况且张公本意就不想画。你们看怎么样?”众人都说:“张公本来就没把这当回事,即使如此,我们心里还有些不解。今天就算日常生活中听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必定会询问那个人姓甚名谁,他是住在哪里,乃至于他是高是矮,是瘦是胖,是美是丑,更甚者,或许还会诘问这个人平生有什么爱好,以此来想象这个人是怎么样的。而且史官也把他的事迹记载在他的传记里面,就是想让天下人,在心里思念,在眼里看到。能在眼里见到他,才能加固心里的思念。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他画像也不是没有帮助的。”苏洵不能反驳,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把它记下来。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①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②。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③,岁在甲午。西人传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谋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张公。公来自东,旗纛舒舒④。西人聚观,于巷于涂。谓公暨暨⑤,公来于于⑥。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讹言不祥,往即尔常。春尔条桑⑦,秋尔涤场⑧。”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骈骈⑨。公宴其僚,伐鼓渊渊⑩。

    【注释】

    ①度量:器量;涵养。

    ②属:通“嘱”,嘱托。

    ③祚:君位。

    ④旗纛舒舒:旗纛,饰以鸟羽的大旗。舒舒,迎风飘拂貌。⑤暨暨:果断刚毅的样子。

    ⑥于于:自得的样子。

    ⑦条桑:犹言采桑。

    ⑧涤场:亦作“涤塲”。打扫场地。

    ⑨骈骈:繁盛的样子。

    ⑩渊渊:鼓声。亦泛用作象声词。

    【译文】

    张公是南京人,为人处事充满正气,有高尚的情操,以气量、涵养着称于天下。天下如果有什么大事发生,张公是可以嘱托的。文末附了一首诗称赞说,皇上在位,那年是甲午年。西方有人传言,说敌人已经打到边境了。朝廷有很多武将和谋士。皇上说,派张爱卿。张公从东入西,大旗迎风飘扬。蜀地的人民在街巷和道路边群聚观看,并说张公看起来果断刚毅,而且悠然自得。张公对蜀地人民说:“安定你们的家庭,不要传播谣言。谣言是不祥之物,回去**们的正事。春天你们采桑,秋天你们就打扫场地。”蜀地百姓叩头领命说,张公是我们的再生父兄。张公在西园,草木茂盛。张公宴请下属,击鼓声咚咚响。

    西人来观,祝公万年。有女娟娟①,闺闼闲闲②。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来,期汝弃捐。禾麻芃芃③,仓庾崇崇④。嗟我妇子,乐此岁丰⑤。公在朝廷,天子股肱⑥。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缨⑦。西人相告,无敢逸荒⑧。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注释】

    ①娟娟:姿态柔美的样子。

    ②闺闼闲闲:闺闼,妇女所居内室的门户。闲闲,闲静。

    ③禾麻芃芃:禾麻,农作物;芃芃,茂盛。

    ④仓庾崇崇:仓庾,贮藏粮食的仓库;崇崇,高大的样子。

    ⑤岁丰:年谷丰收。

    ⑥股肱:大腿和胳膊。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又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⑦朝服冠缨:朝服,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冠缨,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

    ⑧逸荒:逸豫荒怠。

    【译文】

    蜀地百姓来观看,祝贺张公长命百岁。这里有姿态柔美的少女,她们居住的环境都很安静优美。婴儿哇哇直哭,也差不多能说话了。从前张公还没来的时候,这些只怕都会被抛弃。现在农作物长得好,粮仓都很丰实。百姓都为这个丰收之年而高兴。张公在朝廷是皇上的得力助手。今有圣旨将张公调回去,张公难道可以抗旨不遵?建一座庄严的殿堂,有廊又有庭,张公的画像就悬挂在里面,穿着朝服带着冠缨。蜀地百姓相互告诫,不能逸豫荒怠。张公人回到朝廷,画像也悬挂在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