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
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①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②,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③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④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⑤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注释】
①说(shuì):劝说,游说。
②限:屏障。
③少:稍微,稍加。
④文章:文法规章。
⑤烦:调遣,指派。
【译文】
一开始苏秦用连横的策略游说秦惠王:“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地的貉皮和代地的良马可以使用,南面有巫山、黔中作为天然的屏障,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这样坚固的门户。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万辆,武士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理形势便利,这正是人们口中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如果凭着大王的贤德,士民的众多,车骑的效用,兵法的研习,一定可以兼并各诸侯国,统一天下,称帝而治。希望大王能对此稍加留意一下,请让我来陈述统一天下的作用。”秦惠王却回答说:“我听说,鸟雀羽毛不丰满是不能高飞的;文法规章不详尽是不能惩治犯人的;道德行为不高尚是不能驱使百姓的;政令教化不顺民心是不能调遣大臣的。现在先生您远道而来,并郑重地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曰:“臣固①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②蚩尤,尧伐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③而霸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④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⑤不藏;文士并饬⑥,诸侯乱惑;万端⑦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⑧;明言章⑨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⑩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11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12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13万乘,诎14敌国,制海内,子元元15,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16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注释】
①固:本来。
②禽:通“擒”。
③任战:用兵。
④毂(gǔ):车轮中央的圆木轴。这里代指车乘。⑤兵革:武器装备,此处指战争。
⑥饬:通“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
⑦端:事端,纷争。
⑧聊:依靠。
⑨章:同“彰”,明显。⑩厉:通“砺”,磨砺。
11徒处:白白地等待。
12杖:持着。
13凌:超过、凌驾于……上。14诎:同“屈”,屈服。
15元元:百姓,子民。
16惛:不明事理,糊涂。
【译文】
苏秦说:“我原已料到大王您不会接受我的主张的。从前,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因而能够擒获蚩尤;尧讨伐兜,舜讨伐三苗,大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侯虎,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一统天下。由此可见,哪有没有战争而一统天下的呢?古时候,各国使臣来往频繁,车毂相击,他们用言语劝说对方缔结盟约,使天下成为一体;后来实行合纵连横的主张,战争就无休止了;文士们都巧舌如簧,使诸侯们更加疑惑而无所适从;各种事端层出不穷,难以料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作伪;文书政令又多又乱,百姓却愈加贫困;君臣愁容相对,民众无所依从;文士把道理说得清楚明白,战乱却更加频繁;身着考究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但战争却难以止息;文士繁缛的文雅辞令,让天下更加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烂了,听的人听得耳朵聋了,却没有什么成效;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和睦相处。于是各国便废弃文治、崇尚武力,以优厚的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角逐胜负。无所事事而获得利益,安然而坐而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以及那些贤明的君主也有这样的愿望,但这势必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还是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两军开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只有这样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会服从。现在要想兼并天下,超越所有的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抚育百姓,以诸侯为臣,非用武力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用兵这个根本道理,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由此看来,大王您是一定不会采纳我的主张了。”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①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②縢履,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③,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④练⑤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⑥,揣摩⑦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注释】
①说:主张,学说。
②羸(léi):缠绕。
③(rèn):织布帛用的丝缕,此处指纺织机。④简:选择。
⑤练:熟习。
⑥期(jī)年:一周年。
⑦摩:靠近、将近。
【译文】
苏秦劝说秦惠王的奏折呈上了十次,但他的主张仍未被采纳。他的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费用没有了,他只好离开秦国,回到家乡。苏秦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身体干瘦,面色黝黑,一脸羞愧之色地回到家里,妻子不走下织机迎接他,嫂子不给他做饭吃,父母不和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罪过啊!”于是苏秦连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推敲、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的时候,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后跟,苏秦说:“哪有去游说国君,却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高位的人呢?”一年之后,他终于研究成功,苏秦对自己说:“这下真的能够去游说当今的国君了!”
于是乃摩①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②,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③不通。
【注释】
①摩:揣摩,模仿。
②纯:匹、束。
③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译文】
于是苏秦就以燕乌集阙般的说辞,在华丽的宫殿之下拜见并游说赵王,他侃侃而谈,常常击掌有声。赵王听了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给他相印,又赐予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对、黄金万镒,让他带着去与各国相约合纵,瓦解连横,抑制强大的秦国。因此,苏秦在赵国为相期间,函谷关的交通便断绝了。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①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②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③,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④、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⑤衔,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主,杜⑥左右之口,天下莫之伉⑦。
【注释】
①式:用。
②廊庙:指朝廷。
③隆:显赫。
④掘(kū)门:凿墙为门,掘同“窟”,洞穴。⑤撙(zǔn):控制。
⑥杜:塞,堵住。
⑦伉:通“抗”,匹敌,相当。
【译文】
在这时候,尽管天下广大,百姓众多,王侯威严,谋臣权变,但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于是,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没有一个战士作战,没断过一根弓弦,没折过一支箭,就使得诸侯间相亲相爱,胜过亲兄弟。大凡贤人在位就能使天下驯服,一位贤人被用而天下服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而不应凭借勇力;应在朝廷决策上而不是周边战争上用力。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任他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风光无比,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使赵国的威望也大大提高。况且苏秦只不过是个居于穷巷陋室的读书人罢了,但他却能手扶车轼,牵着马缰,走遍天下,在朝廷上游说各国诸侯,让诸侯左右的大臣无话可说,让天下没有谁能与他匹敌。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②。苏秦曰:“嫂,何前倨③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注释】
①张:设置。
②谢:谢罪,道歉。
③倨:傲慢。
【译文】
后来,苏秦准备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乐队,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的郊野去迎接他;他的妻子不敢正眼看他,侧耳听他说话;他的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前来,朝他拜了四拜,跪着认错。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你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苏秦的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现在地位尊贵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一个人贫穷的时候连父母都不把他当儿子看,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他。可见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啊!”
范雎说秦王
范雎至,秦王庭①迎范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②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③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④,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注释】
①庭:指宫廷。
②屏:屏退,使退下。
③幸:表示尊敬对方的用语。
④有间:过了一会儿。
【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王在宫庭前迎接他,对他恭敬地采用了宾主礼仪,范雎也表示谦让。当天秦王以宾主礼仪接见了范雎,看到那场面的人无不惊讶失色。秦王屏退身边的人,殿中只留下他和范雎,秦王跪着请求说:“先生用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嗯,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还是说:“嗯,嗯。”如此反复三次。秦王挺直上身跪着说:“先生不肯教我吗?”
范雎谢曰:“非敢然①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②也。已一说而立为
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③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④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⑤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注释】
①然:这样。
②疏:生疏,疏浅。
③擅:拥有。
④羁(jī)旅:长期旅居他乡。
⑤骨肉:此处指秦昭王与宣太后等的关系。
【译文】
范雎向秦王谢罪道:“臣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他能通过一次交谈就被任命为太师,与周文王同车回去,这是他们交谈的道理深刻的缘故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终于据有天下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尚关系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就说明周室还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我不过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的关系疏远,我所想要面陈的,却都是匡正君臣关系的事,又处在您的骨肉至亲之间,臣原本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可是我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我都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啊。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①,被②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五霸之贤而死,乌获之力③而死,奔、育之勇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注释】
①厉(lài):通“癞”,生癞疮,癞疮。
②被:同“披”。
③力:大力士。
【译文】
“我不是因为有害怕而不敢说,虽然知道今天把话说了,明天可能就会被处死,但我也不敢因此而害怕。如果大王真能实行我的主张,死亡不足以成为我的顾虑,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生癞疮,披头散发成为狂人,也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那样的圣人死了,三王那样的仁人死了,五伯那样的贤人死了,乌获那样的大力士死了,孟奔、夏育那样的勇士死了。死亡是人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处在这种必然趋势下,如果我的死能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我还担心什么呢?
“伍子胥橐①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②,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不复见,是臣说之行③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④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
【注释】
①橐(tuó):袋子。
②蒲伏:同“匍匐”。
③行:施行。
④补:补益,好处。
【译文】
“伍子胥藏在牛皮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潜伏,来到了菱水。没有吃的东西,他就跪着爬着前行,到吴市讨饭,最后却振兴了吴国,使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我能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即使把我禁闭起来终身见不到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就好了,我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成为狂人,但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怎会感觉耻辱呢?
“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蹷①也,是以杜②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③上畏太后之严,下惑④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死亡⑤之患,臣弗敢畏也。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
【注释】
①蹷:跌倒。②杜:堵塞。
③足下:殿下。
④惑:被迷惑。
⑤死亡:死亡、逃亡。
【译文】
“我所担心的,只是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了忠而被杀,从此闭口不言,止步不前,不肯再来秦国了。大王您上畏惧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所迷惑,住在深宫之中,挣脱不开权臣的控制,终身受到蒙蔽,没人帮助您洞察奸佞,长此以往,大则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担心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我是不敢害怕的。我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这便胜过我活着了。”
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以寡人慁①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生而不弃其孤也。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注释】
①慁(hùn):打扰,烦劳。
【译文】
秦王于是跪着说:“先生说的这是什么话!秦国远离中原,地处偏僻的西方,我笨拙又不贤明,先生竟能光临此地,这是上天让我来烦劳先生,从而使先王的宗庙得以留存啊。寡人能够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眷顾先王而不抛弃他后人的缘故啊。先生怎么能这样说呢!不论事情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能全部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①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②。朝服③衣冠,窥镜④,谓其妻曰:“我孰⑤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⑥问其妾⑦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⑧君也!”
【注释】
①修:长,这里指身高。
②昳丽:光艳美丽。
③服:穿戴。
④窥镜:照镜子。
⑤孰:谁,哪一个。
⑥复:又,再一次。
⑦妾:侍女们,女**仆。
⑧及:比得上。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外貌清秀俊朗。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有点不相信,于是又问他的侍女说:“我和徐公,谁更美丽?”侍女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旦日①,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熟②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④而思之,曰:“吾妻之美⑤我者,私⑥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注释】
①旦日:明日,第二天。
②熟:仔细。
③弗(fú)如远甚:远远地不如。弗:不。④寝:躺,卧。
⑤美:赞美,以我为美。
⑥私:偏爱。
【译文】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觉得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比不上他。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我的侍女说我美,是因为她畏惧我;客人说我美,是因为他们有求于我啊。”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①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②方③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④,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⑤甚矣!”
【注释】
①诚知:确实知道。
②地:土地,疆域。
③方:方圆纵横。
④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
⑤蔽:蒙蔽,此处指受到蒙蔽。
【译文】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侍女惧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国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大王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这么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实在太严重了。”
王曰:“善。”乃①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②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③于市朝,闻④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⑤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释】
①乃:于是,就。
②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刺,指责,议论。
③谤议:公开批评议论。
④闻:使……闻,使……听到。
⑤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译文】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颁布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获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可获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予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群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来进谏的人已经断断续续的了。一年以后,虽然有人想进言,可是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后,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的不动用武力,安坐于朝廷之上就可以战胜诸侯。
颜斶说齐王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①!”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②,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③柳下季垄④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注释】
①前:到前面来,上前。②趋士:礼贤下士。
③去:距离。
④垄:坟墓。
【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过来!”颜斶也说:“大王过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都责怪颜斶说:“大王为人君主,你为人臣子;大王说,‘颜斶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像话吗?”颜斶回答说:“我主动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主动过来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听完后怒容满面,说:“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说:“有根据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如果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处死罪,绝不赦免。’又下令说:‘如果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颅,封邑万户,赐金千镒。’由此看来,活着的君主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士人的坟墓。”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①,食必太牢②,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③。”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④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尊遂⑤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净贞正以自虞⑥。”则再
拜而辞去。
【注释】
①游:交往。
②太牢:祭祀时牛、羊、猪俱全为太牢。
③丽都:华丽。
④鄙:边远的地方。
⑤尊遂:尊贵显达。
⑥虞:同“娱”,欢乐。
【译文】
宣王说:“唉!君子岂能随便受人侮辱呢?我实在是自取其辱啊!希望您收下我这个学生吧,先生与我交往,吃的肯定是上等宴席,出门必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会华美绮丽。”颜斶辞谢而去,说:“我听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雕琢就破损了。经过雕琢的玉的价值并非不宝贵,只是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当官享受俸禄,并非不尊贵,可是士人的精神品质已经不完整了。我希望回到乡里,饿了再吃东西,就像吃肉一样有滋味,散步就像乘车一样悠闲,不犯王法可以算得上是富贵,内心正直纯净,自得其乐。”说完,他拜了两次后告辞离去。
君子曰:“斶知足矣,归真反①璞,则终身不辱。”
【注释】
①反:同“返”,回归。返璞:指舍弃富贵华丽而返归朴素。
【译文】
君子说:“颜斶可以说是懂得知足的了,他归于自然,返于淳朴,这样就能终身安乐不受侮辱。”
冯煖客孟尝君
齐人有冯煖者,贫乏不能自存①,使人属②孟尝君,愿寄食③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注释】
①存:生存,这里指生活。
②属(zhǔ):同“嘱”,嘱咐。
③寄食:依附于他人吃饭。
【译文】
齐国有个人叫冯煖,家境贫寒不能养活自己,便托人致意孟尝君,希望能在他的门下做食客。孟尝君问:“这个人有什么爱好?”答道:“这人没有什么爱好。”又问:“这个人有什么本事?答道:“他没有什么本事。”孟尝君听了后笑着同意收留他,说:“好。”
左右以①君贱②之也,食以草具③。居有顷④,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⑤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⑥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⑦。”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⑧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⑨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煖不复歌。
【注释】
①以:因为。
②贱:轻视,看不起。
③草具:粗劣的饭菜。④有顷:指时间短。
⑤比:和……一样。
⑥揭:高举。
⑦客我:以我为客。
⑧恶(wù):讨厌,厌恶。
⑨给(jǐ):给予,供给。
【译文】
孟尝君的随从们认为孟尝君看不起冯煖,就让冯煖吃粗劣的饭菜。住了没多久,冯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的佩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随从们把冯煖唱歌的事情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像对待一般门客那样对待他。”住了没多久,冯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有车子啊。”随从们都取笑冯煖,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像对待一般宾客那样。”于是,冯煖乘坐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孟尝君待我为上等门客。”此后不久,冯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有能养家的东西啊。”此时,随从们都开始厌恶冯煖,认为他贪得无厌。而孟尝君听说此事后问道:“冯公家中有亲人吗?”回答道:“家中有位老母亲。”于是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用,不让她缺穿少吃。从此冯煖不再唱歌了。
后孟尝君出记①,问门下诸客:“谁习②计会,能为文收责③于薛者乎?”冯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是④,愦于忧⑤,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⑥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⑦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⑧而反⑨?”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⑩者。”
【注释】
①记:账册。
②习:熟悉。
③责:同“债”,债务。
④倦于是:忙于事务,疲劳不堪。
⑤愦(kuì)于忧:忧愁思虑太多,心思烦乱。愦,昏乱。⑥开罪:得罪。
⑦券契:债契。
⑧市:买。
⑨反:同“返”,返回。
⑩寡有:没有,缺少的。
【译文】
后来,孟尝君拿出账簿,询问他的门客:“谁熟悉会计的事?有人可以为我去薛地收债吗?”冯煖上前签名说:“我能。”孟尝君感到很惊讶,问道:“这是谁呀?”随从们说:“这就是唱‘长铗归来’的那个人。”孟尝君笑道:“这位门客果真有本事,是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他呢!”于是,他把冯煖请来相见,向他道歉说:“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整日忧心忡忡;再加上我天性懦弱愚笨,整天忙着处理国家大事,得罪了先生。先生真的不计较,竟然有心帮我去薛地收债吗?”冯煖答:“愿意。”于是冯煖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准备出发。辞行的时候冯煖问:“债收完了,我需要买什么东西回来吗?”孟尝君说:“您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驱①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②,悉来合券③。券遍合,起矫命④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注释】
①驱:赶着车。
②当偿者:应当还债的人。
③合券:验对债券。
④矫命:假托(孟尝君)命令。
【译文】
冯煖赶着车来到薛地,派官吏把应该还债的百姓全部找来核验契据。等到债券全部核实完,冯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老百姓,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们都高呼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①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②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③子其民,因而贾④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注释】
①疾:快,迅速。
②窃:私下里,私自。
③拊爱:爱抚。拊,同“抚”,安抚,抚慰。
④贾(gǔ):商贾做买卖。
【译文】
冯煖马不停蹄地驱车回到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于冯煖回来得如此迅速而感到奇怪,立即穿戴整齐去见他,问:“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来得这么快?”冯煖说:“都收了。”“买什么东西回来了?”孟尝君问。冯煖回答道:“您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堆满了奇珍异宝,外面牲口棚里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宫里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是‘仁义’啊,所以我私自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煖道:“现在您拥有这小小的薛地,您没有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而用商贾之道图利,我擅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全部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为您买回来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地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后期年①,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②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③。孟尝君顾④谓冯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注释】
①后期(jī)年:一年之后。
②就国:回自己的封地。
③终日:一整天。
④顾:回头看,旁顾。
【译文】
一年之后,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用过的大臣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自己的领地薛地。离薛地还有一百多里,薛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整天都是这样。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煖道:“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终于见到了。”
冯煖曰:“狡兔有三窟①,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梁王曰:“齐放②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③,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煖先驱④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⑤也;百乘,显使⑥也。齐其闻之矣。”梁使**⑦,孟尝君固辞⑧不往也。
【注释】
①窟:洞穴。
②放:放逐。
③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④先驱:驱车在前。
⑤重币:贵重的财物礼品。
⑥显使:地位显要的使臣。
⑦**:多次往返。反,同“返”,返回。
⑧固辞:坚决辞谢。
【译文】
冯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其一死,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冯煖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魏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首先迎请他的诸侯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魏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国做了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请孟尝君。冯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赫的使者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件事了吧。”大梁的使臣往返了好几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①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②,被③于宗庙之祟④,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⑤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注释】
①赍(jī):持物赠人。
②不祥:同“详”,审慎。不详即失察。
③被(pī):遭受。
④祟:灾祸。
⑤不足为:不值得你看重并辅助。
【译文】
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上下都很担心,连忙派遣太傅带着黄金千斤、两辆四匹马拉着的彩车、齐王亲自佩戴的宝剑以及一封书信向孟尝君谢罪,说:“我没福气,祖宗降下的灾祸落到了我头上,我又被那些谄媚的臣子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了,但是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暂且返回自己的国家治理百姓。”冯煖告诫孟尝君说:“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造完成了,冯煖向孟尝君报告说:“三个洞窟已经全部完成了,你就高枕无忧,放心地享乐吧。”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①之祸者,冯煖之计也。
【注释】
①纤介:小草,比喻极其微小。
【译文】
在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间,孟尝君没有遭受任何小祸患,靠的全是冯煖的计谋。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①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⑤,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⑥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⑦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
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注释】
①书:信,此处指齐国给赵国的国书。
②发:拆开,启封。
③岁:年成,收成。
④恙:忧患、灾祸。
⑤说:同“悦”,高兴。
⑥贱:此处指民众。
⑦苟:如果。
【译文】
齐襄王派遣使者去问候赵威后,国书还没有打开,赵威后就问使者:“今年收成没什么担忧的吧?百姓没有什么忧患吧?齐王也没有忧患吧?”使者不开心地说:“臣奉齐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后您这里来,现在您不先问我们大王的状况却打听收成和百姓的状况,难道卑贱的百姓居先,尊贵的王反而居后吗?”赵威后答:“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怎么会有国君呢?所以哪里有不问根本而先问末节的呢?”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①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③,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④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⑤鳏寡,恤孤独⑥,振⑦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⑧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⑨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注释】
①其为人:他的为人之道。
②食(sì):动词,拿食物给人吃。
③衣(yì):动词,给人衣服穿。
④业:动词,使之作官而成就功业,有重用的意思。⑤哀:怜悯。
⑥孤独:孤,幼年丧父;独,老年丧子。
⑦振:同“赈”,赈济,救济。
⑧息:繁衍。
⑨索:求。
【译文】
于是,赵威后接着又问道:“齐国有个隐士叫锺离子,他还好吧?这人的为人之道,有粮食的,他给食物吃,没粮食的,他也给食物吃;有衣服的,他给衣服穿,没有衣服的,他也给衣服穿,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啊,为什么至今他还没有做官成就功业呢?叶阳子还好吧?这个人的为人之道,同情那些鳏夫和寡妇,帮助那些孤儿老人,救济贫困潦倒的人,这是在帮助君王滋生养育他的百姓啊,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掉自己的耳环玉饰,到老不嫁,来奉养双亲,这是引导百姓尽孝心啊,为什么至今没有让她上朝给予封号呢?这样的两位隐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加封号,齐王靠什么统治齐国、抚育百姓呢?於陵的子仲还活在世上吗?他这个人的为人啊,在上对君王不称臣,在下不能搞好家庭,中间不和诸侯求交往,这样的行为是在引导百姓无所作为啊!为什么至今还没有被处死呢?”
触詟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②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③,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④谏。太后明⑤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⑥其面!”
【注释】
①用事:掌管**。
②急:加紧。
③质:人质。
④强(qiǎng):竭力,极力。
⑤明:明白地。
⑥唾:动词,吐唾沫。
【译文】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地对身边的侍臣说:“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当人质的,老太婆我一定当他的面吐唾沫!”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盛气①而揖之。入而徐趋②,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③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④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⑤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⑥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⑦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⑧,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⑨于身。”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注释】
①盛气:怒气冲冲。
②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
③窃:私下,私意,表谦敬。
④郄(xì):同“郤”,空隙,此处为不舒服,有毛病。⑤恃(shì):依靠,凭借。
⑥衰:减少。
⑦今者:近来。
⑧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
⑨和:和谐,舒适。
【译文】
左师触詟去拜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詟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迈着小步,走到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走,很久没能拜见您了。我私下以脚病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玉体有什么不舒服,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太后说:“我也要靠辇车行动。”触詟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詟说:“老臣近来特别不想吃饭,就勉强自己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稍微增进了食欲,身体也舒适些了。”太后说:“我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①舒祺,最少②,不肖③。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④之数,以卫王宫,没⑤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⑥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⑦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⑧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注释】
①贱息:卑贱的儿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
②少(shào):年幼。
③不肖(xiào):原意是不像先辈(那样贤明),后来泛指儿子不成器。
④黑衣:指宫廷卫士。
⑤没(mò):冒昧。没死:冒着死罪。
⑥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此处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⑦计:打算,考虑。
⑧持:握持。
【译文】
左师公说:“老臣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器,可是臣已经老了,私下又疼爱他,希望您能让他当个侍卫,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来求您!”太后说:“行!他多大了?”答道:“十五岁了。虽然他年纪还小,但我想趁着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把他托付给您。”太后说:“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触詟回答:“比妇人疼爱得更厉害些。”太后笑着说:“妇人对小儿子疼爱得特别厉害。”触詟回答:“老臣私下里认为您爱燕后超过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我对燕后的疼爱不如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时,抱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伤心,这也够心疼她的了。送走燕后以后,您并不是不想念她,而每逢祭祀您一定为她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为她做长远的打算,希望她子孙世代做燕王吗?”太后说:“是这样的。”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①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②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③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之位,而封以膏腴④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⑥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注释】
①继:名词,继承人。
②微独:不仅,不但。
③人主:国君,诸侯。
④膏腴(yú):比喻土地肥沃。
⑤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⑥恣:任凭。
【译文】
左师公说:“从距今三代算起,一直到赵氏刚开始建立赵国的时候,赵王的子孙凡是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至今还有保得住侯位的吗?”太后说:“没有。”触詟又问:“不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子孙被封侯的,其后代有仍然在位的吗?”太后说:“我没有听说过。”触詟说:“这是因为这些被封侯的人近的灾祸就落在自己身上,远的灾祸就祸及子孙。难道是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只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贵却没有功勋,俸禄优厚却没有功劳,而且拥有的权位太高、财宝太多的缘故。现在您给了长安君高贵的地位,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还给他很多的金银财宝,却不趁此机会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所以我认为您对长安君的疼爱不如燕后。”太后说:“对。任凭您怎样安排他吧!”于是为长安君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才出兵。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①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①犹:犹且,尚且。
【译文】
子义听说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是国君的亲骨肉,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勋的尊位和没有功劳的厚禄来守住自己的金银财宝,何况是做臣子的呢?”
鲁共公择言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①。鲁君兴②,避席③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④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⑤,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⑥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⑦,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注释】
①觞:酒杯,这里指设酒款待。
②兴:站起来。
③避席:站起身,离开座席,表示严肃恭敬。④旨:味美。
⑤嗛(qiè):同“慊”,满足。
⑥盟:起誓。
⑦尊:同“樽”,酒杯。
【译文】
梁惠王魏婴在范台宴请诸侯喝酒,大家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他请鲁共公举杯祝酒。鲁共公站起来,离开坐席,选好恰当的话题说:“从前,夏禹的女儿让仪狄酿酒,酿出来的酒的味道非常好,就献给了禹,禹喝了后觉得非常甜美,于是疏远了仪狄,戒了酒。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齐桓公半夜里感到饥饿,易牙立刻烹煮烧烤,调和各种美味,进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吃得饱饱的,一觉睡到第二天早晨还没睡醒,感叹道:‘后世一定会有因为贪图美味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美女南之威,连着三天都没上朝听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推开,疏远了她,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亡国的!’楚庄王登上强台,欣赏崩山的风景,左面是大江,右面是大湖,居高临下,徘徊流连,快乐至极。于是,他发誓不再登上强台,说:‘后世一定会有因为迷恋高台池沼山水的风光而亡国的!’现在,主上您的酒杯里是仪狄酿造的那种美酒;您的饭菜是易牙烹调的美味;您左面的白台,右面的闾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美女;您前面有夹林,后面有兰台,有着在强台一样的
快乐。这四件事里只要有了一件,就足以亡国。现在主上您兼有这四样,难道还不警惕吗?”梁惠王听了,连声称鲁共公说得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①秦人,存②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③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④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⑤受教。”
【注释】
①破:打败,打垮。
②存:使动用法,使……存在,使……存活。
③德:恩惠。
④卒:通“猝”,急促、匆忙的样子。
⑤谨:郑重。
【译文】
信陵君杀了晋鄙,解了邯郸之围,打败了秦国的军队,使赵国得以幸存。赵王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信陵君。这时,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掉的,有不可以不忘掉的。”信陵君问:“这话怎样说呢?”唐雎回答道:“别人憎恨我,不可以不知道;我怨恨别人,就不可以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施以恩德,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于别人施以恩德,是不可以不忘记的。您杀了晋鄙,救下邯郸,打败秦兵,保全赵国,这对赵国是莫大的恩德。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您与赵王见面的时候,我希望您把这件事忘掉。”信陵君说:“我一定诚心地接受您的教诲。”
乐毅报燕王书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①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②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注释】
①下:攻克。
②诈:欺骗。
【译文】
昌国君乐毅帮燕昭王联合了五个国家的军队一起去讨伐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池,将其全部变成了燕国的郡县。还有三座齐城没有攻下的时候,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继位后,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乐毅产生了怀疑,派骑劫去代替乐毅当统帅。乐毅逃往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齐将田单用计策欺骗了骑劫,最后击败了燕**队,把七十多座城池又重新收复回来,得以复兴齐国。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①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②乐毅,且谢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④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⑤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⑥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注释】
①敝:败。
②让:责怪。
③谢:道歉。④会:正赶上。
⑤误:贻误。
⑥计:商议。
【译文】
燕惠王后悔了,他害怕赵国重用乐毅,趁着燕国战败的时候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就派人去责备乐毅,还向他道歉说:“先王把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为燕国攻破齐国,报了先王的深仇大恨,天下都为之震动,我哪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适逢先王逝世,我刚刚继位,左右大臣贻误了我。我之所以派骑劫去接替将军,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辛苦作战,所以召将军回国暂且休息一下,共商国家大事。可将军听信了流言,与我有了嫌隙,抛开了燕国投奔赵国。如果将军是为了自己打算,这是可以的,但是您又用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的知遇之恩呢?”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①,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②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③。今王使使者数④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⑤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书以对。
【注释】
①不佞(nìng):不才。
②抵:冒犯。
③为辞说:用言词辩解。
④数:列举。
⑤白:明白。
【译文】
望诸君乐毅就派人送了一封信回答燕王,说:“臣不才,没能奉行先王的教诲,来顺承您左右大臣的心意,我担心回到燕国会有杀身之祸,以致伤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损害了您的仁义之名,所以我才逃到了赵国。我自己甘心背负不贤的罪名,所以不敢为自己辩解。如今大王派人数落我的罪过,我担心您手下的人不了解先王栽培我、信任我的道理,又不明白我侍奉先王的忠心,所以才敢写信作答。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①,有高世之心,故假节②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注释】
①举错:举措。错同“措”,施行,推行。
②假节:奉命出使。
③擢(zhuó):提拔。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是不会随意把俸禄送给自己亲近的人的,而是把它们授给功劳高的人;不会把官职随意赠给他所喜欢的人,而是让那些称职的人去做。所以,先考察人的能力然后再授给他官职的国君,是能够成就功业的明君;根据人的品行来结交朋友的人,才是美名远播的贤士。我以所学的道理来观察,认为先王的举止措施,有高出俗世的理想,所以我才借着魏王派使臣出使燕国的机会,亲自到燕国来考察。先王破格录用我,把我从宾客中提拔上来,安排我高居于群臣之上,没有与宗族贵戚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认为遵奉命令,听从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了,因此我接受了先王的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①之遗事也,闲②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③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
【注释】
①骤胜:多次战胜。
②闲:同“娴”,娴熟,熟悉。
③径:快。
【译文】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怀有深仇大恨,我顾不上自己的力量薄弱,要把攻伐齐国作为国家大事。’我回答说:‘齐国继承了霸主之国的传统教化,又有屡次战胜诸侯的经验,熟悉军事、善于作战。大王要想进攻齐国,就一定要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它;要想联合其他国家,没有比结盟于赵国更直接的了。再说,楚国和卫国都想得到齐国的淮北地区及宋地。如果赵国答应与我们结盟,楚国和魏国尽力相帮,四个国家联合起来攻打齐国,就能大败齐国了。’先王说:‘很好。’
“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①,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②,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注释】
①反命:复命。
②顿命:辜负使命。
【译文】
“臣就接受先王口授的命令,准备好符节,向南出使到了赵国。待归来复命之后,我就立刻起兵攻打齐国。凭着上天的庇佑和先王的威望,黄河以北的地区,随着先王的进攻就全部归燕国所有了。驻扎在济水边的部队,奉先王的命令追击齐军,也大获全胜。轻装的精锐部队,****齐都临淄,齐王逃亡到莒地,仅保全性命勉强逃走。齐国的珠玉财宝,武器装备和珍贵器物,统统收入燕国;齐国的大吕钟陈列在燕国元英殿里,燕国原先被齐国夺去的大鼎又回到了历室宫,齐国的宝器陈列在宁台,蓟丘的树苗也种到了齐国汶水边的竹园里。自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绩可与先王相提并论。先王觉得他的心愿已经全部实现了,认为臣没有辜负他的使命,所以分出一块土地赏赐给了我,让我的地位可以和小国诸侯差不多。我不才,自认为能遵守命令,秉承教导,就可以幸免获罪,所以接受了封地而没有推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①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②者,施及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④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⑤,故入江而不改。
【注释】
①夷:平定。
②庶孽(shù niè):妾生的儿子。
③萌隶:指百姓。
④先论:预见。
⑤量:气量。
【译文】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建功立业而不再半途而废,所以能够载入史册;有预见的贤士,成就名声而能保持,所以能够被后世传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踏平万辆强国,缴获了齐国八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宝,直到他离世的时候,还留下了告诫后代子孙的遗训。因此,那些执政管事的大臣能按照先王的旨意,教导庶子并在百姓中推行,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世。我听说善于耕种的人,不一定都有好收成;有好的开始,也不见得有好的结果。从前,吴王阖闾采用了伍子胥的主张,因此吴王能够远征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却不这样,反而赐给伍子胥一个皮囊将他投入江中。吴王夫差不明白伍子胥的预见能够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所以把伍子胥投入江中之后也不悔悟;伍子胥没能及早地看到两代国君胸怀和气量的不同,所以至死也没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①毁辱之非,堕②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③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注释】
①离:同“罹”,蒙受,遭受。
②堕:败坏,毁坏。
③幸:侥幸。
【译文】
“使自身免遭杀身之祸,保全破齐的功名,以此来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到诋毁和侮辱性的错误对待,毁坏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冒着无法预测的重罪却以侥幸的心理为自己谋取利益,从道义上讲,我是绝对不敢做的。
“臣闻古之君子交①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②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③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释】
①交:交情。
②洁:洗刷,表白。
③疏远:被疏远的人,此处为乐毅自比。
【译文】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使友情断绝了,也不会恶语伤人;忠臣即使离开了自己的故国,也不去设法为自己辩白。我虽不才,但是也曾经多次受到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您只听信身边人的话,不了解我这被疏远者的行为啊。所以我冒昧地用书信作答,希望大王留心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