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弓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檀弓上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①。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②?”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③,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注释】

    ①晋献公:晋国国君,名诡诸,在位时间共计25年之久。世子:又称太子,是国君或诸侯的嫡长子,一般为王位继承人。申生:晋献公嫡长子,母亲为齐姜夫人。但是献公宠幸骊姬,骊姬便三番五次进言,想让献公立自己生的儿子为太子,并诬陷申生有杀父之心。献公信以为真,逼迫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也被牵连,为躲避灾祸出逃它国。

    ②盖:通“盍”,何不。

    ③君安骊姬:君王的心在骊姬身上。

    【译文】

    晋献公打算杀死他的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什么不对父亲表明你的想法呢?”申生说:“不行。君王的心在骊姬身上,我如果揭发她对我的诬陷,就会伤害父亲的心啊。”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你为什么不逃走呢?”世子说:“不行。君王说我企图弑父,天下难道有无父之国么?我能逃到哪里去呢?”

    使人辞于狐突①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②,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③。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④也。

    【注释】

    ①辞:辞别,诀别。狐突:姓狐,名突,字伯,申生的师傅,重耳的外祖父。

    ②伯氏:敬称,指狐突。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申生有机会带兵出征,狐突就劝他借机逃走,但申生拒绝了狐突的意见。

    ③爱其死:吝惜自己的生命。

    ④恭世子:恭是申生的谥号。“恭”是恭顺敬上的意思,申生为了听从父亲的命令,宁愿去死,所以谥号“恭”。

    【译文】

    申生派人去向师傅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教导,以至于将要被君王处死。申生不敢吝惜性命。虽然这样,但是国君老了,他的爱子奚齐还年幼,国家将会多灾多难。您不出来为国君谋划政事也就罢了,您如果出面为国君筹划政事,申生就是死也蒙受您的恩惠。”于是拜了两拜,叩了头就自杀了。因此他的谥号为“恭世子”。

    曾子易箦

    檀弓上

    曾子寝疾①,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②,曾元、曾申坐于足③,童子隅坐而执烛。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字子与,孔子弟子。寝疾:病倒,卧病。

    ②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官任乐正。

    ③曾元、曾申:都是曾子的儿子。

    【译文】

    曾子病卧在床上,病情很重。担任乐官的弟子子春坐在床下边,曾元、曾申坐在曾子脚边,童仆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蜡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①?”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②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③,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

    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⑤。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⑥,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⑦。

    【注释】

    ①睆(huǎn):光洁,光亮。箦(zé):席子,竹席。

    ②瞿然:惊叹的样子。

    ③季孙:鲁国大夫,在鲁国掌管政权,曾经赐箦于曾子。④革(jí):通“亟”,指病重。

    ⑤细人:见识短浅的人,小人。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⑥正而毙:合于正礼而死。

    ⑦没(mò):通“殁”,死亡。

    【译文】

    童仆说:“华美又光洁,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口!”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童仆又说:“华美又光洁,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氏的赏赐,我还没能更换它。曾元扶我起来,更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请等到天亮,我再给您换了它。”曾子说:“你对我的爱护,不如那个童仆。君子依据道德的标准爱护人;小人按照无原则地宽容爱护人。我还有什么苛求啊?我能够合乎礼制地死去,就已经足够了。”曾元扶着抬起他的身体更换了竹席,把他放回床席,还没躺好就去世了。

    有子之言似夫子

    檀弓上

    有子①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②?”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③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④。”

    【注释】

    ①有子:有若,字有子,孔子的弟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②丧:失去官职。夫子:古时对老师的尊称,即指孔子。

    ③子游:即言偃,孔子弟子。他胸襟广阔,文采非凡,为众学子之首。

    ④然:确实,这样。有为:有所指,有目的的。

    【译文】

    有子问曾子说:“你从夫子那里听到过如何对待失去官职的话吗?”曾子说:“听到过这样的话:‘丢了官位希望快点贫穷,死了希望快点腐烂’。”有子说:“这不像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在夫子那里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见这话的。”有子说:“是这样啊。既然这样,那么夫子一定是有所指才这样说的。”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①,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②,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③,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注释】

    ①桓司马:宋国的司马,姓桓名魋(tuí),掌管国家军政。椁(ɡuǒ):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古时棺木被分为两层,大的在外,称椁,小的在内,称棺。

    ②南宫敬叔:仲孙,鲁国人,孟僖子之子。曾被罢官离开鲁国,后来带珠宝重回鲁国君身边。

    ③货:贿赂,行贿。

    【译文】

    曾子将有子的话告诉了子游。子

    游说:“有子的话真像夫子说的!从前,夫子居住在宋国,看见桓司马给自己造石椁,三年还没完成。先生说:‘像这样奢侈,死了不如赶快腐烂掉好。’死了希望赶快腐烂,这是针对桓司马而说的。南宫敬叔失去职位后回国,车上必定载着宝物去朝见国王。先生说:‘像这样行贿,丢掉官职后不如尽快变穷才好。’丢掉官职希望快点变穷,这是针对敬叔说的。”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①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②,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将之荆,盖先之以子夏③,又申之以冉有④,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①固:本来。

    ②制:立规定,定制度。中都:春秋鲁邑名,在今山东汶上县西。

    ③子夏:即卜商,字子夏,人称卜子,为孔子弟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就是他的思想准则。

    ④冉有:即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最擅长经济。

    【译文】

    曾子把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这样啊。我本来就说那应该不是夫子的话。”曾子说:“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夫子任中都宰定下制度,棺材厚四寸,套在棺材外的椁厚五寸。依据这知道夫子不希望死后迅速腐烂。从前先生失去鲁国司寇的官职时,打算前往楚国,他先派子夏去表明心意,然后又派冉有去重申他的意愿。依据这知道夫子不希望失去官职后迅速贫穷。”

    公子重耳对秦客

    檀弓下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①,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②,丧亦不可久也③,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④。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注释】

    ①秦穆公:秦国国君,名任好,春秋五霸之一。吊:慰问,悼念死者。

    ②忧服:丧服,指在丧期。

    ③丧:失位,流亡在外。

    ④舅犯:即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

    【译文】

    晋献公去世了,秦穆公派人慰问公子重耳,并说:“寡人听说过这样的话:‘失去国家常在这个时候,得到国家也常在这个时候。’虽然您庄重严肃地处在忧伤的服丧期间,但是流亡在外也不能时间太久,争取君位的时机也不可以错失啊。年轻人,请考虑一下吧!”重耳将这事告诉舅舅子犯。子犯说:“孩子,你还是推辞吧。流亡在外的人没有可宝贵的东西,仁爱和亲情最宝贵。父亲去世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还要趁这个时候为自己谋取私利,那么天下人还有谁能替您说话呢?你还是推辞吧。”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①,哭而起,起而不私②。

    【注释】

    ①稽颡(sǎnɡ):双膝弯曲着地,额头触于地面;这是古代非常崇敬的一种礼仪方式。不拜:不拜谢。

    ②私:私下交谈。

    【译文】

    公子重耳对秦国使者说:“承蒙秦王派您来慰问流亡之臣重耳。我流亡在外,父亲去世了,不能参加丧礼在父亲灵前痛哭哀悼,劳您国君替我担忧。父亲死去是何等重大的事情啊,我怎么敢趁机谋取君位来辜负您国君慰问的情义啊?”重耳跪拜叩头却不行拜谢之礼,哭着起身,起身后便不再和秦国使者私下交谈。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①,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②。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

    ①子显:秦国大夫公子絷(zhí),嬴姓,字子显。致命:传达言辞、使命。

    ②成拜:在古代,有亲人逝去的家属,要对来吊唁者行磕头拜谢之礼,被称为“成拜”。重耳认为自己不是晋国国君,因此不能以成拜之礼来主持丧事。

    【译文】

    子显把这些情况报告给秦穆公。穆公说:“公子重耳真是仁爱啊!他跪下磕头却不拜谢宾客是没有把自己当成晋献公的继承人,所以没有拜谢;哭着起身表示他敬爱父亲;起身后不同宾客私下交谈是表示他谋取私利。”

    杜扬觯

    檀弓下

    知悼子①卒,未葬,平公饮酒②,师旷、李调侍③,鼓钟。杜④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入寝⑤,历阶而升⑥。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⑦。降,趋而出⑧。

    【注释】

    ①知(zhì)悼子:晋大夫,知庄公的儿子知莹。“悼”是他的谥号。

    ②平公:晋平公,名彪。

    ③师旷:晋国的乐官。李调:晋平公的近臣。侍:侍奉,作陪。

    ④杜篑(kuì):《左传》作“屠蒯”,晋平公的厨师。

    ⑤寝:寝宫、卧室。国家君王的卧室叫燕寝,而诸侯的则称路寝。

    ⑥历阶而升:一步跨两个台阶地登上去。历阶:指越阶而上,即一步跨一级;当遇有急事时,也会一步跨两个台阶。

    ⑦坐:即跪。古人席地而坐,坐下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压在脚跟上。当臀部离开脚后跟时,便称为跪,所以跪也叫坐。

    ⑧降:走下台阶。趋:快步走。

    【译文】

    晋大夫知悼子死了,还没有下葬,晋平公就喝起酒来,师旷、李调在旁边侍奉,并敲钟助兴。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敲钟声,说:“平王他们在哪里呢?”有人回答说:“在寝宫里。”杜蒉走进内堂,一步跨两个台阶地登上去,他斟了一杯酒说:“师旷喝了这杯酒。”又斟了一杯酒说:“李调喝了这杯酒。”又斟了一杯酒,在殿堂之上,面朝北方跪下喝了酒。从台阶自上而下,快步走出寝宫。

    平公呼而进之,曰:“!曩者尔心或开予①,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②。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③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④,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洗而扬觯⑤。公谓侍者曰:“如我死

    ,则必毋废斯爵⑥也。”

    【注释】

    ①曩(nǎnɡ)者:以往,过去。

    ②子卯不乐:夏桀死于乙卯日,商纣死于甲子日,古人将这两日称为疾日,所以做国君的不能进行舞乐之事。

    ③亵(xiè)臣:亲近的臣子。

    ④匕:盛饭的勺子。

    ⑤扬:举起。觯(zhì):盛酒用的杯子。

    ⑥爵:古代酒器,此指觯。

    【译文】

    平公大声喊他并让他进来,说:“杜蒉,刚才你心里想的或许能开导我,因此我没主动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

    杜蒉说:“甲子日和乙卯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的灵柩还在堂上,这恐怕是比子卯忌日更重大的事吧!师旷是太师。他不把这个道理告诉你,因此罚他喝酒。”

    平王问:“你罚李调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蒉说:“李调是君主亲近宠爱的臣子。为了一次喝酒吃饭就忘记君主应该忌讳的事,因此罚他喝酒。”平王又问:“你自己罚自己喝酒,为什么呢?”杜蒉说:“我杜蒉是个厨师,不去供应刀匙等餐具,竟敢参与了解和防止君主违乱的事,因此罚自己喝酒。”平公说:“这件事我也有过错,斟杯酒来惩罚我。”杜蒉洗干净酒杯并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

    直到现在,每次主人敬酒完毕,人们就高高举起酒杯,并称之为“杜举”。

    晋献文子成室

    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①。张老②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③。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④。”

    【注释】

    ①晋献文子:指晋国大夫赵武。献:在东汉时,郑玄认为是“贺”的意思;到了元代,陈澔认为“献文”是谥号;而在清代,王夫之认为是衍文。成室:新屋落成,为多义字。发:送礼庆贺。

    ②张老:指去送礼物的人,即张孟。

    ③轮: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奂:通“焕”,华丽。

    ④歌于斯:在此处进行祭祀,并奏乐唱诗。歌,此处代指祭礼。哭于斯:在这里哭悼死者。哭,指逝者家属哭丧之事。聚国族:聚会国宾、宗族。

    【译文】

    晋国正卿赵武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前去送礼致贺。张老说:“多么美呀,如此高大宽敞!多么美呀,如此华丽美观!可以在这里祭祀奏乐,也可以在这里居丧哭泣,还可以在这里聚会国宾、宗族!”

    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①。”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①全要领:免于斩戮之刑。要,通“腰”。领,脖颈。古时罪重则腰斩,罪轻则戮颈、砍头。先大夫:自称已故的祖、父。九京:即“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今山西绛县北。

    【译文】

    文子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祭祀奏乐,在这里居丧哭泣,在这里聚会国宾、宗族,这样我就可以保全我的身体、头颈,来跟随我的先祖、先父一起埋葬在九原了。”说完,面向北方拜了两拜、叩头致谢。当时的君子都称赞他们二人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