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改过之法
上
【原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①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②,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③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④,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注释】
①亿:通“臆”,猜想,推断。
②靡:没有,无不。
③萌:萌发。
④翳:一种眼病,导致看不清。
【译文】
春秋时期,各国官吏可以通过观察人家的言行,推断他的旦夕祸福,没有不应验的。《左传》《国语》等史实都能清楚地看见这类记录。一般而言,凶吉的预兆都是从他的内心萌发,然后再通过肢体表现出来的。一般那些对人忠厚的人往往都可以收到福泽,而那些对人刻薄的人往往都会比较偏向于受到祸害。凡人大多数都是眼睛看不清事实,总说旦夕祸福没有定数,无法推断。如果一个人特别诚心的话,那么他与天道就是切合的。一个人有福泽的话只要观察他做的好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一个人将有祸患,那么看他做的坏事,就可以预计到了。如果现在想要得到福泽避开祸患,先别说做
什么好事,先从改变错误开始。
【原文】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①也。
【注释】
①要机:要诀,要点。
【译文】
但凡改正错误的人,首先,要有羞耻之心。想一下,古代那些圣贤之人,跟我一样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在尘世间的私情耽搁太久,偷偷做些违反道义的事情,自以为无人知晓,还一脸无愧的样子。慢慢地就沦落成了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羞耻的事了。孟子说:“羞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够感到羞耻,那就是圣贤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要点啊!
【原文】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①,而天地鬼神,实鉴临②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
文③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④?
【注释】
①隐微:隐蔽不显露。
②鉴临:审察,监视,如明镜照临。③文:这里是掩饰,修饰的意思。
④懔懔:危惧的样子。
【译文】
其次,要有恐惧的心理。我们头上有天,脚下踏着地,鬼神是我们无法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在很细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够明鉴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错事,则会遭受很大的灾难,就算做的错事很小,也会折福的。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不单单这样子,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虽然做得很隐秘,还通过文辞进行修饰,但是心里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自己是没法骗过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么就毫无价值了,怎么能不恐惧呢?
【原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①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
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注释】
①涤:洗涤。
【译文】
不仅如此!只要那个人还有一口气,就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也是可以悔改的;古时候,有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坏人,在最后临死之际,发了善念,最后就得到了好报。也就是,只要能产生一个坚决勇敢的善念,就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恶!就像是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盏灯照耀,就可以除去千年来的黑暗。因此不管那个错误是什么时候犯下的,只有改正才是最可贵的。不过人世间是没有常数的,我们的肉身容易损毁,一旦没有了气息,那么想要改过也没办法了。如果好的话,就是遗臭万年,尽管子孙孝顺仁爱,也不能洗清恶名;如果不好的话,就是沦落到地狱里,承受千百年的恶报,就算圣贤、佛祖、菩萨也救不了你。这样子又怎么能不恐惧呢?
【原文】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①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②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注释】
①因循:犹豫不决。
②芒:像光芒一样的刺。
【译文】
第三点,要拥有勇气。人做了错事不肯改正的
原因,大多数是犹豫、胆怯。我们必须要鼓起勇气,不再犹豫不决,不要总是等着。小的错误,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点予以剔除。大错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点斩断,没有一点点迟疑。这就是为什么风行雷厉,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原文】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注释】
①怒詈:发怒,咒骂。
【译文】
只要具备了上述的三种心,那么有过错的话,就像春天冰雪遇上太阳,又何必担心它们不融化呢?但是,人所犯的错误,有的从事情上改正,有的从道理上进行修改,还有的从心里开始改,所花费的功夫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就像原先是杀生的,现在改过,不再杀生了;原先容易发怒咒骂,现在戒除易怒的脾气;这就是从事情上进行改正。这是从外在进行强制改正的,难上加难,而且根源还是不变的,就算这个方面改变了,也会有别的方面冒出来,终究不是彻底清除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