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①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②。”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注释】

    ①谒:拜见求见。

    ②然:这样。

    【译文】

    什么是真假呢?从前,有几个书生,去求见中峰和尚,问说:“佛家总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像影子跟着人一样。那为何有人做着好事,子孙却不兴旺?而有人做着坏事,家里却很兴旺呢?佛家说的都是无稽之谈。”

    中峰和尚回答:“凡人的欲望没被洗清,观察的眼睛没有打开,觉得善良的反而是恶人,恶人反而是好人,不为自己****而感到遗憾,反而埋怨天下报应出错了。”

    大家又问:“善恶怎么会相反呢?”于是中峰和尚让他们谈谈什么是善恶。有个人回答:“打骂别人是恶人,对人有恭敬礼貌是好人。”

    中峰和尚却回答:“不一定的。”

    另一个人回答:“贪钱且乱取是坏人,廉洁有原则的人是好人。”

    中峰和尚还是回答:“未必。”

    那些读书人纷纷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但是中峰和尚都回答未必。于是他们都向中峰和尚请教。

    【原文】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①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②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注释】

    ①根心:从心里出发,打心里。

    ②无为:没有目的。

    【译文】

    中峰和尚说道:“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好,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因此,人们做好事,如果是对别人好的,那就是公,公就是真;如果只是顾着自己,那就是私,私就是假的。从心里想做好事的就是真的,照猫画虎就是假的。没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真的,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假的。这些都是要你们自己应当衡量的。”

    原文】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①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②。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③。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④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注释】

    ①类:都,大都。

    ②狂狷:形容既豪放又不失秩序的人。

    ③谬:错误,荒谬。

    ④徇:遵循,跟从。

    【译文】

    什么是端曲呢?如今的人,见到那些谦虚老实的人,都会说他们

    是善,并且学习他们;然而古代那些圣贤之人,却是宁愿学习那些豪放又不失秩序的人。那些谨慎老实的人虽然被整个乡里的人所喜欢,但是,在圣人看来,他们却是败坏了道德。如此看来,世俗所认为的善恶和圣人所认为的善恶正好是相反的。推崇这样的看法,各种各样的取舍就显得很荒谬了。天地鬼神所赐予的旦夕祸福,都和圣人的看法完全契合,而与世俗的看法相违背;因此想要积德行善,一定不能听从耳目的感知,而是要用心里细末的地方去感知,默默地冲洗心灵,单单纯纯救济社会的心理就是直的。有任何一丝讨好世俗的心理的就是曲的。要是是单纯的爱人的心理就是直的,要是存在有一点点疾世愤俗的心理就是曲的。如果单纯尊敬他人的心理就是直的,存在任何一丝玩弄世事的心理都是曲的。这些都要认真细致地去分析。

    【原文】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①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注释】

    ①被:通“披”,背负。

    【译文】

    什么叫阴阳呢?但凡一个人做了好事,被人家知道了,那就叫阳善;做了好事没人知道,那就叫做阴德。那些拥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就会给予他回报。而拥有阳善的人,自然会享有天下的美誉,美誉也是福泽。但是上天往往会厌恶那些拥有名气的人。要是那些享有天下美誉的人不能名副其实的话,就往往都会出现各种祸患。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过错,却又莫名其妙背负了恶名的话,他的子孙往往都会突然发达起来。阴善和阳善的差别实在是微乎其微。

    【原文】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①,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②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注释】

    ①举事:做事。

    ②适己:使自己感到舒适。

    【译文】

    什么是是非呢?鲁国有过法律规定,如果鲁人去把在他国做奴隶的人赎回来的话,都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子贡赎人后却不愿意接受政府的赏金。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说:“你这样的做法失策了。圣人做事是可以改变一地的风俗习惯的,也可以将这些道理传授给百姓们;做事不能只图着让自己感到舒服。现在鲁国国内富裕的人很少,贫穷的人很多,你这么做不就是表示收了赏金就是贪财吗?那要怎么去赎人呢?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跟诸侯赎人了!”

    【原文】

    子路拯①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注释】

    ①拯:拯救。

    【译文】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为了表达感谢就送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得知后,很高兴地说:“自此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去拯救那些溺水的人了。”

    【原文】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①。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注释】

    ①耳:罢了。

    【译文】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拒绝了赏金是好的,子路没有拒绝接受牛,是不好的;谁知道孔子却夸了子路,责备子贡。要知道,人做善事,是不应该只看眼前的好处的,而是要看长远的利弊的。不谈论一时而谈论长远,不谈论一个人而谈论全天下。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是好的,但长此以往,慢慢地会害到别人。虽然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的行为虽然看起来不好,但是长此以往,可以慢慢地救济他人。虽然看起来不是好事,但是实际上是。这只不过是就一件事举例而已。至于其他的,有时候看起来不道义反而是道义,看起来不符合礼节反而符合礼节,看起来不诚信反而诚信,看起来不仁慈反而仁慈,这都应该进行抉择。

    【原文】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①,海内②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③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注释】

    ①故里:家乡。

    ②海内:全国,国内。③公家:指代官府。

    【译文】

    什么叫偏正?从前,吕文懿公刚刚辞官,回家乡的时候,全国的人都很敬重他的公正廉洁,把他视作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喝醉的时候却对吕公破口大骂。不过吕公并不生气,反而告诉自己的仆人:“不需要跟一个喝醉了的人计较。”于是关了门,不再理睬。一年后,这个人入了监狱还被判了死刑,吕公这才懊恼地说:“要是那时候我稍微跟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到官府治理的话,可以对他进行一个小惩罚,以示告诫。我当时只是觉得要宽容一点,没想到却把他的性子养成了如此恶毒,导致犯了死罪。”这就是怀着好意却办了坏事。

    【原文】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①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注释】

    ①值:正值,恰逢。

    【译文】

    当然,也有人心是坏的,却做了好事。例如某年遇上饥荒年,穷苦人民白天在市场上抢米。有一个大富大贵的人家看不惯便向县令举报,谁知县令却置之不理,那么贫民就更加放肆了。于是这个富人家就私下里将那些人抓起来,关着进行侮辱。大家看到这样的情况,也都纷纷安定下来,不敢再作乱。要不然,市场几乎是要乱套了。因此人人都知道善是正的,而恶是偏的。所以有的人本是好心却做了坏事,这被称为正中偏;至于那些没安好心却做了好事的,就称作偏中正;这样的事情大家都是不得不知道的。

    【原文】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①,如贮物于器。”勤而积

    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注释】

    ①贯盈:形容很多。盈,满。

    【译文】

    什么是半、满善呢?《易经》写道:“一个人的善不积累,是不能够使他成名的;同样的,一个人的恶不积累,也不至于让他身败名裂的。”《尚书》记录:“商朝的罪恶是罪大恶极,就像器皿里装着的东西一样。”要是你每天都很勤奋,一天天积累就会满,如果停滞不再积累,就会不满。这是一种说法。

    【原文】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译文】

    从前,有个女子前往佛寺,想施舍,却又没有多少钱,只有两文,就给了一个和尚。然而,寺里的住持却亲自为她忏悔洗尘。后来这个女子进了皇宫,成了贵妃,又带着数千两黄金来到寺里布施。然而,这位住持却是让自己的徒弟帮忙回向。于是那个女子就问住持说:“我之前布施两文,您亲自帮我忏悔,现在布施这么多钱,您却不再帮我了,这是为什么呢?”住持回答:“之前你虽然布施的很少,但是你的心是十分诚恳的,如果我不亲自帮你忏悔的话,不足以报答你的大德;而现在你的布施虽然丰厚,但是你的心已经没有原来那么恳切了,找人代替忏悔就足够了。”这就是千金也只能算一半善,而两文钱却已经功德圆满的缘故了。

    【原文】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①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注释】

    ①功行:功德。

    【译文】

    汉钟离传授吕洞宾炼丹的方法,教他在铁块上轻轻一点,即把铁块变为黄金,能够救济世人。吕洞宾就问:“那么,变成了黄金以后,还会不会变回原貌呢?”汉钟离回答说:“在五百年后,这些铁块变成的黄金就会变回铁块了。”吕洞宾说:“这样一来,就会害到五百年以后的人了,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汉钟离听完后很满意地说:“成仙需要积攒三千年的功德,现在你这么一句话就已经足够抵三千年功德了。”这又是另一个说法。

    【原文】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译文】

    如果做了好事,心里却不是很在意,那么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圆满;要是做了一点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着,那么就算一辈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于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钱去救济别人,内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别人,中间也看不到施舍了什么,这就是人家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心里很干净。如果能到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

    也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福泽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钱,也可以抵得过上千的罪过了。如果没能忘却施舍这回事,那么就算是捐献了万镒黄金,福泽也是无法圆满的。这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原文】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①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②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注释】

    ①摄:摄魂,魂魄被勾走。

    ②箸:筷子。

    【译文】

    什么叫大小善呢?从前,卫仲达做馆职的时候,某次,他的魂魄被鬼差勾到阴间。判官让手下将记录他在人间做的好事、坏事的两个本子呈上来。拿到本子以后,他的坏事记录本居然多到可以放满整个院子,而记录好事的本子却只有一根筷子那么小。判官又让人称一称,发现坏事本子却又比好事本轻。卫仲达问:“我的年纪都还没有四十岁,怎么会犯下那么多罪恶呢?”判官回答:“只要你动了歪念头,那就是罪过。”然后卫仲达又问那本好事记录本里记录了什么。判官回答:“有一次,皇上想要兴建三山石桥,你上书请求不要做这么劳民伤财的事情。这个就是你奏疏的稿件。”卫仲达回答:“尽管我说了,但皇上并没停止,我并没能做点什么,怎么会有这样的力量呢?”判官回答:“虽然皇上没有听取你的意见,但是你已经心系万民,要是皇上听了,那么这个善念就更大了。”所以,如果是立志为天下百姓做事,那么就算善念很少,力量也是很大的。虽然身上有缺点,缺点再多也都不值一提。

    【原文】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①,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注释】

    ①束:泛指给老师的酬金。

    【译文】

    什么叫难易呢?原先有一个读书人说,想克制自己,就要从难以克制的地方开始克制。孔子说起仁义,也是要从难的地方做起。就像江西的舒老先生,将两年来人家给他的酬金送给了别人,帮助他们偿还官银,成全了人家夫妻两个。又如邯郸的张老先生,把自己十年来的积蓄全给了人家,帮助他养活妻儿老小。就如同舒老先生、张老先生,都是舍弃了别人最难以舍弃的东西!又如同镇江靳老先生,尽管年迈了,也没有孩子,却还是拒绝娶邻居的小女儿做妾。这也是很难得的,所以上天赐予他们丰厚的福祉。但凡有钱有权的人,想要立功德都是很容易的。这么容易还不肯做,就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难以做些好事,却还是能坚持做,是很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