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扎根民间的泥塑文化
我国泥塑艺术历史悠久。这种艺术品虽然不能保存长久,但造型活泼,价格低廉,深受民间的喜爱。因此,泥塑的影响虽然不如正规的雕塑那样大,但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我国很多地方都生产泥塑,其中以陕西凤翔、江苏无锡、天津、河南淮阳等地最为着名,尤其是天津的泥人张,已经获得了普遍性的国际声誉,在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泥巴里生出的艺术品
泥塑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品之一,已经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年—10000年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泥塑艺术品。如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和陶羊,其时间约为6000年—7000年前,是人类早期手工用泥捏制的艺术品。此后,泥塑艺术一直向前发展,到汉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民间工艺之一了。在两汉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这些泥塑艺术品,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从模制的泥塑作品来看,泥塑在汉代已经非常发达了。模制泥塑的出现,和当时人们的需求有很大关系。两汉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依然存在,在地下和在地上有着一样的物质需求。但又不能像夏商周时期一样,用活人殉葬,就用泥塑的人来替代,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随着佛寺和庙堂的大量建立,泥塑艺术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态势。到了唐代,被称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将我国的泥塑艺术发展到顶峰。杨惠之和我国着名画圣吴道子是同门师兄弟,跟随当时着名的画家张僧繇学习。吴道子学成,杨惠之在绘画方面的进展却很缓慢。他不甘落后,烧了画笔和砚台,专攻雕塑,最终成为泥塑石雕等方面的大家。当时的人们这样称赞说:“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意
思是说,吴道子的绘画,杨惠之的雕塑,都尽得张僧繇的真传。
宋代在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时期,大型的宗教题材,如佛像泥塑,依然继续繁荣,而小型的泥塑玩具也逐渐发展起来,使得这种古老的艺术更加深入民间,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品。小型泥塑自此之后取得长足的发展,既能作为艺术品供人们观赏陈设,又可以作为儿童的玩具。小型泥塑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着名的有无锡惠山、天津、陕西凤翔等。
泥塑具有朴实、直观、真实的特点。不过,因为其材质是随处可见的泥土,稳固性较差,所以泥塑能够保存的时间不长。民间艺人们在制作泥塑的时候,往往都是信手拈来,没有什么参照,因此可以说所有的泥塑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色彩纷呈的凤翔泥塑
陕西凤翔是我国泥塑的主要产地之一。
凤翔泥塑历史悠久,可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在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发现了不少陪葬的陶俑,凤翔泥塑悠久的历史由此可见。
凤翔泥塑制作精美,工艺繁杂,需要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在制作上,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用笔简练,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凤翔泥塑种类多样,有座虎、挂虎、五毒、卧牛等玩具类,还有一些以《三国演义》《封神榜》《西游记》等名着中的人物为原型的神话民俗类。
凤翔泥塑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真正发展起来却是到了明代以后。这一精美的民间工艺品,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据说,在明朝初年,朱元璋一支部队中的第六营在这里驻扎,就将这个村子命名为六营。六营的士兵大多来自于制陶技术发达的江西。因为是和平年代,很少战争,士兵们闲
来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出各式各样的小玩具,涂上彩绘。后来,那支军队被解散,士兵们都成为当地居民,其中一部分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泥土,捏制泥人,然后拿到庙会上去出售。当地人都很喜欢,常常会买一些放到家中,除了用来祈福辟邪外,还给小孩当玩具。
久而久之,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塑渐渐出名。经过代代相传,其手艺也取得长足的发展,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创造出了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憨厚可爱,在我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大阿福”和它的传说
江苏无锡惠山的泥人比较有名,其造型独特的“大阿福”更是闻名遐迩,深受欢迎。
关于“大阿福”的造型,民间还流传着动人的传说。
相传惠山在远古时期荒草丛生,古木参天,经常会有野兽出没。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一见到野兽就非常害怕。一段时间之后,深山里面来了两个人形巨兽,名叫“沙孩儿”。它们力大无穷,无论是什么样的野兽,只要见到它们的微笑,就会服服帖帖,投入它们的怀抱,听凭处治。从此之后,因为有了“沙孩儿”的保护,附近的人们再也不惧怕山中的野兽了。有一年冬天,上山伐木的农民下山后,雄的“沙孩儿”出于好奇,就在一棵砍了一半的大树下面玩耍。大树忽然倒下把它压死了。雌“沙孩儿”看到这一惨剧之后,不忍独生,就一头撞死在这棵树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它们,就根据它们的形象塑造了一男一女两个泥人,取名为“大阿福”。从此之后,“大阿福”就作为镇山驱兽、避灾辟邪的吉祥物,在民间广为流传。
现存最早的一件大阿福泥塑,相传是清代的作品,现藏于惠山泥人研究所。这件艺术
品通高22厘米、宽16.5厘米、厚7.2厘米,是高浮雕型的印制泥人。“大阿福”造型简单,盘腿而坐,面型丰满,胖墩墩的,嘴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怀中抱着狮子或其他吉祥物,江南民间色彩比较明显。
泥塑艺人张明山
天津的泥人张彩塑起源于天津,到现在已经有180多年的历史了。这种彩塑,将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用色彩和道具进行装饰,艺术风格独特。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我国继元代刘元之后的又一个泥塑艺术高峰,在我国民间手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津泥人张的代表性人物为近现代着名工艺大师张明山。张明山生活在清朝末年,自幼跟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那年,他就因为技艺高超而获得“泥人张”的称号。相传张明山技艺高超,在进行创作时得心应手,可以一边和人交谈一边创作,几分钟就能完成一件作品。张明山的作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其作品《编织女工》于1915年在巴拿**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张明山去世之后,他的后人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工艺,使“泥人张”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泥塑艺术的卓越代表。
张明山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注重塑造人物性格。他善于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据此刻画出人物内在的性格。他的《严振像》《严仁波像》都是比较出色的作品。我国着名美术家徐悲鸿对张明山的艺术非常欣赏,曾于1933年在当时的《大陆杂志》上发表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将张明山与我国唐代雕塑圣手杨惠之相提并论,可见他的艺术造诣已经出神入化了。
张明山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装仕女、戏曲角色等各行各业的人物形
象,对当时的社会场景也有所表现,被称为南北塑像者之冠。他的作品继承了古代泥塑的传统,又在表现人物生活及风情中有所发展创造,写实生动。在人物塑造方面,他对人物动作的处理协调自然,比例结构准确,骨骼与肌肉关系塑造鲜明,真实可信,衣着色彩无不符合人物个性,被誉为“三分塑,七分染”。张明山的作品,层次丰富细腻,五官刻画精细入微,生动传神。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张明山创造了10000多件艺术品,《蒋门神》是其刻画现实的力作。在这幅作品中,蒋门神像通高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张明山却能将一个恶霸的狰狞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张明山的代表作品有《少女》《品箫》等,很多在国际大赛上获过奖。
有趣的淮阳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的特产,在河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淮阳泥泥狗是一种在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的题材非常广泛,飞禽走兽无所不包,造型虚幻、神秘,多达200多种。
关于淮阳泥泥狗,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女娲造人,剩下的泥土都捏成了小鸡、小狗洒向人间。其中,泥泥狗就是为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一年淮阳大旱,人们愁眉苦脸,也就没有心思去祭祀。一天夜里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很快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被雷雨惊醒,从窗户往外一看,发现地上黑乎乎的一片,都是泥泥狗,正在帮助人们**耕田。从此之后,人们就到附近的太昊陵敬香叩拜。而为了纪念泥泥狗,人们就用泥塑创造了淮阳泥泥狗,成为庙会上人们争相购买的吉祥物。
相传,来自山南海北的香客都会将“泥泥狗”带回自己的家乡,除送给儿孙和亲友外,还要把其中一些扔到井里。据说,有泥泥狗的井,井水能达到“清心明目,医治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