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悠远的风筝文化

    风筝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文娱用品。每当天高云淡的日子,我们总能在广场或者较大的空地上看到迎风飞舞的风筝。可是,风筝是谁发明的?风筝和清明节有什么关系?我国什么地方出产的风筝最为着名?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明白。

    带着这些问题,编者拟从风筝的发明、重要的风筝产地等几个方面简单介绍历史悠久的风筝文化。

    清明节与风筝的发明

    “像蝶不是蝶,像鸟不是鸟,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这一**间谜语,描述了清明节前后各地争放风筝的盛况。风筝是谁发明的?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这一天放风筝呢?

    风筝是一种玩具,在竹篾做成的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顺着风势就能放飞上天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器。风筝历史悠久,可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其发明者是我国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史籍记载,“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里面说的“木鹞”就是风筝的原型。墨子的学生鲁班,根据他的理想和设计,把竹子劈开削光滑,并用火烤弯,做成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据说这架风筝在空中飞翔了三天之久。五代时期,李邺在鲁班制作的“木鹊”基础上制作了纸鸢,并将竹笛绑在纸鸢的头部,放飞时迎风作响,声如筝鸣,因此称为“风筝”。

    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并不单纯是一项娱乐活动,通过放风筝,还能带走自己身上的疾病和晦气。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放风筝,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疾病和晦气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得足够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似乎自己的疾病和晦气也随风飘走了。如《红楼梦》中,李纨劝林黛玉放风筝时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

    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

    风筝在唐宋之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推进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起了重要作用。风筝的飞行原理和现代飞机很相似,绳子的拉力,使风筝与空气相对运动,产生浮力,而空气动力学正是现代飞机制作的主要原理。为了纪念中国风筝对飞行事业的推动,不少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中国风筝,如美国国家博物馆和英国博物馆。美国博物馆的一块牌子上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而英国博物馆则将中国风筝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宋徽宗与《宣和风筝谱》

    风筝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放风筝完全普及,成为全民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却是到了宋代以后。

    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繁荣,民间手工业随之兴起,而风筝的制作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宋施行“偃武修文”的治国策略,大力提倡文学,提倡传统节日,为风筝的发展和成为节日娱乐活动之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北宋时期,风筝是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不仅普通民众喜欢,连皇帝都亲自参与其中。宋徽宗就是一个风筝爱好者和大力倡导者。

    据史籍记载,宋徽宗退朝之后很喜欢放风筝。除了自己在宫中放风筝外,他还主持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风筝的着作《宣和风筝谱》。因为皇帝的提倡,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都参与到放风筝活动中。因此,宋代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风筝已成为儿童们的普通玩具。同时,因为人们对于风筝需求的增加,开始出现一些专门制作风筝的职业,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就此展开研究。宋代元丰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对民间风筝的历史渊源、名称等问题一一进行考证。有不少画家喜欢将民间放风筝的场景当作创作题材,如着

    名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面,就有对人们在清明这一天放风筝的描绘。

    在风筝画里面,北宋初期画家郭忠恕的作品最受欢迎。着名文学家苏轼曾经专门撰文对其生平和创作进行记载:“郭忠恕,洛阳人,善书画,尤善山水。因与监察御史争朝堂,被贬乾州司户……有富家子喜画,日给美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郭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鸯,引线数丈满之……”在这段文字里面,苏轼描写了郭忠恕刚正不阿的性格,还将其善于以风筝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事迹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为研究宋代画家如何将风筝作为创作题材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风筝魏的传奇故事

    “风筝魏”是我国着名民间艺术家,原名魏元泰,因为制作的风筝特别精美,广受欢迎而被尊称为“风筝魏”。

    魏元泰是天津人,生活在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因为家境贫寒,魏元泰从小就在一家扎彩铺当学徒。在当学徒期间,他善于钻研,吃苦耐劳,学会了做扎彩、风筝和其他小玩具的手艺。出师后,在父亲的帮助下在天津东门里大街开了一间扎彩铺,取名为“长清斋”。从此之后,魏元泰就将做风筝当作自己的事业。除了做一般扎彩外,他还细心反复观察和研究蜻蜓、蝴蝶、老鹰、燕子等动物的形态,观察它们的翅膀比例和飞翔时的动作,并将此用于风筝制作。魏元泰做风筝不仅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更多时候是出于兴趣,每做一面风筝都精雕细刻,反复试飞,逐步改进。他做的风筝,种类多样,由最初的平拍类风筝,发展为圆形立体、串式和整体式、软翅风筝,最后又创造出能够折叠的风筝,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魏元泰制作的风筝,用料讲究、造型多样、工艺精湛、飞行平稳,在着色上富于民族特

    色,而且吸收了古建筑彩绘的优点。在1914年,在巴拿**国博览会上,魏元泰制作的“蜈蚣风筝”令人叹为观止。这个折叠风筝有100个节,200根胡须,长达5丈,折叠后可以装在一个不大的玻璃盒子中。高超的技艺,让这件作品最后获得博览会金奖。

    魏元泰制作风筝七十多年,研制了风筝200多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制作的风筝,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并远销国外。

    鸢都潍坊的风筝工艺

    潍坊是我国着名的风筝之都,潍坊风筝和北京风筝、天津风筝一起,鼎足而三,在我国的风筝界大放异彩。

    风筝在明清时期走向鼎盛,当时的男女老少都喜欢放风筝,在沿海一带尤其如此。茶余饭后,在海边放放风筝,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制作风筝成为潍坊人挣钱糊口的主要工作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清代,潍县城里的风筝作坊和店铺就有30多家,到了清明,那市面上卖风筝的更是数不胜数,外地客商也纷纷前来采购,生意十分兴隆。

    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在扎制上博采众家之长,特别是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将古老的美术工艺(如木版年画)和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面,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在我国众多的风筝流派中独树一帜,颇受好评。

    潍坊风筝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品种繁多、起飞灵活。潍坊风筝以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广博,选用材料奇特,设计匠心独运而蜚声中外。新中国成立后,潍坊政府特别重视风筝在潍坊的发展,于1984年发起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到目前为止已经举办了31界。潍坊风筝节主要内容有:放飞

    风筝,国际风筝比赛,国内风筝大奖赛,评选风筝十绝,参观风筝博物馆等。随着潍坊风筝节的举办,我国的风筝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更加广泛。风筝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还增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弦响碧空的南通风筝

    在我国众多的风筝流派中,南通风筝虽然不像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和北京风筝那样出名,但其对古代传统风筝文化的保存则是其他三个地方生产的风筝所不能比拟的。

    在上面的章节中,编者给读者介绍过,风筝在古代被称为纸鸢,因为安装上了竹笛,放飞到空中会迎风作响,好像古筝弹奏的声音一样,因此被称为风筝。到了现代,风筝要比古时候普遍的多,种类也比原来齐全,但这一古老的特征却渐渐失传了。幸好,江苏南通风筝保存了风筝“弦响碧空”这一特点,以独特的音响效果而着称,在我国风筝文化中独树一帜。

    南通风筝在当地被称为“板鹞”,以平板六角或六角的变形“七连星”至“十九连星”较为多见,其大小一般在一米以上,最大的有四五米高,需要卡车运载,其与众不同可见一斑。不过,南通风筝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不在于其巨大的形制,而是因上面装满了很多大小不一的哨口,风筝下部的哨口很大,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材料制成。

    风筝的纸鸢表面绘有各种题材的绘画,其内容一般是古代的****。南通风筝的尾部,往往会系上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比较大的需要多人放飞。南通风筝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其声音能传到几里之外,恰似空中交响乐。南通人很喜欢这种风筝,几乎家家都有珍藏。如果是清明节时候,大家一起放飞,满天巨大的风筝和悦耳的音乐,其喜庆的画面真是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