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间工艺——精美绝伦的民俗瑰宝
我国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种类丰富,传世佳作众多。近两年来,很多传世工艺品纷纷走出国门,在国外受到空前的热捧。风筝、剪纸、泥人、皮影等都散发出各自迷人的魅力。在这些看上去单薄的艺术品后,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一幅“年年有鱼”的剪纸,造型简单,却暗含着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美好期望——年年有余。
——
第一节 独具匠心的民间工艺品和艺术画
在我国文化史上,除了像顾恺之、吴道子这样鼎鼎有名的大画家之外,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画家。顾恺之和吴道子在绘画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这些默默无闻的画家可能并没有专业学习过绘画技巧。专业画家绘画,乃是出于内心的追求,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解决温饱。这群民间工艺画家,虽然大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他们一同努力开创的民间工艺画却一直流传下来,和国画一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奇年画圣地杨柳青
杨柳青年画是我国着名民间木版年画,因产地位于天津杨柳青而得名。杨柳青年画因其高超的艺术水准,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并称“南桃北柳”。产生于元末明初,到现在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备受欢迎。这种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将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用彩笔填绘。一件杨柳青年画,一般要经过勾、刻、刷、画、裱等多道纯手工工序。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原来并不生产制作木板年画。元末明初,一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来到这里避难,逢年过节会刻些门神、灶王出卖。因为其制作精美,价格实在,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时间一久,跟他学习的人也变得多起来。明代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和水彩源源不断地运到杨柳青,为其木版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清代中期,杨柳青木版年画达到鼎盛,当时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可见其产量之大。据说当时的杨柳青镇“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清朝后期,杨柳青年画开始衰落,直到民国着名版画家霍玉棠1926年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才渐
渐复苏。“**”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20世纪80年代,霍玉棠的儿子霍庆有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苦心经营传统工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杨柳青画社现存古版6508块,其中:完整可印制的画版1305种,计5**3块;散版**5块。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又采用了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出色代表,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连续性而饮誉海内外。
中国一绝高密扑灰画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明朝之后,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生产的发展,但底层人民的生活还是很困难。当时生活在山东高密的王姓人家为了生计,除了努力耕种之外,还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拿到市场上去卖,补贴家用。销路渐渐增多,生活也逐渐变好之后,他们不再满足于原先的模仿,而是在模仿对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并创作出了最早的扑灰年画。扑灰年画初期大多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到了明代中叶已经非常有名了。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扑灰年画发展成熟。当时一个姓王的工匠招收了四个年轻人当学徒,开收徒之先河。为了生计,他们大量生产制作墨屏花卉画,拿到街上变卖,扩大了扑灰年画的行销范围和影响。之后,当地的很多人都学习扑灰年画,扑灰年画走出山东,行销到徐州、杨柳青东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等地区。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胡玉显、赵大伦和杜万,他们的画又都各有侧重。
因为学习扑灰年画的大多是当地的农民,所以模仿文人情趣的画作逐渐减少。农民画家笔下更多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人们在创作生产扑灰年画时,不管是取材于神话故事,戏剧故事,还是民间传说,都和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扑灰年画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史料价值,是后人探寻当时历史的“活化石”。
为了保持扑灰年画畅销不衰,农民画家不断地拓展题材领域,并参照其他画的各种技法加以改进,灵活运用。扑灰年画画家各有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以墨画墨屏为主,其画面典雅,素淡稳重,被称为“老抹画子”派;
另一派借鉴杨柳青木版年画和其他木版年画对色彩的运用技巧,以大红大绿来点染画面,以达到对比强烈的效果,被称为“大红大绿”派。
起初,为了规模生产销售,民间艺人在传统壁画底稿“扑粉”拓印法的基础上形成了“扑灰”拓印法。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扑粉”是使用现成的样本,而“扑灰”则需要先对原作加以临摹。“扑粉”直接印制,用一次印一次,“扑灰”则是一次模仿多次印制。因为有了临摹这道程序,扑灰年画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能吸收各种绘画因素和造型风格,从而适应人们的审美趣味。
扑灰年画高手辈出,清代的胡相林、赵宗贵和张维先都是着名的画家,张维先的《也明招亲》《黄鹤楼》《李靖王》等都是比较出名的画作。
技艺高超的芜湖铁画
铁画是我国汉族独具风格的工艺品之一,以安徽芜湖生产的最具代表性,艺术价值最高。
铁画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不过,安徽芜湖铁画直到清代康熙年间才自成一体,到现在只有34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以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着称于世。
芜湖铁画的创始人是汤鹏,他祖籍安徽,因为战乱而流落到铁冶之乡芜湖。他年少的时候找了一份打铁的工作,旁边就是画室。打铁之余,他常常会去画室观看画师们创作。久而久之,在绘画艺术的熏陶下,他受到启迪而创造铁画。铁画问世之后非常受欢迎,士大夫们将它作为收藏和送礼的上选对象。清代不少文人和诗人都对铁画赞赏有加。
铁画以低碳钢做原料,经过出稿、剪、砸、烧打、上漆蜡、上框等工序和“打活”“钻活”等工艺,精致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这种工艺将民间剪纸、雕刻、镶嵌等艺术手法融为一体,采用中国画章法,黑白对比,虚实结合,别有情趣。
铁画具有国画和水墨画表现的艺术境界,还有极强的艺术立体感,和现代的3D技术非常类似。它黑白分明,苍劲凝重,被赞誉为“巧夺万代所未有”。芜湖铁画曾参加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匈牙利布达佩斯造型艺术展,并赴日本、科威特、意大利、尼日利亚、沙特、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深受好评。 1959年—1960年,民间艺人储炎
庆及其弟子制作的大型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的青睐。
经过34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芜湖铁画在传统形式的尺幅小景、画灯、屏风基础上,又创造了立体铁画、盆景铁画、瓷板铁画和镀金铁画,形成了座屏、壁画、书法、装饰陈设和文化礼品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2006年和杨柳青年画一道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别具情趣的羽毛工艺画
羽毛画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工艺,是采用优质养殖家禽羽毛为原材料,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法制作的一种图画,在我国工艺史上别具一格。
羽毛画产生的历史比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比较粗糙。汉代的羽毛贴画绢,做工细致,色彩鲜明,有了一定的布局与格调,已经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不少羽毛画。羽毛画在唐代发展成熟,当时出现的立女屏风比较具有代表性,羽毛画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工艺美术表现形式。到了清代,点翠松竹座屏的出现让羽毛画的表现形式、内容以及粘贴技艺都达到了至善尽美的程度。
羽毛画的表现题材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禽鸟、走兽、虫鱼等。
我国羽毛画以沈阳羽毛画最为出名,现在的沈阳故宫关雎宫里面,还悬挂着当年皇太极送给爱妃海兰珠的两幅羽毛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但并不褪色,水平制作之高由此可见。羽毛画的制作工艺一度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艺人在研究前代画作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炼才使这一艺术重获新生。
沈阳羽毛画汲取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西方名画中永不褪色与色彩鲜亮、浮雕和平贴的技法,巧妙制作而成。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沈阳羽毛画获得极大发展,集百家之长,创立出宫廷与现代派相结合的羽毛画艺术品,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到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沈阳羽毛画中的古典人物画和花鸟画更是巧夺天工,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取材于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中的“宝黛含情谈西厢”,《三国演义》中的“貂蝉拜月”都是比较出色的代表。
除了沈阳羽毛画之外,山东济南羽毛画也比较有特点。济南羽毛画形象逼真
,生动活泼,富有质感,代表作品有《虎啸》《孔雀开屏》《百鸟朝凤》等。济南羽毛画近来发展迅速,产品远销美、日等30多个国家。
始于宫廷的麦秸画
麦秸画又被称为麦秆画或麦草画,是一种始于隋唐宫廷的艺术品。
麦秸画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利用麦秸的自然光泽和可以拉扯成丝的特性,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再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
麦秆画一般不染色,因此比较古朴,富有立体感、层次感,散发着自然光泽,艺术感染力极强。
麦秸画的材料只有一种——小麦麦秆,颜色全部用烙铁烫出来,不染色。金麦色通过深浅不一的色彩过渡,达到单一颜色表现整体色彩的效果。如鸳鸯的每一片羽毛都经过由浅到深的色彩处理。
麦秸画工艺品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生产,其中以哈尔滨、潮州、南阳、浦江和广西等地生产的比较有名。
彩纸里的传奇故事
我国农民劳作之余除了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之外,还用剪刀剪出了栩栩如生的世界,这就是剪纸。剪纸,顾名思义,就是用剪刀把纸剪出图形。我国的剪纸艺术家大多都是农村妇女,她们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剪纸,一直等到自己年老看不见为止。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的劳动人民创造出表现范围广阔,艺术价值极高的剪纸艺术品。
剪纸是一种民俗艺术,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剪纸的产生和流传跟我国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窗花、门笺、灯花等,都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而喜花则在结婚时候张贴;寿花和丧花则只在过生日和办丧事的时候张贴。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最迟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剪纸制作简便,造型单一,但其包含着丰富的民俗和内涵,在我国工艺史上有比较特殊的艺术地位。
剪纸内容多样,而且很有讲究。如吉祥图案寓意吉祥辟邪,而娃娃、葫芦、莲花等则象征多子多福。因为剪纸艺术家都生活在农村,所以他们的作品更多表现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这些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事物。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剪纸艺术也别具特色。如同在江苏,南京和宜兴的剪纸艺术就不尽相同,南京剪纸淳厚,粗中有巧,宜兴剪纸则呈现华丽工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