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房四宝
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汉字和书画艺术是璀璨文化中的一个部分,而用来表现它们的工具和材料,即“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我国文化发展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笔
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不少岩画。先民们制作岩画所采用的工具,可能就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早的“笔”。不过,那个时候的“笔”应该都比较粗糙。
关于毛笔的起源,我国历史上有一些传说和记载。清代文人梁同书的《笔史》上收录了西晋文学家成公绥的《弃故笔赋》,里面说毛笔是仓颉造字之后创作的。当然,这只是传说,很难考证。相较而言,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蒙恬造笔”。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毛颖传》,里面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毛笔,同时指出蒙恬是毛笔的发明者:“秦始皇时,使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遂围猎毛氏之族,拔其毫载颖而归……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之管城,号曰管城子。”什么意思呢?秦始皇派蒙恬讨伐楚国,途中发现了一种黄褐色毛的野兔,将它的毛拔了下来,用管“束缚”制成笔,戏称为“管城子”。因此,毛笔有时候也被称为“管城子”。因为很多文献都提到蒙恬,就给人造成了蒙恬发明毛笔的印象。其实,毛笔应该是楚地先民很早就发明的了,蒙恬不过是看到,并加以推广而已。
在我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上,毛笔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和封建王朝的等级秩序一样,毛笔也有三六九等,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湖笔。
湖州地区盛产长竹,而毗邻的嘉兴地区则盛产山羊。这就为湖笔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代末期,湖州善琏镇一带制笔业逐渐兴起。因为善琏镇隶属湖州,所以当地生产的毛笔被称为“湖笔”。湖笔逐渐取代宣州地区生产的毛笔,成为我国毛笔中的翘楚。
湖笔之所以能够扬名天下,除了当地丰富而又高质的原料之外,还与当地有很多技艺高超的笔工有关。据《西吴枝乘》记载,元初“吴兴毛颖之技甲天下,元时冯应科者擅长,至与子昂、舜举并名,今世犹相沿尚之。其知名者曰翁氏、陆氏、张氏,皆兔毫也。”当时湖州制作毛笔的工艺冠绝天下,尤其是冯应科,他因为制笔精美而与着名书画家赵孟頫和钱选齐名。湖州笔工技艺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了。
一支毛笔是否好用,用途如何,其关键在于笔头。毛笔笔头按功能与用途,主要可分为“五毫”,即羊毫
、紫毫、兼毫、狼毫和鸡毫。羊毫一般指山羊毛,山羊毛细、锋嫩、色白、质净,所以羊毫柔软,毫长,颖锐,柔中见刚,圆转柔顺,写出来的字圆润漂亮。紫毫采用野兔脊背上一小撮弹性最强的毫毛,其毫性坚硬锐利,适合绘画。兼毫是用羊毫与兔毫或狼毫等毫料配制而成,毫性在软硬之间,刚柔相济,比较适合书写楷书。狼毫又称鼬尾毫,用黄鼠狼的毛制作而成。狼毫性硬挺,弹性强,仅次于紫毫,适合中小楷书和行草,也可以用来绘画。鸡毫是毛笔中最软的一种,选用白毛乌骨鸡绒毛制作,一般用来画画。
墨
墨的历史和笔一样悠久,因为笔与墨是配合使用的。在远古时代的岩画上,就有黑、黄、红、白等几种颜色。这是最早的墨,据考古研究发现,大多是矿物颜料,因此被称为“矿物墨”。
关于墨的起源,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记载和传说。明代朱常淓《述古书法纂》里面说:“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同时代的学者罗颀的《物原》则说“刑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官员,刑夷应该生活在他之前。《礼记》记载:“史定墨”,这里说的“定墨”,其实就是占卜。古代用墨在甲骨上书写,然后用火焚烧,看甲骨的裂纹来判断吉凶。从这些记载及考古发现来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已经用墨来书写了。因此,墨的起源至少在3000多年以前。
墨在汉代取得长足的发展,其制作技艺有了巨大的进步,而制墨业也初具规模,同时涌现出很多名墨产地与制墨名匠。现在的陕西省千阳县一带出产的墨最为名贵,深受各个阶层的欢迎。汉代松烟墨大量出现,为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的韦诞,不仅是制笔名手,同时也是制墨专家。据说,当时的皇帝令他题写榜额,但他认为宫中提供的笔墨不合用。书法家蔡邕认为,要写好字,首先要有好的纸,而韦诞则认为好的笔墨也同等重要。他曾经说,用书法家张芝制的笔,造纸名家左伯造的纸,以及他自己制的墨,才能写出好字。据《墨史》记载,他制作的墨质量非常好,有“一点如漆”的美誉。韦诞不仅善于制作笔墨,而且还将自己的制墨心得和前人的制墨经验,总结成理论与方法——《合墨法》。
到了唐代,制墨技术成熟,制墨名家辈出,李墨和徽墨都是此后出现的名墨。
唐代后期,北方战乱,易州制墨名家奚超举家逃往歙州。当时歙州
、宣州以及江南一带,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而且有与易水地区相类似的茂密松林。当地黄山九华山等地的松树非常适合用来制墨。于是,奚超就在这定居下来,继续自己的制墨生涯。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又因为当地高质的原料,奚超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其坚如玉,其纹如犀”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对于奚超及其儿子制作的墨推崇备至,竟赐国姓。从此之后,奚超改称李超,他的儿子奚廷珪则改称李廷珪。他们制作的墨则被称为李墨。李墨品精质高,在选料配料上非常讲究,如一斤松烟要配珍珠三两,玉石碎末、即冰片各一两,搅和在一起,并和以生漆。此外,李氏父子在制作墨时,还别出心裁地加入麝香、樟脑、藤黄、犀角、巴豆等。这样一来,制出的墨不但能够防腐,防蛀,还能起到沁人心脾的效果。用李墨书写,不但非常流畅,而且满纸生香。
李墨非常精良。据说,宋代有个贵族不小心将一块李墨掉进了水中,感觉坏了,就没有捞上来。过了一个月后,这个贵族不小心把一个金器掉进了水中,令仆人下去取,顺便将墨捞了上来,没想到那块墨依然完好如初。此外,李墨非常耐用。宋代官员徐铉曾经得到一块李墨,还没有一尺高,和自己的弟弟一起用,“日书不下5000字,凡十年乃尽”,徐铉、徐锴兄弟10年间至少书写了近2000万字,可见李墨的耐用。
宋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歙州改称徽州。这一地区生产的墨,从此就都称为“徽墨”,这一年也是“徽墨”定名之年。“徽墨”其实就是“李墨”,不过称谓不同而已。
李墨以其高超的制作技艺,到现在还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精品。
纸
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我国文明和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纸的发明,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长期以来,人们都认可东汉蔡伦造纸的说法。《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现代考古1933年在新疆罗布泊附近发现了一片古纸,这就是有名的“罗布淖尔纸”。跟随这片古纸一同出土的木简上,记载有黄龙元年,即公元前49年的年号。因此,有学者认为古纸生产于西汉时期,比蔡伦造纸的105年要早一个半世纪。此外,随后考古发现的西安“灞桥纸”,居延“金关纸”,扶风“中颜纸”等,经测定也制造于西汉时期。不管怎么说,无论蔡伦是不是造纸术的真正发明者,我国两汉时期就开始使用纸了。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生产出来的纸张其
实是麻纸,后来又有以树皮、藤、草、竹等为原料制造的纸。我国纸张生产发展的历史漫长,本节将重点介绍和我国书法绘画有着密切关系的“宣纸”。
宣纸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最好的书写材料,深得画家和书法家的青睐。据古籍记载,生产宣纸的宣州地区,在唐代以前就开始造纸了,并且远近闻名。不过,宣纸的历史虽然漫长,但“宣纸”一词的出现却是到了唐代以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宣纸”一词的最早记载。文中所说的“江东”指长江以东,特指宣州一带。
五代十国时期,宣州地区生产出着名的“澄心堂纸”。据说南唐后主李煜非常喜欢这种纸,曾经亲自督办生产。据《歙县志》记载,澄心堂纸“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非常名贵,只有宫廷画家才能使用,一般的平民百姓消费不起。南唐灭亡之后,澄心堂纸散入宋代文人手中,骚客们如获至宝,争相赋诗赞颂,欧阳修、梅尧臣等都曾写过赞颂澄心堂纸的诗歌。
利用宣纸作画或者书写,能够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所谓“墨分五色”,就是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水墨比例,运笔快慢有节而达到的艺术效果。宣纸耐老化,长久摆放而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因此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美誉。19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宣纸荣获金牌。
宣纸因为其名贵,近两年已经成为文化界争相收藏的珍品。收藏宣纸时最好找正宗的传统品牌,一般来说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韧的都很好。制作宣纸的主要材料之一是青檀皮,但如果是不同地区的青檀皮,其生产出来的宣纸也大有区别。近年来国家对宣纸进行了严格的“原产地保护”,对宣纸的定义为“利用产自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沙田稻草和青檀皮,在泾县范围内,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在收藏宣纸的时候,要以书画界人士的喜好为标准,同时要注意特色,选择一些批量小而又特色的品种。一般来说,正宗的宣纸摆放5年后都会升值。
砚
砚是研磨颜料(主要为墨)的文具,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具与调色器具演变而来。
关于远古时期的砚,《文房四谱》曾有记载:“昔黄帝得玉一纽,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黄帝得到
一块玉,制成了“墨海”(砚台),上面用篆字写者“帝鸿氏之砚”(意为黄帝的砚台)。不过,篆字在黄帝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出现。因此,这条记载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砚台有两方,一方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属仰韶文化早期的北首岭遗址,石砚长17.8厘米,宽14厘米,椭圆形,有大小两个凹槽,距今约5000多年;另一方位于山西西安市临潼区仰韶遗址内。从考古发现来看,商、周以来各代都有发现。因此,我国砚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以前。
制砚水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当时生产的砚台,品种繁多,此外还出现了瓷砚以及银砚、玉砚、木砚等。在砚形上,开始趋于定型化,圆形、长方形等成为基本形式。
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绘画、书法艺术都有了巨大的进步,这在极大程度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发展。隋唐时期的砚台,形状更趋于圆形和长方形,砚堂与砚池连为一体。在石砚的选材与制作上,出现了号称“四大名砚”的端砚、歙砚、鲁砚与澄泥砚,揭开了我国制砚史上的新篇章。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羚羊峡斧柯山。因为肇庆在古代属于端州,因此当地生产的砚台被称为端砚。又因为良好的制作材料位于端溪水畔,因此又被叫作端溪砚。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端砚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就已经开始生产了,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四大名砚中历史最为悠久。端砚非常名贵,深得当时的文人墨客喜爱,不少诗人都写诗赞颂,如李贺和刘禹锡等。其中,最出名的诗作乃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生产端砚的石材被挖空,端砚因此更加名贵。宋代着名书画家米芾特别喜欢端砚,民间现在仍流传不少关于他和端砚的故事。一天,宋徽宗写字送给米芾,用的正好是端砚。米芾收下徽宗的字之后,赖着不走,说,这块砚台,陛下已经用过了,岂能再用?宋徽宗看他如此喜爱,只好送给他。端砚的名贵,由可见一斑。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闻名世界。用端砚研墨,发墨快,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会对毛笔造成损坏,写下的字颜色历久弥新。上好的端砚,无论酷暑寒冬,用手按住砚心,砚心都会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被古人誉为“呵气研墨”。
端砚因为原材料即将枯竭,现在已经是难得一见的珍宝。一方吴昌硕铭,沈石友收藏的石钟形端砚曾拍出368万元的天价,可见其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