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玩器物——温润古朴的艺术之美
古玩,又称为文物、古董等,是人类历史和文明的缩影,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人们争相收藏把玩的对象,因此得名古玩。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古玩器物数不胜数。
本章限于篇幅,将就其中的瓷器、青铜器、玉器、饰品等几个方面的古玩为读者做简单介绍。
——
第一节 中国的代名词——瓷器
在英文中,“中国”与“瓷器”是一个词——*****。古代欧洲人将瓷器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并将中国称为瓷器之国。据古籍记载,瓷器最迟到15世纪传入欧洲,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瓷器在唐朝时发展成熟,于宋代进入顶峰。到了明代,景德镇已成为世界的瓷器中心,各种釉色与彩绘瓷器不断创新和发展。明代中叶,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享誉世界。这个时期,我国瓷器大量出口到日本、朝鲜、东南亚、阿拉伯及欧洲各国,甚至非洲。现在,在欧洲和西亚博物馆藏有数量不等的中国瓷器,仅德黑兰博物馆就有805件珍品,可见当时的销量之大。清代末年,国力衰微,我国瓷器生产逐渐萎缩。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了现代化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学校,刻意创新,发扬中国名瓷传统。现在,我国陶瓷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本节介绍的是唐三彩、宋代名窑和青花瓷三种重要瓷器。
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铅釉陶器的总称。铅釉陶器制作技术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了,到唐代实现一个巨大的飞跃。唐代釉陶工艺发达,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唐三彩”。
唐三彩胎质大多为白色黏土,即北方坩土作胎,也有少数红陶胎。在制作唐三彩时,先入窑素烧至1000℃左右做出陶坯,然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烧至900℃即可。因为烧釉温度较低,所以不易变形
。三彩釉由坩土、石英、草木灰和铅的氧化物配成,是一种透明釉。这种铅料,不加呈色剂就是白釉,掺入适量的氧化铜就烧成绿色,羼入氧化铁就出现褐色、黄色,如果掺入氧化钴就会呈现蓝色,这就是三彩釉的基本色调。在此基础上,古代工匠发挥了自己高超的智慧和技巧,配出了白色、浅黄、赭黄、褐红、翠绿、深绿、天蓝、藏蓝、茄紫等色彩。一彩、二彩,以至于多彩,几乎无所不能。
唐三彩虽然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但并不实用。从考古发现来看,大多数唐三彩都是从墓葬出土的。考古学家认为,唐三彩中的大部分产品是作为明器使用的。唐代青瓷和白瓷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以大批生产。釉陶的使用价值不如瓷器,而当时盛行厚葬之风,唐三彩就随时代意识形态一起埋入土中,直到千年后再次散发出令世人惊羡的光芒。
唐三彩种类繁多,有俑类、器物、建筑和生产工具模型、琉璃瓦和瓦当等。这些大类下面又可以分为许多小类,几乎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唐三彩中一部分以人和动物为题材的作品艺术价值极高,是杰出的雕塑品。因为一般形体较小,手法大多洗练明快,重在摄取神态,但当时的工匠决不会忽略必要的细节刻画。一些高髻广袖的女俑,淡妆微笑,目光饱含感情,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宋代名窑
据考古发现,我国共发现重要窑址1000多处,其中以宋代瓷窑最为知名,其生产的产品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最高,为历代所不及。下面将对宋代着名的瓷窑进行简单介绍。
一、汝窑
汝窑位于现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窑瓷器品种比丰富,有做工精美的青瓷,也有质地一般的瓷器。汝窑产品器形有盘、碟、碗、三足樽、盏托、椭圆形四足盒、瓶等。汝窑瓷器胎体较薄,造型较有气魄,雄浑饱满,釉层为卵青色。汝瓷釉层较厚,多为素瓷,一般不作花纹装饰。值得一提
的是,汝瓷工匠对还原火焰的控制方面极为成功,配釉极精,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晶莹的玛瑙微粒。这种精品一般进入皇宫,很少在市场上出售。
二、官窑
宋徽宗统治时期,朝廷在开封设置了官窑,专门为宫廷烧制的皇室日用器皿和陈设艺术品。官窑生产的青瓷端庄宏伟,紫口铁骨,釉层凝厚,青釉较淡,表面有大小相错的片纹,极为精美。北宋官窑高超的技艺及为皇室服务的特殊地位,在宋瓷中的影响广泛而又深远,很多瓷窑都直接或间接受它的影响。
三、耀州窑
耀州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据古籍记载,这里在唐代就开始生产瓷器,主要品种有白瓷、黑瓷、青瓷和三彩釉陶等。到了宋代,这里以生产艾叶青釉色的品种为主,后期有艾青和月白等色。耀州青瓷以犀利的刻花、严谨的印花、流畅的划花来装饰瓷器,其刻花工艺独树一帜。
四、钧窑
钧窑中心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的八卦洞和钧台一带。钧窑生产规模大,工艺水平高,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曾经为北宋朝廷烧造陈设用具。
钧窑生产的产品中,青瓷占绝大多数。其斑斓绚丽的彩釉瓷,其基础釉也是青瓷的釉,不过青色较淡,同时加厚了釉层,因此釉层中有明显的乳浊现象,有浓有淡,使钧釉具有像宝石一样的荧光。因为有铜、铁、磷酸物质和微量的钴等元素作呈色剂,钧釉色泽比任何瓷窑体系都复杂绚丽。钧窑的红釉独具风采,有的像成熟的玫瑰,有的像浓艳欲滴的红海棠,有的像天空飘动的彩云,有的则像群山背后灿烂的晚霞,变化莫测,无一雷同。因此,人们称赞它奇妙的窑变为“钧窑无双”。它的做法是多次施釉,在还原火焰的高温中,使釉、彩渗透融熔,呈现出一种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
五、定窑
定窑的中心窑场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一带,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盛产白瓷,器物种类极为丰富,生产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盘、杯、碟、瓶等无
所不包,文房用具如水盂、砚台等。为适应当时饮茶风尚的需要,还生产很精细的研钵,供人们碾茶斗茶之用。
定窑白瓷工艺水平很高,胎料加工极细,经过良好的筛选、捏炼和陈腐,可塑性强,器物胎体洁白、细腻。因为原料中有丰富的瘠性成分,器物胎体虽薄而不变形,做工高超。定窑白瓷造型精巧,讲究装饰,其装饰技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早期多用划花和刻花,花纹有莲瓣、牡丹、萱草等,画面简洁,线条挺拔,刚劲有力,工艺精细;晚期多为印花装饰。故宫博物院现珍藏有大批定窑印花白瓷。
六、哥窑
哥窑存在与否、窑址在何处,学术界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据明代《浙江通志》等文献记载,相传在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擅长烧瓷,兄叫章生一,弟叫章生二。弟弟章生二以生产青瓷为主,哥哥章生一生产青釉开片瓷。其实龙泉县境内并未发现章生一和章生二办窑的任何遗迹,而将章生一办的窑厂称为哥窑也就站不住脚。
哥窑在明代被认定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胎体薄而致密,器边(如口沿、圈足底)隐露胎色。釉面开大小相错的冰裂纹,大片的颜色较深,呈铁褐色,小片的颜色较浅,呈金黄色,被称为“金丝铁线”纹。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
景德镇和青花瓷
明代瓷器工艺继续向前发展,并取得了质的飞越。
两宋积贫积弱,北宋被金所灭,南宋为元所灭。两宋灭亡后,很多着名的瓷窑都倒闭了。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景德镇迅速崛起,并成为我国的瓷器中心,以至于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这样的说法。
景德镇在元代的时候崛起。那里有优质的瓷土,丰富的柴草和水源,虽然远离繁华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偏僻,但是昌江、鄱阳湖通长江,水运便利,发展制瓷手工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元末明初的时候,天下大乱,而景德镇相对平静,全国各地的陶工都来
到这里依靠技艺谋生,制瓷工艺和经验都得到交流。在很多瓷窑败落的情况下,景德镇制瓷工艺却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本地优质的资源和当时动荡的局势是景德镇得以崛起的两个主要原因。
景德镇在元代主要生产白瓷和青白瓷。景德镇的白瓷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盘、杯、罐、壶等。白瓷胎体致密,胎壁很薄,纹路细密,洁白无瑕。青白瓷产量极大,但许多作品不如宋代青白瓷致密,透光度也稍差,施釉不够均匀。
在白瓷发展的基础上,景德镇于明代生产出精美绝伦的青花瓷,享誉世界。到了明代,新的钴料开采出来,青花艺术得到极大发展,成为彩瓷的主流。生产青花的瓷窑,除景德镇外,还有福建、广东、云南等省,其中以景德镇产品最佳。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艺术成就和风格。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开一代未有之奇”,其深沉苍翠的蓝色明艳浑厚,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工匠文化素质比较高,绘瓷技巧娴熟,所绘花纹像采用了国画中的皴法,流畅的线条中出现黑褐色结晶斑块,发出明亮的铅光。青花瓷上面的画浓淡协调,生动自然。到明朝中期,青花瓷画面疏朗淡雅,线条细腻,像国画中的工笔画一样。到了晚明时期,青花瓷因为钴料品质有变化,有的颜色变得灰淡安静,蓝花也很耐看;有的青花颜色极浓,蓝中泛紫。
明代青花瓷销量极大,亚洲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发现,甚至美洲的一些文化遗迹中都有发现。青花瓷高度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博物馆争相收藏的精品。
青花瓷在材料上的秘诀就是氧化钴,以氧化钴在白色的胎体上作画,然后上釉,经过高温烧制便成了青花。因为氧化钴一经高温,就变成蓝色。乳白色的底子,上面加上清澈的蓝色,外面罩上透明的釉,从而达到鲜洁光亮、清雅透明的效果。
永乐和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艺术成就最高,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园都有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