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奇异的少数民族茶文化
饮茶的风气不仅在传统的汉族中间盛行,也逐渐流传到其他民族之中。在我国生活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喜欢喝茶。在品茶的同时,他们结合自己的民族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茶文化。
品味白族“三道茶”
生活在我国云南大理的白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乔迁等喜庆日子里,都会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来款待客人。
白族的三道茶很有讲究,其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也不尽相同。
第一道茶是苦茶,白族称之为“清苦之茶”,暗含着做人要先吃苦才能成功的寓意。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司茶者会将一只小砂罐放在小火上烘烤。等到小砂罐被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砂罐中,并不停转动,以便里面的茶叶受热均匀。等到里面的茶叶发出“啪啪”的响声,叶子的颜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马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一会之后,主人将茶水倒进茶杯中,用双手捧着献给客人。这道茶因为经过烘烤和煮沸,颜色很好,看上去像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起来苦涩中有清香。这道茶一般只有半杯,大多数客人都会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是甜茶。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就会重新用小砂罐制作第二道茶,烤茶和煮茶的程序与第一道茶一样,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要加入少许红糖。按照这种方法沏出来的茶,苦中有甘甜,甘甜中有清香,味道很好,它暗含着白族人“苦尽甘来”的美好愿望。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这道茶的煮法和前两道相同,只是里面的原料已经换成蜂蜜,还有花椒和核桃仁。客人在喝第三道茶时,要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用口轻吹,趁热喝下。第三道茶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
,令人回味无穷。
拉祜族的烧茶和烤茶
“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是一个喜欢喝茶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拉祜族人发展出极富民族特色的饮茶文化,其中,以烧茶和烤茶作为代表。
烧茶,是将新采下的茶叶放在明火上烘烤,等到茶叶颜色变为焦黄,再放进茶罐中煮。
烤茶也是拉祜族人喜欢采用的喝茶方法之一。这种茶,首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放进少许茶叶,进行抖烤,等到茶色焦黄,再充入开水。如果茶味过于浓烈,则可以再加入适量的水。这种茶水苦、涩、酸,可以解渴开胃,还能清凉去火。
茶叶里加盐巴的怒族
在我国怒江州生活的怒族,喜欢食用盐巴茶。这种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罐放在火上烤,放入一些干茶叶或一块饼茶,烤香之后,再将已经煮沸的开水倒入茶罐中,沸腾五分钟左右,去掉上面漂浮的泡沫,加入盐巴,搅匀,然后将茶水倒入茶杯里。
盐巴茶颜色呈橙黄色,边煮边喝,直到茶罐中茶没有茶味。剩下的茶叶渣也不浪费,用来喂牲口。因为怒江州处于高寒山区,蔬菜缺少,人们就常用喝茶的方式来代替蔬菜。
盐巴茶是怒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谚语,如“苞谷杷杷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等,可见盐巴茶已成为怒族必不可少的饮品。
藏族的酥油茶的起源
酥油茶是藏族最出名的食品之一。
***喜欢喝茶,饮茶方式多样,有清茶、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最普遍的还是酥油茶。
酥油茶其实一种茶汤,不过在里面加入酥油等佐料,再用特殊方法加工而已
。酥油茶在藏语里被叫作“恰苏玛”,意思是搅动的茶。酥油茶是由多种食物混合而成的液体饮料,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能够暖身御寒,还可以补充营养。什么是酥油呢?所谓酥油,其实就是把牛奶或羊奶煮沸,用勺搅拌倒入容器中,冷却后凝结在溶液表面的一层脂肪。
藏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有客人到来,一般会倒上酥油茶,递上糌粑。吃着糌粑,喝着酥油茶,这在我国饮食文化中比较少见,因此外地人到西藏都想要尝试一下。不过,客人在喝酥油茶的时候,不能一饮而尽,这在藏族里是不礼貌的表现。一般来说,每喝一碗茶,都要留下一点,这意味着对煮茶者的赞许。如果不想再喝,要有礼貌地将剩下的少部分茶汤泼在地上,表示自己已经喝够了。
在藏族传说中,酥油茶与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有关。
古时候,在青藏高原上,一对隔河相望的青年男女相爱了,男的叫文顿巴,女的叫美梅措。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当地女土司的反对,她命令手下用毒箭射死了年轻英俊的文顿巴。美梅措悲痛万分,在焚烧文顿巴时,她也跳入火中,和恋人一起化为灰烬。女土司知道后,下令将他们的骨灰分开埋葬。第二年,在埋骨灰的地方长出了两棵树,象征着他们永恒的爱情。女土司知道后,非常生气,命令下属将树砍了。这对恋人就又变成两只小鸟,一个来到青藏高原北部,变成白花花的食盐,一个飞到藏南,变成郁郁葱葱的茶林。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人们会在酥油茶里加上少许食盐,让他们的爱情交融在一起。
布朗族酸茶的独特味道
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傣族毗邻而居,受傣文化影响深远
。布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擅长种茶。
布朗族的酸茶有着特殊的制作工艺,一般在高温高湿的夏季进行。在制作酸茶时,布朗人先将鲜嫩的茶叶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沸。茶叶煮熟后,趁热装在土罐中,在阴凉的地方放半个月左右。等到这些茶叶发霉后,再装入竹筒里压紧,然后埋入土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发酵,从地下取出晒干,深受布朗族人喜爱的酸茶就制成了。
布朗族人喜欢把酸茶直接放在口中咀嚼,细细体会其独特风味。除了直接咀嚼之外,也会用开水泡饮的方式食用酸茶。每到夏天,布朗族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做上许多酸茶,除了自己饮用之外,还用来送给亲友。布朗族的小伙子们订婚的时候,酸茶也是必不可少的礼物。
布朗族人制作的酸茶,具有活血生津的效果,有时还能起到治病的作用。酸茶配生姜食用,可治疗痢疾;配菊花,可治暴发火眼;配白糖,能够健胃;配米醋,可医牙痛;配蜂蜜,可治便秘;配食盐,可以化痰祛火;配奶油,能够帮助消化……总之,在布朗族人看来,酸茶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
除了酸茶外,布朗族人还会喝青竹茶。青竹茶方便、实用,布朗族人去务农或者打猎时,都会采用这种饮茶方法。青竹茶制作方法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一尺长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往筒里面加上泉水,作为煮茶用具。然后再找些干树枝和落叶,当作燃料。当竹筒里面的水煮沸之后,加上一定数量的新鲜茶叶,煮沸之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新竹筒里,就可以饮用了。青竹茶里面有山泉的甘甜,青竹的清香,茶叶的浓醇,喝起来别有风味,令人难忘。
傣族清幽竹筒茶
傣族是
我国历史比较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主要分布地西双版纳和德宏,境内都有很多古茶树,是名副其实的茶树之乡。傣族种茶历史悠久,饮茶习俗多样,其中以竹筒茶最高贵。
竹筒茶在傣语里面被称为“腊跺”。竹筒茶的原料来自西双版纳耿马的名山户南山。这里气候温和,植被覆盖率很高,山上分布着很多千年以上的古树茶。以古树茶为原料制作的竹筒茶非常珍贵,是“土司贡茶”中的极品。
竹筒茶对原料的要求很高,需要海拔1500米以上山间生长的大叶种茶制成的陈年毛茶,不过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只要任其缓慢自然发酵就可以。毛茶装入竹筒后,需要用香樟或橄榄树做成的木棒捣实,直到将竹筒填满。然后,再架在小火上烘烤,三十秒或者一分钟转动一次竹筒,让竹子的清香和茶香交融,等到闻到阵阵香味的时候,将竹筒取下来冷却。然后,用刀将竹筒打开,取出已经变成圆柱形的茶柱存放。
基诺族的凉拌茶
基诺族因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上而得名。基诺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茶,他们的凉拌茶独具民族特色,既是很好的饮料,也可以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凉拌茶通常采用茶树的鲜叶,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中,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调料,然后再往里面添加一些山泉搅匀。这样,清凉爽口,鲜咸香辣,提神下饭的凉拌茶终于制成了。
除了凉拌茶之外,基诺族还喜欢喝煮茶。这种茶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将茶壶里的泉水煮沸,再将加工过的茶叶,放到正在沸腾的开水里,等到茶叶漫出来时,再将壶中的茶倒入竹筒中。等到稍微凉一点,就可以饮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