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茶人茶事

    三国之后,饮茶之风在我国江南地区渐渐盛行开来。到了唐代,全国各地都喜欢喝茶,而茶叶贸易也极为发达。为了管理茶叶贸易,当时的中央政府还开征茶叶税,由此可见饮茶之风的风靡。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历史上也产生了不少有趣的茶人茶事。

    诸葛武侯与普洱茶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兵征讨孟获,来到桃花江畔的桃叶渡口时,士兵因为江水中的瘴气中毒,体弱无力。就在他无计可施之时,当地的居民送来姜茶汤,士兵们喝下之后全都好了。居民又告诉诸葛亮,只要把两片茶叶含在嘴里,过江就不会因为瘴气中毒。

    诸葛亮照办了,士兵们果然再没有因为瘴气中毒。看到茶叶有这么神奇的功效,诸葛亮就命令大将王平找当地人做向导,去哀牢山中采购茶籽。平定孟获之后,诸葛亮继续南下。随着部队南下的,还有王平带领士兵采购的数十驮茶籽。每到一个少数民族部落,诸葛亮都体察民情,安抚民心,传授给他们农耕技术,并赠送茶籽,教给他们预防瘴气的办法。

    经过一个月的跋涉,诸葛亮率军来到斑鸠峰。一路南下,所过之处都是不毛之地,而这里却是青山绿水,风景独好。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诸葛亮不禁想到家乡隆中的茅庐,就提笔写下了“思茅”二字。第二天,他设宴款待当地的酋长。酋长们请求诸葛亮给这个地方取一个名字,纳入蜀汉的统治范围,诸葛亮想了想,说:“就叫思茅吧!”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直到前几年改名为普洱。

    回到成都后,为了筹划北伐,充实后勤,诸葛亮又派得力人员去云南种植茶叶,发展经济,以备战争和商贸之需。从此之后,云南茶叶种植的面积扩大了,尤其是现在的普洱。

    诸葛亮在普洱有很高的声望,他带兵经过的山被称为孔明山,洗马的地方被称为洗马河,而在城北郊斑鸠峰下安营扎寨的地方则被称为“诸葛故垒”,城中还建立起了武侯祠。为了纪念诸葛亮的兴茶之功,当地人还将他尊为茶祖,每年6月19号都会隆重祭祀。

    《普洱府志》记载,普洱的茶文化是诸葛亮到来之后发展起来的,其中最大的一株茶树王,清朝

    时仍然存活,据传就是他亲手所栽。

    第一个女茶师李冶

    李冶原是江南一带的名妓,在歌舞方面的造诣很深,后来看破红尘出家修道。她长得非常漂亮,多才多艺,为人又非常亲和,因此当地的名士都喜欢和她做朋友。据说茶圣陆羽去拜访李冶时,李冶给陆羽倒了一杯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着称,没想到这么庸俗啊。”

    李冶不解:“我们尚未交流,陆先生何以断定我是庸俗之人?”陆羽说:“从这杯茶断定!你居住的吴兴,啄木岭茶名扬天下,顾渚山的紫笋茶是历代的贡品,但你泡的茶和俗人一样,真是庸俗啊。”

    李冶来了兴趣:“茶还有道俗之分?”

    陆羽说:“当然,茶的好处,我就不再多说,泡茶一定要有五美,味美、器美、火美、饮美、境美,只有境界和修养高的人才能泡出好茶啊!”

    听到这里,李冶已经服了九分:“你还没喝,怎么就能断定呢?”

    陆羽说:“茶水煮开的时候,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给我,以至于茶叶浮水,茶香未出,这说明你在泡茶的时候不专心,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了恍然大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一段时间之后,李冶终于领略了茶道,并经常和陆羽煮茶论道。不久,李冶烹茶煮茗的声名也传颂八方,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茶师。

    王守仁喝茶设县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着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德年间,广东和福建交界的南靖县有很多马贼活动,严重破坏了当地社会治安,朝廷任命王阳明为左佥都御史,领军前去平定。王阳明的大军才开到不久,马贼就作鸟兽散,逃入了广东。旗开得胜,按理应该高兴才是,王阳明却犯难了。他担心自己撤回军队之后,马贼就会卷土重来,而南靖县距离马贼的活动地带有两百公里,鞭长莫及,要是将大军开到广东,马贼又躲在深山老林中,难以捕获。于是,他命令部队原地驻扎,等过几天再说。

    一天晚上,他忽然想起当地有个很

    贤德的人叫曾敦立,就前去拜访。宾主相见,一番寒暄之后,王阳明将自己的处境告诉了曾敦立。曾敦立笑而不言,只是满满地倒上一杯茶:“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杯茶请御史大人喝了。”王阳明连连推辞:“茶水满杯,不方便引用。”曾敦立这时拿出一个空杯子,将一杯茶倒成两杯。王阳明是何等聪明的人物,见到曾敦立的做法,茅塞顿开。于是,他喝完茶道谢后就离开了。回到军队,他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皇帝,建议将南靖县一分为二,增设新县,这样就能轻易控制马贼。皇帝批准了。这个新设的县就是平和县。

    后来,平和县的百姓为了感谢他,还专门为他建立了“王文成公祠”(王阳明去世后,谥号“文成”)。而王阳明喝茶设县的故事也在当地广泛流传开来。

    鲁迅的茶膏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着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除了写得一手好文章之外,鲁迅先生还善于品茶。还在15岁的时候,他就逐字逐句抄录过陆羽的《茶经》。在广州生活期间,他常常手捧一杯茶和朋友们交流,当地的一些着名茶楼,如陆羽居、陶陶居、南园、北园、妙奇香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鲁迅先生不仅喜欢喝茶,品茶,还收藏了声名不显的茶膏,并在他去世近70年后在广州现身,在茶界引起不小的震撼。鲁迅收藏的这盒茶膏是清代时期的贡品,外包装是雕满龙纹的木盒子,里面用绘有龙纹的金色绸缎陪衬,共有39块茶膏,其中24块是完整的,总重量约143克。每块茶膏规格和形状都一样,应该是用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长4厘米,宽4厘米,高约0.5厘米,重3克。这批茶膏原本准备整体拍卖,底价定为30万元。国家博物馆听说这个消息后,赶在拍卖之前表示有意收藏,鲁迅后人便决定只拍卖其中一块。

    在拍卖现场,这块茶膏备受追捧,起价为8000元。经过激烈争夺,最后以12000元成交。3克茶膏卖到12000元,在茶价中已经算是天价了。

    茶膏究竟是什么东西,让鲁迅先生如此青睐呢?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茶膏是18

    世纪比较流行的速溶茶,能够治疗疾病,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的功效;如果肚腹受寒胀痛,用姜汤泡茶膏喝,喝出汗水,立即就好;口腔溃疡、咽喉上火疼痛,含一小块茶膏在嘴里,过夜就没事了。据鲁迅茶膏的收藏者,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回忆,他刚懂事就知道家里面有茶膏。一次晚饭,他吃了很多东西,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给他,泡水喝了不久之后就没事了。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鲁迅先生也很看重茶膏的药用价值。

    老舍和《茶馆》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满族,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他少年时即奋发向上,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讲师。在伦敦大学任教期间,老舍写作了大量小说,都在国内的刊物上发表。等到6年后回国,他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作家。他的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是进步青年争相传阅的作品。抗战期间,他创作了小说《四世同堂》,全面反映了日本侵华期间各个阶层的人与日本侵略者或斗争或妥协的场景。这本小说先以英文写成,在美国发表,好评如潮,后来才翻译成中文。

    新中国成立之后,老舍又创作出了《龙须沟》和《茶馆》这样优秀的作品。尤其是《茶馆》,它为老舍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决定将当年的文学奖颁发给老舍,却在不久后得知他已经自杀的噩耗,只得临时决定颁发给一个日本作家。

    老舍出身贫苦,对底层人民的疾苦有切身的了解,因此他的作品很受广大人民的欢迎。《茶馆》这部三幕话剧,以王利发茶馆的兴衰为主线,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朝末年到抗战胜利这50年间中国的兴衰史。

    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有自食其力,对政府不满的旗人;有穿着便衣的特务;有民族企业家;还有因为贫困而卖儿卖女的乡下人……茶馆老板王利发从父亲那里学得一套做生意的本领,逢人说好话,多请安。利用这种理念经营,他的茶馆果真有不错的收益,蒸蒸日上。但不久就遭遇了军阀之间的内战,当权者横行霸道,到处

    摊派赋税,民不聊生,王利发的茶馆也关门停业过一段时间。为了跟上时代,王利发决心改良,请了模特小姐在茶馆门前招揽客人,还添设了歌舞节目。好不容易苦苦支撑到抗战胜利,以为美好的生活在望,却因国民政府的一纸文件,茶馆被征收了。王利发悲愤交加,自杀身亡。

    《茶馆》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台词,如“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对清政府改良进行了刺骨的嘲讽;“我爱我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常四爷的悲叹,道出那个时代很多平民百姓的辛酸……因为其出色的艺术,《茶馆》自1958年首演后就受到空前的欢迎。20世纪80年代,《茶馆》走出国门,在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演出,大获成功。

    1988年,为了纪念老舍先生和他的《茶馆》,北京建立了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老舍茶馆,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先后接待了47位国家元首和200多万观众,充分展示了《茶馆》的艺术魅力,以及中国的茶文化。

    古镇周庄的“阿婆茶”

    到周庄旅游,“阿婆茶”是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

    关于阿婆茶的来源,有阿蒲说、金口说、庙会说三个传说,其中阿蒲说最为有名。

    相传风景秀丽的淀山湖中有一座美丽的山,姑娘阿蒲就住在上面。她没有朋友,但不感到孤独,因为有很多生机盎然、颜色青翠的茶树陪伴她。她就这样在山上住了很多年,并总结出很多制茶的技艺。

    到了晚年,每年春季采茶,阿蒲总会带上自己制作的茶叶去周庄,遇到穷苦的乡亲,她就会送一些茶叶给他们,年年如此。在她的影响下,乡亲们开始养成喝茶的习惯,商铺中也有了茶叶。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淀山湖中风光秀丽的山不知去向,阿蒲老人也不知所踪。但喝茶的风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为了纪念这位好心人,人们就将喝茶叫作“阿蒲茶”。后来,有人觉得这样直呼其名太不尊重老人家,就将“蒲”改成了“婆”,阿婆茶就这样叫开了。

    阿婆茶有很多种,名目众多,如春茶、满月茶(剃头茶)、监生茶、寿头茶、农闲茶、状元茶、定亲茶、新月茶、生日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