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着名兵器及运练高人

    “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古代格言,说明了兵器对于一个习武者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的习武者并不像武侠小说里面那样神通广大,来去自如,甚至刀枪不入,因此兵器对他们而言更加重要。

    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着名的兵器大多是宝剑,其中最出色的十把合称为十大名剑,分别是承影剑、纯钧剑、鱼肠剑、干将剑、莫邪剑、七星龙渊剑、泰阿剑、赤霄剑、湛泸剑、轩辕夏禹剑。这些宝剑或多或少都富有传奇色彩。

    除了宝剑之外,还有青龙偃月刀、少林棍等着名兵器。

    七星龙渊剑和伍子胥

    七星龙渊剑相传由铸剑大师欧冶子和干将联手铸造,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宝剑之一。为了铸造这把宝剑,欧冶子和干将凿开茨山,将山中溪水引到铸剑炉旁,溪水弯弯曲曲,成北斗七星的形状。这把宝剑铸造成功后,干将俯视剑身,就好像在高山上看着深渊一样,缥缈深邃好像有巨龙盘卧,因此取名为七星龙渊剑。

    这把宝剑铸成后,辗转流落到伍子胥手中。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太傅,因太子被费无极迫害,也受到牵连。为了斩草除根,杜绝后患,费无极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趁机除掉,将会对楚国造成祸害。楚平王就派使者告诉伍奢,如果你让你的两个儿子招来,就可免除一死。长子伍尚对费无极的阴谋了如指掌,但又不能不顾及父亲的安危,就让弟弟伍子胥连夜出逃,自己束手就擒。

    伍子胥在逃跑过

    程中被楚国兵马一路追杀,慌不择路。几天之后,他逃到长江边,前有难以渡过的长江,后有追兵。正当他焦急万分的时候,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迅速划过来,渔翁连忙叫伍子胥上船。伍子胥上船后,渔翁将小船划入芦苇荡中,追兵见没有伍子胥的踪影,只好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送到对岸,并为他买来了好酒好肉。伍子胥酒足饭饱,对渔翁千恩万谢,并询问其姓名,方便自己日后报答。渔翁说,自己浪迹天涯,不需要姓名,伍子胥称呼他为“渔丈人”即可。伍子胥道谢之后继续向前赶路,走不多远又折了回来,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剑,想要送给渔翁,以表达自己的谢意,并希望他不要透露自己的行踪。渔翁接过七星龙渊剑,仰天长叹:“我救你只是因为你是国家的忠良,并不贪图回报,想不到你怀疑我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我只好用这把宝剑来证明自己的高洁了。”说完之后,渔翁就拔剑自刎了。伍子胥愧悔莫名。

    到了唐代,为了避唐太祖李渊的名讳,七星龙渊剑改名“龙泉剑”,而渔翁拔剑自刎,以示高洁的故事,则一直流传到现在。

    春秋霸主和越王勾践剑

    1965年,湖北江陵马山5号楚墓出土了一把宝剑,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考古工作者曾用纸片来试它的锋利程度,把剑轻轻放在一叠纸上面,没有用力,就划破了20多层纸。这把宝剑就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越王勾践剑,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越

    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长45.6厘米,重875克,上面刻有八个字,因是篆书的变体,学者们经研究讨论,一致公为为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八个字。据专家分析,这把剑主要成分是青铜和锡,含有少量铅、铁、镍和硫等,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当时越国铸剑工匠的高超技艺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好几部古籍都记载了这把宝剑,如《越绝书·宝剑篇》里面,名剑鉴赏家薛烛对这把宝剑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手振拂扬,其华淬如芙蓉始出。观其瓤,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好犹不能得一物。”意思是说,这把剑真是漂亮啊,好像清水芙蓉,剑瓤好像灿烂的群星,其光泽好像溪流中的水花,即便是用满城的珠宝和金银,都很难买到这把宝剑。

    越王勾践是我国春秋五霸之一,其王国在现在浙江一带。那么,他的宝剑为什么会在湖北出土呢?对此,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顺便将这把宝剑当作了嫁妆,因此流传到湖北;另一种说法认为,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间,楚国出兵越国,并取得胜利,而这把宝剑则是战利品。

    武圣关羽与青龙偃月刀

    在明代,关羽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一样接受世人的膜拜。

    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述关羽:他手提青龙刀,胯下赤兔马

    ,威风凛凛。

    青龙偃月刀是关羽的兵器,重八十二斤,又被称为冷艳锯。小说并没有对青龙偃月刀的制作进行描述,而是说刘关张得到一千斤玄铁,关羽用其中的一部分打造了这把宝刀。而对于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威武,文中进行了传神的描述:“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在小说中,青龙偃月刀是和关羽同在的,关羽曾用这把宝刀斩杀了无数赫赫有名的大将,威震天下。后来,关羽被吴国杀死,而青龙偃月刀也被潘璋夺走。在刘备兴兵伐吴之后,青龙偃月刀再次回到蜀国,成为关羽儿子关兴的兵器。

    根据文献记载及现代的考古发现,偃月刀直到宋代才有记载。因为特别重,人们主要用来练习臂力,一般不作为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关羽使用的兵器,在当时被称为“掩月刀”。据北宋时期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武经总要》记载,“掩月刀”刀头阔长,形状看上去像半弦月,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因此被称为“青龙掩月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青龙偃月刀”可能是他艺术的加工,以此来显示关羽的勇猛。

    俞大猷与少林棍法

    明朝正德年间的一天,后来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正在清源山上练武,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一声赞叹:“好!”俞大猷回头一看,发现是一位老者。俞大猷连忙上前行礼。老者说:“我姓李,名良钦,早年浪

    荡江湖,最近回到故地泉州,住在山下少林寺(少林寺有南少林和北少林之分,北少林在河南嵩山,南少林在福建泉州)。你这么年轻,又这样好学,胆识过人,将来肯定前途无量。我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随异人学习过少林棍法,现在就传授给你吧!”俞大猷非常高兴,就跟随李良钦在清源山上学习少林棍法。俞大猷天资聪颖,没有多久就将变幻无穷的少林棍法学到家了。

    后来,俞大猷入伍,并成了一名出色的将军。当日本海盗侵袭我国东南沿海边境时,俞大猷奉命从山西前往清剿,途中经过嵩山少林寺。俞大猷想到自己这一身功夫都是来源于少林寺,就想前去拜访。到少林寺后,武僧们正好在练武。俞大猷看了会,却觉得他们的棍法都似是而非。于是,他和长老打了个招呼后,就到练武场耍起了自己年轻时学到的少林棍法。一根木棍在手,俞大猷时进时退,忽前忽后,攻守杀夺,变幻莫测。长棍上下飞舞,犹如转轮一般,让少林僧人们眼花缭乱,齐声叫好。长老见俞大猷的少林棍法这么好,就请求他留下,在少林寺教徒,好让少林棍法重新回到少林寺。俞大猷因公务在身,无法留在少林寺,就在少林寺收了两个弟子,并带着他们南下抗倭。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俞大猷除了组织部队抗倭之外,还教这两个和尚少林棍法。抗倭胜利,两个徒弟的少林棍法也很出色了。他们回到少林寺,将少林棍法传授给其他武僧。到此,一度失传的少林棍法,因为俞大猷才再次回到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