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武术的延伸——游戏杂技

    我国的杂技艺术,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内容充实丰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早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国的杂技艺术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萌芽。到了两汉时期,杂技艺术获得空前的发展,逐渐成为比较独立和完整的艺术形式。现代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面就有关于杂技的题材。当时的一些杂技表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

    杂技这种古老的艺术,民族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斗争气息,与道家哲学、武学等都有很深的渊源。杂技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示出中华民族坚毅、乐观、勇敢和豪放的性格。

    最古老的足球运动——蹴鞠

    看过电视剧《水浒传》的人,都会对高俅印象深刻。这个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奸臣因为球踢得好而受到重用。不过,高俅那个时候踢球不叫踢球,而叫蹴鞠。鞠是古代的一种皮球,蹴是踢的意思,因此,蹴鞠就是踢球。这种娱乐方式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西汉着名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中说,蹴鞠是黄帝发明的一种游戏。后来有人注解说,蹴鞠是黄帝为了练兵而发明出来的。无论蹴鞠是不是黄帝发明的,从文献记载来看,最迟到汉代,蹴鞠已经出现了。

    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收录有《蹴鞠》25篇,说这种运动能让士兵们的身体、耐力和机动性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据说,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无赖,不务正业,就喜欢和一些游手好闲的人一起蹴鞠。刘邦做了皇帝之后,刘太公被封为太上皇,长年居住在深宫中,感到很郁闷。刘邦知道后,就在宫中仿照故乡的球场建起了蹴鞠场所,供太上皇开心。

    汉代学者李尤在《鞠城铭》中对球场、球具、比赛人数、裁判、规则以及裁判员、运动员的道德等方面,都进行了描述。这说明,早在汉代,这种古老的足球运动就已经发展成熟,并受到了极大的欢迎。

    千奇百怪的幻术

    唐代有一种叫作入壶舞的杂技,非常流行,在民间深受欢迎。

    艺人在表演入壶舞的时候,通常用两张四脚方形的矮桌子,在每张桌子上放一个扁圆形大肚细口的坛子。这时,一个人从右边的坛口钻进去,两只脚朝天,身体上部分和下部分的一半都在坛子口内。当观众正好奇地观看时,从左边的坛子中忽然钻出一人,举起双手,好像要从空坛子口中出来一样。

    与入壶舞相类似的,还有唐代的入马腹舞。这种表演特别神奇,人从马后面钻入马肚子中,然后又从马嘴里钻出头来。

    无论是入壶舞还是入马腹舞,都是幻术。唐代儒、释、道三教的发展都特别迅猛。因为皇族姓李,并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先祖,道教变成国教。当时很多教士都会表演杂技,并找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据文学家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等书记载,一个叫作叶法的道士特别擅长这种遁形术。他曾经和一个和尚比试遁形术,进入铜瓶之后再出来,从里面去除袈裟和玉笛等,让当时的玄宗皇帝叹为观止。

    据古籍记载,道士张果的幻术更令人惊奇

    。

    一次唐玄宗和他谈天,就说,先生你既然是得道之人,为什么牙齿和头发都像一个老年人的呢?他听了之后,就拔去自己的头发,敲落了自己的牙齿。玄宗皇帝很吃惊,就说,我不过是说说罢了。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张果居然变年轻了,看上去像一个青年人。(俄顷召之,青鬓皓齿,愈于壮年。)

    后来,张果再次为玄宗表演。他喝完玄宗给他的酒之后,发现自己的牙齿变得特别黑。他让身边的童子拿来铁锤,将牙齿都敲落了,放在衣兜中。然后他从衣兜中拿出一个药膏,贴在口中,开始睡觉。睡醒之后,竟然长出了一口洁白的牙齿。

    其实,这种幻术不过是以旧换新而已。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很注意调动观看者的情绪,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并不关键的地方,所以很难被发觉。

    上层贵族的投壶宴饮

    投壶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是当时的上层贵族吃饭喝酒时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戏。这种游戏在先秦时期并不盛行,真正受到欢迎是在魏晋时期。

    魏晋人很喜欢喝酒,就将投壶发展成为文人之间的高雅游宴活动。

    投壶是怎样的一种游戏呢?其实很简单。壶是一种长圆柱形,开口较细的器具,将壶口当成箭靶。要投的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将短箭往壶口中投,投入壶口里面的人获胜。

    关于投壶,《礼记》上这样记载:“投壶,射礼之细也……且以乐宾,且以习容,且以讲艺也。投壶者,不能尽于射礼,而行其节也。”什么意思呢?投壶是一种礼节,因为人们在室内,不能进行“礼射”中的“宾射”“燕射”“乡射”,就用投壶替代。

    投壶时用的箭也有讲究,一般分为三种,在室内用二尺长的,在堂上用二尺八寸的,如果是在大的庭院中,就用三尺六寸长的。投壶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败,中的少的,就算失败了,只好喝酒。

    凤凰衔书

    凤凰衔书这种杂技在现在很少听说了,在古代却是很出名的。据考证,这种杂技可能出现于东晋时期。当时,宫廷艺人为了取悦统治者,创作了杂技凤凰衔书。

    这种杂技在南北朝时期特别盛行。据古籍《邺中记》记载,皇帝石虎与皇后在寺庙里用五色纸写好诏书,然后放到用木做成,并且周身都涂满了美丽颜色的凤凰口中,再让人用线将凤凰从高空飞下,被称为“凤诏”。

    宋代人也很喜欢玩这种杂技,不过载体变成了金鸡。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当表演皇帝赦免罪犯时,会在金鸡口中含上写有“皇帝万岁”的条幅。然后,一个赤裸上身的杂技艺人会爬到竿顶,从金鸡口中取下赦书,之后开始敲锣打鼓,给“犯人”开枷去锁,以示天威浩荡。

    无论是“凤凰含书”还是“金鸡衔书”,它们都是带有机关布景的大型杂技,并没有难度特别高的动作,完全靠机关运作,能让凤凰或金鸡上下翻飞。

    秋千

    秋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

    据民俗学家研究考证,古代的先人们为了取得食物,常常会攀藤上树,久而久之,就创造了秋千这一民俗活动。起初,秋千不叫秋千,而叫千秋。这种活动相传是生活在北

    方的少数民族山戎发明的。春秋时期,齐桓公**山戎,将“千秋”带回了中原。到了汉朝,汉武帝在皇宫里面设宴祈祷,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千秋之寿。除了祭祀之外,还让宫女们耍“千秋”为乐。为了避讳,就将“千秋”二字倒转为“秋千”。此后,这种民俗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秋千在唐代特别盛行,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过关于秋千的诗。他的诗歌《长安清明》里面有“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交映画秋千”这样的句子,说明秋千在当时很受欢迎。

    自元代以后,人们通常会在清明节这天玩秋千,因此,清明节一度被称为秋千节。

    身临其境的仿声口技

    在经典名着《水浒传》中,鼓上蚤时迁奉命前去偷金枪手徐宁的金丝甲。时迁伏在徐宁家的房顶,一动不动。到了晚上,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动了动身子,没想到被警惕性极高的徐宁发现了。徐宁要起身查看,时迁慌忙学起耗子叫的声音,总算糊弄过去了,最后成功偷走金丝甲。

    时迁的这种技能叫作口技,在此之前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口技这种特殊的杂技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当时的口技是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技能。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因为关门要到鸡叫才打开而困在关内。正当束手无策的时候,他手下一个很不起眼的幕僚学鸡叫,函谷关附近的鸡也跟着都叫了起来。听到鸡叫声,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就打开城门,孟尝君也趁机脱离了险境。王粲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掌握了口技的本领,生前很喜欢学“驴叫”,而且学得很好。他去世之后,魏文帝曹丕非常悲痛,为了沉痛悼念,竟带领群臣学驴叫来送行。

    口技虽然有漫长的历史,但发展成熟,成为一门杂技,在公众场合表演是在宋代才出现的。据《武林旧事》记载,口技最初并不叫口技,而是叫作“吟叫”。口技在明清之际发展到高峰,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派学魏晋,擅长长啸;一派讲究像声逼真,被称为口戏。其中,以后者的影响最大。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戏剧类·口技》中说:“口技为百戏之一种,或谓之曰口戏。能同时为各种音响或数人声口,及鸟兽叫唤,以悦座客。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曰像声。盖以八仙桌横摆,围以布幔,一人藏于中,惟有扇子一把,木板一块,闻者初不料为一人所作也。”表演这种技能的人,拟声的本领都非常高超,听众能听到鸡鸣狗叫,吵架声,小孩子的哭声,老鼠的叫声等,无不惟妙惟肖。等到拉开帷幕,却发现里面不过是一个人,一把扇子和一块木板。清代口技之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着名文学家林嗣环在《秋声诗自序》中记录了一位在京城中从事口技的人。他坐在八尺宽的“围障”中,以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作为道具,进行口技表演。首先,人们听到了远处的狗叫声,接着,妇人被吵醒,和丈夫说话。过了一会,小孩也被吵醒了,哇哇大哭。这些都很一般,更加高超的

    是,他模拟了一个人大叫着火,接着便是丈夫和妇人的呼喊声,小孩子的哭叫声,千百个的呼声和哭声,千百条狗的叫声,中间还夹杂着火烧得“剥剥”的声音,以及风呼呼吹响的声音,最后便是抢夺声、泼水声,房倒屋塌声和千万人呼救的声音。因为其表演艺术的精湛,给听众一种极为逼真的感觉,以至于不少人起身想要逃跑或者想要去救火。这时,艺人将抚尺一拍,拉开帷幕,人们才想起来自己只是在欣赏口技而已。

    庙会与狮子舞

    现在在北京过春节,只要没什么事情,人们都会去庙会看看。这一古老的**,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兴盛而发展起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众多的佛寺庙宇出现。与此相对应,和尚们常常会在佛庙之前举行庙会。举行庙会,起初是做法事,扩大佛门的影响,后来便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大**,可以买卖,还可以表演杂技。庙会的兴起,为我国杂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狮子舞就是因为庙会的出现而蔚然成风的。

    我国狮子舞是受上古时期原始乐舞的影响,属于模仿动物的舞蹈。据文字记载,狮子舞在汉代开始出现,并在魏晋时期走向兴盛。

    在地理学文学名着《洛阳伽蓝记》一书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庙会中舞狮子的情况进行了记载。据说,洛阳长秋寺在每年四月初八那天会举行重大活动,纪念****佛的诞生。那一天,由白象驮着一尊用金玉装饰起来的佛像,法相庄严,前面有辟邪、狮子开路,后面跟着长长的一队杂技艺人表演,有各种各样的杂技表演。因此,围观的人很多,有时竟会出现踩死人的情况。

    狮子舞的起源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舞蹈,由人扮成狮子,在脖子上挂着一串铃铛,摇铃阵舞,十分雄壮。狮子主要生活在非洲地区,相传其声音可以传达到几里之外,具有震慑百兽的作用。在佛教经典中,****出生的时候,就会狮子吼。等到他得道成佛之后,有五百只狮子从雪山赶来为他护法。因此,狮子在佛教里是很神圣的。狮子舞也是因为佛教的这些传说才应运而生。

    狮子舞在唐代的时候非常盛行。《新唐书·音乐志》中第一次将这种舞蹈命名为“五方狮子舞”。后来,这种民俗活动因为地域和习俗的不同,又分为南狮子和北狮子,南狮子“采青”,北狮子“滚绣球”“踏球”,各有不同的绝活。狮子舞演出时二人或数人合为一体,动作既协调,又要生动逼真,显示了较高难度的群体技巧。这项杂技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迷人的烟火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用它来做鞭炮,外国人却用它制成炮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种批评是很中肯的,但火药发明用于娱乐活动,确实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杂技。

    火药的使用在宋代就已经非常发达。当时的民间艺人将这种成果运用到杂技娱乐之中,使古老的彩灯艺术得到丰富发展,同时又用彩灯和烟火发出的五色闪光、烟雾弥漫的环境,来表演幻术,喷云吐雾、吞刀饮火、遁人变物

    等。

    北宋时期,每年的元宵节,朝廷都会组织举行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灯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到了元宵节那天,人们早早就出门了,只见假山上张灯结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非常壮观。在假山左右,有用彩灯做成的文殊菩萨和普贤尊者,他们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从手指中喷出五道水泉,好像小瀑布一样,在灯光的照耀下非常好看。

    宋代烟火杂技多种多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药法傀儡。这种杂技是在紧扎的烟火花炮中,事先隐藏了许多折叠的纸制人物、动物,由火药引线燃烧,点燃花炮,将它们射向高空。火药在空中爆炸燃烧,就会使五彩的光环在空中旋转,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药法傀儡在明清时期更加兴盛,而内容也更加丰富,能够燃发出“麒麟送子”“八仙上寿”等图画。现代礼花炮喷***的图案,其制作原理和宋代的药法傀儡是一样的。

    弄剑

    弄剑是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种古老杂技。

    到了汉代,弄剑成为百戏中的一种。据着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记载,两个艺人一边弄剑,一边在悬空的长绳上行走,中途相逢擦身而过,十分从容。此后,这种古老的杂技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其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写了一个隐居的老侠客,就是弄剑杂技的高手。一次,他去曲江池看黎干太守求雨。因为没有及时回避太守的车队,他被衙役捉住狠狠揍了一顿。幸好,老者有气功护体,没有受到任何损伤,站起来大摇大摆地就要离开。黎干觉得很奇怪,隐约觉得这是一位高人,就在打听清楚住址后前去拜访。老者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美酒和丰盛的菜肴。夜深时分,老者换上紫衣,头绾红绡,拿出长短不一的七口宝剑,在客厅中舞了起来,上下翻飞,剑法快如闪电,丝毫不乱。有的时候舞剑,直指黎干,随时都有刺到他的危险。这样一会儿之后,老者将七口宝剑抛在地上,弄成北斗七星的样子。最后,老者告诉黎干太守,自己只是在试试他的“胆气”。黎干回家后仍然心有余悸,他对着镜子一看,才发现自己的胡须已经被削去了一半多。由此可以想见,老者舞弄飞剑的技术是何等出神入化。

    皇家冬季的冰嬉消遣

    冰嬉,顾名思义就是在冰上娱乐,嬉戏。人们除了在冰块上面滑动嬉戏外,还可以观赏到民间艺人在上面表演的杂技。这种民俗活动在宋代开始出现,在清代走向鼎盛。

    冰嬉是满族人特别喜欢的一项户外活动。在清代建立之前,满族人都生活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因为纬度比较高,东北的冬天比较漫长,人们无事可做,就喜欢冰上活动。在冰上娱乐必须穿冰鞋。不过,那个时候的冰鞋和现在的溜冰鞋可不一样,而是和今天的简易冰刀相类似。

    清朝的皇帝大多喜欢这种活动。在现在的***,每到冬天,清廷就会设冰场,周围张灯结彩,权贵们就围起来观看冰嬉。由朝廷组织的冰嬉,人数众多,很多时候都能达到1000人以上,非常壮观。现在,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这一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