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武术更诱人的武侠文学
上个世纪30年代,现代着名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的一部《蜀山剑侠传》开启了现代武侠文学的先河。自此之后,现代武侠文学就蓬勃发展起来,诞生了一大批武侠小说家,金庸和古龙是其中最卓越的代表。
我国的武侠文学和武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中有《游侠刺客列传》,记载了不少侠客的故事。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里面,也有关于武人的记载。此后,唐宋传奇,一直到明清小说,都有关于武侠的记载,这些都可以算作武侠文学。
武侠小说的演变
我国武侠文学历史悠久,远古神话中女娲、后羿、精卫等人物就充满“侠”的色彩。《左传》《战国策》《国语》等先秦古籍则直接记载了现实生活中的侠。勇挫秦王的唐雎,慷慨赴国难的聂政、荆轲;斡旋各国矛盾,功成身退的鲁仲连等,无不给读者留下格外深刻的印象。到了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第一次对“侠”做了全面的总结,为豪侠立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第一次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大侠形象。
魏晋时期,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志怪小说蔚为兴盛。一些志怪小说中的篇章武侠色彩浓厚,如《干将莫邪》《李寄》《周处》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隋唐极富游侠精神,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游侠精神表现在小说艺术上,便是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唐传奇。唐代武侠传奇已经走向成熟,不仅数量多,内容和形式完整,艺术上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有作者自身的想象和创作。唐代武侠传奇继承司马迁《游侠列传》开创的传统,笔下的主人公扶危济困,好打抱不平;同时,受道教的影响,不少作品里的游侠都是功成身退的高人,似乎没有一丝世俗的烟火气。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市民经济的发展,在文言小说之外,出现了白话小说。白话武侠小说逐渐占据武侠文学的主流,并在元末明初出现了举世闻名的作品《水浒传》。《水浒传》将武侠小说创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作者除了塑造众多的大侠形象之外,还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异常丰富的江湖世界。《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宋江等人聚义的地方,由起初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作者对于“忠义”的提倡对我国后世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水浒传》之后,有很多续写的武侠小说,如《云中雁》《荡寇志》等。
明末到晚清这300多年是我国古代武侠小说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一部分作家将断案如神的清官和好打抱不平的游侠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大量的武侠公案小说。这些小说里面的官员,大多清正廉洁,而且聪明异常,因此游侠主要起辅助作用,不像以前一样任情率性、快意恩仇。《三侠五义》是这一类武侠小说中最出色的代表作,蒋平、艾虎和白玉堂三人都是比较经典的人物形象。另外一些作家则将武侠和爱情相结合,写成了英雄儿女小说,其中以《儿女英雄传》最为出色。
“奇幻仙侠”还珠楼主
我国武侠小说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珠楼主创作的“奇幻仙侠派”小说轰动了整个文坛。
还珠楼主是李寿民的笔名。李寿民是四川长寿县人,生于1902年,父亲曾在清朝政府任职。虽然家境富有,但李寿民没有进过正式学堂,只念过几年私塾。相传李寿民年幼的时候就博览群书,过目不忘,是远近闻名的神童。李寿民兴趣广泛,除了诸子百家之外,还喜欢阅读佛教和
道教的典籍,并钻研医学和占卜。这种格外广泛的兴趣爱好,为他日后想象奇绝的武侠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寿民童年时曾跟随做官的父亲游历各地,走遍大江南北。李寿民喜欢登山,三山五岳都有他的足迹。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他最喜欢峨眉山和青城山。李寿民流连于这两座名山层峦叠嶂和千姿百态的壮丽景色,先后在山中生活了18个月之久。这段时间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蜀山剑侠传》里面无数奇景的描写,似乎就是对这段生活的回望。
1932年,李寿民在《天风报》上以“还珠楼主”的笔名创作《蜀山剑侠传》。抗战爆发后,李寿民因拒绝担任伪职,竟锒铛入狱,遭受了两个月非人的折磨。出狱后,儿女众多而又没有固定收入的李寿民生活非常困难,只好继续写武侠小说。为了赚更多钱养家糊口,李寿民同时写好几部小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应付八家报刊。
李寿民一生创作了武侠小说近40部,但奠定他地位的,还是皇皇巨着《蜀山剑侠传》。
《蜀山剑侠传》将峨眉派作为主要的正义帮派,讲述峨眉弟子学艺和斩妖除魔的经历,其中尤以三英二云、七矮和四大弟子为主要写作对象。这些人都很年轻,外表英俊漂亮,都是峨眉派的得意弟子。他们在外出游历的过程中不断奇遇,获得很多奇珍异宝,本领也越来越高强。如三英中的李英琼,她经过无数的机缘巧合,先后得到几位高人指点,还吃下了可以增长功力和寿命的奇花异果,成为峨眉派后起之秀中最为杰出的人物。
小说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正邪大交锋的第三次峨眉斗剑,一条是五百年前的神仙大劫。还珠楼主刻意将两条线索铺开,峨眉派的后起之秀除了准备应对第三次峨眉斗剑之外,还要应付下一次神仙大劫。读者的心中始终记着这一次酝酿了很久的大战和即将到来的神仙大劫,而还珠楼主也有意将这个故事写完。可惜的是,当作者写到500多万字的时候,新中国成立了,而当时的文艺政策不允许他继续从事这样的创作。按照作者的构想,这部书大约1000万字,读者现在看到的,不过是整个故事的一半。
《蜀山剑侠传》开启了一个传统文学上罕见的奇幻世界。在作者的笔下,海水会沸腾,山会行走,天外有天,大陆横空消失,可谓想象奇绝。还珠楼主是传统文人,在创作的时候喜欢用典雅的文字,因此阅读《蜀山剑侠传》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不过,作者在小说艺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水浒传》在写人的时候,往往由一个人引出另一个人,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寥寥数语,读者一目了然,而故事也一气呵成,贯穿始终。还珠楼主再引入新人物的时候,往往不惜笔墨,从小时候写起,这就使故事失去了连贯性和趣味性。但是瑕不掩瑜,这部出色的武侠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金庸先生在创作一系列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写了主人公的奇遇,如《天龙八部》中的虚竹,《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他们的遭遇,《蜀山剑侠传》里的主人公都经历过。在2006年《****》和全球各地学者联合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蜀山剑侠传》名列第55位,在古龙《楚留香传奇》和梁羽生《白发魔女传》之前。
“开风气者”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我国着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因其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新派武侠小
说的开山祖师。
梁羽生出身于广西蒙山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熟读古文,8岁就能背诵《唐诗三百首》。梁羽生年少的时候,正值抗日战争。当时,一些两广学者到蒙山避难,其中包括着名的简又文。简又文是我国着名的史学家,是研究太平天国史的着名专家。梁羽生借助这个机会拜简又文为师,跟随他学习中国历史。除了简又文之外,着名的敦煌学和书画名家饶宗颐也在他家居住过,梁羽生又跟随他学习历史和文学。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梁羽生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其日后创作武侠小说打下了良好基础。抗战胜利后,梁羽生考入广东岭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1949年定居香港,任职于《大公报》。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一决高下。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他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灵机一动,比武第二天后就在报纸上刊登将有精彩武侠小说的预告。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龙虎斗京华》是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侠着作,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自此之后,梁羽生一发而不可收,共创作了35部武侠小说,其中最为着名的是《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女帝奇英传》和《云海玉弓缘》等。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卷帙浩繁,内容丰富,但其主题都非常一致,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梁羽生用其出色的笔调表现了封建社会晚期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35部小说从题材上来讲可以分为宋、明、清三个朝代。如,反映宋代中原人民抗金斗争的有《狂侠天骄魔女》《风雨雷电》等,反映明朝内部矛盾的有《萍踪侠影录》等,反映清代各民族团结反抗统治者的有《七剑下天山》《侠骨丹心》等。这35部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情节之间都有一定的承传关系,又各成系统。金庸很好地继承梁羽生的这种写作模式,其创作从宋代跨度到清代,也令人叹为观止。难怪梁羽生要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
梁羽生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电视剧,其中最出色的作品为《萍踪侠影录》。
明英宗年间,被瓦剌国丞相张宗周扣押20年的明朝使臣云靖被中原侠客救回,但到了雁门关时却被宦官王振假传圣旨杀死。从此之后,张家和云家结下了血海深仇。云靖的孙子云重、孙女云蕾长大后前去向张家索仇。云蕾在寻仇过程中与同门师兄、张宗周之子张丹枫结识,并暗生情愫。云重为了报效国家,进京参加武举考试,并在张丹枫的帮助下夺得状元。张丹枫的父亲虽然在瓦剌为官,但他的祖上乃是元末大名鼎鼎的张士诚。瓦剌俘虏明英宗后,张丹枫以民族大义为重,将张士诚留下的藏宝图和军事地形图献给了明王朝,并帮助于谦将瓦剌大军击退,赶到雁门关之外。张丹枫又和于谦商量,劝自己的父亲暗中帮助明朝,迎回了明英宗。谁料,他们的计谋被瓦剌左丞相也先看破。也先带兵包围了张宗周的府邸,并打算付之一炬。在这个时候,云重虽然知道张宗周和自己有血海深仇,但也被张丹枫的凛然正义打动了,冒险前去营救。张宗周感到自己愧对云靖,就自杀身亡。张丹枫和云蕾在历经磨难之后,终成眷属。
小说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通过朱明王朝与张士诚后代的矛盾,朝中奸宦与忠臣义士的斗争以及中原与蒙古之间的民族冲突,表现出爱
国保民的主题。梁羽生用心塑造了一个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甘愿抛弃荣华富贵,远赴塞外,屡建奇功的大侠张丹枫形象。其间穿插的张丹枫与仇家后代女侠云蕾的爱情波折,也和家国命运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哀婉动人。最后化仇为亲,化敌为友,则表达了梁羽生“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创作思想。
“武林盟主”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现代武侠文学最卓越的代表,自1956年创作小说《碧血剑》开始,他写作了14部对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爱好者曾将他的14部小说写成一副对联——飞(《飞狐外传》)雪(《雪山飞狐》)连(《连城诀》)天(《天龙八部》)射(《射雕英雄传》)白(《白马啸西风》)鹿(《鹿鼎记》),笑(《笑傲江湖》)书(《书剑恩仇录》)神(《神雕侠侣》)侠(《侠客行》)倚(《倚天屠龙记》)碧(《碧血剑》)鸳(《鸳鸯刀》)。现在,这些作品都被搬上银屏,有的还被多次翻拍,其影响之大,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是格外罕见的。
金庸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远房堂兄是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诗人穆旦,表哥是民国时风度翩翩的诗人公子哥徐志摩。在家庭的影响下,金庸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思想都有很深的了解,这为他武侠小说中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思想打下了基础。如在经典作品《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的过程,就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面对强敌的进攻,张三丰居然教张无忌练起了太极。他先给张无忌演示了一遍,问,看懂了吗?张无忌说,看懂一半;再演示一遍,又问,这次呢?张无忌说,忘记一半;第三遍演示结束后,他问,现在还记住多少?张无忌说,这次完全忘记了。旁人目瞪口呆,而张三丰却和张无忌会心一笑。随后,张无忌上场,用刚学的太极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对手。在道家哲学里,“坐忘”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张无忌能“忘”,便是忘记了一招一式,而记住了其中的真谛。
金庸在佛学方面的造诣也很深,这在他的代表性作品《天龙八部》中尤其明显。“天龙八部”本是一个佛教术语,包括: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佛教认为人生无常,万物都转瞬即逝,纯属虚空,但人并不能因此堕入虚空,也不能完全放纵自己,沉浸在粗浅的享受之中,而应该一心向“佛”(即智慧)。拥有智慧,便“看山不是山”,一切豁然开朗。在少林寺,乔峰最后找到了害自己家破人亡的慕容博,想要复仇的时候,被在藏经阁扫地多年的老和尚制止。扫地僧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是一个特别神秘的人物,武功深不可测。在黄日华版《天龙八部》中,他曾只手打败了当时的四大顶尖高手(萧远山、乔峰、慕容博、慕容复),而自己毫发无损。解除少林寺的危机后,他开坛讲经,说了这么一番耐人寻味的话:“佛门弟子学武,乃在强身健体,护法伏魔。修习任何武功之时,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互相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这段话对佛法与武功进行了很好的解释。在《连城诀》中,金庸
则借用佛教的“贪嗔痴”三戒,对人的贪欲进行了鞭挞。
“武学大家”古龙
古龙是和金庸齐名的武侠小说家。
古龙,原名熊耀华,在香港出生,台湾长大。古龙中学的时候就表现出文学创作的天赋,发表了不少诗歌和散文。就在他快要成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外遇离家出走,而古龙也因此一度消沉,加入社会帮派,过上了小混混的生活。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对古龙日后的小说创作和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5年,熊耀华以“古龙”为笔名发表了小说《从北国到南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创作生涯。据说,他之所以取了这个笔名,是因为初恋女友的名字叫作古凤。后来,古龙进入台湾淡江大学学习,但不久之后就辍学,完全从事武侠创作。当时古龙还是个无名小卒,台湾的武侠文学界还是卧龙生等人的天下。古龙虚心向他们学习,还替他们代笔写过几部作品。1963年,古龙创作了《名剑风流》《浣花洗剑录》《武林外史》和《绝代双骄》等六部长篇武侠小说,古龙也因此成为台湾武侠文学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自此之后,古龙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萧十一郎》《多情剑客无情剑》《流星蝴蝶剑》《陆小凤传奇》《楚留香传奇》等经典作品相继问世,奠定了他在武侠小说界的地位。在二十年的创作时间里,古龙写作了70多部武侠小说,几乎每部都被搬上银屏。1980年,由着名影星郑少秋主演的《楚留香传奇》深受欢迎,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古龙也因此而身价倍增。不幸的是,古龙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于1985年病逝。古龙生前很喜欢喝酒,他的朋友,同样是小说家的倪匡,为了纪念他,给他买了48瓶XO,全部洒在他的坟前,以此纪念古龙虽然短短48年,却无比辉煌的一生。
古龙的武侠小说,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故事套路,都与金庸有很大差别。可能是曾经加入帮派,留下很多伤疤的经历,古龙并不相信友谊。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没有乔峰和段誉相遇就举杯痛饮的豪气,而是深深的隔膜。在古龙的武侠世界中,似乎每个朋友都有成为敌人的可能。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古龙也和金庸不尽相同。在金庸的笔下,像乔峰、郭靖、张无忌这样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自己的英雄比比皆是,他们似乎都没有污点。而在古龙的笔下,即便是大侠,也是有缺点的,也曾犯过错误,有时还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如在《飞刀又见飞刀》中,大侠李曼青不惜将自己一生中的丑事都和盘托出。缺点的存在,让古龙笔下的人物增添了不少魅力。
古龙的小说,有着浓重的自然色彩,这一点从他为主人公们取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沈浪、傅红雪、王怜花、楚留香……古龙文字简练,绝不拖泥带水,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往往很简短。此外,他的小说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很多句子像诗一般优美。如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这样一段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寥寥数语,将一个人的寂寞写得生动传神。正是凭借这种诗化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古龙将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成为现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创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