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艺术瑰宝
我国武术起源比较早,可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宋代趋于成熟,并在明清时期走向鼎盛。
中华武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古代的武术家们都要遵守哪些规则,能够无拘无束吗?金庸和古龙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是不是真的?晚清的十大高手分别是哪些?他们之所以扬名,仅仅因为武艺高强吗?还有,武术家们都使用什么兵器呢?有倚天剑那样的利刃吗?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一一探寻。
——
第一节 中华武术发展历程及武艺
中华武术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武功,它的范围要广得多,在武艺之外,还糅合了社会哲学、伦理学、中医、美学等传统文化观念。
一个优秀的武术家,除了需要熟稔某一方面的技艺之外,还需要高尚的品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武者共同遵守的准则及武德。
武术的起源及其发展
武术是一门格斗的技术,它的所有招式,都是用来击败对手的。因此,在武术产生之前,要先有对手。在原始社会初期,部落尚未形成,因此几乎没有战争的可能性,那么,当时人们的对手是谁呢?据春秋时期的一些书籍,如《庄子》和《韩非子》等古籍记载,人类那个时候的主要对手是一些凶猛的禽兽。当时人们还没有学会种植农作物,为了捕捉到猎物,就慢慢总结出一些粗浅的招式。这就是原始的武术。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先民们凭借自身的聪明智慧,不但总结出了一些原始的武术招式,还改进了捕猎工具,其中不少是现代武器的雏形,如石刀、石矛、石斧、石镖等。到了商代,先民们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青铜兵器大量出现。在这些武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弓箭的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的远射程武器。据说,这种武器的发明,其灵感来源于人们看到落在柘树枝上的鸟在飞走时被弹回来的树枝打伤。人们用绳子把树枝绷成弓,将木棍刮削磨细做成箭,一把原始的弓箭就制成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术和生产力,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
到原始社会末期,不同的族群开始组成各种
各样的部落,为了争夺食物和资源,战争出现了。战争的出现,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为了战胜和自己一样聪明的人,就不得不采用更加具有攻击效果的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神箭手大量出现,如楚国有一个叫养由基的射手,可以在百步之外射穿杨树叶,成语“百步穿杨”就来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打胜仗,每个国家都很推崇武术。如魏国着名宰相李悝,为了鼓励老百姓习武学射,在碰到难断的案子时,竟然用射箭水平的高低来评判,箭术好的那一方获胜。当时尚武的风气由此可见一斑。据说,在李悝这种歪点子的促使下,魏国百姓都争先恐后地练习射箭,而魏国的战斗力也因此得到空前加强,接连打了很多胜仗,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
与此同时,冶铁业的发展,也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武术的进步。很多锋利的兵器得以发明,为了保命,人们更加勤奋地钻研武术,以便使自己在战斗中处于有利的一方。之后,一直到唐统治的这段时间里,在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压力下,我国武术一直呈现向前发展的态势。
到了宋代,武术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成熟。另外,古代的气功、导引等传统的健身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这时也开始成熟。健身养生与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和中医理论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内丹术”“八段锦”“易筋经”等武术都在这个时期形成。此外,宋代市民经济发达,杂技表演走向鼎盛。为了进行更好的表演,杂技演员私下往往勤练武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武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迅速发展成熟起来。
到了明清时期,武术发展走向顶峰,并出现了一些专门描写侠客的书籍,如《三侠五义》等。同时,各个武术流派开始出现,我国传统武术发展到达顶峰。
江湖也有规矩——武德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句话在我国武术界流传很广。在中华武术漫长的发展岁月里,不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理论、技术、功法,也建立了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这
种与武术相关的道德体系,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武德。
我国武术门派千差万别,但各个派别都将培养武德作为习武者的首要任务。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武术总结建立了哪些武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呢?
一、学武是为了自卫
我国古代武术的一切招法都以如何打败对手为出发点。因此,武术动作是在对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之后,针对各个弱项环节设计出来的。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乔峰则一个人战胜了千军万马,帮助大辽皇帝平定了叛乱。这其实是小说家的浪漫,因为武术在千军万马的战斗中作用微乎其微。在单人格斗中,武术确实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导致别人伤残,甚至死亡。不过,古代的武术家们创立这些招式的时候,其初衷并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自卫。真正的武术家是非常谨慎的,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出手;不是万分危急,不会使用险招。少林功夫中就有“八打八不打”的说法,所谓“八打”,打的都是不会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部位,而“八不打”则是一些致命的要害。
二、见义勇为
人们将那些懂得武术,好打抱不平的人,称作大侠。“侠”这个字,和武术关联,最初出现在《韩非子》中。韩非说:“侠以武犯禁。”当时的一些侠客,凭借自身的本领,依靠自己的道德体系,来打抱不平,触犯朝廷禁令。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这样的游侠,他们行踪不定,打抱不平。墨家学派的弟子是他们的代表。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墨子懂得攻守之道,是墨家的第一代巨子(即头领),有很多弟子分布在全国各地,小到干涉民间诉讼,大到干涉一国内政,影响非常巨大。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时候,墨家曾直接出面干涉,并扬言要联合天下力量,对秦用兵。秦孝公亲自去找时任巨子的禽滑厘解释,才避免了一场动乱。由此可以想见游侠的影响。这种好打抱不平、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一直流传下来,直到今天。
三、光明磊落
看过武侠电视剧的人,都会有印象,两个人在比试之前,都会先给对方行礼,这表示对对手的尊重。在电视剧《太极宗师》中
,杨玉乾和董汉成比试,俩人共比试了三场,第一场杨玉乾的未婚妻被绑架,他心神不宁,董汉成退让;第二场董汉成失去联系几年的妻子忽然现身,他**扰,杨玉乾退让,成为美谈。这在历史上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尊重对手,光明磊落是很多习武者共同遵守的武术道德。
此外,还有很多道德规范,但其核心都是围绕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天下功夫出少林
1982年,由国际巨星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热播,以一人一毛钱的票价,实现了上亿人民币的票房。这部电影使少林功夫扬名天下,并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股学习少林功夫的浪潮。
因为现代影视的传播和推介,少林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易筋经”“袈裟伏魔功”“罗汉阵”“佛门狮子吼”等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或是后人演绎的少林功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少林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河南少室山。少林僧人千百年不辍的练习和钻研,在少室山这片佛门净土上发展出了名扬海内外的少林武术。少林武术在我国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武术的一块瑰宝,许多拳术的产生都与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说法。少林寺也因此被人们奉为武林圣地。
少林武术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一种说法,少林武术起源于从印度来到中国,并创建了中国禅宗的高僧菩提达摩。达摩对我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达摩主张用静坐的方法来修炼。据说他曾在少林寺附近的洞中枯坐了九年,最后坐化。因为他在修炼时全神贯注,石壁上竟然投射出他静坐时的形象,现在少林寺里还存着这块“面壁石”。达摩既然花很多时间来静坐修炼,怎么可能创造出刚猛的少林功夫呢?据说,达摩静坐久了,身体容易疲劳,有时就得起来活动活动肢体,再加上当时山中有猛兽,就需要一身自卫的本事,于是,达摩静坐之余苦心钻研,发明了一种拳术,就是少林拳的起源。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说达摩创立少林功夫,是因为在开坛讲经时发现下面的弟子
无精打采,就教给他们一套名叫“十八罗汉手”的拳,这种拳后来发展成为少林拳。
这其实是杜撰,因为少林寺和少林功夫早在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之前就存在了。少林寺最初的弟子,大多身手矫健,如惠光和尚年仅12岁,竟然可以站在井栏上踢毽子,一口气踢了500多次。隋末唐初,少林寺昙宗和尚率领12位少林僧人帮助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并活捉了他武艺高强的侄子王仁则(这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为李世民攻克洛阳立了战功(裴漼《少林寺碑》)。于是,昙宗和尚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因为不愿做官,都得到皇帝赏赐的紫罗袈裟。另外,李世民还赐给少林寺40顷田地和一具水碾。从这以后,少林寺的声名大震。
因为少林寺的崇高声誉,先后有不少武林高手慕名而来,和僧人们切磋武艺。元代有一个叫作白玉峰的武林高手,精通武艺和气功,剑术高超。白玉峰一心钻研武术,后来在少林和尚觉远的劝说下,干脆在少林寺出家习武,将少林武术与自己的武术结合起来,把少林原有的罗汉18手增加到170多手。觉远和尚还延请了当时一个姓李的武林高手来少林寺教僧人们习武,编出了龙、虎、豹、蛇、鹤五种拳法。少林武术更是声名大震。因为觉远和尚先后请了很多高手来到少林寺,发展了少林武术,他被尊称为少林武术的“中兴之祖”。
其实,少林寺之所以成为中华武术的圣地,除了个别僧人的突出贡献外,与少林寺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禅宗认为,修行并不一定要静坐苦思,吃饭扫地、锻炼身体都是修行。僧人们长期打坐,容易产生疲劳,常常锻炼对身体有好处,因此就形成了尚武的风气,久而久之,就发展出千招百式的少林武术。
经过漫长的积累,少林武术的内容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由拳术套路、散打、器械和功法组成的武术体系,内容十分丰富。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器械武术套路和练功方法。如在技击散打方面,少林武术就有独具特色的100多种击法。显然,如此庞大的武术体系,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就能创造出来的,它是少林寺历代僧人的集体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