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领域存在的误区
一块原木,如果你用斧头将它劈成柴火,那么它就只能在锅炉房中燃烧;如果你用雕刀把它雕刻成一尊木雕,那么它就会出现在展卖艺术品的货架上;如果你将它放在原地不管不问,那么它就会在森林中慢慢地腐朽。
我们的孩子,其实就是一块原木,是成为木雕,还是成为柴火,是走入多彩的人类社会,还是默默地在森林中腐朽,实际上,全部都取决于教育。
孩子很单纯,他(她)不会自己给自己涂上色彩,也不会自己把自己带走,自己将自己雕琢,他(她)的人生将要如何发展,他(她)的智力如何,他(她)的品质如何,他(她)的性格如何,全都取决于所受的教育和暗示。
“来自亲朋好友的积极暗示,就像是最神奇的生命魔术一般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同凡响的正面作用;相反,来自亲朋好友的消极暗示,也像世间最恶毒的毒药一般能够将孩子美好的人生扼杀。”上述观点,在我看来是正确而有益的,但显然,尼斯夫人并不这么想。
在她看来,上帝在创造每一个生命的时候就已经事先将这些生命分出了三六九等。有的人天生就聪明无比,有的人天生
就蠢笨不堪,有的人天生就品学兼优,有的人天生就品质恶劣。换句话说,她认为人类身上的一切闪光点都是先天的,是不可培养的,包括品质、性格,包括智力、意志,生下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可改变。而我恰恰抱持着和这相反的观点,我认为是后天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智力与才能。我不认为爱因斯坦就天生智慧绝伦,我不认为拿破仑天生就骁勇善战,没有谁注定成为伟人,一切后天的结果只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努力和环境。
我已经不记得为了这个话题,我们争辩过多少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中不见一丝云彩,空气炙热得令人着恼。洛尔·尼斯夫人五岁的小儿子和他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附近的池塘边玩水,弄脏了衣服。尼斯夫人看到后,非常生气,她用手指点着洛尔的脑门,大骂:“你这个愚蠢的孩子,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出去瞎胡闹,不要到水边玩,不要上蹿下跳,你都忘了吗?你看看你干的好事,衣服脏了没什么,要是你掉进水里怎么办?!”
洛尔显然被母亲吓坏了,他怯
怯地看着尼斯夫人,小声说 :“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说对不起有什么用?”尼斯夫人怒气未减,“对不起能让衣服变干净吗?对不起能让我不生气吗?洛尔,我不想听你说对不起,你说的次数太多了,我很失望,你为什么就不能聪明一点,听话一点呢?”
洛尔没有说话,但眼中蓄满的泪水却出卖了他。
的确,这件事非常小,小的微不足道,但从这一件小事中,我却看到了尼斯夫人是怎样雕琢他的孩子的,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洛尔那么的胆小,还有些愚蠢和自私。原谅我,我不该用这样严重的字眼去形容一个孩子,但,那的确是事实。
洛尔非常的胆小,看到一只公鸡他都会害怕,他不愿意去做任何可能将他陷入不利境地的事情,也不敢尝试去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有一次,我请洛尔帮我把遗落在他家院子里的一个玻璃杯送来给我,但他不愿意做,原因是他害怕把玻璃杯打破。我不能理解,但我后来听说洛尔曾经打破过一个装牛奶的玻璃杯,尼斯夫人狠狠地教训了他。我终于明白了。
尼斯夫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绝对不是个例。事实上,据我了解
,许多人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但,这样的斥责除了能加深孩子心中的恐惧,让孩子变得更胆小之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孩子犯了错误,弄脏了衣服,打破了牛奶杯,本来就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本来就很难过,很不安,这个时候,如果再被斥责,甚至被责打,那么孩子心中的恐惧和负罪感就会被无限放大。他会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他会恐惧受到惩罚,而这样的恐惧暗示通过日积月累的发酵,终究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片难以驱散的阴影,使他(她)胆小、怯懦、自卑。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要疾言厉色地斥责他(她),你只要温和但严肃地将事情向孩子讲明,让他(她)以后多多注意就足够了。
要知道,人天生都有一种掌控欲,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是男人还是女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受到这种欲望的左右。换句话说,人天生就是独立的,是希冀绝对自由的,没有谁希望自己的意志被左右,没有谁愿意让别人指手画脚,哪怕指手画脚的那个人是他(她)的父母。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许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你要这样做,你必
须怎样怎样,这样命令式的口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控,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就会本能地讨厌和抵触。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温和地和孩子交流,用商量、讲故事、讲道理的方式来向孩子灌输人生的道理,来教孩子做事,孩子就会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一样愿意为父母竭尽全力地服务,因为他(她)觉得这位客人足够的友好与和善。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对孩子要永远的和颜悦色。有时候,尤其是在孩子犯了触犯底线的错误时,父母还是要严厉起来的,但显然,一开始你就用温和的方式,积极的暗示将你的孩子引向了光明的快车道,他(她)染上吸毒、酗酒、赌博等恶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说一句,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一个是家庭教育,另一个是学校教育,假如父母和老师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她)积极的暗示,正确的引导,那么没有哪一个孩子是不能成才的。可,很遗憾,现在许多的家长和教师并不懂得“教育”的真谛,在他们的教育下,太多本可以变为“木雕”的孩子变成了“柴火”,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