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阿富汗

    时间:1979~****年

    地点:阿富汗

    交战双方:苏联vs阿富汗

    战争背景:阿富汗位于西亚最东部,境内多山地,是个“高山沙漠之国”。阿富汗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界伊朗,南部和东部接连巴基斯坦,东北部凸出的狭长地带与中国接壤。地处中亚、南亚和西亚三大区域的交汇处,素有“亚洲十字路口”之称,是中东通往亚洲和南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更是南下印度洋的重要走廊。苏联正是看中阿富汗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才千方百计想要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为了实现控制阿富汗的世纪梦想,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计划通过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途径慢慢渗透阿富汗的经济命脉和军队主要部门,从而建立一个听话的傀儡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期,阿富汗经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王查希尔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不得不向苏联寻求经济援助。此举正中苏联下怀,苏联趁机与阿富汗签订一系列经济上、军事上的合作协定,从此加快了对阿富汗的渗透计划。与此同时,苏联还在政治上扶植了一些亲苏的阿富汗政治领袖,为以后控制阿富汗政权做好了准备。

    “亲苏派”的反叛

    1965年,在苏联的扶植下,阿富汗“亲苏派”塔拉基和阿明等人建立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预示着苏联的渗透计划已经进入了阿富汗的政治高层之中。1973年7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突患急病,在苏联医生的建议下他决定出国治病,殊不知其后酝酿着一场惊天的**谋。查希尔国王前脚刚跨出国门,阿富汗王国前首相达乌德等人就在苏联的支持下推翻了查希尔王朝,成功建立了阿富汗*

    **,达乌德为第一任***总统。苏联实现了对阿富汗控制的重要一步,但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是达乌德的野心竟如此大,一个一心想登上国家权力顶峰的野心家,怎么会甘心做苏联人的傀儡呢!达乌德政府开始逐渐疏远苏联,试图慢慢脱离苏联的掌控,苏联当局也越来越不满达乌德政府的叛逆行为。

    1978年4月28日,在苏联的支持下,一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了政变,推翻了乌德政府的统治。而对苏联言听计从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塔拉基被扶上总统的宝座,这就是阿富汗历史上着名的“四月革命”。同年12月,苏阿两国签订了具有同盟性质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苏联终于“正大光明”地对阿富汗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式”的控制。

    1979年3月,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突然爆发大规模兵变。6月,人民起义爆发,很多苏联军事顾问及在阿富汗的苏联平民被杀,一连串的事件搞得苏联焦头烂额。此时,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部也因权力分配展开争夺,两个*****塔拉基和阿明之间的派别斗争愈演愈烈,矛盾逐渐升级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9月,塔拉基企图暗中除掉阿明,不料却被阿明率先识破,阿明决定抢先下手。一场火拼下来,阿明终于除掉了塔拉基,成功掌握了阿富汗政权。早先时候,阿明一直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和对苏的警惕,所以他上台后马上采取了一系列“防苏”的举措:坚持要求苏联撤换驻阿大使;限制苏联军事人员入境;要求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不许苏联操纵阿富汗情报机关和秘密警察;不让苏联控制其军队等。

    在阿富汗政府内部,阿明一方面对塔拉基的残余势力进行清洗,一方面对

    亲苏分子或是打压或是流放,将政府各重要部门统统换上自己的亲信。同时,安排自己亲兄弟担任阿富汗总参谋长,并暗中派人监视在阿富汗的苏联军事人员。阿明一切的举措引起苏联当局强烈的不满和恐慌,他们坚决不允许阿富汗从一个“附庸国”变成一个独立国,更不会允许苏联策划多年的南下印度洋战略目标就此破灭。于是,苏联连忙积极邀请阿明访苏,想要将阿明拉拢到己方的阵营中,却遭到了阿明毫不客气的公开拒绝。

    这次,苏联彻底被激怒了,决定趁阿明羽翼未满之前将其扼杀,因此一场针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悄然启动。

    战前烟幕弹

    在入侵阿富汗前夕,苏联为了迷惑阿明政府大放“友好”烟幕弹,利用《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之际,苏共主席勃列日涅夫亲自向阿明致电祝贺,并宣称苏联会继续向阿富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苏联电台开始报道阿明当选为“保卫革命全国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大力宣扬苏阿的友好关系。同时抨击北约部署核武器,还诡称巴基斯坦、美国和中国企图对阿富汗进行“破坏”和“颠覆活动”,以达到转移世界舆论、混淆各国视听的目的。苏联利用《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以各种名义向阿富汗营级以上的军队派遣3000名军事顾问。

    紧接着苏军又以保卫阿富汗基地和联合清剿反阿政府武装为借口,派遣伞兵旅进驻喀布尔、巴格兰、兴丹等空军基地。为了确保入侵阿富汗计划的万无一失,苏联顾问利用职权将阿富汗首都的4个师调离,并以检查维修和冬季装备换季的名义拆除阿军装甲师坦克、火炮等重装备的主要部件,而且限制阿军的作战飞机执行任务,使阿军处于无法作战的状态。

    与此同时,苏军在苏

    阿边境建立起前方指挥部,以演习之名调集3个空降师、大量坦克、装甲车和各种作战飞机。近10万精锐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做好入侵阿富汗的准备。

    深陷泥潭

    1979年12月27日,先期空降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苏联情报机构和总参谋部的特种部队,共700余人。他们伪装成阿富汗部队,迅速占领喀布尔各要害部门,但没有抓住阿明。原来阿明早已预料到自己处境危险,提前躲到了达鲁拉曼宫内。苏联军队明确目标后快速赶来,与阿明的卫队发生激战,在苏联特种部队的强大火力打击下,阿明的卫队很快就被歼灭。苏军攻占王宫后,将阿明和其家人全部赶到办公室内就地射杀。此后,苏阿边境的苏军部队按照早先设定好的入侵方案,分别向预定地点开进。各部队一路上并没有遇到正式的抵抗,苏军不到一周就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基本实现了占领阿富汗的计划。

    苏军占领阿富汗后,遭到了阿富汗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抗,阿富汗人民打算利用多山和高原的复杂地形与侵略者展开持久的游击战。苏军对应这种情况,进行了边境封锁和空中监视,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从1982年开始,阿富汗民间游击队的力量不断壮大,苏军多次“清剿”无效,1985年底,游击队的势力几乎与苏军相当,这使苏军深深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进退失据,伤亡惨重。

    除了国内的抵抗力量外,苏军还要承受国际舆论的压力。1980年1月,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苏联立即、全部、无条件撤军。美国和阿富汗周边国家早就不满苏联打算独占阿富汗的行为,所以在联合国警告无效之后,美国宣布建立“快速应变部队”专门应对中东地区的军事冲突,并在经济

    上对苏实施粮食、先进设备和战略物资禁运法令。一些***国家组织众多“**者”到阿富汗进行“**”,通过袭击、捕杀和炸毁苏军军事设施的方式打击和杀伤苏军。而美国中央情报局也以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作中介,向“**者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和资金。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从1979~1992年训练了10万名**游击队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年轻的沙特阿拉伯的组织——本·**组织,也是第二次阿富汗战争的导火索。

    苏阿战争从19**年进入僵持阶段,苏军占领大部分城市和公路,游击队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农村,两方各不相让。戈尔巴乔夫上任苏联***后决定逐渐缩小在阿境内的战争规模,此时游击队也势不如初,各种内部矛盾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1988年4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强烈谴责下,苏联被迫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美国在日内瓦签署了和平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协议规定苏联从1988年5月15日起开始撤军,9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年2月15日,苏军按照协议规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苏阿战争整整打了10年之久,阿富汗方面近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往巴基斯坦和伊朗,给阿富汗的政治、经济、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苏联为了征服阿富汗前后投入了90万大军,阵亡1.4万人,伤残3万余人,上千架飞机被击落,2000辆坦克和装甲车被摧毁,战争损耗200多亿美元,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12%。不仅如此,长期陷入阿富汗战争使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滞后。一些人称阿富汗为“苏联的越南”,以此来讽刺苏联对阿富汗侵略战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