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利益瓜分不均,矛盾日益激烈。德国法西斯迅速崛起,***上台之后,对内推行极权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此后,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统治者与德国结成联盟,极力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试图实现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战争范围从欧洲扩展到亚洲,从大西洋地区延伸到太平洋地区,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亿的人口被卷入这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直持续到1945年9月2日,最终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获胜而告终。这次大战中使用了大量现代化武器,甚至大规模杀伤武器原子弹,士兵伤亡人数达7000余万,全球经济损失高达4万多亿美元。

    ——

    敦刻尔克的奇迹

    时间:1940年

    地点:法国敦刻尔克

    交战双方:英国、法国vs德国

    战争背景:对于法国人民来说,1940年5月是恐怖的恶魔之月。炮火声日夜

    不绝于耳,收音机中每日都传来不同的战报,全是本国打败仗的消息,百姓日复一日地做着噩梦,曾经的军事大国法兰西成为一只“缩头乌龟”,在德国的强势入侵下不断向后退缩。

    德国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自从他们在4月占领了丹麦和挪威后就一直捷报连连,所以***决定趁热打铁进攻西欧。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间,所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战略依旧继承了“施里芬计划”的核心精神——速战速决。该战略是在“曼施坦因计划”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挥镰行动”:把德军的主力放在法德边界线的中央,加强装甲部队的

    实力,突破阿登山区后直冲英吉利海峡。这一次,德国要趁苏联还没有参战时,击垮来自西面英法联军的威胁,彻底避免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

    “静坐战”的代价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已经开始尝试“闪电战”的进攻方式,但与之前的蛮打蛮撞不同,德国为此次进攻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计划。德军在这里一次性投入了136个师的力量,共分为A、B、C三个军团。A军团是主力部队,兵力占总进攻人数的一半,负责进攻阿登山区,这里地形奇峭,会使联军意想不到。B军团负责进攻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一线;C军团实力最弱,他们只需佯攻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加长加固了马其诺防线,这里是法国人民的重要心理防线,他们坚信没人可以穿过这里。实际上德国也不想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只打算借此吸引联军的注意力,从而牵制他们的力量。

    英法联军在边境处的布置完全“迎合”了德军的计划,联军认为阿登山区不仅有群山的保护,还有马斯河作为天然的防线,普通兵团都难以翻越这里,更不用说笨重的装甲兵了,所以他们在这里只安排了少量留守部队。然而,德军进攻速度之快完全超出想象,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闪电战”:5月10日,B军团迅速在比利时和荷兰地区引起骚动和暴乱,联军果然上当,把其他部位的力量都调遣到比利时战场,德军“请君入瓮”的计划非常成功。同天凌晨,A军团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突袭,卢森堡没有进行抵抗就直接投降了。

    A军团的先头部队第19装甲集团由古德里安率领

    ,他被称为德国的“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仅用了2天的时间就打破比利时的拦截,12日下午攻下法国北部要塞色当。当天夜里,他马不停蹄地准备横渡马斯河,这是非常冒险的举动。德军利用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对地面上的英法联军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轰炸,然后利用橡皮艇火速渡河,当天夜里就成功完成这项最艰巨的任务。之后,德军的大部队在法国境内****,直到这一时刻,英法联军才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险,他们终于改变消极怠战的姿态开始反击,可惜已经太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因战争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不仅国民极度厌战,连政府首脑都谈“战”色变,所以他们在外交上一直采取“****”。当德、意、日暴露出自己野心的时候,他们宁愿牺牲小国的利益,换得自己的一时安乐。德国开战之初,英法还曾指望德国在占领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国后会收敛战线,但是没想到德国此次张开的是“血盆大口”,一定要吃到最大的“那块肉”才能甘心。

    5月28日,比利时宣布投降,英法联军的最后一个希望也破灭了,70万联军开始向西撤退。这时德国的大军已经横扫法国北部,A军团横亘在阿登山区到法国西海岸之间,截断了联军向北溃逃的可能;B军团拦截在比利时、荷兰一线。德军的阵线如一把大钳子,除了法国的几个海港外,联军的左右两翼都在德军的包围中,处境非常危险。

    幸运女神降临

    此时,英法联军只能寄希望于身后的敦刻尔克港口,它位于法国东北部的加莱海峡域内,是目前通往英国的唯一出路。

    这几个港口虽然还没有被德军控制,但如果想从这里顺利撤退简直是登天之举。就在英法联军即将绝望时,德军收到了一条令人大吃一惊的军令,***居然命令德军的A、B军团停止进攻,原地待命。德军此时面临的几乎是一场零风险之战,他们的坦克距离敦刻尔克港口只有10英里的距离,因而***在24日下达的这道命令让所有人都陷入了疑云之中。对此,最好的解释是***不想把战线拉得过长,德军之前进攻的速度太快了,后备物资还未抵达,继续进攻可能会导致失败,***非常珍视他的装甲部队,不想它们有所损失。尽管德国的陆军停止了行动,***还是派戈林率领空军对敦刻尔克的联军进行轰炸,并阻止他们的撤退行动。

    虽然***的命令在德军内部引起一阵轰动,但这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幸运女神终于站在了他们这一边。

    5月26日,英国海军下达了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由拉姆齐中将指挥此次行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没有足够的船只。为了号召市民全力支持国家的这项行动,英国不顾机密被泄露,不停地使用广播向市民征集船只。很多人都愿意帮助国家度过这次危机,英国海岸边很快就停泊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船只。驾船的人来自各行各业,港湾里停泊着简陋的小渔船和高大的货船,也有五颜六色的游艇,甚至还有几艘海盗船也加入了救援行动。此外,英国还把卡车推到浅滩里,协助回国的士兵快速登陆。

    解决了船只的问题后,英法联军还要应对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的轰

    炸。戈林是位非常有野心的军事家,他也是纳粹的忠实信徒,在听到英法联军打算撤退到英国的计划后,他轻蔑地说:“但愿那些英国兵都会游泳吧。”英国派出了所有皇家空军掩护这次行动,英军是做困兽之斗,灭亡的危机激发了飞行员们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所以戈林的军事行动没有对撤退产生太大的影响。

    28日,英吉利海峡又被大雾笼罩了,这阻止了德军的空袭,为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但是大雾也使船员看不见航线,在海上行驶只能一半靠经验一半靠运气,好在英国经常有大雾天气,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海员可以“盲驾”。这一天有近1.7万人安全撤离,之后的几天里英法联军撤退的数量和效率都大幅增长。

    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一共持续了9天,***日,德军的后备物资抵达前线,德军两翼齐发,占领了这个港口城市,来不及撤离的4万法军被俘虏。共有33.8万士兵成功撤离,但可惜的是,盟军的大部分重型武器因无法撤离留在了法国,带走的只有步枪和少数机枪。5日,德军开始发动了向法国内陆的进攻。13天后,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22日,法国投降。德国在一战结束近20年后,终于取得了西线战场的胜利。联盟军在这场战争中唯一的胜利就是敦刻尔克撤退,这些士兵构成了盟军日后反攻的有生力量,正如丘吉尔在撤退行动结束后的演讲中说道:“我们将战斗到底,上帝终会适时出现,用他的全部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为我们建立新的世界。”所以,敦刻尔克大撤退运走的不仅仅是战斗力,还有未来战场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