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现代——能源、技术与霸权争夺战
人类社会在20世纪步入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的现代化社会,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以消耗自然能源为核心,机器的使用和专业化生产则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生产力全面提高。社会等级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增多。霸权主义逐步兴起,大国之间的战争以争夺能源、技术、自然资源、市场为主要目标。此外,工业社会的大机器生产还造成国内矛盾激化、生态环境恶化、生存空间紧缩,而各国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变得更加残酷激烈。军国主义集权统治的国家不断挑起战争,霸权主义强国不惜破坏世界和平来转化各种矛盾并获取利益,他们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战。随着20世纪初欧洲帝国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发展促使欧洲各国大规模争夺海外地盘,以便占领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欧洲各国的经济矛盾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从1914年7月28日持续到1918年11月11日,当时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中。战争的双方是由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阵营以及英、法、俄和意大利等组成的协约国阵营,这场战役最终以协约国阵营的胜利告终。双方在这场战争中投入的兵力多达6500万,共造成800多万士兵阵亡,2000万左右的士兵受伤。这是欧洲历史上最惨烈、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
东线坦能堡的交锋
时间: 1914年
地点:
德国坦能堡镇
交战双方:德国vs俄罗斯
战争背景:从19世纪末开始,欧洲大陆的局势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帝国已经把世界上大部分***瓜分完毕,新兴的帝国主义国
家经济极速发展,但拥有的***却相对较少。1882年,利益相同的国家间开始相互结盟,德国作为后起之秀的代表之一,与匈牙利、意大利签订盟约,组成具有侵略性质的同盟国组织。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英法连同俄国签订了互为协约国的协议,与同盟国相比,协约国在海陆两方面都更有优势。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大公斐迪南遇刺一事成为这场酝酿已久的战争之导火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各国之间相互宣战,席卷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开战。
德军“施里芬计划”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的中部,西面与法国接壤,两国在几百年内因边界线问题不断产生矛盾。德国东面临近“欧洲雄狮”俄罗斯,两国之间的摩擦也历时久远。所以,在世界大战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伯爵就做出了两线防御的策略,这位伯爵非常欣赏着名的“坎尼战线”,所以他在制订本国战略时也充分利用了“斜线式”的打法。
由于俄罗斯与德国距离较远,施里芬伯爵认为俄国从战略准备到战略进攻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他估计约六周左右。所以,德国在开战初期计划要把主力部队集中在与法国交界之处,在六周内闪电攻下法国,然后再通过国内发达的铁路网把士兵运到东普鲁士,抵制俄罗斯的入侵。这是一个看似非常可行的计划,德国也正是如此部署兵力的,即西部与东部之间的比例是8:1,东部只有第八集团军的2
1万士兵。
为了抵抗德国西线的压力,法国一方面与英国协同兵力,一方面要求协约国俄罗斯向东普鲁士地区派兵。实际上,俄罗斯此次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奥匈帝国,法国说服俄罗斯只要打败德国,就可以轻易得到他们想要的土地。所以,俄罗斯向德国的东线派出了两个集团军的兵力,共40万人。令德国非常吃惊的是,俄罗斯从总动员到抵达战场只用了两周的时间,比施里芬的估计早了一个月,看来,德国东线地区要早于西线开战了。
战前易帅
俄罗斯的火速进攻虽然出乎德国意料之外,但德国还不至于手忙脚乱,因为东普鲁士的防御系统较好,战略储备充足,运输系统也非常良好。俄国的第一、第二集团军分别由伦南坎普夫和萨姆索诺夫率领,但这是俄军本次远征中的最大失误。两位将领不仅年事颇高,而且两人关系恶劣,日俄战争时期,两人曾在中国沈阳火车站因战略问题大打出手。当他们到达东普鲁士边境时,两军分别从马祖里湖区的南北两面向西进军。这正好符合德军的心意,因为兵力有限,他们计划先集中力量攻打势力较弱的一支队伍,然后利用铁路迅速转移兵力,消灭俄军的另一支力量。
8月17日,从马祖里湖北面进军的俄国第二军团率先跨过了边境线,德军东线的总指挥普里特维茨将军命令军长弗朗索瓦前往北线,阻截伦南坎普夫的第二军。弗朗索瓦是一位恣意任性的将领,但也很勇猛聪明,他在贡宾嫩击退了伦南坎普夫,为德军打赢了胜利的第一战。俄罗斯西北地区总司令吉林斯基将军的作战计划是先用第二军牵制住德军的主力,然后第一军从南线攻打德军的右翼。尽管弗朗索瓦阻止了第二军的进攻,但是
德军与俄罗斯中线及南线的交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19日,弗朗索瓦在北线又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胆小的普里特维茨将军决定不再抵抗俄罗斯的进攻,放弃整个东普鲁士地区,撤退到维斯瓦河岸边。
虽然德国此时形势严峻,但他们并非没有取胜的希望,所以当总参谋部得知普里特维茨将军准备消极撤退时非常愤怒。他们不顾战前易将的风险,坚持把普里特维茨撤下,任命老将军兴登堡为总司令,以经验丰富的鲁登道夫为参谋长,要求势必恢复德国在东普鲁士的势力范围。这次临阵易将,为德**事史创造了一次以少胜多的神话。
俄第二军团的沦陷
俄罗斯这次的进攻虽然速度惊人,但也逐渐暴露出战前准备上的不足,尤其是在通信设备的使用上。就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对俄军的计划一无所知时,德国的电信兵轻而易举地截获了俄国的无线电,获悉了俄军的接下来目标: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负责主攻德军的右翼和后方,伦南坎普夫的第一集团并不直接南下,而是向西直攻德军的左翼,在德军的后方与萨姆索诺夫的军团汇合,把德军先围困,再歼灭。针对俄军的安排,兴登堡决定仍然使用之前分化打击的方法,先诱惑萨姆索诺夫的军团深入德军内部,消灭它之后再击溃伦南坎普夫的力量。
8月25日,鲁登道夫已经做好了进攻计划:弗朗索瓦负责进攻萨姆索诺夫的左翼,索尔茨在中路作正面牵制,贝洛和马肯森负责俄军右翼。但是弗朗索瓦迟迟不肯发兵,他声称必须有炮兵打头阵才可以行动,就连鲁登道夫都奈何不了这位战争鬼才,只能眼看着他浪费了两天宝贵的时间。27日,炮兵终于运到前线,弗朗索瓦一刻不停地发起了
猛烈的进攻,有了炮兵的帮助,他如虎添翼,德军很快就把萨姆索诺夫的左翼追击得片甲不留。同时,俄军的右翼也面临节节败退的局面,只有中线进攻比较顺利,已经深入到德军内部了。萨姆索诺夫没有意识到,他已经进入鲁登道夫为他设置的圈套里。
28日,德军一边继续着前一日的进攻,一边继续收集俄军的情报,一切都按照鲁登道夫的意愿发展。鲁登道夫认为现在可以收缩战线,把萨姆索诺夫的军团逐渐包围起来,因此他命令弗朗索瓦的军队调转方向,袭击俄军的中线。弗朗索瓦痛快地接下了任务,但是回到战场以后继续我行我素,根本没有按照鲁登道夫的命令去做。他继续用炮弹轰炸俄军的左翼,直到完全控制这边才调转部队进攻俄军的中线。事实证明,他的决定非常正确,否则俄军左翼的残余分子必然给接下来的包围行动带来无尽的后患。
吉林斯基直到下午才意识到德军使用的策略,他一连发出几封电报催促北线的伦南坎普夫火速救援,但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伦南坎普夫没有给予任何救援。当萨姆索诺夫发现自己被德军四面包围时,已经深陷其中无法逃脱了。就在俄军第二集团被围困之时,兴登堡从正面打击了其余俄军,第一兵团也因后援未到陷入德军的包围之中。三天后,俄军彻底沦陷,5万人死亡,9万人被俘虏,德军在东线取得全面胜利。因战场临近坦能堡村附近,所以史称这次战役为“坦能堡战役”。
约五百年前,俄罗斯、波兰联军在这里打败了日耳曼的条顿兵团,如今,这两大种族的后人又在同一地点交锋征战,但却形成截然相反的局面。战争正如历史的明天一样,永远没人猜得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