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患佝偻病,多是妈妈喂养不当

    尽管现在的家庭经济水平较以往提高了许多,孩子的食物也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但还是有许多孩子因为喂养不当导致佝偻病。

    乔乔已经一岁半,可她看起来一点都不健康:体质瘦弱,头颅方大,肋骨外翻,轻度鸡胸,出汗奇多,晚上睡觉不安稳,常常睡梦中惊叫,而且还经常感冒,大便稀溏且夹有残渣。乔乔的父母带她来我们医院儿科就诊,被诊断为佝偻病。

    强强才满6个月,他妈妈就给他断了奶,把他交给奶奶照顾,就和爸爸一起到广州打工去了。奶奶年纪大了,照顾起孩子来有些力不从心,难免有时候照顾得不细致。强强8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食欲缺乏、盗汗、易惊多啼,发稀枕秃等症状,奶奶并没在意,以为是孩子在夏天的自然反应,甚至当强强11个月才开始出牙,14个月才学会走路,奶奶也不以为然,反而

    认为男孩子牙出得晚一些、走路走得晚一些是好事。当强强一周半的时候,妈妈和爸爸才回家来看他,发现强强体型特别瘦小,脾气还特别暴躁,赶紧带着孩子到我们医院儿科检查,被诊断为佝偻病。

    尘尘从6个月大时,半夜特别容易惊醒,一夜要醒五、六次,差不多睡两、三个小时就要醒一次,有时候甚至睡一个多小时就要醒,而且醒了就哼哼唧唧的,有时还要哭上一阵子。尘尘妈妈带他去小区门诊看病,医生说尘尘是缺钙,就给尘尘开了几盒盖笛欣,让他每天坚持吃。尽管如此,尘尘半夜容易惊醒的症状也没改善,而且他的头开始变得有点方,肚子像个青蛙一样鼓得大大的,肋骨还有点外翻,这次妈妈带他到了我们医院儿科,挂了专家号就诊,被诊断为佝偻病。

    像乔乔、强强、尘尘这样的佝偻病患儿,在我们医院的儿

    科门诊中并不少见。佝偻病,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又叫骨软化症即骨矿化不足,为新形成的骨基质钙化障碍,是以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和临床以骨骼的钙化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引发佝偻病的原因主要是孩子日光照晒不足和喂养不当,因为小儿生长相对较快,如果孩子在胎儿期维生素D储备不足,或是在出生后日照不足,就很容易患佝偻病。此外,孩子患慢性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以及肝胆道疾病也可能引发佝偻病。

    孩子患佝偻病早期时,由于血钙降低,非特异性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表现为烦躁、好哭、睡眠不安、多汗(盗汗)、夜惊、食欲减退。因为出汗多,孩子常将头在枕头上蹭来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使后枕部头发脱落呈半环状,就是人们常说的“秃枕”。有些孩子还会出现低钙性手足抽

    搐、喉痉挛甚或惊厥、颅骨软化等症状。佝偻病早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进入佝偻病激期,这个阶段的常见表现有:3~6个月大的宝宝有颅骨软化,出现乒乓头;8~9个月的宝宝出现方颅,而且宝宝的出牙时间可能会延迟到1岁;当宝宝开始行走时,下肢可能出现“O”形或“X”形腿。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多汗、夜啼、秃枕等症状,就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如果孩子被确诊为佝偻病,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一般症状较轻的患儿只需要每天口服维生素D,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即可。如果患儿症状较严重,或是因为某些原因患儿不能每天服药,就要进行大剂量维生素D突击疗法——一次性肌内注射维生素D10~15万国际单位,1个月后改为预防用量。注意,肌内注射维

    生素D前先要让患儿口服钙剂4~5天,以免发生医源性低钙惊厥。

    如果患儿有骨骼畸形,还需要矫正骨骼畸形。对于轻度骨骼畸形,可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让孩子加强体格锻炼,比如让孩子做俯卧撑或扩胸动作,可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严重骨骼畸形的患儿,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矫正,但这种手术只能在孩子4岁后进行。

    预防孩子佝偻病的建议

    最好进行母奶喂养,母乳中钙、磷的比例比较适中,易于孩子吸收。

    让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太阳的紫外线促使人体皮肤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有利于促进摄入钙的吸收。

    适时补充维生素D,一般在出生后15~20天开始补充,每日400~600国际单位。未成熟儿、双胞胎剂量稍大,每天服用剂量需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