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常喊肚子痛,可能是蛔虫病

    小秋秋5岁了,是个特别能吃的小家伙,每顿吃米饭或面条都要吃满满一碗,而且还特别喜欢吃零食。爸爸、妈妈刚开始还担心小秋秋每天吃这么多东西会变成小胖墩,但爷爷、奶奶认为小孩子能吃才长得健壮,再加上小秋秋吃那么多也确实没见她长胖,于是爸爸、妈妈也就放下心来了。

    有一段时间,小秋秋总是嚷嚷肚子痛,可过一会儿自己就好了,家里人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小秋秋又喊肚子痛,妈妈问她哪里痛,她就指着肚脐眼,然后就吐了几口。妈妈以为她是中午吃水果吃坏了肚子,就赶紧带着她来到我们医院儿科检查。

    我发现小秋秋除了肚脐周围经常痛外,脸上还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这是俗称的“虫斑”,

    晚上睡觉还磨牙,吃很多但一直不见胖,初步判定小秋秋得了蛔虫病。后来,小秋秋做了便常规,在其粪便中发现了蛔虫卵,由此就能确定小秋秋患上了蛔虫病。我给小秋秋开了点驱蛔灵,嘱咐妈妈在小秋秋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因为驱蛔药毒性较小,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会高些,可以提高杀虫效果。我又嘱咐妈妈在小秋秋服用驱蛔药后,要让她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苹果等,以利于虫体排出。

    还在医院的时候,小秋秋就吃了一次驱蛔灵。下午排出蛔虫后,小秋秋就不喊肚子痛了。

    蛔虫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蛔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蛔虫病,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移行症

    。儿童多是由于食入感染期虫卵而感染蛔虫病,因为小儿喜欢吃手,喜欢用手抓食物吃,喜欢把一些不洁的玩具放入口中,极易造成蛔虫感染。蛔虫病轻时多无明显症状,但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和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妨碍孩子的生长发育,异位寄生虫更是容易引发胆道蛔虫症、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中的2~3种症状时,最好带孩子到

    孩子得蛔虫病后可能出现的症状

    经常腹泻、便秘,或是肚脐周围疼痛。

    食欲减退,不喜欢吃饭却喜欢吃香甜的零食;或是食欲旺盛但吃再多也不胖。

    有时会出现头痛、兴奋、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现象。

    晚上睡觉时总是流口水或磨牙,还特别容

    易惊醒。

    常无端地发脾气,变得不活泼,甚至烦躁不安。

    喜欢挖鼻孔。

    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

    身上出现虫斑,比如面部出现白斑,多为圆形,边缘整齐,中间淡白;

    或是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或是下唇黏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丘疹,数量不等;或是舌面出现红斑,其特征是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舌面,红斑位置不定,数量不一;或是指甲上出现“絮状白云”。这些虫斑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同时出现。

    医院做个简单的虫卵检测,看孩子是不是得了蛔虫病。

    如果孩子嚷着肚子痛,且多是上腹部和肚脐周围痛,但父母又暂时不方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也可采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让

    孩子平躺在床上,帮孩子揉一会儿肚子,如果孩子的肚子软软的不发胀紧绷,并且一按揉肚子,孩子就不觉得肚子痛了,基本可以断定孩子肚子里有蛔虫。

    治疗小儿蛔虫病,一般首选驱蛔灵,也可用肠虫清和安乐士等驱虫药。但要注意的是,一次驱虫不一定能根治,因此治疗后2周应再复查大便,必要时再服驱虫药。

    预防小儿蛔虫病的建议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生食瓜果要洗烫或削皮、不生吃蔬菜。

    教育孩子不咬指甲,不吮指头,不喝生水,不随地大便。

    注意环境卫生,尤其是农村的家庭要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等。

    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按时进行常规驱虫治疗,以消灭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