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妈妈该怎么做

    每年一到4~7月份,随着气温的升高,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也就来了,这让许多父母万分紧张,生怕孩子染上这个“可怕的疾病”。其实手足口病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观察治疗,一般都能痊愈的。

    手足口病,顾名思义,就是手、足、口腔方面的疾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典型症状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孩子被感染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后,不会立即显现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而是会有一个2~

    6天的潜伏期,潜伏期内的症状主要是:低烧、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精神萎靡。潜伏期后,典型症状才会开始出现:孩子开始觉得咽喉疼痛或口腔干燥,然后在口腔黏膜面出现红斑,逐渐变为1~3mm大小的水泡,再过几个小时或者到24小时,这些水泡就会变成溃疡,患儿常因为疼痛而拒食。而当孩子口腔出现溃疡后的1~2天,孩子的手上或者脚上也会出现皮疹,皮疹一开始多为斑丘疹,随后转为疱疹,但皮疹不痒。有的患儿也会只表现为口腔溃疡或皮疹,不发热。

    大多数患儿的手足口病症状都比较轻,大约7天可自愈,无须采取特殊治疗。但也有极个别的患儿在患

    手足口病后会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可能死亡。不过,只要能够及早发现,尽早治疗,一般都能痊愈。因此,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否出现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状,只要孩子感染了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后,就成为病毒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中,只要其他孩子接触到患儿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都可能感染上手足口病。

    一般来说,手足口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有3种。

    1.饮用或食用被病

    毒污染的水或食物。

    2.与患儿近距离接触时,被患儿咳嗽、打喷嚏排出的飞沫而引起感染。

    3.接触到患儿的毛巾、手绢、牙具、玩具、餐具等生活用品,也可引起感染。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健康的孩子,以免将病毒传染给对方,也不要让孩子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地方,孩子的手足口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幼儿园,防止传染其他孩子。

    对孩子的日常用具进行消毒,孩子的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应用50℃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孩子的玩具、桌椅、衣物和便盆等物品,则应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

    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

    让孩子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糜烂的患儿可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在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给孩子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孩子,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可以适当使用药物局部治疗。

    看护人在接触孩子前、给孩子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用肥皂洗手,还要用肥皂给孩子洗手。

    要勤开窗通风,勤晒衣被,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

    每天早晨起床后,注意检查孩子的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并观察孩子体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