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附记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

    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别,先生常叹曰:“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信孚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译文】

    先生刚回到绍

    兴的时候,来看望他的朋友还没有几个人。后来,从各个地方来求学的人一天天增多。嘉靖二年,和先生当邻居的人也变多了。就如天妃、光相等古寺里,每间屋子里一起吃饭的会有几十个人,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大家只能轮流着睡觉,歌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远近的寺庙里面,只要能够步行到达的地方,都是志

    同道合的求学者们在住。先生每次来讲学,四周围坐的听众常常不下几百人。迎来送往,一个月当中没有一天是空闲的。甚至有人来这里听讲,一听就听了一年多,先生也不能完整地记清他们的姓名。每次告别的时候,先生经常感叹地说:“你们虽然与我分开了,但都是在这个天地之间的。倘若我们有着一样的志向,即使我忘记了你

    们的容貌也没有关系。”学生们每次听完讲解出去的时候,都欢跳着说很快乐。我曾经听到同门的长辈们说:“来南京之前,虽然问学的朋友还是很多,但还是没有在绍兴的时候多。这本来是因为先生讲学的时间长了,获得的信任也就更多了,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先生的学说渐渐变得精湛,对感召学生时机把握和开导学生的方法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