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信念的胜利

    然而,在***成为世界性宗教之前,有一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必须要与****和那种古老的狭隘宗族偏见决裂。一个名叫保罗的出色的演说家和组织者拯救了***,使其避免了沦为另一个小犹太教宗派的命运。保罗离开了犹太,使这个**会成为了一个承认在犹太人、罗马人和希腊人之间并无差异的国际性组织。我们对保罗熟悉得很。

    从历史上说,我们对保罗的了解真是比对耶稣的了解多多了。在《新约全书》中,紧接着《福音书》之后的第五卷《新使徒传》用了16章的篇幅来记载保罗的生平和活动情况。在他去西方异教地区旅行时所写的一些书信中,我们发现他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了非常详尽的阐释。

    他的父母是住在位于小亚细亚东南角的西里西亚地区大数城的犹太人。他们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扫罗。

    他人际关系很好,在罗马帝国有好几处亲戚。很小的时候他就被送到****去上学。在那儿他的地位有些不寻常,因为虽然他是个犹太人,却成为了一个罗马公民。这一荣誉好像是因为他的父亲为罗马提供了某种服务而获得的。在当时,这个荣誉可以享有很多特权的保障。

    在他完成他的学业(所有的犹太儿童都要接受正规的教育)之后,扫罗就到一个做帐篷的人那里去当学徒,后来他自己也从事了同样的生意。

    因为在纪律严格的法利赛学校接受教育,年轻的扫罗对法利赛派判处耶稣死刑从内心深处表示拥护。后来,他积极地加入了一个致力于排除那个可恨的拿撒勒人传遍加利利和犹太的影响的青年爱国团体。

    当司提反被人用石头砸死的时候,他就在现场。但他没有为这个为新信仰而殉道的第一人挪动一个手指,他无动于衷。

    但是当他总是带领着一伙年轻的暴徒,假借古老律法的名义犯下新的罪行之时,他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耶稣的信徒。

    这些早期的***徒,与他们同时代的大部分人有巨大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的个人品行是极其高尚的。

    他们生活朴素而又节俭,他们从不说谎,他们对穷人解囊相助,他们同自己贫穷的邻居一同分享自己的财物。他们在被推向绞刑架时,嘴里还在为迫害自己的那些人祈祷。

    开始,扫罗对此大为迷惑。

    渐渐地,

    他开始理解,耶稣一定做了某些事,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煽动革命的人,否则那些从未见过他的面的人不可能对他如此虔诚。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耶稣从来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老师。突然间,扫罗理解了耶稣,让自己完全顺服于他的素昧平生的导师的意愿。

    他的转变发生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

    他正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的宗教当局听说在那个城市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开始倾向于***教义。大祭司给了扫罗几封信让他捎给大马士革的同行,要求他把那些信仰异端邪说的人们送到****受审并处以死刑。

    扫罗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地接受这个邪恶的差事。但是当他还没到达叙利亚的首都,他就醒悟了。

    他的被蒙蔽的双眼变得澄明了。

    耶稣是对的,而大祭司是错的。

    这是从那以后几百万人得出来的符合逻辑的结论。

    代替交出信件和让当局把异端分子交给自己的是,扫罗径直去见大马士革的***团体的领袖拿尼亚,请求他为自己施洗。

    从那一时刻起,他被叫做保罗,用这个名字他获得了异教徒的使徒这一名誉。

    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在巴拿巴(一个来自塞浦路斯的早期基督徒)的邀请下来到了安迪奥克城。在那里,基督徒的名字第一次公开授予了那些接受耶稣教义,不再去旧的犹太教堂去做礼拜的人。

    保罗在安迪奥克城停留时间不长,随后便开始了他四处漫游的传教士生活。他走遍了罗马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世界最终给予他的却是在一个无名的罗马墓地里的一座殉道者的坟墓。

    一开始,他主要在小亚细亚的一些滨海城市传教,使很多人都皈依了基督。希腊人饶有兴趣地听他讲道,他们可以跟得上他的思路。他们佩服他在化解听众的异议时采取的巧妙方法,他们欣然加入了这个**。

    但在地中海许多港口城市的一些犹太基督徒小团体都非常憎恨保罗,他们尽其所能破坏他的工作。

    近20个世纪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种族偏见,不是用一分钟就能消除得了的。那些善良的人们觉得保罗似乎走得太远了,认为他对那些信奉宙斯和密特拉的家伙们太友好了,他应该首先做好一个犹太人,他的***信念应该排在第二位,而且他应该尽可能地严格遵循古老的摩西律

    法。

    保罗竭力向他们证明***和犹太教毫无共同之处,而一个人既要信奉***又要信奉耶稣的上帝是不可能的,此时他们对保罗的厌恶便转成了公开的憎恨。

    有好几次,他们都试图杀死那个可恶的帐篷匠。后来保罗终于开始明白,***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争取一批全新的民众,并且必须毫不犹豫地同犹太教彻底决裂。

    他仍旧留在小亚细亚,但是最终在特罗亚(一个距离荷马吟唱的古特洛伊城不远的海**市),他下决心要到欧洲去。

    他横渡了赫勒斯滨海峡,径直来到腓立比①--这个在马其顿中心位置的重要城市。

    他如今来到亚历山大的故乡,在那儿,由于他熟悉希腊语,他就用希腊语向他的第一批西方听众宣讲耶稣的教义。

    在还没来得及多讲两次之前,他便被逮捕关进监狱了。但是人们喜欢他,悄悄放他逃走了。

    这次不幸的经历丝毫没有吓倒保罗,他决定向敌人的坚强堡垒进攻。他来到了雅典。雅典人极有礼貌地听他布道。但是在过去的400年间他们倾听了太多的**义,传教士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

    保罗的工作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但也没有一个人前来请求受洗。

    在科林斯,保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点我们是从他写给科林斯信众的两封信中可以知道的。在信中,他阐释了很多有关他的思想。这些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离那些仍使犹太基督徒的内心倍感亲切的古老教规越来越远。

    这次,保罗在欧洲住了好几年。

    为所有将来要进行的传教工作的基础已经打好,他可以返回小亚细亚那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中去了。

    他首先访问了西海岸的以弗所②。自远古以来,在这个城市中就有一座狄安娜神庙。狄安娜(或称阿耳忒弥斯,希腊人这样称呼她)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妹。她不仅仅是月亮女神,人们相信她能够影响所有的生命,在他们的想象中,她比她的父亲宙斯的权力还要大。就像在中世纪,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比耶稣受到的尊崇还要多一样。

    保罗不了解这个城市的这些情况,他请求允许他在当地的犹太会堂讲道。请求被获准了,但犹太人听了他几次讲道之后,便撤销了准许。后来保罗租借了一个某位希腊哲学家讲学的演讲厅,在那儿布道的3年,

    或许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座神学院。

    以弗所,像****一样,是个被宗教垄断的城市。狄安娜神庙的祭祀活动给很多人带来了好处。那里有游客和香火。那里卖狄安娜头像的生意很红火,因为就像我们现在到了卢尔德①买回圣母像、在罗马买回彼得像一样,来到以弗所的人都要带着狄安娜的头像回家。

    如果保罗获得成功,就会使得对于具有超自然力量、创造奇迹的女神的信仰遭到破坏,那生意岂不是自然会遭到毁灭性的重创?于是金匠、银匠和神庙的祭司们同几年前他们的****同行一样,要行动了。他们像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要杀害耶稣一样,想要把保罗杀掉。

    保罗受到了这种危险的警告,逃走了。但是他的工作已经完成。

    以弗所的***团体已经强大得坚不可摧了。尽管保罗从那以后再也没有造访过这里,但以弗所已经成为早期***世界最重要的中心。最终确定**义的最初几次会议,便是在这个城市中召开的,这一点你可以在公元2-3世纪的编年史记载中读到。

    那时,保罗已经很老了。

    他经受了无数的苦难,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在辞世之前,他决定再去参观一次自己导师殉难的地方。

    许多人给予了他警告。

    在****的所谓的***团体,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那些不能原谅保罗热爱异教徒的人,一提到保罗的名字就会咒骂不止。在仍旧处于法利赛派精神统治下的这样一个城市,保罗在希腊所取得的成功根本不算什么。保罗坚决不相信这些,但是当他的脚一踏进圣殿,便立即被认出,很快被一群人围住,要对他处以私刑。

    然而,罗马军队来到为他解了围,将他带到了城堡里。

    他们不知道拿他怎么办。开始他们以为他是一个煽动革命的人,从埃及到犹太来惹起事端的。但当保罗证明自己是个罗马公民时,他们匆忙向他道歉,打开了防备他逃跑而铐在手上的手铐。

    吕西亚,这个****驻军司令,发现自己处于几年前彼拉多同样的尴尬之中。

    他没有理由继续审判保罗,但是他有责任维持秩序。

    他准许保罗被带到大公会去,这个城市再次处于内战爆发的边缘。法利赛派和撒都该派长期以来都在为他们为了杀死共同的敌人耶稣而匆匆结起的联盟

    耿耿于怀。他们彼此间争吵不休,使得****的人民长期处于宗教冲突的骚乱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保罗进行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不可能,明智的吕西亚把他转移到了城堡里,在那里他可以安全地防止暴徒的袭击。

    然后,趁着还没引起太多公众的注意,他把保罗送到了总督的官邸所在地该撒利亚。保罗在那儿待了两年多,在此期间,享受着几乎是完全的自由。

    但是他对那些犹太大公会成员无休止的指控实在感到厌烦透了,最后他请求把自己送到罗马去向罗马皇帝解释他的事情,像一个罗马公民一样行使自己的权利。

    在公元60年的秋天,保罗动身去罗马。

    那是一次灾难深重的旅行。

    载着这位使徒的船失事,撞到了马耳他岛的礁石上。三个月之后,另一只船把保罗和他的同伴们带到了意大利的土地上。在公元61年,保罗抵达了罗马城。

    在那儿,他似乎也享受了很大的自由:罗马人的确一点都没反对他。他们只是希望他不要再到****去,在那里他的造访会引起暴乱。他们对犹太神学也不感兴趣,当然不愿意去审判一个罗马法庭不认为有罪的人。

    既然保罗对于****来说不再是一种威胁,他就被准许自由行动,他抓住了这个出乎意料的好机会。

    他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居民区租了一间安静的房间,又开始了传道工作。

    在这最后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勇气十足。他已经是个老人,过去20年的艰辛几乎要将他击垮了。但是那监禁,**,投掷石头(一次他差一点被他的同胞用石头砸死),那在船上或是步行的无尽旅行,那在马背上的饥寒交迫,所有的这些,跟在世界文明的首都亲自宣讲耶稣的思想相比,都算不了什么。

    他继续他的宣讲有多久,或者最后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公元**年,一场毫无理智的反***运动爆发,并很快发展得很广泛。尼禄皇帝鼓动暴徒们抢掠和杀戮所有信仰**的人。

    保罗似乎也是这场***中的殉难者。

    从此以后,我们再没听到他的名字被人提起。

    但是现代的***会就是为了他的天才而矗立的一座纪念碑。

    保罗是加利利通往罗马的桥梁。

    他拯救了***,使它避免沦为犹太教的一个小小宗派。

    他使***成为世界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