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宿敌

    当然,从事物的现存秩序中受益的那些人(他们有很多)都不喜欢听到公开宣扬这样的教义。他们宣布,这位新先知对既定法律和秩序来说是一个危险的敌人。不久,耶稣的这些敌人就开始采取一致行动了。他们开始着手毁掉他。

    耶稣在第二次来****访问时,甚至在他还没到达圣殿之前,就和有权势的****的统治者们发生了公开的冲突。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他走近毕赛达水池附近(刚好在羊门①外)时,听到了一个人哭喊着向他求救。那个可怜的人已经瘸腿了30多年了,像其他人一样,他听说了耶稣在加利利神奇的治病故事。他也渴望自己能被医治。耶稣给他看了,然后告诉他,他的腿没有什么问题,让他卷起他的铺盖回家去。

    那个欣喜若狂的病人按照耶稣要求的去做了,但是他忘记了那天正好是安息日。这违犯了法利赛派的律法中在安息日连一根针都不能别的规定。

    沉醉于自己能够走路的兴奋中,他急匆匆地赶往圣殿,想为自己的病愈向***表示谢意。

    但是,有几个法利赛人已经被人告知发生了这件事。他们无法容忍违犯了律法而不被惩罚,因此他们拦住了这个可怜人(如今已经有两条完美的腿了),告诉他触犯了律法,在安息日背着铺盖是所有的律法和先例所不容许的,他必须要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受到惩罚。

    但是这个正在兴头上的人,没有心思考虑其他的事。

    “是他告诉我没事了,可以回家了。”他回答说,“我只是按照他吩咐的去做罢了。”就这样,没太费多少口舌,这个人就可以走了。而这几个法利赛派感到怒火中烧。有一件事他们非常清楚,如果这样的事情不被制止,听之任之,没人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在他们的怂恿之下,犹太公会

    会员被召集起来商讨如何应对。像所有的地方官在事前调查情况一样,犹太公会成员决定调查此事。耶稣被命令到公会面前为他自己拿出一个理由。他很高兴前往,耐心听取他的敌人们的众多指控。然后他明确表示,不管法律予否,他坚决不会因为正好是一周中的特殊日子而停止做善事。这个回答意味着是对既有权威的公然对抗。

    但是犹太大公会深深知道这个拿撒勒人被很多民众所拥戴,这一次放他走应该更合适一些,等下次找到更确切的罪状再说。

    事到如今,他们才开始明白,要想除掉耶稣并不像他们希望中的那样简单。很显然,要激怒他是不可能的。他从来不对仇恨他的人表现出丝毫的气愤。他平静地跨过每一个陷阱。当他被追赶到一个角落时,便会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从而使所有的倾听者都站在他的这一边。

    犹太大公会感到困惑。当然,他们可以将这件事呈交给国王。但是他们的国王(他的王冠很不稳定)没有总督的授权是拒绝采取行动的。而努力向一个罗马人解释这些事又有什么用处呢?已经不止一次了,彼拉多对那些前去向他表达对宗教不满的事情很少表示同情。

    在这件事上,他将和他在以前所做的一样。他一定会答应密切关注此事。然后好几个月之后,他才会提出一个官方的结论,说耶稣并没有触犯罗马的律法。接下来,他就会让法庭拒收这个案子,一切都会是原来的样子,相反,耶稣的声誉反而会因为他的判决无罪而大大地提高。

    因此,希律,倒是被认为是他们获得补救和报复的唯一希望--只要采用合适的方式结交他,并让他对这件事保持沉默就可以了。的确,这个国王和公会之间的不和已经有很多年了,但此时已没有时间去计较个人的恩怨了。

    大公会收起斧

    头(他们早已精心地磨光了准备消灭希律),和气地来到王宫,呈上了一份冗长的诉状,针对那个叫耶稣的人。说他自封为先知,宣讲颠覆古老神权统治(或者称它残余)的煽动性教义。说他跟那个被人叫做施洗者约翰一样,是一个威胁****的危险人物。

    希律像他的父亲一样谨慎多疑,侧耳倾听着这些。

    但是当去逮捕耶稣的时候,耶稣却找不到了。他第二次离开了这个城市,不断在增加的门徒追随着他。他缓慢地沿着回加利利的路走着,他又一次感到在那里比在犹太自在得多。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他的事业几乎达到了巅峰。民众坚信耶稣就是真正的弥赛亚。只要耶稣愿意领导他们,他们就愿意向****进军,或者为了这一点而去对抗整个罗马的军队。

    但是使他们非常遗憾的是,这距离耶稣的梦想仍旧很远。

    他没有任何的个人野心。

    他既不渴求荣华富贵,也没有成为一个****的庸俗愿望。他只希望人们能够超越尘世间的稍纵即逝的欲望,去寻找使他们在仁爱、宽厚和怜悯中团结起来的那种精神。他无法容许人们把他看做是总跟希律的名字连在一起的那个旧王朝的另一个(或许稍微好一些)权力代表①。

    他不承认自己是弥赛亚,一再公开明确表示,对他自己来说,生命、幸福和舒适都不代表什么,他的理想,即所有的人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对仁慈上帝的爱,意味着一切。

    代替上帝在西奈山的雷电中向少数人启示的那些戒律的是,在阳光明媚的加利利山坡上,耶稣向前来听他讲道的人们说,他所谈论的上帝是一个既不分种族又不分信仰的仁爱的神灵。代替提供出具体的怎样节俭如何赚钱的建议的是,他告诫他的朋友们说,那些藏在守财奴的阁楼上的金银珠宝(它们很容易

    就会被那些狡猾的窃贼偷去)都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并告诉他们,要使自己的灵魂成为一个永远储存善行和高尚思想的处所。

    最后他在一次讲道中总结了自己所有的人生哲学,那着名的“登山宝训”,在这里我把其中最值得推崇的部分复述如下: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饮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成为上帝的儿子。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①

    作为人们在艰难困苦的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日常而实用的指导,耶稣还给了他们一小段祈祷文,这个祷文至今还在被千百万人日日吟诵: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别人免了我们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②

    接着,耶稣描绘出了关于生与死的一种新的大致轮廓,这种观点与法利赛派陈

    旧狭隘的信念截然不同。他请当时已经成为他的坚定而忠诚的同伴的12个人跟随着他,从而以便向全世界表明,他与那些已经使自己的民族沦为全世界的敌人的犹太人的古老偏见是怎样彻底决裂的。

    他离开加利利去访问那个自古以来被叫做腓尼基的地方。接着他再次横越了他的出生地,渡过了约旦河,步履从容地走进了被希腊人(他们占当地人口的绝大多数)称作德卡波利斯①的“十城区”。在那儿,他为几个患麻风病的异教徒治愈了他们的病,使当地人对他就像他在自己故乡医好病人时一样的惊讶、敬佩和感谢万分。

    接下来,耶稣立即向蜂拥而来听道的人们用那些简单易懂的故事来讲解自己的学说,那些故事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如今它们已经成为欧洲各国语言中的一部分。

    然而,如果让我用自己的方式尽力去复述一遍这些故事那就太愚蠢了。

    正如我在前面一直说过的那样,我不是想去写一本新版的《圣经》。

    我只是在向你们描述一本书的概要,这本书(特别是它的前面部分)经常会使整日忙碌的人们感到有些太过于复杂了。

    而《福音书》则既简单明快又短小精悍。

    即便是最忙碌的人也可以找到阅读它们的空隙。所幸的是,它们已经被一大批精通语言的学者翻译成了英文。自17世纪以来有好几次试图用现代语言来重新释译古希腊思想的行动,但所有的这些努力都让人相当失望,没有人能够拿出可以取代詹姆斯王钦定译成的《圣经》的新译本。今天它仍然像300年前一样是最卓绝的译本。

    如果我的小册子能够让你们有阅读原着的想法,去研究那些明智的预言,领悟这位最伟大的导师的无限广阔渊博的见解,那我就算没有白费力气。

    而这也正是我所努力想要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