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施洗者约翰
先知精神还没有在犹太人当中消逝,因为在耶稣的青年时代,一个名叫约翰的人(或者像我们现所知的叫施洗者约翰)大声疾呼,告诫人们要为他们的罪恶和过错忏悔。犹太人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的念头。由于约翰继续以他的布道、说教烦扰犹太的人们,希律王就下令把他处死了。
希律死了,奥古斯都死了;耶稣已长大成人,舒适地生活在拿撒勒。
从耶稣的童年时光开始,有太多的事情发生。
结过婚有十次之多的希律在财产分配上引起了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本来,他的子女人数非常巨大,但因谋杀和被处死使得有资格继承的人只有4个。
然而,那些罗马人拒绝倾听那些野心勃勃的继承人之间的争执。
他们把希律的领地分成了不平均的三块,分给了当时最适合罗马帝国政治需要的继承人。
最大的一块几乎占了领地的一半,包括犹太地区,给了长子亚基老。加利利和北方的大部分领地分给了亚基老同母所生的弟弟希律·安提帕。剩下的一块狭长的土地则分给了似乎根本不是希律亲属的腓力,因为他正好深得罗马人的宠爱。在当时叫这个名字的人非常普遍,这给历史学家造成了很**烦。
而让事情更糟糕的是,还有另外叫腓力的人,人们通常根据他父亲的名字叫他腓力·希律。他的父亲娶了希律王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亚历多布勒斯的女儿希罗迪。希罗迪生了一个女儿叫莎乐美,看来就是这个莎乐美嫁给了统治着加利利海北部国家的希律·腓力。
几年之后,所有这些腓力和希律们将在一场极其恶劣的家庭丑闻中扮演主导的角色,而正是这件丑闻导致了施洗者约翰的过早死亡。这也是本文要在这里提到他们的唯一原因。
为了把这个冗长而又复杂的章节尽可能简短,简单说:老希律的遗产被瓜分了,一向顺从的臣民迎来他们的新主人,而提庇留,这个罗马皇帝,嘱咐他的在犹太地区的总督,在那个动荡之所,要密切注意所有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这位总督的名字我们曾经提到过。
他叫本丢·彼拉图斯(我们又叫他彼拉多),他是罗马皇帝的一个行省中的私人代表。这类行省只向他的陛下纳税,而不是向罗马元老院纳税。
向现代人解释清楚彼拉多当时的地位是困难的。
但是,在英国和荷兰的某些***,仍然盛行着类似犹太省的情况。西印度群岛的许多地区仍然由所谓的独立的苏丹和酋长统治,他们在形式上统领着自己的卫队,颁布法令。尽管他们被剥夺了一切实权,完全在外国主人的控制之下。
出
于政策上的考虑,似乎最好是不要吞并这些领地,保留给它表面上的自治政府。但在每个自治领的首府都设置一个“总督”或“代理人”或“总领事”。由他来监督国王和大臣们的行动。只要后者遵从他的意图行事,他们就可以继续保持原有的地位。倘若他们忘记了他们是在一种看不到而又始终在一种被监视的权力之下时,那么他们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了。他的总督阁下会用毫无争辩的措辞,有礼貌地表示他的不满。而如果他感觉到他的第一次警告被当做耳边风,这个国家的码头就会马上热闹起来。不用太久,一位孤独的、神色疲乏的流亡者就会被放逐到一个遥远的荒岛上去。
本丢·彼拉多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官员,他的职责就是对犹太人行使这种既隐蔽又明确的权力。他的管辖区域相当大,只能每年一次(甚至有时更少)离开位于海岸边的该撒利亚①到****去。他把出访的时间正好安排在犹太人的重大节日之时,这样就可以见到当地所有的负责人,而不必再逐村逐户地去浪费时间。他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万一遇到麻烦事(在这个古老的首都中有些容易激动的民众是很常见的),他还可以亲自监督,采取建立秩序的措施。
这位总督在首都并没有自己的官邸。
他每一次来到城市,总是住在王宫的侧殿。这座古老建筑的主人可能并不喜欢这个安排,但这位严肃直率的罗马官员对一位犹太国王的个人观点并不感兴趣,就像印度的总督对一位谦卑的***王公的个人爱好毫不在意,并且是在这位王公的领地还没有被英国人直接吞并的情况下。
除此之外,希律非常清楚怎样就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这位不受欢迎的客人打发走。
假若所有的税收都已经按期如数收齐,道路上没有强盗,犹太教公会的宗教领袖们之间的个人分歧还不至于引发战争,这位总督当然希望他一来首都就马上离开。
像罗马许多其他的制度一样,这种政府的双重形式一点都不理想。但是它运转着,而且所有的统治者都希望如此。他们乐意将那些政府的理论留给那些对这类事情感兴趣的希腊政治家们,而他们自己则专注于处理日常事务。因为他们这种实用的路线通常都非常成功,因此,世界各族人民都接受了这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并把它奉为迄今最为实用的统治手段。
而现在,看啊!当所有的一切都趋于平静之时,犹太地区的和平却被一个来自旷野的狂热分子粗暴而不合时宜的出现而打破了。
对于居住在约旦河西岸的人们来说,
那些鄙视一切世俗财物,寡居在孤寂的沙漠中,献身于神圣宗教生活的艾赛尼派早已是老生常谈的事。他们与世无争,安居在自己的小小一隅,很少贸然进村,也从不进城。在那里,坏人们在做着买卖,逐渐变得富有,根本无暇考虑那些虔诚的隐士们所极为关心的来世问题。但这位新的先知,尽管他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很像艾赛尼人,却没有一点他们那种人所共知的胆怯。他往来穿梭于约旦河畔,专注地从事着传教活动,跟前些年在美国盛行一时信仰复兴布道会的情形很相似。
当人们拒绝跟他保持一致,他就会言辞明确地予以谴责。
不久,他和撒都该派便发生了冲突。这让人感到遗憾,因为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便意味着要从****向罗马打报告,罗马的调查团会从罗马来到****。或许会来一次改组政府,对犹大国王来一次放逐,让他在一个罗马的城镇或者黑海边的一个偏远小村庄里过着痛苦的日子。
因而,在远在撒利亚的总督还没有听到这个情况之前,法律的坚强臂膀已经对那个胆敢破坏当地和平和安定的宗教煽动分子进行了制裁。哦,天哪!这个人被证实原来是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的儿子。大约30年前,在这个男孩出生的时候,玛利亚还去拜访过这对老夫妇。
约翰(大概比耶稣大12个月)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孩子。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前往荒漠,在荒芜的死海岸边苦思冥想宗教问题。他远离喧嚣的农田和工厂,沉湎于对世界上罪恶的思考之中。不过,说句实在话,他对这些一无所知。
他自己无欲无求。
一件骆驼毛做的旧衣衫就是他唯一的财产。
他吃最简单的食物,只要能让他能活下去。
除了祖先传下来的书,他什么书都不读。他对东欧地区的一些较文明的人说过什么、想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一无所知。
他专心致志地信奉***,不久便将自己与以利亚、耶利米以及其他犹太民族的先知相提并论。他自己很友善,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分享他的这个美德。当他看到老希律和他的那些可恶的儿子们做的坏事,注意到他的同胞们对他们祖辈的律法冷漠处之,他觉得把犹太地区的人民应该知道的事情告诉他们是自己的责任,不幸的是,他们似乎忘却得太久了。
他的粗犷外表、激励的言辞,使得他所现身之处便有大量的人围拢而来。
蓬头垢面,参差长髯随风飘动。当他讲到最后的审判日即将来临之时,他的手臂动情地挥舞。约翰是个即使在最顽固的罪人心中也能激起恐惧和疑虑的人。很快,人们便开始
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说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期盼已久的弥赛亚。
但是他不愿听到这些话。
他不是弥赛亚。***派他来,只是为那位真正的弥赛亚到来做准备。但是那些对神秘钟爱备至的人们并不相信这种简单的说法。如果这个人不是弥赛亚,他至少是重返人间的先知以利亚来创造更多的奇迹了。
但这个说法也被约翰否定了。
他严格遵守他为自己选择的角色。他只是来自天堂的一个谦逊的使者,奉命传递绝望的和希望的信息。
在所有的人都要经受火的洗礼(洗净他们的罪恶)的同时,他希望用河水为那些已经表现出忏悔之意的人们施洗,以此来表示他们重新相信***的力量。
犹太人被深深地打动了。约翰的名声很快从一个村庄传到了另一个村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要亲眼目睹、亲耳倾听他的布道,要亲身接受这位奇特的新先知的洗礼。
最终,约翰的事业成功的消息传到了加利利。
在自己的家乡拿撒勒,耶稣正享受着一个木工学徒的平静生活。
12岁那年,耶稣的父母曾带他到****过逾越节。这次圣殿之旅给这个孩子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必要的仪式刚刚结束,玛利亚和约瑟便踏上返回北方的路程。耶稣没有跟他们一路走,两人还以为他跟拿撒勒的其他一些人在一起,大概到了傍晚才会回到家中。
但是当夜幕降临,他们的儿子仍然不见踪影,也没有人看到过他。约瑟和玛利亚担心有什么意外发生,于是他们急忙赶回了****。
在寻找了一整天之后,他们发现耶稣正在神殿中跟一群拉比①在深入探讨宗教问题。
当耶稣看到自己把可怜的母亲给吓坏了,便许诺再也不会跑丢了。
但当时他已经长大成人,他对当时的社会时事问题极为感兴趣。当他听到有关约翰(当时人们通常称他为施洗者约翰)的事情后,便离开了拿撒勒,步行到死海,加入到了那些如影随形地追随着那位坚强先知的行列中,人们大声喧哗着要用浑浊的约旦河水受洗。
看到表兄让耶稣异常地感动。
在这里,终于有一个敢于表达自己信念的人。
约翰的举止态度和攻击性的表达方式并不太适合他的口味。耶稣是在北部让人心情愉悦的牧场上长大成人,而约翰却自幼生长在南部土地贫瘠的农村。这些早期的环境使得表兄弟两人的性格被刻上了不同的烙印。
耶稣觉得约翰会教给他很多东西。他也请求约翰给自己施洗,然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到旷野去,使自己也能在孤寂中找到自己的灵魂。
当他返回时,约翰
的事业正走向终点,从此以后这两个人很少再见面。
这不是耶稣的过错,是由某些环境所造成,而耶稣是无法控制的。
倘若那个施洗礼的人讲的只是天国的临近,那么当局就不会去干涉他。当他开始指责犹太王国时,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幸的是,约翰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找到国王在私生活方面的过错。希律,这个封地小王,只是这块旧木板上的一个碎片。
当他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腓力因为某些政治上的事务被召到罗马时,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弟弟的妻子--希罗迪。
希罗迪完全不在乎她的丈夫,她非常愿意嫁给希律,只要希律同他来自名城佩特拉的阿拉伯妻子离婚。那时在罗马,只要一个人很富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办到,而离婚也办成了。
希律娶了希罗迪作他的皇后,莎乐美--希罗迪的女儿,也跟她的继父生活在一起。
加利利和犹太的人们对这个无情的安排感到极为震惊。但是他们明智地保留了自己的不满以便不让他们的观点太公开,以免让就在附近的国王的士兵听到。然而,约翰意识到作为***意愿的一个使者的高度责任感,发现自己在这样一个卑劣的事件面前无法保持沉默。
他随时随地都在谴责希律和希罗迪。
他的谴责迟早会激起民众的公愤,暴动会被引发。如此,当局当然被迫无奈要采取所有的措施来加以制止。
逮捕约翰的命令已经发布。
即便如此,先知仍然拒绝保持缄默。他在黑暗的地牢深处继续怒斥这对国王夫妇。在他的眼里,他们不比普通的****强多少。
这位封地小王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他从心里害怕这个不可知的人的神秘力量。
当时他更害怕他的妻子那张尖刻的嘴。
有一天他准备处死约翰。第二天他又心软了,表示如果约翰承诺保持沉默就宽恕了他。最后希罗迪感到厌倦了,决定结束所有这些过多的犹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非常宠爱前夫的女儿莎乐美。这个女孩的舞姿非常优美,希律很喜欢看她跳舞。
她告诉她的女儿再不能在宫廷里跳舞了,除非国王许诺给她所有想要得到的东西。
希律轻率地回答说“好的”,然后莎乐美在她母亲的教唆下,想要得到施洗者约翰的头。那个继父,对自己的愚蠢非常懊悔,向她提出如果她解除了自己的誓言就把整个王国给她。但是母女俩坚决不答应,约翰被判处了死刑。
刽子手爬进了囚禁先知的地牢。不一会儿,约翰的头就被呈给了惊恐万状的莎乐美。
一个敢于向只关心享乐的世界发出警告的人--约翰--就这样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