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问篇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①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②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③,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④,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⑤,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⑥,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⑦。八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⑧,二曰员峤⑨,三曰方壶,四曰瀛洲⑩,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11于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12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13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14,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15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16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17,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眦眦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擿耳18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19。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鹆不逾济20,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注释】
①殷汤:又名成汤、汤武、天乙。姓子,名履,曾经是商族部落的一个领袖,后来不断出征,将部落发展成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将当时的夏桀一举消灭,建立了商朝。夏革:字子棘,汤武时期的大夫。
②朕:我。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③有尽:和下文相呼应,应该是“无尽”。
④营:即营州,古代十二州中的一州,在今辽宁一带。
⑤豳(bīn):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⑥不周之山:古时候的山名。不周,意思是有缺口。
⑦归墟:也称“归塘”,意思是众望所归,在这里指大海最深处。⑧岱舆:古代的仙山,传说中的山名。
⑨员峤:传说中的神山。峤,指不仅高而且陡峭,山名因其形而得名。⑩瀛洲:海上的神山,传说中的山名。
11玕(ɡān):外表好看,形同玉的一种石头。
12禺疆:传说中的人面鸟身的北方之神。
13龙伯之国:神话故事中的大人国。
14诤人:传说中的小人。《山海经·大荒东经》作“靖人”,称“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小人国,名靖人”。
15荆:即荆州,古代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指的就是荆山与衡山之间的地域。冥灵:一种树名,来源于神话传说。
16伯益:赢姓的祖先。传说擅长打猎和放牧,舜统治时期,被任命为“虞”,专门负责管理山泽。
17焦螟:传说中一种个体非常小的虫。
18师旷:春秋时期晋平公所请的乐师。他双眼失明,却擅长弹奏七弦琴,辨别不同的音阶。传说《阳春》《白雪》就是他所作。擿(zhì)耳:指挠耳朵。
19櫾(yòu):同“柚”,一种常绿乔木,属芸香料,果大,可以食用。
20鹆(qú yù):即“八哥”鸟。雄鸟能模仿人说话。济:济水,古代四渎之一。
【译文】
殷汤问夏革:“你说在太古之初,有没有物体存在啊?”夏革回答说:“如果太古之初没有物体存在,那我们如今又怎么会有物体存在呢?如果我们以后的人也说现在没有物体存在,那能行吗?”殷汤又问:“那照你这样说,事物的产生就没有先后次序了吗?”夏革回答说:“事物从一开始出现到最后结束,本身就没有固定规律。也许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又是新的开始,你如何能将他们区分开呢?但如果说物体存在之外还有什么,事情发生之前又发生过什么,那我就不知道了。”
殷汤又问:“那么天地八方有极限与尽头吗?”夏革回答说:“这个我不知道。”殷汤不死心,反复地问。这时夏革才回答道:“既然是虚空,就无所谓极限。如果是有物,就没有尽头。那我怎么知道呢?因为虚空在无极限外连‘无极限’也没有,有物在无穷尽中连‘无穷尽’也没有。无极限又连‘无极限’也没有,无穷尽又连‘无穷尽’也没有,那么我明白虚空是无极限的,有物是无穷尽的,而不明白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
殷汤听后又问: “那么四海之外有什么呢?”夏革回答道:“和四海之内一样。”殷汤又继续问道:“你拿什么来证明?”夏革说:“我到过东边的营州,那里的人民就跟我们这里的人民一样。我问他们营州更东边的情况,他们告诉我说和营州一样。我到过西边的豳州,看到那里的人们也和我们这里的一样。我问他们豳州以西的地方如何,他们告诉我说和豳州一样。由此我推断四海之外、西边的蛮荒之地、全国各地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知道事物之间是互相包容的,没有极限和尽头。囊括万物的大地,就像包容万象的天地一样。因为包罗万象所以没有尽头,包容天地所以没有极限。我又如何能知道天地之外,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东西呢?这也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但是天地也属于事物,是事物就会有缺憾,所以亘古时期就有女娲烧炼五色石来补天地之间的空缺,将大龟的脚斩断来支撑天地四极。后来共工氏和颛顼争帝王的位置,一时气愤,撞上了不周山,支撑天空的大柱轰然倒塌,将维系大地的绳子也折断了。于是天空向西北方倒下,日月星辰就在那里安家;大地沉向东南方,所以山河湖泊就汇聚在那里。”
殷汤又问他:“那么事物有大小之分吗?长短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夏革说:“渤海的东面,几亿万里的地方,是大海的最深处,深不见底,名为‘归墟’。四面八方的河流都汇聚于此。但它的水位却成年不变,不见上升也不见下降。大海最深处有五座大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山都绵延三万里,海拔九千米。山与山之间,相隔七万里,彼此就像兄弟并肩站立。山上的亭子都是非常好看的石头建成的,飞鸟走兽都是清一色的白色羽毛。到处是漂亮的树木和遍地的丛林。各种珍奇的花卉和果树百里飘香,吃了据说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山上还居住着一群仙圣,他们每逢早晚都在山上飞,互相交流,数不胜数。但五座山底下的根基却不在海底,而是随着潮水的涌动而不停地颠簸,不停地晃动,一刻也不得安宁。仙圣们为此非常头疼,于是向天帝诉苦。天帝害怕这五座山流向了最西边,这样仙圣们就会流离失所,于是派北方之神禺疆找来十五只巨大的海龟,让它们把大山顶着。它们轮班顶着,一共分为三批,每六万年轮换一次。这样一来,五座山就稳稳当当地矗立在那儿了。但是后来,在‘龙伯之国’有个巨人,他走了没几步路就来到了五座山前,他放下钓钩开始垂钓,一共钓到了六只海龟,将它们负在肩上,带到自己的国家了。他将它们用火焚烧,然后取它们的甲骨来算卦。这样一来,岱舆和员峤这两座山便没有了支撑,漂到了北极,沉入了大海。仙圣们被迫搬家,流亡的人数不胜数。天帝听说了非常气愤,于是将‘龙伯之国’的版图削减了,让他们的地域变得非常小,将龙伯国民的身材也都变得矮小。到了伏羲、神农的时代,这个国家的人仍然有数十丈高。
“中国东边四十万里的地方有一个僬侥国,那里的人身高一尺五寸。东北最边上有个小人国,人均身高只有九寸。荆州南面有一种叫冥灵的大树,它的春秋季各有五百年。远古时期有一种大椿树,春秋季各有八千年。朽木和粪土上面生长的野菌和灵芝,早晨获得新生,傍晚则死去。春夏时节有小虫叫蠛蠓和蚊蚋,下雨时焕发新生,太阳一出就宣告死亡。终北国的北边有个叫天地的溟海,生长一种鱼类,名为锟,它身长体宽都达几千里。这里还生长着一种鸟,叫鹏,它的翅膀呼扇开来,就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普天下的人们都知道这些吗?大禹在出游时看到了它,后来伯益知道后,就给它命了名。夷坚听说后,就将它载入了史书。
“长江水里生活着一种体积非常小的昆虫,名为焦螟。它们大多成群结队落在蚊子的睫毛上,而且彼此都不相碰撞。它们来去自如,蚊子根本感觉不到。视力非常好的离朱和子羽在白天光线非常好时擦亮双眼,认真去观察,都看不见它们的身体。听力非常好的觚俞和师旷在夜深人静时竖起耳朵来仔细听,也听不到它们丝毫的声音。只有黄帝和容成子住在空峒山上,一起斋戒三月,心如死灰,形同枯木,慢慢用精神来审视,才看见它们小小的身体,就像高耸的大山一样屹立在那儿;慢慢用心神元气来聆听,可以听到它们发出的巨大声响,就像打雷一样。
“吴国、楚国生长着一种叫柚的高大树木。它们的树叶绿油油的,到冬天依然是青色的。结的果实是朱红色的,酸甜酸甜的。它的果皮和果汁还可以入药,可以治疗因为体气郁结而发生的昏厥。中原地区的人都将它看作宝贝。但如果过了淮河来到北方种植,它就变成了不能吃的枳实。八哥不能飞过济水,狗獾只要一渡过汶水就会死,这是由于一方的水土所决定的。虽然事物本身的形态都不相同,可是它们的生长习性决定了它们应该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只有环境适合,它们才能生长良好,不能进行调换。如果它们各自的生理都已完备,天分也都充足,那么我凭什么判断它们的大小,分辨它们的长短和差别呢?”
【原文】
太形、王屋①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②之南,河阳③之北。北山愚公④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⑤山北之塞,出入之迂⑥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⑦,达于汉阴⑧,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⑨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⑩,隐土11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12之孀妻有遗男,始龀13,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14焉。
河曲智叟15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16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17二子负二山,一厝朔18东,一厝雍19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20焉。
【注释】
①太形:即今太行山。王屋:在今山西阳城、垣曲之间。都是山名。
②冀州:古代九州之一,主要包括现在河北、山西、河南的黄河以北等地域。
③河阳:古代的县名,位于今河南孟县以西。
④愚公:神话故事中虚构的人物。这里指的是大智若愚的“愚”,乃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⑤惩:碍于。
⑥迂:曲折,远。这里指来回都要走很远的路。
⑦指通:直通。豫南:豫州的南部。在今河南南部一带。
⑧汉阴:这里指汉水南面。汉水也叫汉江,源头在陕西西南部,经过武汉,最后汇入长江。
⑨魁父:小土山的名字。位于今河南开封境内。
⑩渤海之尾:渤海最边上。
11隐土:古地名,位于中原的东北面。
12京城氏:姓氏。
13龀(chèn):指人的童年时期。当儿童换掉乳齿,长出恒齿,也就是在七八岁时。
14一反:指一去一回。
15智叟:神话传说中虚构的人物。
16操蛇之神:传说中的山神。他手里拿着蛇,所以称为操蛇之神。
17夸蛾氏:也称“夸蚁氏”,传说中的大力天神。
18厝(cuò):安排。朔:朔方,位于今山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19雍:雍州,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山西、陕西一带。
20陇:即“垄”,小山包。断:阻隔。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盘桓近七百里,高达几千丈。本来它们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北山有一位老人,他名叫愚公,已经快九十岁了,住在两座山的对面。苦于每次出门都要面临艰险的路途,来回都要绕很远的路,于是他将全家人都召集起来,他说:“我打算和你们一起,竭尽全力将我们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让这条道路直接到达豫州南部,汉水南边,你们觉得怎么样?”大家一听,都点头表示同意。可是他的妻子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你都这么老了,而且力气也不比从前了,连挖掉那个叫魁父的小土丘都困难不已,怎么可能搬得动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再说,挖掉的这些泥土和石块要运到哪里去呢?”大家听完,都说:“将它们扔到渤海岸边,隐土的北面去。”就这样,愚公带领他的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砸石头,挖泥土,用筐子将这些泥土和石头挑到渤海岸边。他们的邻居有个叫京城氏的寡妇,她有一个七八岁的儿子,每天都蹦蹦跳跳去帮忙。他们从冬天到夏天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有个叫智叟的老汉,他嘲笑愚公说:“你也真是傻得可以,就凭你这点儿力气,恐怕连拔掉山上的一棵小草都费力,怎么搬得动这些泥土石头呢?”愚公仰天长叹一声,然后说道:“你也太死脑筋了,偏执得可笑,连那个寡妇和不懂事的小孩都不如。就算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但是山不会再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它吗?”河曲智叟听了,无语以对。
山神听到愚公的这番话,害怕愚公他们一直挖下去,便跑去告诉天帝。天帝听闻此事后,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了,于是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去将这两座大山背走,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自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达汉江的南边,道路畅通无阻。
【原文】
夸父①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②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③。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⑤。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
①夸父: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山海经》中记载了他的事迹。
②隅谷:也称“虞渊”,传说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河:黄河。渭:渭河,位于今陕西省内,是黄河的一大支流。
④膏肉:皮肉和筋骨。浸:滋润。
⑤邓林:即桃林。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林。
【译文】
夸父自认为自己能力无限,一心想要追上太阳的影子,他追呀追,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隅谷旁边。他口干舌躁,非常想喝水,于是跑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被他喝干了,于是他又跑去北边喝大湖里的水。可是才跑到一半的路程,他就渴死在路上了。他丢弃掉的手杖,被尸体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润,变成一片茂密的树林,后人给它取名叫桃林。桃林占地面积达几千里。
【原文】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①之以星辰,纪②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③。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④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⑤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注释】
①经:计算,测量。
②纪:整理。这里指安排顺序。
③要(yāo):约定。太岁:也称岁星,指木星。木星围绕太阳转一圈为十二年,古人就以此为依据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每经过一格,就表示一年过去了。
④将迎:指保养。
⑤缯(zēnɡ):统称丝织品。纩(kuàng):棉花。
【译文】
大禹说:“天地之间,四海之内,大自然用日月的光芒来普照,用星辰为标志划分成不同的天区和地域。用一年四季来安排顺序,用岁星的更迭来表示它的纪年。神灵所幻化出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有的寿命短,有的寿命长,只有圣人才能参透其中的规律。”夏革说:“除此以外,也有不依靠神灵之气所产生的,不凭借阴阳运动而自然成形的,不依赖日月的光辉而自身发亮的,不因为杀戮就自然寿命短的,不依靠保养而自然长寿的,不吃五谷杂粮而肚子饱的,不依靠棉帛就能取暖的,不坐车船等交通工具就能出行的,它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而产生,连圣人都不了解其中的奥秘。”
【原文】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①,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②。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③。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④。顶有口,状若员环⑤,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臭⑥过兰椒,味过醪醴⑦。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⑧一国,亡不悉遍。
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⑨,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⑩,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然自失11。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管仲勉齐桓公12因游辽口,俱之其国。几尅13举,隰朋谏曰:“君舍齐国之广,人民之众,山川之观,殖物之阜,礼义之盛,章服14之美,妖靡盈庭15,忠良满朝。肆咤则徒卒百万,视则诸侯从命,亦奚羡于彼而弃齐国之社稷,从戎夷之国乎?此仲父之耄,奈何从之?”桓公乃止,以隰朋之言告管仲。仲曰:“此固非朋之所及也。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齐国之富奚恋?隰朋之言奚顾?”
【注释】
①涂:即“途”,道路的意思。
②齐限:极限。
③周:围绕。乔:高大。陟(zhì):层峦叠嶂的山。④甔甀(dān zhuì):小口的水缸。
⑤员环:圆环。员,即“圆”。
⑥臭(xiù):气味。
⑦醪醴(láo lǐ):芳香四溢的美酒。
⑧经营:即往来,指流水盘桓于此,经久不息。古人称南北方向为“经”,东西方向为“营”。
⑨侪(chái)居:同辈共同生活在一起。
⑩迭谣:轮流唱歌。
11(chǎnɡ)然自失:精神恍惚,指人不得志。
12管仲: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为相,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
13尅:能够独当一面,胜任。
14章服:指礼服,上面绘有不同的图案,以示身份,有日、月、星辰、龙、蟒、鸟、兽等。
15妖靡:妖艳的美女。
【译文】
大禹在治水时,不小心走错了路,闯入了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位于北海的北面,距中国不知道有几千万里,名为终北国。它没有边界,没有风霜雪露,没有飞禽走兽,不生长花草树木。一眼望过去,全是平原,四周围绕着层层叠叠的高山。在平原的正中间有一座名叫壶岭的山,看起来就像一个口小腹大的陶罐。山顶上有个洞口,形状像圆环,名为滋穴。洞口不断有清水流出,名为神。泉水气味清香胜过兰椒,喝到嘴里甘甜无比,比美酒还让人陶醉。这泉水分为四股水流,都向山下流去。全国随处都可见它的踪迹。
这里气候宜人,没有瘟疫。民众的性格普遍温婉,没有好胜之心,不去刻意追名逐利。品格普遍谦和,不嫉恨他人。老幼住在一起,没有上下尊卑之分。男女通婚,不需要媒妁之言,也不需要下聘礼。人们大多住在水边,不种庄稼和田地。气候舒适,不用织布,也不用穿衣服。人们大多活过百年,没有人短命,也没有人生病。这里人口密集,繁衍兴旺。这里只有喜悦和快乐,没有忧愁和穷苦。人们喜欢唱歌,常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轮流唱歌,歌声从白天到晚上都没有停歇过。饿了、累了,就喝点神泉水,马上就恢复到精力充沛的样子。喝多了就醉倒了,常常十天半个月才苏醒过来。这里的人用神的泉水洗澡,皮肤光洁靓丽,香气萦绕,十几天才会消散。
周穆王有一次到北方巡游时经过这个国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而且一住就是三年,乐不思蜀。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还念念不忘这个“终北之国”,常常恍惚走神,就像失去了什么很心爱的宝贝一样。他不喝酒,不吃肉,不亲近嫔妃,过了好几个月才恢复到他原来的样子。
管仲进谏齐桓公借巡游辽口的时机,一同到那个国家去看看。马上就要起程了,隰朋在一旁劝阻道:“大王拥有宽阔的疆土、无数的子民、秀美的河山、丰富的资源、完备的礼义、美丽衣服饰、众多的美女、满朝的大臣。您一声令下就可以召集数百万兵马,您一句话就可以让所有诸侯都俯首听命,那么您为什么还要羡慕别的国家而舍弃自己的大好河山,到那些野蛮未开化的国家去呢?管仲根本就是老糊涂了才会说这样的话,你怎么能听他的呢?”于是齐桓公便放弃了这次出游。后来他把隰朋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管仲。管仲听后,说:“隰朋是无法理解我的意思的。我可能有生之年也没机会了解那个国家了。倘若真的可以去,那么齐国再富庶,我也不会留恋的。所以我没必要去在意隰朋的话。”
【原文】
南国之人祝发①而裸,北国之人巾②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③,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④,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越之东有辄沐之国⑤,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之宜弟⑥。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⑦,其亲戚死,⑧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
秦之西有仪渠⑨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积而焚之。熏则烟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注释】
①祝发:剪掉头发。
②(mò)巾:头巾,古代男子结发所用。此处的“”作动词用,相当于“裹”。
③九土:九州土地。资:指供给资源。
④葛:一种蚕制品,这里指葛衣。
⑤越:越国。辄沐之国:古代对中国的称呼。也有说法是“儋耳”,位于今海南岛。
⑥宜弟:多生儿子。
⑦炎人之国:炎人,也称“啖人”(瞰人)。据《墨子·鲁问》孙诒让注引《后汉书·南蛮传》云:“交其西有瞰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
⑧(ɡuǎ):将肉割下与骨分离。
⑨仪渠:又称“义渠”,西戎之一,位于岐山、泾水之北,今甘肃庆阳、泾川一带。春秋时靠近秦国。
【译文】
居住在南方的人剪掉头发,赤身裸体。居住在北方的人用布巾裹住头发,穿上皮袄。居住在中原的人则头上戴着帽子,穿着衣裙。九州土地拥有各种各样丰富的资源,人们有的以务农为主,有的以经商为主,有的以打猎为主,有的以打渔为主。这就跟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蚕衣、到
水里坐船、到陆地上坐车一样,不学自然就会,是靠人先天的本能而形成的。
在越国的东边,有个国家叫辄沐。这里的人生下头一个婴儿,会开膛破肚进行肢解,然后吃掉。说这样以后可以多生儿子。一个家庭中的祖父死了,祖母会被背到野外扔掉。说是不能同鬼的老婆居住在一起。
在楚国的南边,有个叫炎人的国家。他们的双亲过世后,家里的人会将尸体上的肉剜下来扔掉,只将骨骼埋起来。这样做才成为孝子。
秦国西边有个叫仪渠的国家。他们的亲戚死后,就架上柴火堆,将尸体烧掉。看见火焰烧得旺,烟雾缭绕,就说是死人得道成仙,这样才算是大孝之举。
以上种种做法,在当地官府当做政事来办,民间也形成了这种风俗习惯,所以没有人会感到奇怪。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①,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②汝多知乎?”
【注释】
①车盖:古代车子上的圆形伞盖,晴天遮阳,雨天蔽雨。
②为:即“谓”,说的意思。
【译文】
孔子到东方出游,听到路边有两个小孩正在高声争吵。于是孔子停下来询问他们争吵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我们最近,到了中午离我们最远。”另一个小孩马上反驳道:“我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最远,到了中午离我们最近。”
“早上我们看到的太阳像车盖那样大。到了中午,却变得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前一个小孩说。
另一个小孩说:“早上太阳刚出来时,天气凉凉的,我们还会觉得冷。可是到了中午我们就觉得很热,就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得近才热,离得远才冷吗?”
孔子无法断定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懂的知识最多呢?”
【原文】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①形物亦然。均发均县,轻重而发绝,发不均也。均也,其绝也,莫绝。人以为不然,自有知其然者也。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②,芒针③为钩,荆筱④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⑤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异之,召问其故。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之弋⑥也,弱弓纤缴⑦,乘风振之,连双鸧⑧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楚王曰:“善。”
【注释】
①连于:从属于。
②詹何:楚国人,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他秉承杨朱的“为我”思想,这种思想和道家思想相仿。纶:指钓鱼的线。
③芒针:细而长的针。形状像麦芒,因此而得名。
④荆筱(xiǎo):细荆条。筱,细小的竹子。
⑤汩(ɡǔ)流:激流。
⑥蒲且子:古代楚国擅长射鸟的人。弋:指用一根细小的绳子拴在箭上进行射击。
⑦缴(zhuó):拴在箭上的绳子,用于射鸟。
⑧鸧(cānɡ):又称“黄鹂”,鸣声悦耳。
【译文】
天下最公允的道理非均衡莫属。有形的事物也是如此。比如头发,别看它小,可是如果受力均匀,即使悬挂重物,它也不会断掉。但如果轻重不匀,头发丝就很容易断掉。这就是受力不均衡的缘故。当然如果受力均匀,原来该断的也不会断了。很多人可能认为事实不是这样。但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总是有的。
詹何用一根头发丝作为钓鱼的线,用非常细的芒针作为钓钩,用纤细的荆条作为钓鱼竿,将米饭切开作为鱼饵,从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和深达几十丈的深渊中,用这样一根鱼竿就可以钓满一大车的鱼,而且鱼线还是好好的,鱼钩也没有弯,钓竿也是直直的。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大感震惊,于是将詹何叫来,问他这是为什么。詹何说:“我记得我的父亲曾经说过,蒲且子射鸟的时候,用的是一把非常柔软的弓箭,箭尾上拴着细细的绳子,等到起风时拉弓射箭,一下子就可以射中高空中的两只黄鹂。这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而且用力均衡的原因。我以这件事为启发,就模仿他的样子,开始学习钓鱼,我一共苦心钻研了五年才领会其中的真谛。当我坐在河塘边开始钓鱼的时候,心无旁骛,一心只想着鱼。我放出钓鱼的线,让鱼钩沉下去,我手中的力度都一直保持一个样,任何外界的事物都不能干扰到我。就这样,当鱼看见我投下的鱼饵时,就好像看见一块下沉的泥土,无数泡沫集中在一起一样,会毫不迟疑地咽下去。这就是我能用微小的力量降服强大的力量,用比较轻的物体将比较重的物体招来的道理。大王治理国家如果也能这样,就可以让全天下尽在掌握中,还用得着干其他太多的事情吗?”楚王听后连声叫好。
【原文】
鲁公扈、赵齐婴①二人有疾,同请扁鹊②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③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④。”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⑤,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注释】
①鲁公扈、赵齐婴:一说两人是鲁国人,一说是赵国人。历史上没有事迹记载。
②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有名的医生。
③府藏:腑脏。
④验:症候,预兆。
⑤毒酒:用于对病人进行麻醉的药酒。
【译文】
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都患了疾病,一起去找当时的名医扁鹊看病。没过多久,扁鹊就将二人的病治好了。这时扁鹊对他们二人说:“你们之前之所以生病,是因为外界的病菌进入到你们身体内部,干扰你们的脏器正常工作所造成的。用针灸和药物是可以治愈的。可是我发现你们还有一种先天的疾患,是随同身体一起生长的,现在我将这种病也替你们一起根治了如何?”公扈和齐婴说:“你能先说说这种病都有什么症状吗?”扁鹊指着公扈说:“你有滔天的谋略,可是气息比较弱,因此你善于谋划,却缺乏决断的勇气。而齐婴呢,气息强大,可是谋略性却很差。所以遇事过于独断专行,缺乏谋略。如果你们俩将心互换一下,你们两个人就都圆满了。”两人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扁鹊给他们二人服下麻醉汤药,让他们保持昏迷状态,然后他开始治疗。他切开两个人的胸膛,将心脏取出来进行互换。然后再给他们服用了一种灵丹妙药。两人苏醒过来以后,还和以前一样活蹦乱跳。
两人向扁鹊辞行,然后高高兴兴地回家。可是公扈回了齐婴的家,而且占有了他的妻子和儿女,齐婴的妻子和儿女却并不认识他;齐婴则到了公扈的家里,同样占有了他的妻子和儿女,公扈的妻子和儿女也不认识他。最后两家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他们一起找到扁鹊,请他来评评理。扁鹊告诉了他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两家人才停止了争吵,各回各家。
【原文】
匏巴①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②闻之,弃家从师襄③游。柱指钧弦④,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
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⑤,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⑥,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⑦,霜雪交下,川池暴冱⑧。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⑨,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⑩而总四弦,则景风翔11,庆云浮,甘露降,澧泉12涌。
师襄乃抚心高蹈13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14,亡以加之。被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注释】
①匏(páo)巴:有名的乐师,擅长打鼓、弹琴。
②师文:春秋时期郑国有名的乐师,善弹琴瑟。
③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师,擅长弹琴、击磬。孔子曾拜他为师。
④柱指:确定音位。柱,又称“品”,指的是琴、瑟等需要拨弦的乐器指板上面的弦枕,有确定音位的作用。钧弦:调琴弦。钧,即“均”,指调节。
⑤商:中国古代五音之一。商为其中的金音,用以表现萧条的秋色。召:召来。这里指的是拨动琴弦,发出有旋律的曲调。南吕:十二律中的第十律,与农历八月份相对应,将秋声与商弦结合在一起演奏。十二律是中国传统的律制,如果是偶数称为“吕”,奇数则称为“律”。
⑥角:五间的一种,它属于木音,表现的是春天。激:引起。与“召”的意思相同,表示拨动琴弦,奏出和谐的旋律。夹钟:十二律中的第四律,对应的是农历二月份,与角弦结合在一起演奏。
⑦羽:五音的一种,它属于水音,对应的是冬天。黄钟,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对应的是农历十一月份,与羽弦结合在一起演奏。
⑧暴:忽然。冱(hù):冰冻。
⑨徵(zǐ):五音的一种,它属于火音,表现的是夏天。蕤(ruí)宾:十二律中的第七律,与农历五月份相对应,与徵弦结合在一起演奏。
⑩宫:五音的一种,它属于土音,与四季相对应。这里指宫调,调式以七声之一的宫声为主。七声指的是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再配上十二律,可以演奏出八十四宫调。
11景风:和煦、安谧的风。翔:来回地飞。
12澧泉:甘甜的泉水。澧,即“醴”。
13抚:敲打。高蹈:手舞足蹈,表示非常高兴的样子。
14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着名哲学家、阴阳家。吹律:用乐器笙、竽、管演奏。这里的律指的是十二律中的奇数律,分别是姑洗、夷则、黄钟、无射、太簇、蕤宾。传说邹衍吹律时,可以使北方不毛之地温暖如春,五谷都得到滋养。
【译文】
匏巴弹奏时,鸟儿高兴得在空中舞蹈,鱼儿欢快地在水里翻腾。郑国的乐师师文听说此事后觉得非常佩服,于是离家出走,请求拜师襄为师学习弹琴。他学习确定音位,拨动琴弦,可是如此过了三年依然不成曲调。师襄看到这种情况,认为他是学无所成,于是劝他回去算了。师文叹了一口气,然后放下琴对师父说,“我并不是不会拨动琴弦,也不是学不会弹奏曲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心里所想的根本不是琴弦,我的理想也不在声乐方面。人常说内因决定外因,我现在尚且不能对自己的心意把握好,乐器演奏时当然不能和我的心意相配合好,所以我畏惧,不敢大胆去拨动琴弦。请你再给我几天时间,看看效果如何吧!”
没过多长时间,师文再一次去见师襄。师襄问他现在练习得如何了,师文说:“我现在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奥秘,非常熟练啦,我弹一曲给您听听看。”当时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他拨动琴弦,弹奏了与秋天相对应的金间的商弦,它代表的是农历八月,金秋时节的南吕乐律,当萧瑟的琴声响起时,耳边似乎凉风阵阵,花草树木都硕果累累。当秋意正浓时,他又拨动代表春天的木间角弦,初春二月的夹钟乐律响起,温柔的春风拂过人的脸庞,树叶和青草都开始发芽,开花。当炎炎夏日来临时,他又拨动代表冬天的水音羽弦,演奏出农历十一月的黄钟乐律,激昂的琴声,顿时风雪交加,河水上冻。当冰冻的冬天来临时,他再次拨动代表夏天的火音徵弦,弹奏出代表缤纷五月的蕤宾乐律,热烈的琴声响起,烈日当头照,河里的坚冰开始融化。一曲终了,他就利用宫调来总括四弦,一时之间,大地一派祥和,和煦的风不断吹过人的脸庞,白白的云朵若隐若现,纯净的雨水从高空坠落,甘甜的泉水从地底下奔涌而出。
师襄听完后高兴得不知所以,说:“你演奏得太好啦!即便是师旷演奏的清角之曲、邹衍吹奏的笙管乐律,跟你一比,都逊色啦!不久以后,他们一定会带着琴瑟和笙管来找你拜师学艺啦!”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
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③。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④东之齐,匮粮,过雍门⑤,鬻歌假⑥食。既去而余音绕梁⑦,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⑧,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善跃拚舞⑨,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注释】
①薛谭、秦青:传说秦国两名擅长唱歌的人。
②抚:击打。节:用竹子制成的一种古代乐器,上面是合上的,下面是开口的,很像家里用的簸箕,用手拍打,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用于唱歌时的一种伴奏乐器。
③响遏行云:比喻人唱歌的声音很响亮,直入云霄,连移动的云朵都被迫停了下来。遏:遏止。
④韩娥:传说中韩国非常擅长唱歌的人。
⑤雍门:齐国的城门。
⑥鬻(yù):卖。假:借。
⑦粱:支柱、栋梁。
⑧ 曼声哀哭:很长时间的痛哭。
⑨拚(biàn)舞:因为高兴而手舞足蹈。拚,两手拍打。
【译文】
薛谭拜秦青为老师,学习唱歌,一段时间以后,他自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秦青全部的唱歌技巧,就向秦青辞行,准备回家。秦青也不多说什么,就在城外的大路旁为他设宴饯行。吃饭时,秦青敲起拍板,大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响入丛林,直入云端,把天上移动的浮云都拦住了。薛谭顿时呆住了,觉得自己学的简直是九牛一毛。于是他向秦青道歉,请求老师收留他重新学习,再也不提回家的事情了。
秦青对在座的朋友说:“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吧,说的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人物,她叫韩娥。有一次她去往东边的齐国,到达雍门时,她的干粮吃完了。于是她通过唱歌来换得食物。可是即便她离开了,她的歌声还久久盘桓在房梁上,真所谓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住在这附近的人还以为她一直在这唱歌呢!
“后来,她又路过一家旅馆,里面的人出言羞辱她。她便失声痛哭。周围的人听到后无不替她哀伤,泪流满面,三天三夜进不了食,赶忙去把她追赶回来。韩娥回来以后,又开始高声唱歌,周围的乡亲们都高兴得手舞足蹈,将之前的悲痛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大家还送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家。这就是为什么齐国雍门一带的人一直到现在都善于唱歌和悲哭了,原来他们都是模仿了韩娥留下来的声音。”
【原文】
伯牙①善鼓琴,钟子期②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①伯牙:春秋时期的人,擅长弹琴。
②钟子期:春秋时代人,擅长倾听和欣赏音乐。
③洋洋:声势浩大的样子。
④卒:同“猝”,意料之外。
⑤霖雨:连绵不绝的大雨。操:一种琴曲,曲调哀怨,用以表达内心的忧愁,一般是处境艰难时所作。
【译文】
伯牙的琴弹得非常好,钟子期非常擅长欣赏弹琴。伯牙弹琴,内心里想的是巍峨的高山,钟子期听到他弹的琴声后说:“真是妙极了!就像看到高耸的泰山一样。”伯牙又转换曲风,心里想的是波涛汹涌的流水,钟子期闻声又赞叹道:“妙极了!那气势就像长江在奔腾一样。”无论伯牙在弹琴时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他的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到泰山北麓巡游,路上突然遇到大雨,他被困在了山石的下面。一时悲从中来,他就拿过琴演奏起来。最开始他弹的是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然后又弹奏出大山即将垮塌的情形。他每演奏一曲,钟子期都能听出其中的意趣。于是,伯牙只好放下琴,感叹道,“你真是能人啊,在鉴赏力方面,太神了!我心里想的都能被你看出来,我想隐藏自己的心声都不可能了!”
【原文】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①。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②。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③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④也。巧夫⑤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⑥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⑦之所为。王谛料⑧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⑨载之以归。
夫班输之云梯⑩,墨翟之飞鸢11,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12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
【注释】
①不至弇山:弇山,即崦嵫山,在今甘肃省天水西境。古代用它来指太阳落下的地方。这里的“不”字是衍生出来的。
②献工:指表演技艺。偃师:传说中的人物。
③倡:倡优,古代以表演歌舞为生的人。这里指的是表演歌舞、玩笑嬉戏,用作动词。
④信人:真人。
⑤:通“揿”(qìn),向下压。
⑥盛姬:周穆王的宠姬。
⑦傅会:即“附会”,勉强凑合。丹、白、青、黑,可以用于做颜料的矿物质,像丹砂、白垩、青雘(huò)和黑炭。
⑧谛:认真。料:检点,计算。
⑨贰车:从车。古代帝王坐车外出时后面跟着的车。
⑩班输:即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建筑工匠。云梯:古代打仗攻城时翻越城墙用的长梯子。据说是鲁班设计出来的。
11墨翟:春秋末期鲁国人,善于守城。墨家学派就是由他创立的。飞鸢:据说是墨翟用木头做成的飞鸟,可以飞起来。
12东门贾:鲁班的弟子。禽滑厘:最初拜师于子夏,后来到墨子门下学习,墨子将平生所学都教授给了他,精研攻防城池的战术。
【译文】
周穆王到西边去查看,路过昆仑山,登上了弇山。在回来的路上,还没到达国界,在路上碰到一个愿意向大王献艺的人,他叫偃师。穆王叫他上前来,问他:“你有什么技艺可以展示?”偃师回答道:“只要大王有需求,我一定全力以赴。可是在这之前,我自己制作了一样东西,烦请大王先看一下。”穆王说:“那好吧,明天你把它带来,我们一起观看。”第二天,偃师依约来拜见周穆王,和他同行的还有一个人,于是穆王开口问道:“和你同行的是谁呀?”偃师回答道:“他是我自己制作的一个可以以假乱真的歌舞艺人。”穆王闻声惊讶地看了那人一眼,只见那个艺人脚步轻挪,一俯一仰之间和真人没有两样。真的是太精妙了。只见它抬起下巴就开始唱歌,节奏也非常合乎旋律。它将双手举起来就开始跳舞了,舞步都全部在节拍上。这人的动作富于变化,非常巧妙。穆王已经看花了眼,认为他就是个真人,于是叫来自己的宠姬盛姬和其他妃嫔们一起观看。就快要结束时,那个歌舞艺人突然眨巴眨巴眼睛去撩拨穆王身边的妃嫔。穆王勃然大怒,当场下令杀死偃师。偃师吓得双腿发软,心惊胆颤,连忙动身将歌舞艺人拆卸了,展示给穆王看。众人一看,才知道这个人是用木头、皮革、树脂、黑炭、青雘、丹砂、漆和白垩之类的材料制成的。穆王又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发现它的身体里面有心肺、脾脏、肾、肠胃、肝胆,外面则是由筋骨、皮毛、牙齿、肢节包裹而成的,没有一样东西是真的,但是非常齐全。当偃师将这些东西拼凑到一起,歌舞艺人就又活了。穆王尝试着将它的心脏取下来,它的嘴巴立刻就不能言语了。穆王又取下它的肝脏,它的眼睛就失去了看物的功能。穆王拿掉他的肾脏,它的双脚也马上失去作用了。穆王这下才真正相信了偃师所说的话,不禁感叹道:“人的技艺竟然已经高超到这个地步,与天地自然可媲美了。”于是,离开的时候,他下令仆从将这个歌舞艺人放上马车,一起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鲁班所制作的云梯,墨翟所制作的木鸢,本来他们以为自己的技艺已经是天下无敌,达到了最高境界。他们的学生东门贾和禽滑厘听说了偃师的事迹以后,就分别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老师听后不禁面露羞愧,并表示终身不再阔谈自己的技能,只是本本分分地拿着自己木工所用的圆规和直尺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原文】
甘蝇①,古之善射者,彀弓②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③,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④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⑤,以目承牵挺⑥。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着,而后告我。”昌以氂⑧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⑨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⑩:“汝得之矣!”
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矢锋相触,坠于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昌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11之,而无差焉。
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尅臂12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注释】
①甘蝇:传说中擅长射箭的人。
②彀(ɡòu)弓:将弓弦拉满。
③飞卫:传说中擅长射箭的人。
④纪昌:传说中的射箭能手。
⑤偃卧:仰面平躺着。机:指织布的机器。
⑥牵挺:织布机的一个部位,用于提综的踏脚板。它连续不断地上下动作,可以用来训练眼睛的关注。
⑦锥末:锥尖。眦(zì):眼角。靠近鼻子的为内眦,另一侧的则为外眦。
⑧氂(máo):牛尾毛。
⑨燕角之弧:用牛角做成的弓,牛角是燕国生产的。朔蓬之簳(ɡǎn):用楚国蓬梗做成的箭。朔,“荆”字之误。荆,楚国,盛产好的竹子。蓬,一种草,杆可用来做箭。簳,箭杆。
⑩膺(yīnɡ):胸膛。
11棘刺:荆棘上尖尖的刺。扞:与“扞”同义,指防护。
12尅臂:在胳膊上刻下印迹。尅,即“刻”。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射箭能手。只要他一开弓,弓声响起,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就吓得掉下。他有一个弟子叫飞卫,向他潜心学习射箭,没过多久,他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纪昌听说飞卫是个射箭能手,于是向他拜师学艺。飞卫说:“你首先要学习的是专注,死盯一个目标不放松,而且眼睛不要眨,这项技能练成了,你才能来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就仰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织布机的脚踏板。两年以后,就算锋利的锥尖刺到他的眼眶边,他都依然不眨眼。他觉得自己练成了,于是飞奔去告诉飞卫。飞卫听他说完后,说:“你这样还不行,你还必须继续练,将眼力练得足够好才能学习射箭。当你练到极小的物体在你眼里却变得很大,极模糊的物体你却能看得清清楚楚时,你再来告诉我。”回到家后,纪昌在牛尾巴毛上系上一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他都一眨不眨地盯着它看。十几天以后,他发现小小的虱子在他眼中变得越来越大。又过了三年,那只小虱子在他眼里竟变得像车轮子般大小。他再看其他的物体,发现它们的体积都变大了,就好像一座座小山包一样。于是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楚国蓬杆做成的箭,拉弓向虱子射去,箭穿透了虱子的心,而牛尾巴毛却没有断掉。他觉得自己成功了,于是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听说后也非常高兴,一蹦三尺高,并告诉纪昌:“你现在已经真正掌握射箭的秘诀了。”
纪昌将飞卫的箭术全部学到手以后,就在心里想,这个天下,能同我势均力敌的,恐怕也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就是飞卫。于是他便有了谋杀飞卫的想法。有一次,两人在野外不期而遇,就拉弓开始进行对射。只见两只箭头在飞行的过程中碰到了一起,
然后双双落到了地上,却没有扬起一丝灰尘。飞卫的箭首先告罄,纪昌还剩下最后一只箭。纪昌毫不迟疑,继续搭弓射箭,只见飞卫随手拿起棘刺的尖端挡住了迎面而来的箭,没有丝毫差池。
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下弓,拥抱在一起,并决定结为父子。他们还分别在手臂上刻下印记,以示盟约,坚决不将射箭的窍门告诉其他人。
【原文】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①。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②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③。趣如吾,然后六辔④可持,六马⑤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
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⑥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⑦,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⑧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⑨。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⑩,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注释】
①泰豆氏:传说中擅长赶马车的人。泰豆,也称“大(tài)豆”。
②良冶:擅长铸造金属器具的人。
③趣(qū):快步行走。
④六辔(pèi):古代的马车一般配四匹马,共有八根缰绳,但最外面两匹马的缰绳是系在车身上的,这样驾车者的手中就只有六根缰绳。辔,缰绳。
⑤六马:古代皇帝的马车配六匹马拉车。
⑥齐:协调。辑:本来指车舆,在这里指拉车的马。衔:放在马嘴巴里用来驾驭马的铁片。
⑦履绳:按照规矩来。绳,正,直。旋曲中规矩:指车马的驾驭也要合乎社会规则。规矩:即制度,准则。
⑧二十四蹄:指天子车舆由六匹马拉车,所以有二十四蹄的说法。
⑨中节:合乎节度。
⑩夷:光滑,平整。
【译文】
造父拜泰豆氏为师,向他学习赶车的技术,他对老师的态度一直都非常尊敬。可是转眼间三年过去了,老师泰豆却没有教给他一丁点儿驾车的技术。造父没有气馁,依然非常恭敬地对待老师。泰豆这时才对造父说:“古诗说的好,制弓能手的儿子,首先学会的是制作簸箕;打铁能手的儿子,首先学会的是如何缝补皮袄。现在你就来观察我是如何走路的。只要你能像我一样走路,你就可以手握六根缰绳,开始驾驭六匹马了。”造父说:“我谨遵师父的教诲。”于是泰豆在道路上竖立起一根根木桩,每根木桩上只能踏下一只脚,他又按照人走路步伐的长短来决定木桩之间的间距,然后自己踩在木桩上行走。只见他健步如飞地在木桩上行走,既没有摔下来,也没有走错一步。
造父非常佩服,于是回家勤学苦练,只用了短短三天时间,他就学会了如何在木桩上行走。泰豆看到这种情形对造父大加赞赏,说:“你真是太聪明了,学东西太快了。一般人赶马车,原理也和这是一样的。刚刚你在木桩上行走时,已经做到了落脚稳,与心的节拍一致。以此类推,你如果赶马车,你手里要控制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缰绳,一个是衔铁,只要你将这两样控制好了,嘴里再有节奏有轻重地吆喝,你就可以自如地控制马车行走的速度。你要在自己心中把握正确的驾车方法,配合手里适度的节奏。内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外可以契合马的脾性。这样驾车,前进和倒退就像沿着一根准绳一样直,转圈就像照着圆规一样精确。这样不仅走得远而且游刃有余。这也表示你真正掌握了驾车的技术。
“衔铁要做到运用自如,就要与缰绳保持一致;缰绳要想收放有度,就必须与人的手相对应。而人的手掌要想控制有度,就必须与人的心智相对应。要是能做到这样,你就不需要依赖眼睛来观察,不需要依赖马鞭来驱赶。心神俱宁,身体端正,缰绳不乱,而且二十四只马蹄落地没有丝毫差池,前进后退都在节点上。然后你就可以在只容下车轮宽的小路上行驶了,也可以在只容下马蹄的险峻山路上行驶。这时,你根本不会感觉到高山峡谷的危险,也感觉不到平原洼地的平整,你会觉得走在哪儿都一样了。这些就是我全部的技术,现在我全部传授给你了,你好好记住就行了。”
【原文】
魏黑卵以昵嫌杀丘邴章①。丘邴章之子来丹谋报父之仇。丹气甚猛,形甚露,计粒而食,顺风而趋。虽怒,不能称兵以报之。耻假力于人,誓手剑以屠黑卵。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节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胸受矢,铓锷摧屈②,而体无痕挞。负其材力,视来丹犹雏③也。来丹之友申他④曰:“子怨黑卵至矣,黑卵之易⑤子过矣,将奚谋焉?”来丹垂涕曰:“愿子为我谋。”申他曰:“吾闻卫孔周其祖得殷帝⑥之宝剑,一童子服之,却三军⑦之众,奚不请焉?”
来丹遂适卫,见孔周,执仆御之礼⑧,请先纳⑨妻子,后言所欲。孔周曰:“吾有三剑,唯子所择;皆不能杀人,且先言其状。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⑩,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焉11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12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然13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者,传之十三世矣,而无施于事。匣而藏之,未尝启封。”来丹曰:“虽然,吾必请其下者。”
孔周乃归其妻子,与斋七日。晏阴之间14,跪而授其下剑,来丹再拜受之以归。
来丹遂执剑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于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黑卵不觉。来丹以黑卵之死,趣而退。遇黑卵之子于门,击之三下,如投虚15。黑卵之子方笑曰:“汝何蚩16而三招子?”来丹知剑之不能杀人也,叹而归。黑卵既醒,怒其妻曰:“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17。”其子曰:“畴昔18来丹之来,遇我于门,三招我,亦使我体疾而支疆19,彼其厌20我哉!”
【注释】
①黑卵、丘邴章:春秋时期的人。昵嫌:私底下的仇恨。
②铓(mánɡ)锷摧屈:刀箭的尖锋弯曲。铓、锷,都是指刀剑等尖锐器具的刃端。
③雏(kòu):雏鸡和小鸟。:指还需要母鸟喂食的小鸟。
④申他:传说中春秋时期人。
⑤易:轻视,小看。
⑥孔周:传说春秋时期卫国人。殷帝:名成汤,是商朝的第一个帝王。
⑦三军:春秋时期,大国一般设三支军队,分别为左军、中军、右军。
⑧仆御之礼:马夫、仆从等人应该遵守的礼节。
⑨纳:进贡。这里有做抵押物的意思。
⑩泯然: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样子。泯,没有了。际:缝隙,原指墙与墙之间的缝隙。
11淡淡(yàn)焉:若隐若现,就像有水在晃动的样子。
12窃窃然:窸窸窣窣的声音,指声音很小可是听着很清楚的响声。
13(huō)然:用刀劈开物体的声音。
14晏阴之间:指半晴半阴。晏,指天清无云。
15投虚:投放进虚无里。
16蚩:即“嗤”,嘲笑。
17嗌(yì)疾:咽喉疼。嗌,指咽喉部位。腰急:腰部疼痛。18畴昔:刚刚,日前。
19支疆:四肢僵直。支,同“肢”。疆,通“僵”,僵直。
20厌(yā):即“厌胜”。古代的一种巫术。用诅咒的方法降服人和物。
【译文】
魏黑卵因为私下里和丘邴章结仇,一怒之下杀了丘邴章。丘邴章的儿子来丹想替父亲报仇。虽然他来势凶猛,可是他的身体太羸弱了,吃饭基本上可以数清多少粒米,起风时必须顺着风走,不然就会被风吹走。虽然他满腔怒火,可是却手无缚鸡之力,拿不起来兵器报仇。可是他又以借助别人的力量帮助自己为耻,暗暗立誓要自己亲手用剑杀死黑卵。可是黑卵身强体壮,彪悍凶猛,比一般人都强势,可以以一抵百。他的筋骨皮肉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经常将脖子伸去给别人砍,将胸膛敞开让箭射,刀箭的锋刃都折断变弯了,可是他却毫发无伤。黑卵自恃自己强壮,认为来丹只不过是一只瘦弱的小鸟而已,根本没将他放在心上。来丹的朋友申他说:“你对黑卵的仇恨已达到极致,而黑卵也太小瞧你了。你有什么打算呢?”来丹一边流泪一边说:“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申他说:“我听人说卫国人孔周的祖先曾经被商朝大王赐予一把宝剑,即便是一个小孩子佩戴上它也能将三军人马吓走。你为什么不去请求孔周借你一用呢?”
听完申他的话,来丹就启程来到卫国。他专程找到孔周,对孔周行了仆人的礼节。他请求孔周收下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为抵押,将宝剑赐给他一用。孔周说:“我一共有三把宝剑,你可以从中选择一把。但是这三把宝剑都不能作为杀人的利器,现在让我来告诉你它们各自的特点。第一把宝剑名为含光,它是无形的,你无法用眼睛看到,也不能用手摸到,你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当它经过你的身体,你的身体不会留下疤痕,就算刺过身体,你也没有感觉。第二把宝剑叫承影,清晨时分,当天还没有大亮时;黄昏时分,当光线还若有若无时,你面向北方仔细观察它,你就会隐约看到它的影子,但是你依然不能看到它的形状。它经过的地方,只会发出细小的声音,刺过你的身体依然感觉不到痛苦。第三把宝剑叫宵练,你在白天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可是无法瞧见它的光芒。到了晚上,你只可以看见它的光芒,却瞧不见它的影子。用它来刺你的身体,只听刷的一声,剑锋过去,你的伤口愈合了。虽然你会感觉到疼痛,可是宝剑不会沾上鲜血。这三样宝物,我们祖祖辈辈一直传下来,迄今为止已经传了十三代了,从来没有开启过,一直在匣子里装着。”来丹恳切地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请求你将最后那一把剑借给我。”
孔周将来丹的妻子儿女还给他,又和他一起清心斋戒了一个星期。当天色半晴半阴时,孔周跪着将宝剑给他,来丹再一次叩首,拿着剑回来了。
回来之后,来丹就开始拿着宝剑尾随黑卵。有一天,正好黑卵喝醉了酒,仰躺在窗下,来丹一个箭步冲上去,对准他的头颈、腰部连砍了三剑。黑卵一动不动,来丹以为黑卵毙命了,便急忙拿着剑离开。刚走到门口,他遇到了黑卵的儿子,来丹又对着他连砍三下,可是他感觉就好像对着空气在砍,一片虚无。黑卵的儿子笑了,说:“你干嘛呢?为什么对我连招了三次手?你存心戏弄人的吧?”来丹听了,明白孔周的话是真的,这种宝剑确实不能杀死人,只能长叹一口气回去了。黑卵宿醉醒来,对老婆大发雷霆,说:“我喝醉了酒,你为什么不扶我回去啊?让我睡在露天里,你看看现在好了,我的咽喉也疼,腰也酸。”正好这话被他儿子听到了,他说:“刚才来丹到我们这儿来了,我正好在门口遇见他,他好奇怪,对我连招了三次手,现在我身体也疼,四肢僵直。这家伙是不是会什么法术,在变相咒我们呢!”
【原文】
周穆王大征西戎①,西戎献锟②之剑,火浣之布③。其剑长尺有咫④,练钢⑤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火浣之布,浣之必投于火;布则火色,垢则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皇子以为无此物,传之者妄。萧叔⑥曰:“皇子果于自信⑦,果于诬⑧理哉!”
【注释】
①西戎:泛指古代西北戎族。
②锟铻:新疆境内山名,山内有铁矿可制作刀剑。
③浣:洗。火浣:指在火中洗涤。火浣布:就是现在的石棉布。④咫:八寸。尺有咫:即一尺八寸。
⑤练钢:意通炼钢。
⑥萧叔:人名,来历不详。
⑦果于自信:主观武断,只认同自己所认为的。
⑧诬:把没有的事情说成有的或者把有的事情说成没有。
【译文】
周穆王大举出征西北戎族,西北戎族向周穆王献出宝贝锟铻宝剑,火浣之布。宝剑长一尺八寸,钢铁炼制而成,锋刃呈赤红色,非常锋利,切玉石如切泥块一般容易。火浣布,必须丢入火中清洗,当布被烧得通红,布上的污垢被烧成布的颜色时,从火中取出将布抖抖,布便去掉了污垢如白雪一般干净。皇子觉得世上根本就没有这样神奇的物品,说有这种宝贝的人必定是骗人的。萧叔说道:“皇子太武断自信了,只相信自己的观点,不合自己观点的事情和真理都认为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