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符篇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①,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②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注释】
①持后:谦虚,不争强好胜。
②枉:不直。
【译文】
列子跟随壶丘子林学习道。壶丘子林对列子说:“你首先要有一颗谦虚的心,接下来才是如何去做。”列子回答:“希望您能够告诉我,如何才能拥有谦虚的心态,我洗耳恭听。”壶丘子林继续说道:“只需要朝自己的影子看一下,你就会明白。”于是,列子冲自己影子看了看:弯曲身子,影子也会弯曲;挺直身子,影子自然就直了。这么看来,影子形状的变化,是由身体所决定的;为人处世上,外物决定了自己到底是窘迫还是顺达,这些不是自己能够改变的,而这恰恰就是保持谦让才能让自己走在前面的道理。
【原文】
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①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度②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神农、有炎③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④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身:因果报应。遭遇的结果都是由行动所致。
②度:标准、法度或是礼度。
③神农:古时发明医药与农业的人。有炎:指炎帝。有说法是,炎帝和神农氏为同一人。
④度(duó):估计,推断。法士:崇尚依法治国的人。
【译文】
关尹告诉列子:“说得好,就会得到好的回声;说的恶,就会得到恶的回复;身子挺拔,影子就挺拔;身子矮小,影子就矮小。人的声誉,就如同回声;所得的回报,就如同影子。因此:说话时须小心,因为会招来相同的回声;做事要磊落,因为有影子相伴。所以,仅听见一人的话语,圣人便能得知他人对其的看法,对过去所作所为进行查看,就能知晓未来的走向,这便是圣人能早预测的原因。
“自己能够规范行为,但对此进行检验的,却是他人。我受到尊敬,肯定也会尊敬对方;我受到厌恶,肯定也会厌恶对方。成汤、周武爱戴众生,因此受到尊敬;夏桀、商纣憎恶众生,因此国灭身亡,这些都源于客观检验的结果。客观检验与自身行为的礼度都已明确,却没有遵守,就如同出门不经过大门,走路时不走道路。要是通过这些背离常理之法获取私利,难道不难吗?我对神农、炎帝的品德进行了考究,对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等有关典籍进行核查,对尊崇法制与感化众生的说法进行思考,最后发现,若是朝代兴亡的规律被破坏,这个朝代肯定命数不长。”
【原文】
严恢①曰:“所为问②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③,胜者为制,是禽兽也。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严恢:人的名字。
②问:同“闻”。
③强(qiǎnɡ)食靡角:因抢夺食物而斗争。强:蛮力。
【译文】
严恢说:“若是学道之人以富有为目的,我现在拿到金钱照样能富有,如此一来,道又有何用?”列子说:“夏桀、商汤仅看到金钱,却将道抛在一边,因此毁灭了。幸亏我还没有对你说呢!要是人连道义都不知晓,只晓得吃喝,那不就是鸡狗吗!争强好胜抢夺食物,靠打架赢出王者,仅是禽兽的行为。要是行为如鸡狗、禽兽,还想获得他人的尊敬,简直天方夜谭。等到不受尊重的那天,就是迎来耻辱与灾难的时候了。”
【原文】
列子学射中①矣,请②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
①中:正中靶心。
②请:传达,告诉。
【译文】
列子经过训练,射箭技术已能正中靶心,就去跟关尹子汇报。关尹子说:“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列子说:“不晓得。”关尹子说:“这说明,你还没达到一定程度。”于是,列子继续练习。三年后,又向关尹子汇报。关尹子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了吗?”列子答道:“晓得了。”关尹子说:“好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谨记这里面的哲理,绝不违反。无论是射箭,还是国家整顿、身心修炼都是如此。”所以圣人不仅仅关注于事物表面的兴衰成败,而是要探究内部成因。
【原文】
列子曰:“色①盛者骄,力盛者奋②,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③,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④。”
【注释】
①色:脸色,气血。
②奋:奋发向上。
③班白:老人白发。班,同“斑”。
④自贤:凭借自身的才智与能力。
【译文】
列子说:“心气大的人极易骄纵,身体强壮的人极易生气,这些人都不是论道的对象。所以,头发未曾花白的人论道时,都会失去道本身的含义,更别说是践行了。因此,没人会劝说骄纵发火的人,正因无人劝说,他便孤身一人。有才能的人能够对他人进行任用,即便年龄很大,依旧没有减退处理事务的能力,即便用尽智慧,却不会迷乱心神。所以,国家整治的难点,便是能不能任用贤才,并不只依靠自己的能力。”
【原文】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①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②,毫芒繁泽③,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④宋国。
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注释】
①楮(chǔ)叶:构树叶。
②锋杀(shài)茎柯:肥瘦合适的茎叶,接近实物。
③毫芒繁泽:光亮又茂密的细毛。
④食:拿到俸禄,名词作动词。
【译文】
宋国有人花费三年,雕刻玉质楮叶,向国君奉上。玉叶有肥瘦合适的茎叶与长柄,光亮茂密的细毛,就算与真叶子混在一起,也不易分辨。凭借精湛的手法,此人获得俸禄。
列子听闻后,说道:“要是天地三年才将一片叶子孕育出来,那树叶便是稀有之物,因此,圣人在教化时凭借的是自然法则,不仅是个人技法。”
【原文】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①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②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③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④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⑤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
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⑥,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注释】
①子阳:郑国宰相。
②无乃:难道不是。
③遗(wèi):赠与。
④望:抱怨,怪罪。拊心:敲打胸口,非常生气的模样。
⑤过:探视。
⑥其卒:最终。
【译文】
列子生活困窘,面有肌色。门客告诉郑国宰相子阳:“列御寇原本是有道之士,在您国度中却过得如此困窘,您应该对贤能之人没有好感吧?”子阳听后,便马上让人送去粮食。列子接见来人,多次感谢,却没有接受粮食。来人离去,列子进入屋里,妻子对他埋怨不已,生气地说:“其他有道之士的家人都能有好日子,但我们却贫困潦倒。现在国相派人赠予粮食,你却推辞,我的命简直太苦了!”
列子笑笑说:“国相自己并不欣赏我。仅仅听了他人的话,就赠予粮食。他日,也会听他人的话,给我施加罪责。这就是我为什么不接受的原因。”最后,子阳真的被郑国百姓取掉了性命。”
【原文】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①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②。好兵者之楚,以法③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⑤而放之。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⑥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⑦。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⑧之,而还诸鲁。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⑨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投隙抵时⑩,应事无方,属乎智。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11,焉往而不穷哉?”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12,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注释】
①干:谋取。
②傅:师父。
③法:此处指兵法。④军正:军队的长官。
⑤宫:指宫刑。
⑥摄:胁迫。
⑦兵权:调动兵力的方法,谋略。
⑧刖(yuè):酷刑之一,断脚。
⑨叩胸:捶打胸口。表示生气。让:怪罪。
⑩投隙抵时:找准机会,迅速行动。
11吕尚:齐国鼻祖,姜太公。据说他通读史略,善于用兵,辅佐武王讨伐商。
12愠(yùn)容:生气的样子。
【译文】
鲁国一施姓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偏向学问,一个偏向军事。喜欢学问的儿子凭借学术,向齐侯谋取职务。齐侯将他录用,担任公子老师一职。爱好军事的儿子凭借兵法,向楚王谋取职务,深受楚王喜爱,任他为军长。家里也因两个儿子的俸禄变得富裕,亲戚也以此为
荣。
施家的邻居孟家,同样有一对儿子,所学也与施家儿子一样,但是却过得贫困潦倒。对于施家的富裕,羡慕不已,他们便前去讨教如何获取功名。施家两个儿子告诉他们全部内容。于是,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凭借学术,向秦王谋取职务。秦王说:“现在众诸侯都凭借武力征讨江山,现在最需要的,是壮大军队,满足军队需要。要是凭借仁义礼智,简直是走向毁灭。”于是,他被处以宫刑后,才得以释放。
孟家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凭借兵法,向卫侯谋取职务。卫侯说:“我们是小国,在强国夹缝中生存。侍奉大国,安抚小国,以此得以安全。要是凭借兵法,就要走上毁灭了。要是让你安然回去,前往他国,肯定会造成灾祸。”他双脚被砍断后,才得以释放。
回家后,孟家父子生气不已,对施家进行责骂。施家说:“无论任何事情,找对时机就能昌盛,失去时机就会失败。虽然你们与我们的方法相同,却得到不同的效果,就是因为没抓住时机,而不是方法错误。况且,世间正确道路并不是永恒的,错误也是一样。之前被运用的,此时或许就被摒弃了;此时被摒弃的,或是以后会用到的。能不能运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找准机会,果断行动,对于事情的发展变化,方法不一,这便是智谋。要是缺少智谋,即便你像孔夫子一般博学,像姜太公一般熟练兵法,到哪里去不会受挫呢?”
孟氏父子猛然消气,说:“知道了,别继续说下去了!”
【原文】
晋文公①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曰:“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②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窃笑此也。”
公寤③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注释】
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曾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②私家:娘家。③寤:顿悟。
【译文】
晋文公集合诸侯,带兵欲向卫国发起进攻。一边的公子锄大声笑起来。晋文公问他原因。他说:“我在笑邻居,他将妻子送往娘家,在路上遇到采桑妇人,心生喜欢,便与她说笑。但是,当他看向妻子时,发现她正在被其他男人招引。我就是在笑这个。”
晋文公明白了他话中的含义,便放弃进攻。当他返回时,还未到晋国,就看到北部边界正被他国侵犯。
【原文】
晋国苦盗,有郄雍①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俄而群盗谋曰:“吾所穷者郄雍也。”遂共盗而残②之。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果如子言,郄雍死矣!然取盗何方?”文子曰:“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③隐匿者有殃。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于是用随会知政④,而群盗奔秦焉。
【注释】
①郄(xì)雍:人名。
②残:取掉性命。
③智料:凭借机智计算。
④随会:人名。知政:主持政事。
【译文】
晋国因强盗祸端烦恼,有个叫做郄雍的人,能够从强盗面貌和神色中,判断实情。于是,他被晋侯安排辨别盗匪,在成千上百的人群中,一个都没有漏掉。晋侯非常高兴,对赵文子说道:“我有一个人才,几乎消灭了全国的强盗,其他人还有什么用呢?”赵文子回答:“君主凭借观察将盗匪抓住,肯定没有尽头,并且,郄雍也会死于非命。”没过多长时间,盗匪们一起商量:“是郄雍将我们逼死的。”之后便一起杀死了郄雍。
知道此事后,晋侯非常震惊,立马传唤赵文子:“真如爱卿所说,郄雍被杀死了!但是,到底如何将强盗抓获呢?”文子回答:“周人有这样一句俗语:看清深水鱼儿的人一定不吉利,能将藏身之处算出的人肯定会遭遇祸害。要是您想抓获强盗,可以任用贤才;朝廷上形成廉政,朝廷下作风良好,使民众明白羞耻,这样一来,谁还会当盗匪呢?”于是,晋侯任用随会主持政事,强盗便向秦国逃去了。
【原文】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①而观焉。有悬水三十仞②,圜流③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④之。孔子使人并涯⑤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⑥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⑦,遂度⑧而出。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注释】
①河梁:即今吕梁。
②悬水:瀑布。仞:古时度量单位,一仞为八尺。
③圜流:湍急流水。
④厉:涉水。
⑤并涯:沿水崖行走。涯,同“崖”。
⑥意者:大概,恐怕。
⑦不以错意:没放到心里。错,通“措”。
⑧度:通“渡”。
【译文】
孔子在卫国回鲁国的路上,在河梁停下车马,稍作休息。有条高足三十丈、涡流九十里的瀑布,鱼鳖、鼋鼍都无法在此处生存。有名男子非要从此处游过去。孔子让人去劝他,说:“这条瀑布有三十丈高,九十里涡流,水流凶险,就连鱼鳖、鼋鼍也不能存活,更别说你要游过去了。”男子没有听,照样游着,很快便平安抵达岸上。孔子问:“你游泳很厉害,肯定有些方法吧?你能在水中自由上下,是凭借什么呢?”男子说:“无论是刚到水中还是上岸后,我都心怀诚意。诚意让我在水流中前行,我也没有其他方法,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在激流中出没的原因!”孔子告诉学生:“你们要谨记啊,水都能靠诚意与人亲近,更别说是人了。”
【原文】
白公①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②?”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③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④。”白公曰:“人固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⑤也。争鱼者濡⑥,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⑦。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⑧。
【注释】
①白公:白胜,楚国大夫。
②微言:秘密。此处指暗地谋划。
③没者:潜水的人。
④淄:水名,发源于山东淄博东北处。易牙:春秋时期人,特长为调味,传说他将儿子煮成汤,给齐桓公敬上,当上宠臣。
⑤言言:告诉他人的话。
⑥濡:弄湿。
⑦至言无言,至为无为:道家以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以不为为至为。《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⑧遂死于浴室:白公胜进行叛乱,对楚国都城控制一时,后被楚惠王打败,白公胜在浴室中自杀。
【译文】
白公胜向孔子请教:“密谋能与他人策划吗?”一时之间,孔子没说话。白公胜继续问道:“要是往水中扔块石头,会发生什么呢?”孔子说:“会被吴国擅长游水的人拿出。”白公胜又问道:“要是将水往水中倒入,会发生什么呢?”孔子说:“将渑水与淄水相互掺杂,易牙只需喝一口,就能清楚辨别。”白公胜说:“这样的话,人与人之间肯定不会相互密谋了?”孔子说:“为什么不会呢?仅仅领会意思就能完成。这里说的领会意思,靠的不是言语。就像渔民打湿衣服,猎人跑动抓捕猎物,这些都是由事物的发展导致的,无论喜欢与否,都必须做。所以,最厉害的说辞不需要靠语言描述,最高尚的作为不需要靠动作表现。才学疏浅的人总会对事物的小方面进行争论,却无法抓住关键。”孔子的这番话,白公胜并未全部理解,依旧与人密谋叛乱,失败后,在浴室中上吊自杀。
【原文】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①,胜之,取左人、中人②;使遽人③来谒之。襄子方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夫江河④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⑤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于积⑥,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孔子之劲能拓⑦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⑧。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鞅之子。新稚穆子:赵囊子臣子,名狗。翟:春秋时期北方的诸侯国名。
②左人、中人:翟国两城邑之名,位于现河北省内。③遽人:送信人。
④江河:此处指与大海相连的江河。
⑤飘风:狂风。
⑥无所施于积:未曾向人施惠的累积。
⑦拓:抬起。
⑧以兵知:以精通兵法闻名。
【译文】
赵囊子派新稚穆子对翟国发起进攻,大获全胜,将左人、中人两城邑攻下。新稚穆子立刻让送信人告诉赵囊子。在吃饭的赵囊子得到消息,并未高兴,反而面露担忧。侍者不明白,便问道:“仅用了一上午,就将两座城池攻下,这是多么让人喜悦的消息,为何您现在却如此担忧呢?”赵囊子说:“虽然江河潮水不小,但是三天不到就会退下去;大风大雨不会连续一整早;就算中午出现的太阳,也只是一瞬间。现在,赵家没有充分积累善行,受益的人少之又少。就算上午将两座城池攻下,也无法消除马上来临的失败。”孔子听后,说道:“赵氏往后一定能够繁荣!懂得对未来担忧就为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而获得稍许胜利就立刻喜悦,则是衰亡的前兆!获胜不难,如何加固胜利,让胜利保持下去,才是最难的。圣明君主会保持忧患想法,才让胜利得以保持、巩固,从而让子孙获益。齐、楚、吴、越都取得很大胜利,最后却毁灭了,皆是因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唯有贤明之人,才能让胜利持续下去。”孔子能将城门的门闸举起,但却从未故意展示过;墨子的攻防方法非常精湛,给楚国筑
造云梯的公输般都自认不及他,但却从未以此展示。因此,凡是能够让胜利得以保持、巩固的人,共同点便是,把自己精通的一面看做是弱势。
【原文】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①不懈。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孔子曰:“此吉祥也,以荐②上帝。”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其子曰:“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③。其事未究④,姑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孔子。孔子曰:“吉祥也。”复教以祭。其子归致命⑤。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⑥,围其城;民易子⑦而食之,析骸⑧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⑨而战,死者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及围解而疾俱复。
【注释】
①三世:三代人。
②荐:进献,祭献。
③迕:违反。合:相符。
④究:结束,穷尽。
⑤致命:转达孔子想法。
⑥楚攻宋:发生于公元前594年,楚庄王二十年。⑦易子:将彼此子女进行交换。
⑧析骸:解尸。
⑨乘城:爬到城墙上。
【译文】
宋国有好行仁义的一家人,三代人都向人施惠,从未怠倦。某一年,不知为什么,家中一只白色牛犊竟从黑色母牛肚子中出生。便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是吉兆,你拿它对祖宗进行祭拜吧!”一年后,他父亲的眼睛不知为何看不见了,此时黑牛再次诞生白色牛犊,父亲再次派儿子去找孔子。儿子说:“这便是上次的结果,你失明了,还要问什么呢?”父亲说:“圣人的话,最初或许不会应验,但最终肯定应验!此事的最后结论还没到,还是再问一次吧。”于是,儿子再次前往。孔子说:“这依旧是吉兆。”继续叮嘱他,将牛犊进献给祖先。儿子回去将孔子的话转达给父亲。父亲说:“就按圣人说的做。”第二年,不知为何,儿子也看不见了。没过多长时间,宋国受到楚国侵犯,京城被困。民众穷困潦倒,被迫将儿子交换,吃其骨肉,将尸骨拆解,用来点火煮食。强壮年轻的男丁都前往战场,死了一大半。而这对父子因眼睛看不见,所以幸免于战场。战情结束后,两人眼睛全部恢复了正常。
【原文】
宋有兰子①者,以技干宋元②;宋元召而使见③。其技以双枝④,长倍其身,属其胫⑤,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又有兰子又能燕戏⑥者,闻之,复以干元君。元君大怒曰:“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⑦,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拘而拟戮之,经月乃放。
【注释】
①兰子:在江湖行走的人。兰子,即烂仔、赖子。“兰”为“赖”之转音字。
②宋元:宋元君。
③见:通“现”。
④双枝:两根枝干。
⑤胫:小腿。
⑥燕戏:古代一种杂技。因动作轻盈如燕,故名。
⑦庸:通“用”。
【译文】
宋国有一江湖艺人,凭借技艺求见宋元君。宋元君接受,命他展示技法。这个人将长于身高一倍的两根树干绑在小腿上,一起往前跑动,同时,挥舞七柄短剑,接连往空中抛去,空中时刻保持五柄。宋元君觉得相当神奇,赏了那人金帛。接着,有名善于轻功的江湖技人又向宋元君求见。宋元君生气地说:“上次那个耍艺人,并没带来什么用途,可是,当时正好我心情愉悦,因此给了他金帛。现在这个人,肯定是知道有金帛才来的,就为了得到金钱。”于是就把那个人关了起来准备处死,过了一个月又把他放了。
【原文】
秦穆公谓伯乐曰①:“子之年长矣,子姓②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③筋骨相也。天下之马④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⑤。若此者绝尘弭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⑦者,有九方皋⑧,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⑨。”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⑩而黄。”使人往取之,牡11而骊。穆公不说12,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13、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14然太息曰:“一至于此15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释】
①秦穆公:秦国君王。伯乐:相马高手。
②子姓:后代子孙。
③形容:体态,外貌。
④天下之马:最优秀的马。
⑤若灭若没,若亡若失:消亡,灭绝。
⑥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奔跑的速度极快。弭:除去。⑦担薪菜:挑担砍柴。,绳子。菜,通“采”。
⑧九方皋:人名,姓九方,名皋。古时擅长看马的人。⑨沙丘:地名。在今河北境内。
⑩牝:母性。
11牡:公性。骊:黑马。
12说:同“悦”。
13色物:毛的颜色。
14喟:感叹。
15一至于此:竟走到这个境地。
【译文】
秦穆公问伯乐:“你年纪如此大了,你子孙中有无如你一般的相马人才呢?”伯乐说:“通过形态、外貌以及筋骨能够挑选优秀马匹,而千里马仿佛消失一般,又仿佛逃跑了,非常难找。这类千里马四蹄奔跑时不沾一点儿尘土,就如同离开平地一样。我的子孙们,才学疏浅,只能分辨好马,却无法分辨千里马。我有位朋友,曾经和我卖过柴,叫做九方皋。此人相马与我不分上下,希望您能够与他见面。”于是,穆公与九方皋见面,让他去找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告诉秦穆公:“我在沙丘找到了。”秦穆公问道:“是匹什么马呢?”九方皋答:“是匹纯黄的母马。”穆公让人牵回这匹马。当穆公看到那匹马时,颜色纯黑,性别为公,便找来伯乐:“出事了!你向我举荐的人,竟然分不清性别与毛色,怎么分辨千里马?”伯乐叹口气说:“九方皋竟然达到这般相马境地啊!这便是他比我厉害成千上万倍之处啊!他看到的是常人无法发现的,通晓的是常人无法了解的,仅仅将外貌忽略。他只看马的内在,不去考虑毛色到底黄、黑,性别如何。而他比相马人高超之处,就是看准实在,略去外貌。他仅看应看的,不应看的一律不看;仅注重应注重的,对于不应注重的方面,完全不看。他这般相马,要是细心品味,估计会体会到超越相马之上的深层含义。”而那匹马到达,鉴定后,的确是匹精湛的千里马。
【原文】
楚庄王问詹何曰①:“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②。”王曰:“善。”
【注释】
①楚庄王:楚国君王。詹何:人名。战国哲学家。
②末:次要方面。
【译文】
楚庄王询问詹何:“要如何治理国家?”詹何答:“我只明白修身养性,对国家治理并不了解。”楚庄王说:“现在我可以祭拜宗庙,创建了国家,非常想知道,如何才能让宗庙、国家长久巩固。”詹何说:“我从未听说,有了良好身心后,会让国家陷入困境,也从未听说,身心不佳会治理国家的。所以,本质在身心的修养上,我不会跟你说其他不重要的话。”楚庄王说:“你说的很对。”
【原文】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①:“人有三怨,子之知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②恶之;禄厚者,怨逮③之。”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⑤;吾禄益厚,吾施益博⑥。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注释】
①狐丘:人名。丈人:年老者。孙叔敖:楚国令尹。
②主:此处指君主。
③逮:至,到。
④下:谦卑,虚心。
⑤小:小心翼翼。
⑥施益博:施与更多,受惠更多人。
【译文】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贤能的人往往会碰到三种抱怨,你知道是哪三种吗?”孙叔敖问:“是什么呢?”狐丘说:“高爵位,遭到妒忌;大官位,遭到君主厌烦;多俸禄,遭到埋怨。”孙叔敖说:“越是高地位,就越谦虚;越是大官位,就越小心翼翼;越是多俸禄,就施与更多。以此来避免‘三怨’,应该可以吧?”
【原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①我矣,吾不受也。为②我死,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③。楚越之间有寝丘④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⑤,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注释】
①亟(qì)封:多次受赏。
②为:同“如”,如果。
③利地:土壤肥沃、水流好的位置。
④寝丘:地名。位于现在河南省内。
⑤楚人鬼:楚人相信神鬼。越人(jī):越人期盼福气。
【译文】
孙叔敖病危时,劝诫儿子:“楚王多次封我土地,我都拒绝了。要是我去世,楚王肯定会赠与你。你得谨记,条件优越的地方一定别要。寝丘位于楚越交界,条件很差,名字不好听,此处的楚人信奉鬼神,此处的越人以祈祷平安为习惯,能够长久占据的地方,仅有此地了。”孙叔敖去世后,楚王真的要将土地赠与孙叔敖之子,并且都是优越的良地。孙叔敖儿子坚定地拒绝,并请求受封寝丘。楚王应允,到现在,孙叔敖的子孙们还拥有此地。
【原文】
牛缺①者,上地②之大儒也,下之邯郸③,遇盗于耦沙④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吝⑤之色。盗追而问其故。曰:“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⑥。”盗曰:“嘻!贤矣夫!”既而相谓曰:“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⑦,必困我。不如杀之。”乃相与追而杀之。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皆受教⑧。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⑨,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⑩。盗怒曰:“吾活汝弘矣11,而追吾不已,迹12将箸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注释】
①牛缺:寓言中假托的人物。
②上地:地名。在今河北境内。
③邯郸:赵国国都。
④耦沙:河流。
⑤吝:小气。
⑥不以所养害其所养:别因为养身之物而伤害自身生命
。⑦使以我为:原为“使以我为事”。
⑧受教:受到训斥。
⑨关:指函谷关。
⑩卑辞:小声说辞。请物:要求将财物归还。
11弘:同“宏”。
12迹:痕迹,踪影。
【译文】
上地的牛缺富有学问,在一次前往邯郸时,走到耦沙碰到盗匪,衣裳车马皆被抢走,牛缺只好步行前往。当看到被抢后的牛缺,毫无可惜的表情,反而高高兴兴,强盗便赶上前,追问缘由。牛缺说:“富有学识的人不会因为那些养身之物伤害身心。”盗匪说:“嘿,他可蛮明白事理!”之后又彼此商议:“他这样贤明的人,去赵国君主那里,大有可能被派来对付我们,找机会将我们杀死,还是提早把他杀死吧。”盗匪联合上前,杀死牛缺。这件事被燕国人知道后,马上将族人召集,彼此劝告:“以后碰到盗匪,千万不要学牛缺。”族人都谨记劝告。没多长时间,牛缺的弟弟前往秦国,在关下处,碰到了盗匪。他想到哥哥的教训,就和盗匪打斗起来。很快,他体力不支,又连忙小声乞求,让对方把东西归还。盗匪生气地说:“我们没取你性命,已经对你不薄了,你还继续追赶,说不定我们的行迹会被暴露。既已当上盗匪,还讲什么道德仁义!”于是将燕人杀死,连同与他一起的四五个人。
【原文】
虞氏①者,梁②之富人也,家充③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④。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⑤楼上。侠客⑥相随而行。楼上⑦博者射,明琼⑧张中,反两搨⑨鱼而笑。飞鸢⑩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11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慬12于天下。请与若等戮力一志13,率徒属14必灭其家为等伦15。”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注释】
①虞氏:寓言里的人物。
②梁:国名,即魏国。因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又被称为梁国。
③家充:家中富有。充:丰富。
④訾:估计。
⑤击:技巧。博:赌博。
⑥侠客:武功卓越、惩奸除恶的人。⑦楼上:此处“上”当为“下”。
⑧明琼:赌博、游戏中的器具。
⑨搨(tà):拍打。
⑩鸢:老鹰。
11轻易:蔑视。
12慬:气概。
13戮力一志:众志成城,一起奋进。
14徒属:一伙人。
15等伦:同辈的人。
【译文】
梁国有个富有的人,叫虞氏,家中富足,钱财布匹、粮食、宝物数不胜数。攀登高楼,俯视道路,铺设酒席,游玩的人来来往往。楼上投骰下棋,楼下射箭比拼,赌博中彩的人大声叫喊,非常热闹,欢乐不已。当一伙侠客正在街上相伴而行的时候,楼上赌博的人刚好投中了骰子,于是翻起了两条鱼,一边拍打一边大笑不止。正好一只老鹰将嘴中叼的死老鼠掉下,落到侠客头上。侠客觉得受到欺辱,便在一起商议:“虞家过了太久的富日子,还经常蔑视别人。我们和他平静相处,现在他却拿死老鼠挑衅我们。要是不报这个仇,肯定会遭到天下人的笑话,无立足之处。我想让大家联合起来,将他全家消灭。”很多人也接受此番言论。到了定好的日期,大家在晚上联合起来,集中力量,进攻虞氏,不一会儿便将虞氏打败了。
【原文】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①,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②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之③。爰旌目三而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嘻!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欧之④,不出,喀喀然⑤,遂伏而死。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注释】
①爰旌目:人名。
②狐父:地名。在今安徽省境内。
③壶餐:拿水泡饭。之:令他人吃食物。,今作“哺”
④欧:同“呕”,吐出。
⑤喀喀然:无法吐出来的痛苦模样。
【译文】
东方有个人叫爰旌目,想去某地,在路上饿倒了。狐父有个叫丘的盗匪看到后,便拿壶里的水给他泡饭吃。爰旌目三口下肚后,睁开眼睛,问道:“你是做什么的?”盗匪说:“我叫丘,是狐父人。”爰旌目说:“你是盗匪?为何拿吃的给我?我是君子,不会吃盗匪的东西。”说完,便趴到地上,呕吐起来,最终死去。这个来自狐父的人是盗匪,但他的食物不是,因人为盗匪,连同食物都不敢下咽,这是因为名字和具体关系没有搞明白。
【原文】
柱厉叔事莒敖公①,自为不知己②,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③,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④。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⑤,故去。今死⑥,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⑦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⑧,此直道⑨而行者也。柱厉叔可谓怼⑩以忘其身者也。
【注释】
①柱厉叔:莒穆公的宰相。莒:国名。位于现在山东省内。敖公:莒国君主。
②自为:个人觉得。不知己:对自己不了解。
③菱芰:菱角。
④死之:为别人献出性命。
⑤自以为不知:“知”后原本有“己”字。⑥今死:此时为他而死。
⑦丑:蒙羞。
⑧弗死:不为他献出生命。
⑨直道:用德行回报德行,用怨恨回报怨恨。
⑩怼:恨意。
【译文】
柱厉叔在莒国任国相一职,对君主莒敖公进行侍奉,觉得敖公对自己不了解,便从朝廷离开,隐居海边。夏天以菱角为食,冬天以橡树栗为食,艰苦不已。之后,莒敖公陷入危难之中,柱厉叔与朋友告辞,拼死为他战斗。他友人说:“你之所以离开莒敖公,是因为你觉得他不是你的知己,此时又拼死保护他,如此一来,无论他是不是你的知己,还有什么差别呢?”柱厉叔说:“不是的,我离开是因为他对我不信任。此时,我为他拼死作战,正是证明他对我不了解!我能够为他付出生命,这样的话,后代对臣下不了解的君王们就会以此蒙羞了。”所有知己为自己献出生命,不是知己则不为他献出生命,这样才是正道人士。柱厉叔属于怨恨而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人。
【原文】
杨朱曰:“利出者实及①,怨往者害来。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②,是故贤者慎所出。”
【注释】
①及:此处为“反”字之形误。反,同“返”,回报,获得。
②请:同“情”,感情,实情。
【译文】
杨朱说:“为他人带去利益,随之而来的便是实惠;为他人带去恨意,随之而来的便是灾祸。依次出发,在外收获的反应,只有心中的感情。因为此,道德仁义之士的言行才会如此小心翼翼。”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①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②,所以反也。”杨子戚然③变容,不言者移时④,不笑者竟日⑤。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⑥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⑦。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⑧。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⑨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⑩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11,操舟鬻渡12,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13然而出。孟孙阳让14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15,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注释】
①竖:年少的仆人。
②所之:所到。
③戚然:难过的模样。④移时:一段日子之后。
⑤竟日:整天。
⑥损言笑:不喧哗,不嬉笑说话。⑦不获所命:期望的指示无法获得。
⑧心都子:杨朱学生。
⑨齐、鲁:国名。
⑩伯、仲、叔:古时弟兄长幼排行。
11泅:潜水。
12鬻渡:靠摆渡度日。
13嘿:同“默”。不说话的模样。
14让:责怪。
15归同反一:回归本质,回归同一想法。
【译文】
杨朱邻居的一只羊丢了,于是与一群人前去找寻,还把杨朱的年少下人喊去了。杨朱问:“嘿!只是丢了一只羊,用得着这么多人?”邻居说:“岔路繁多啊。”追羊人归来后,杨朱再次问:“找到了没有?”邻居说:“丢了!”杨朱问:“为何会弄丢呢?”邻居说:“岔路包含岔路,实在不晓得从何找起,便回来了。”杨朱听完,脸色一变,愁容满面,长时间不发一言,笑容多日也不见了。杨朱学生不懂,便请教道:“羊这种畜生,原本就低贱,况且也不是先生的羊,为何您一直不说话,不笑,愁容满面呢?”杨朱没回答,学生都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中,一个叫做孟孙阳的,跟心都子说了整件事情。几天后,心都子与孟孙阳共同向杨朱请教:“齐、鲁有三个弟兄游学,师从一个老师。学完后回到家里,父亲问:‘儒家仁义你们都学了什么?’大儿子回答:‘仁义告诉我要先珍惜身体,再考虑名声。’二儿子回答:‘仁义告诉我要舍身成仁,舍身取义,付出生命求得声誉。’三儿子回答:‘仁义告诉我,既要珍惜身体,又要获得名誉。’三人观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儒家所学。你说,他们谁对谁错呢?”杨朱说:“河边住着一个人,擅长游水,也敢游水,靠摆渡谋生,获得的盈利能够养活百余人。时间久了,拜他为师的人逐渐增多,一批接着一批,溺水的差不多占一半。最初是来学游水的,不是学溺水的,但最终却获得成功和死亡两种结果。你们说,谁对谁错呢?”心都子没说话,离开了。孟孙阳责怪道:“问先生的时候,为何要如此钻牛角尖呢?先生为什么又答的如此奇怪,我更加不明白,不知为何了。”心都子说:“岔路分布在大路上,羊便走丢了。学生用了多种方法学习,从而耗去生命。多种学说在根本上并不是各不相同,观点
也并不是不一样,但得出的结论天壤之别。只有回到同一方法上,回到相同根源上,才能不让生命耗损。你在先生的弟子中是出色的,对先生的思想也了如指掌,但却不理解先生所说的比喻,真是太可悲了!”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③之。杨布怒,将扑④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⑤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①素:白。
②淄:黑。
③吠:狗叫声。
④扑:击。
⑤向:之前。
【译文】
杨布是杨朱的弟弟,他穿着白衣服出门,正巧下雨,他便将白衣脱下,换成黑雨衣。他回来时,家狗没有认出,冲他不断大叫。杨布有点儿气愤,拿过棍子刚要打它。杨朱说:“别打它了,它没错。要是换作你,你肯定也是同样的。你想,出去时,你的狗是白色,回来却成了黑色,你不会觉得很怪异吗?”
【原文】
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①,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②;故君子必慎为善。”
【注释】
①期:期望。
②争:争吵,纷扰。及之:到头,来临。
【译文】
杨朱说:“人做好事并不为获得声誉,但声誉却会随之而来;声誉原本不想得到私利,但私利却会随之而来;私利和纷扰没有做出约定,但纷扰自己就会出现。所以,君子做好事前,一定得认真思考。”
【原文】
昔人言有①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②,不捷③,而言者死④。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⑤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⑥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⑦而恨。富子⑧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子⑨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善数⑩者,临死,以诀11喻其子。其子志其言12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注释】
①言有:原为“有言”。
②燕君:燕国君主。受之:接过,承认。
③不捷:无法做到。
④言者死:声称自己掌握长生之法的人去世。⑤幸臣:君王完全信任的臣子。
⑥齐子:人名。
⑦膺:胸。
⑧富子:人名。
⑨胡子:人名。⑩数:运数,命数。
11诀:技巧,诀窍。
12志其言:记得此话。
【译文】
从前,有个人声称自己掌握长生之法,燕国君主派人将他请来,将法术传授,事情却不顺畅,还没达到目的,那人便死了。燕王大发雷霆,要处死联络人。宠臣劝告:“没有比死还让人着急、担心的了,每个人最重视的,便是性命。他自己都无法摆脱死亡,如何保证君主摆脱死亡呢?”燕王听后,认为蛮有道理,便撤回命令,免除联络人的死刑。一位叫做齐子的人,也想掌握长生之法,听闻那人已死,便拍着胸口,大感遗憾。有位叫做富子的人,知道此事后,嘲笑道:“你想掌握长生之法,那人都死了,你还遗憾什么?对自己的目的一点儿都不清楚。”胡子继续说:“富子的话不对,有些人懂得道术却不会实践。有的人可以实践却不懂得道术,这两类人都是存在的。卫国有位对术数颇有造诣的人,死前告诉儿子口诀。儿子将口诀记牢,然而无法实行。他人问起时,他告诉别人口诀,别人动手实行,最终取得和他父亲相仿的造诣。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死者为何就不能懂得长生之术呢?”
【原文】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赵简子①,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②,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③,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④矣。”简子曰:“然。”
【注释】
①正月之旦:初一。赵简子:赵鞅。
②放生:将动物放回原本的环境中,表示博爱与仁慈。
③生之:让它活。
④恩过:恩惠与错误。补:弥补。
【译文】
正月初一时,邯郸人民献给赵简子斑鸠。简子高兴不已,人人都获得赏赐。有客人问他为何,简子说:“在正月初一放生,是一种爱护生命的表现。”客人说:“大家知晓小生命被您放生后,会争先恐后地抓捕,会死更多的斑鸠。要是您想让它们活下来,反而不如禁止人们再向你进献,别再让他们继续抓捕。抓回来再放生是不对的。这样带给鸟儿的恩情无法弥补您的过错。”简子说:“的确如此。”
【原文】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②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③。”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④,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⑥,迭相食⑦;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⑧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注释】
①祖:古时祭拜先祖或是出门祭拜路神。
②中坐:在座人当中。
③用:当做食物。
④预:参加,加入。于次:不在主宾位子。
⑤类:种类。类无贵贱:种类间无高低贵贱,彼此平等。⑥制:限制,制约。
⑦迭相食:彼此吃下去。
⑧蚋:小的昆虫。噆:咬。
【译文】
齐国的田氏在庭院中为祭拜祖先举行盛宴,就餐的客人达上千人。座中有人献上鱼和野雁做礼物,田氏看着看着,心生感慨,说道:“老天对我们可真好啊!繁衍出瓜果蔬菜,哺育出虫鸟鱼兽让我们食用。”在座的人听完,就如山中回声般应和,无一不同。鲍家十二岁的孩子也在宴会中,次宾席中的他起身说道:“我看法不同。世间万物与人一起生存,类别一致,无高低贵贱之分,仅仅因为体力、智力的差别彼此进行制约,强大者吃掉弱小者,接连不断地吃下去,可是这并不是指被吃的生来就是为吃它的物种而活。人拿吃的东西,难不成这些是老天特别创造给人类的吗?就像蚊子吸食人血,虎狼食人肉,这些一定不是老天特意为蚊子、虎狼而将人类创造出来的吧!”
【原文】
齐有贫者,常乞①于城市。城市患其亟②也,众莫之与③。遂适田氏之厩④,从马医作役而假食⑤。郭中人戏之曰:“从马医而食,不以⑥辱乎?”乞儿曰:“天下之辱莫过于乞。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注释】
①乞:讨要,要饭。
②亟:多次。
③之与:大家不继续打发。④厩:马厩。
⑤假食:寄食,混食。
⑥以:表程度。
【译文】
齐国有个穷人常常在城中乞讨。日子久了,城里的人非常厌恶他不断乞讨,大家谁也不愿意给他了。他来到齐国贵族田氏的马厩,跟随马医劳作,换取食物。城里的人嘲笑说:“你跟随马医,出卖体力吃饭,多么羞耻啊?”那个人说道:“世间再也没有比讨饭更羞耻的事情了。我讨饭都没觉得羞耻,难道跟随马医就觉得羞耻了吗?”
【原文】
宋人有游于道①、得人遗契②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③。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
【注释】
①游于道:路上转悠。
②遗契:他人丢掉的没用契约。
③齿:为辨别真伪,两方契约都标有记号,各有一半印章,豁呈锯齿状。
【译文】
宋国有个穷人,某天在路上瞎转悠时,捡到一张他人丢掉的没用契约。回家后,仔细藏起,还偷偷数着齿痕,告诉邻居:“我马上就要发财了!”
【原文】
人有枯梧树者①,其邻父②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邻人父因请以为薪③。其人乃不悦,曰:“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注释】
①枯梧桐:死去的梧桐树。
②邻父:邻居老者。
③薪:木柴。
【译文】
有一户人家,院中的梧桐树缺水死掉了。邻居老者说,这样的梧桐树放在院中不吉利,这家人便急忙将这棵树砍倒。邻居老者觉得在那里放着无用,让主人把木柴送给他烧火。这人听后有些生气,说:“邻居老者之所以让我砍倒树木,是因为他想用木柴。作为邻居,却这么险恶,难不成要继续忍下去吗?”
【原文】
人有亡①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②其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
【注释】
① (fū):同“斧”。
②抇(hú):意思与“掘”相同。
【译文】
有一个人将斧子丢失了,他怀疑是邻居儿子偷的。观察邻居儿子走路,与小偷相仿;看他的表情,与小偷相仿;听他说话,和小偷相仿;所有态度以及动作,都像是偷走他斧子的人。没过多长时间,他在山中挖土时,又将斧子找到了。过了一天后,等他再次看到邻居儿子,再也不觉得他的动作与态度像小偷了。
【原文】
白公胜虑乱①,罢朝而立,倒杖策②,上贯颐③,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意之所属着④,其行足踬株埳⑤,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注释】
①虑乱:策划叛乱。
②杖策:有铁刺的木杖,用作赶马。
③(zhuì)上贯颐:朝上的铁针将下巴刺穿。
④属(zhǔ)着:集中精神。属,集中。着,依附。
⑤踬(zhì):绊倒。株:地面上的树桩。埳:同“坎”,坑,凹地。
【译文】
楚大夫白公胜专注于谋划作乱,上朝完毕后依旧不动,手里倒拿着马鞭,鞭杆顶端的尖刺向上穿透了他的下巴,鲜血直流,他都没发觉。郑国百姓听后,说:“连下巴都忘了,还会记得什么呢?”如果人的精神高度集中于他所专注的事,走路被树桩绊倒,走进凹坑,撞上树枝,自己都毫无察觉。
【原文】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②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注释】
①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齐整。
②攫(jué):拿取,夺得。
【译文】
以前,有个齐国人,想得到金子,一大早就穿得整整齐齐,走到街市,来到金店中,拿起金子立马逃跑。官吏将他抓住,责备说:“那里有那么多人,你为何还要拿走?”他答:“当时我眼中只有金子,没看到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