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篇

    【原文】

    周穆王①时,西极之国有化人②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③。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④。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⑤以居之,引三牲⑥以进之,选女乐以娱之。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⑦之色,无遗巧焉。五府为虚,而台始成。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号曰中天之台。简郑卫之处子娥媌靡曼⑧者,施芳泽,正娥眉,设笄珥⑨,衣阿锡⑩,曳11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芷若12以满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13以乐之。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已而临之。

    居亡几何,谒王同游。王执化人之祛14,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化人移之,王若殒虚焉。

    既寤,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15。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更问化人。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王闲恒有,疑暂亡。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

    王大悦。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16,右骖赤骥而左白17,主车则造父为御,泰丙18为右;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驰驱千里,至于巨蒐氏之国19。巨蒐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湩20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21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西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於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身之乐,犹百年乃徂,世以为登假焉。

    【注释】

    ①周穆王:姓姬名满,西周第五代君主。

    ②西极:西边最远处,极西端。化人:精通幻术的人。

    ③硋:同“碍”,阻碍,阻止。

    ④虑:人的内心情感。

    ⑤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

    ⑥三牲:古时祭祀用的供品,为大三牲(猪、牛、羊)和小三牲(鸡、鸭、鱼)。

    ⑦赭:红褐色矿物。垩(è):一种可用来涂饰的白色土。

    ⑧娥媌:面貌姣好。靡曼:身材柔弱。

    ⑨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珥:珠玉耳饰。

    ⑩阿锡:一种细布,产自于齐国的阿县。

    11曳:拉,拽。齐纨:产自于齐国的细绢。

    12芷若:一种香草的名字,意为白芷和杜若。

    13《承云》《六莹》:古代的乐曲名。《九韶》《晨露》。

    14祛:衣服袖口。

    15昲:干。

    16服:古代四马驾一车,最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骅骝:马名。绿耳:马名。

    17骖:一车四马中外侧的两匹马称为骖。白:马名。,古“羲”字。

    18泰丙:人名,擅长驾车,和造父一样天下闻名。

    19巨蒐之国:西戎国名。

    20湩(dòng):乳汁。

    21诒:留下来,传承。

    【译文】

    周穆王当政时,从遥远的西域来了一个擅长幻化之术的人。此人进入到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没有被伤到分毫,坚硬的金属、石头,他从中穿越也没有丝毫障碍,他还能够变化高山河流的走向,将城区挪走,他还可以在空中行走,穿墙而过。他所会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富于变化,让人眼花缭乱。他不仅能将现实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形状进行变化,还可以让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情感发生改变。周穆王对他非常崇拜,把他像神仙一样供奉、膜拜。赐予他最华丽的宫殿居住,让他每天吃最美味的食物,还让最美丽的女人陪他开心。可是幻化人好像对周穆王的款待还是颇有微辞,认为穆王所赐予的宫殿太过于矮小,而且陈设非常简单,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御膳房提供的伙食恶臭难闻,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送给他的女人们身上也有一股腥臭味,根本不是人可以享用的。听到这些以后,穆王为了让幻化人心情愉悦,于是开始大兴土木,对他所住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改造,颜色采用红白色搭配,可谓别具匠心。直到国库的钱被全部用光,幻化人新住的地方才算完工。它高达千尺,位于终南山上面,命名为中天台。周穆王送给他郑国和卫国最美丽的女人,她们个个涂指抹粉,弯弯柳叶眉,穿着用珍贵的绸缎所制成的衣服,身上戴着最绚丽的珠宝,耳朵上坠着最高级的耳环,红白相间,煞是好看。除此以外,她们身上还混合着各种花香,有白芷和杜若等。他们踩着黄帝、尧、商汤时代着名曲目《承云》《六莹》《九韶》《晨露》等的节奏翩翩起舞。为了博得幻化人的欢心,周穆王还经常提供给她们最好看的衣服,给她们吃最精美的食物。可是即便是这样,幻化人依然满心不悦,给人感觉他住在这里多委屈似的。

    几天以后,幻化人携周穆王一起出去游览。周穆王紧紧拉着幻化人衣服的袖口,和他一起扶摇直上,一直到了天上才停了下来。周穆王从高处向远处望,看到幻化人所住的宫殿全部是用金银珠宝堆砌而成的,外面还镶嵌有珍珠和玉石,位于云彩和雨露的上面,飘浮在空中,不知道是什么在支撑着它。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团彩云一样。周穆王耳、鼻、眼、嘴统统派上用场,几乎都是人间所没有感受过的。周穆王大呼奇妙,觉得自己是不是到了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周穆王从天上向下看去,看到好多宫殿都是用石头和木材建造而成的。周穆王艳羡不已,想着自己就算一直住在这里几十年也不会想念自己的国家。幻化人又邀请周穆王到别的地方游览,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悬在半空中,抬头看不见日月星辰,低头看不见湖泊海洋。光影投射到的地方,让人感觉头晕目眩。身边响起的声音,让人双耳就快要失聪了。周穆王眼睛和耳朵好像都失去作用了,什么都感觉不到,只感觉浑身瑟瑟发

    抖,骨头和关节都直打寒颤。灵魂就好像出窍了一样,不知往何处安放。周穆王实在受不了了,请求幻化人带自己回去。幻化人欣然同意,并挪动他的身躯,周穆王只觉得自己像陨石一样从空中掉落下来,又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宫殿。

    周穆王恢复意识以后,观察自己所处的位置,还是以前所呆过的地方。服侍自己的人还是以前那些人。再看向前面的桌面,依然摆的是原来没有喝完的酒,饭菜都还是热着。周穆王奇怪地问大家:“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大家面带疑惑地说:“大王一直都在这里啊,只是刚刚小睡了一会儿而已。”自此以后,周穆王的神志开始模糊,直到三个月以后才恢复正常。这时他找到幻化人,问他怎么回事。幻化人回答他说:“我带您一起游览,其实只是你的精神跟随着我一起去了而已,您的形体一直在这里,是不曾离开过的。而且,您在天上所见的宫殿,和您的宫殿是一样的。您所观赏到的奇妙景观,也是您自己的御花园而已。这些本来就是您本身所拥有的东西,只是您一时健忘而已。世间的事物变化起来是非常复杂的,这么短的时间,我怎么可能将它们全部演示一遍呢?”

    周穆王听到幻化人这样说,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开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与妃嫔寻欢作乐,而是纵横四海,好不快乐。他坐在由八匹马拉着的马车上,马车右边是红色的马,左边是绿色的马。右边的马名叫赤骥,左边的马叫白羲。周穆王坐在马车上,车夫是擅长赶车的造父,泰丙一旁做协助。后面随从的车辆也非常豪华,右边中间两匹马叫渠黄,左边中间两匹马叫逾轮。左边最边上的马叫盗骊,右边的马叫山子。柏夭坐在后面的车上,赶车人是参百,协助人是奔戎。他们一起走了上千里路,一行人来到巨蒐国。巨蒐国的人非常热情好客,他们拿出白天鹅的血液给周穆王喝,拿出牛羊的奶汁给周穆王洗脚。不管是主车的人,还是副车的人都享受到了这种至高无上的待遇。他们吃完喝完以后,又继续赶路了。他们晚上来到了昆仑山,就借宿在昆仑山的山坳里,也就是赤水河的北边。第二天他们登上昆仑山山顶,游览黄帝所住的宫殿,他们兴奋之余,还在这里堆起土石,向后人昭示他们曾经到此来过。之后他们又来到西王母处游览,众人一起在瑶池上开怀畅饮。西王母还为周穆王吟诗作对,哼唱欢快的歌谣,周穆王情不自禁也跟着一起哼,曲调哀怨。又一同观赏了夕阳西下的壮景,这一天他们总共走了一万多里路。周穆王长叹一声,说:“我虽然道德品质不算高尚,可是每天极尽享乐之事,后人将历数我的罪过啊!”周穆王过的这种日子快赶上神仙了呢!一生中可以游玩的地方都被他玩尽了。周穆王一直活了一百多岁才死了,不知道的人们还以为他得道成仙了呢!

    【原文】

    老成子①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②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③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箸其术,故世莫传焉。子列子曰:“善为化者,其道密庸④,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注释】

    ①老成子:传说中的寓言中的主角。

    ②徂(cú):去,到。

    ③憣:通“翻”。校:通“交”。

    ④密庸:暗中显功效。庸:通“用”。

    【译文】

    老成子拜尹文先生为师学习幻化之术,学了三年,尹文先生并没有向他传授任何秘诀。老成子很迷惑,于是他问尹文先生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并提出不想学习了,要回家。尹文先生听说过后,示意老成子让身边的人下去,等到只有他们两个人时,他说:“老聃在逝去前曾经跟我说过,只要有生机的物体就有气息,有气息的物体就会有生命,但是这些东西却都是虚空的。天地万物周而复始地变化,阴阳两极的变化就是一个生死循环。万事万物的气数随着外形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幻化的过程。世间万物的变化过程,这其中的奥妙,影响之深远,是难以说清楚,述说完全的。通过形状的变化来展示你幻化的功力,这种外在的功力展示很容易弥散。幻化之术与生命本身并没有本质区别,学习幻化之术才是事情的开端。我和你本身都已经处于幻化的精妙之中,为什么还要潜心学习幻化呢?”老成子听罢先生一席话后,径直回了家,并将自己关在屋里认真思考了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他掌握了事物的存亡规律,可以自如改变一年四季的运转规律。让冬天打雷,夏天结冰。只会飞的生物,他可以让它跑起来。只会跑的生物,他可以让它自由飞翔。老成子掌握这门技术以后,一生不向外人传授他的幻术,所以他的幻术也没有被外人所知晓。列子说:“擅长幻化的人,他的道术是在暗中发挥作用,他的功力高深而且与众不同。五帝的美德、三王的功业并不一定完全建立在智慧和勇敢的基础上,也可能是建立在幻化的基础上。谁能深层次的探究出其中地根本原因呢?”

    【原文】

    觉有八征①,梦有六候②。奚谓八征?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接也。奚谓六候?一曰正梦,二曰蘁③梦,三曰思梦,四曰寤梦,五曰喜梦,六曰惧梦。此六者,神所交也。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爇④;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是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将阴梦火,将疾梦食。梦饮酒者忧,梦歌舞者哭。子列子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⑤,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注释】

    ①觉:睡觉刚醒的时候。征,预兆。

    ②候:症状。

    ③蘁:通

    “恶”。

    ④燔爇(fán ruò):靠近火源的地方,感到炙热、炎热。

    ⑤真人:羽化成仙的人。

    【译文】

    人睡觉时往往有八种表现,做梦有六种症状。八种表现分别是:一是做旧事,二是做新事,三是有所得,四是有所失,五是悲哀,六是喜悦,七是新生,八是死亡。这八种表现都是外物同自己的形体紧密相联所产生的后果。睡觉时做梦有六种表现,分别是:一是因为日常生活而做梦,二是惊吓过度而做梦,三是思念成疾而做梦,四是因言语而致梦,五是因为愉悦而做梦,六是因为害怕而做梦。这六种表现是外物同自己的精神直接联系的结果。不理解人的情感变化如何发生,一旦事情发生,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弄不清楚了。如果理解人的情感变化的产生过程,一旦事情发生,它的前因后果就清楚了,这样你也会面露惊诧了。不同的个体体质,就算是同一个人的体质,在不同的时间段,它可能也表现不同。可能虚弱,也可能强劲。而且他的变化与天地间都息息相关,和大自然里应外和。这就是为什么阴盛阳衰的人,如果梦到身陷大水中会惊恐万分。而阳盛阴衰的人,如果梦到大火会退避三舍。阴阳均衡的人,有可能会梦到打架斗殴。如果你吃得过多,会梦到送别人东西。如果饥饿,会梦到强夺别人的东西。因为身体虚弱而愁容满面的,会做飞翔的梦。因为疾病浸入身体而忧愁的,会做溺水的梦。如果枕着衣带睡觉会梦到蛇,睡觉时被飞鸟衔着头发会梦见飞翔。天气一天天转冷会在梦境里梦到火,人快要生病时会梦见吃。喝酒的人梦中会眉头紧锁,跳舞唱歌的人梦中会啜泣不停。列子说:“人的精神与外界事物发生接触就会做梦,身体与外界事物发生接触而产生幻觉。所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一个人白天有什么想法,晚上就会做什么样的梦。精神非常专注的人,要做到形神合一,那么就不会再做梦了。所以,清醒的人你无需多说什么话,他们是不会梦境连篇的。这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作用的一种客观性,主观上是少不了的。古代羽化成仙的人,睡着醒来时往往连自己都能忘记,睡觉时不会梦境连绵,难道这是谣言吗?”

    【原文】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①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跨河南北,越岱东西,万有余里。其阴阳之审度,故一寒一暑;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其民有智有愚。万物滋殖,才艺多方。有君臣相临,礼法相持。其所云为,不可称计。一觉一寐,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

    东极之北隅有国曰阜落②之国。其土气常燠③,日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食,性刚悍,强弱相藉,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休息,常觉而不眠。

    【注释】

    ①古莽:古代国名。

    ②阜落:国名,发音类似于“部落”。

    ③燠(yù):暖和。当为“寒”之误。

    【译文】

    在很远的西南方向有一个国家,外人不知道它的疆土面积有多大,也不知道它毗邻哪个国家,据说叫古莽国。这个国家阴阳并不相传承,没有春夏秋冬之分,冷、热都反应不明显。又加上太阳和月亮的光芒都投射不到这来,所以这里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这里的老百姓不吃饭,不穿衣。整天以睡觉为主,平均五十天醒一次。将梦境当成真实,将现实生活中的东西看成是虚幻的。在四海之中,有个叫中央大国的国家,它横跨黄河南北,纵贯泰山东西,面积有一万多里。这里阴阳二气相汇聚,呈现不同的节气,而且冷热表现明显,白天、黑夜也轮番交替。老百姓有智慧的,也有愚钝的。万事万物不断繁殖生长,人们大都能歌善舞,才艺众多,也有很多提高生产力的办法。社会组织完整,上有君王和大臣来维持秩序,中间有礼义、道德来维护人们之间关系。他们白天出来工作,晚上回去睡觉,醒着时所做的事情作为真实的存在,将梦中的行为看成是虚空。

    在最远的东北方向有个叫阜落国的国家。这里的气候常年寒冷,太阳和月亮的光芒只能投射到很小的面积。这里不生长农作物,老百姓普遍以草根果实为生。他们不知道将食物进行加工后来食用,比如火烧或煮。他们的性情暴戾,身强体壮,这里的习俗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这里强调力气大的人最优秀,不讲究什么仁义道德。他们平时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奔跑,休息和睡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偶尔发生的事情。

    【原文】

    周①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②晨昏而弗息。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③。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④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⑤宫观,恣⑥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复役。人有慰喻其懃⑦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尹氏心营世事,虑钟家业⑧,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寤。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⑨呻呼,彻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访其友。友曰:“若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

    【注释】

    ①周:周国。

    ②趣役者:在尹氏家做工的人,役夫。侵:靠近。

    ③弥勤:更加劳累,辛苦。

    ④昔昔:天天晚上。

    ⑤燕:通“宴”。

    ⑥恣:放任,无拘无束。

    ⑦懃:通“勤”,勤勤恳恳。

    ⑧虑钟:每天都要考虑如何管理家业。钟:聚。

    ⑨啽呓:梦境中说话的声音。

    【译文】

    周国有个姓尹的人,他每天都在考虑如何才能打理好家业,连带为他做工的人也一天忙到晚,不能休息。这中间有一个老头每天都非常辛苦,可是主人却丝毫不放过他,每天还让他干更多的活。所以他经常累得一边干活一边叹气,到了晚上累得没有力气,一躺到床上就睡着了。由于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在晚上梦见自己当上了一国之君,位居万人之上,每天处理一国的大事。没事时经常游览宫殿的各处风景,吃的是美味佳肴。每天尽情放纵自己,享乐无限。等到他做梦醒来后又继续做苦工。有人感叹他过的穷苦生活,可是这位老人却说:“人在世短短百年,白天和黑夜各为一半。白天我做苦工,每天累得筋疲力尽。到了

    晚上我在梦里当上了国君,那种感觉痛快无比。我又有什么可以怨怼的呢?”尹氏将所有的心思都花在打理家业上面,一天到晚疲惫不堪,身体和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摧残。晚上也梦见给别人做苦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而且还要被别人骂,有时还要被别人打。所有给别人做苦工的滋味,他都体验过,经常还梦话不断,痛苦呻吟,直到天亮才停止。尹氏非常忧愁,于是专门去咨询他的朋友。朋友听了他的倾诉后对他说:“你之所以享有荣耀是因为你的地位,而且你的财富也比一般人多得多,你在很多方面都已经超过了所有人,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呢?至于你所说的在梦中给别人做苦工,那是快乐和痛苦在周而复始地循环,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谁都改变不了。如果你想在睡着时和醒着时都能享受人间欢乐,那怎么可能呢?”尹氏听完朋友的话,豁然开朗,心里打定了主意。回去以后,他马上减轻了役夫们的劳动强度,也不再像以前一样,每天忧心忡忡于家业。他晚上做梦的恶习也逐渐消失了。

    【原文】

    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①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②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讵③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④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⑤士师之言可也。”

    【注释】

    ①御:迎面,当面。

    ②藏诸隍:藏在隍中。隍:干沟,没有水。

    ③讵:同“岂”。

    ④不厌:不甘心,不满足。

    ⑤恂:相信。

    【译文】

    有个郑国人一天到山上打柴,迎面看到一只惊吓过度的鹿向他跑过来。他一棒将它打死了。怕被别人发现,惊慌之余,将它埋在了一个没有水的沟里,上面还盖上柴草。他高兴极了,可是不一会儿,他却忘记把鹿藏在哪儿了,就以为刚才是做了个梦而已。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嘴里不停地念叨,不巧被和他擦身而过的人听到了。那人根据他说的地址,很容易就找到了被他埋的那只鹿,并将它带回了家。回到家,他对自己的妻子说:“刚刚我在路上遇到一个打柴的人,他梦见自己得到了一只鹿,可是却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而现在我却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这只鹿,由此可见这个打柴的人所做的梦是真实的。”他的妻子听完后说:“你梦见打柴的人得到了一只鹿,那么这个打柴的人是真实的吗?而现在却是你得到了鹿,由此可见你的梦才是真实的。”丈夫大大咧咧地说:“嗨,既然已经得到了鹿,又何必管谁的梦是真实的呢?”而那个打柴的人回家以后,发现鹿没有了,心里总是不舒服。这天晚上,他又做了一个梦,梦里出现了他埋鹿的地方,而且还有意外得到鹿的那个人和他所住的地方。第二天一早,他就按照梦里所出现的场景去找那个人。真如梦里出现的那样,他找到了。二人争论不休,都觉得鹿该归自己所有。于是二人决定到官府请法官裁决。法官听完他们的陈述后说:“如果当时你确实得到了鹿,那么你的梦就不是真实的。但如果你是梦中得到了鹿,那么你现实生活中得到鹿的事实就是假的。那么无论是前面的假设还是后面的如果都是不正确的。这个人确实拿走了你埋的鹿,而你却和他争着抢着要拿回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境中认出了人和鹿。那么就证明谁也没有得到鹿。这样吧,这头鹿你们就各取一半带回家吧。”这件事被郑国的国君知道以后,郑国的国君说:“真是可笑!法官尚处在梦境中,怎么公平地给别人裁决鹿的归属呢?”于是他去征求国相的意见,国相说:“不管是不是在梦中,这个我也无法分辨清楚。世界上能清晰划出梦和现实界限的,恐怕只有黄帝和孔丘二人吧。而现在他们已经过世许久,那么还有谁能真正分清呢?依我看,就暂时相信法官的裁决吧!”

    【原文】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①,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②。阖室毒之③。谒④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⑤。

    鲁有儒生自媒⑥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⑦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

    华子既悟⑧,乃大怒,黜⑨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⑩。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注释】

    ①宋:宋国。阳里:古时宋国的地名。华子:人名。病忘:得了健忘的病。病,得病。

    ②今不识先,后不识今:“今不识光”即“不识今先”,此句属错位,后面的“后不识今”即“不识后今”。两句连一起,意思为分不清先后、分不清古今。

    ③阖室:全家。毒之:以华子的病为毒。意思是华子的病使全家人深受毒害。

    ④谒:请。

    ⑤弗已:治不好。

    ⑥自媒:意通“自荐”。

    ⑦卦兆:卜卦征兆。

    ⑧悟:醒悟过来,清醒的意思。⑨黜:罢黜,此处为休妻。

    ⑩以:缘由,原因。

    【译文】

    在宋国的阳里有个人叫华子,中年时得了严重的健忘症。早上拿的东西晚上就忘记了,晚上给他的东西他第二天一早就忘记了;走在路上会忘记要去哪里,在室内站着就会忘记坐下;分不清事情发生的前后,忘记了古今的历史。全家人都因为他的病而深受折磨。请算命先生为他卜卦,占卜的结果却没有用;请

    有神通的巫医来驱邪祈福,却没有作用;请有名的医生来给他诊治,也治不好他的病。鲁国的一个先生自我推荐说有办法能治好华子的病,于是华子的妻子和儿子拿出家里一半的财产祈求这位先生的药方。先生说道:“这种病不是通过卜卦可以占卜好的,不是依靠祭拜祈祷可以求得安康的,也不是寻常药物可以治疗的。我会试着从心理方面控制他,改变他的思绪,从而改变他的行为,治好他的病。”于是先生故意不给他穿衣,让他因感觉冷而自己寻衣服;故意不给他饭吃,让他因感觉饿而自己去找食物;故意带他到黑暗不见五指的房屋,让他自觉去寻找光亮。如此实验完毕,先生很高兴地告诉华子的儿子说:“华子的病是可以治好的。但是我的医治方法是个秘密,只传给自己的子孙而不能告诉其他人。你去将这个房间的四周都隔绝起来,我与你父亲单独在这个房间待上七日即可。”华子的儿子便按照先生所说的去做。没有人知道先生到底使用的什么治疗方法,华子的病竟然在这几天过后真的完全治好了。

    华子神智清醒之后,非常生气,休掉妻子,责罚儿子,拿起矛追着先生打,于是宋人将华子抓住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华子答道:“我以前得健忘症的时候,整日脑袋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甚至感觉不到天地的存在,更别说什么烦恼了。可是现在呢?我突然恢复了这数十年的记忆,过往的生死存亡、利益得失、喜怒哀乐、喜好厌恶,统统都来烦扰着我,让我不得安宁,心绪烦躁。我怕将来的日子里还会生出生死存亡、利益得失、喜怒哀乐、喜好厌恶的事情来扰乱折磨我的心,我以前得的健忘症,现在还能再得吗?”子贡听说了这件事情后感觉这人非常奇怪,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父孔子。孔子说:“以你现在的阅历是理解不了华子的心情的。”然后回头让学生颜回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原文】

    秦人逄①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②。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③,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④。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⑤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⑥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⑦汝之粮,不若遄⑧归也。”

    【注释】

    ①逄:姓氏的一种。

    ②迷罔之疾:一种神经失常、神志不清的病症。

    ③飨:宴请人来享用。这里用来指邀请客人。朽:通“臭”。④证:通“症”。

    ⑤倾:歪倒,倾斜。

    ⑥邮:通“尤”,特别,尤其。

    ⑦荣:扔掉。

    ⑧遄:快,迅速。形容时间非常紧迫。

    【译文】

    秦国人逄氏有个儿子,小时候聪慧异常,可是长大后却与常人有异。别人听唱歌都非常高兴,只有他泪流满面。大家都认为是白色的物体,他却固执地说是黑色的。人们吃香喷喷的食物,他却觉得腥臭。大家喝着甘甜的水,他却觉得是苦涩的。大家认为他做了错事,他却偏执地认为自己做得是对的。只要他思想所及的地方,无论是天上还是地下,是周边还是遥远的地方,是五行,还是一年四季寒暑交替,在他看来没有一样不是顺序颠倒的。看到这种情况,他父亲的一个姓杨的朋友跟他说:“听说鲁国人才艺双全,其中肯定不乏医术高超的医生,兴许他们能帮你治好你儿子的病,你为何不去拜访一下呢?”

    他的父亲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决定到鲁国去寻访名医。中途经过陈国,碰到了老子李耳。二人聊天中,他和盘托出了儿子的病情。李耳听后说:“你有什么好哀叹的呢?你的儿子,他只是思想跟别人不一样,你怎么可以说你的儿子精神错乱呢?依我看,今时今日,天底下的人往往是非观念模糊,利欲熏心,已经不知道哪是对的,哪是错的了。他一个人神志不清,不代表一家人都是这样。就算一家人都是这样,也不足以会传染到一个乡里的人都这样。就算全乡的人都神志不清,也不可能影响到一个国家。就算全国的人都精神错乱,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天下的大局。如果全天下人都神经失常了,那么谁来指引一条光明大道呢?如果全天下的思想都和你的儿子一样,那么现在精神错乱的人难道不是你吗?痛苦和欢乐,颜色声音,味道,是非观念,这些就没有人能分得清楚了。现在我说的这些话难免就不是神经失常之语。鲁国那些君子,很可能就是精神错乱中最失常的人,他们又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神经失常症状呢?我劝告你还是赶紧带上你的干粮,趁早回家去吧!”

    【原文】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①变容。指社②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③然而泣。指垅④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⑤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注释】

    ①愀(qiǎo)然:悲伤严肃的样子。

    ②社:土地庙。

    ③涓:细流。

    ④垅:同“垄”,隆起的土堆,这里是坟墓的意思。

    ⑤绐:糊弄,欺骗。

    【译文】

    从前有个燕国人,生在燕国,成长在楚国,老了之后想返回自己的故乡去生活。路过晋国的时候,一起行走的同伴知道他从没见过燕国的样子,于是便骗他,指着晋国的一个城邑开玩笑道:“看,这个城邑就是燕国的,我们到燕国了。”燕国人一听脸色立刻变了,一副悲伤严肃的样子。同伴又指着城里的一座寺庙说道:“这座寺庙就是你们乡里的。”燕国人脸上的悲伤更甚,不禁深深地叹气。过会儿同伴又指着一间茅屋说道:“这就是你的先人住过的地方。”燕国人的眼泪顺着脸颊流了出来。同伴又指着一个土堆说道:“这就是你的先人的坟冢。”燕国人不禁大声哭了出来。他的同伴看到燕国人嚎啕大哭的样子不禁笑道:“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燕国还没到呢。”燕国人大感羞愧,心中不是滋味。到了燕国之后,真正见到了燕国的城邑和寺庙,真正见到了先人的茅屋和坟冢,燕国人却没有先前那么悲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