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篇
【原文】
黄帝即位十有①五年,喜天下戴②己,养正命③,娱耳目,供鼻口,燋然肌色皯黣④,昏然五情爽惑⑤。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⑥聪明,进⑦智力,营⑧百姓,燋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叹曰:“朕之过淫⑨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于是放万机⑩,舍宫寝,去直侍11,彻12钟悬,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13之馆,斋心14服形,三月不亲政事。
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15。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16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17,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18;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19无伤痛,指擿无痟20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21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22其心,山谷不踬23其步,神行而已。
黄帝既寤24,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25,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注释】
①有:同“又”。
②戴:拥护,尊奉,爱戴。
③正命:正命与“非命”相对,泛指寿终而死。文中指性命。
④燋然:形容面色憔悴的样子。燋,通“憔”。皯黣(gǎn měi):面色呈焦黑色。
⑤爽惑:错乱,迷乱失常。
⑥竭:竭尽。
⑦进:通“尽”。
⑧营:管理。
⑨朕:古人自称之词。从秦始皇起,“朕”为皇帝的自称。淫:过甚,过多。
⑩万机:文中指政务。
11直侍:帝王的贴身侍从。
12彻:去除。
13间:通“闲”。间居,即独居。大庭:即外廷。
14斋心:文中指洗心反省。
15华胥氏:传说中伏羲和女娲的生身母亲。华胥氏之国常被后人用来作为梦境的代称。
16斯:这里表示距离之意。齐:通“跻”,中央,中间。
17帅长:文中指统治者。
18夭殇:指未长大成人而死亡。
19斫:用刀斧砍。挞:用鞭棍等打人。20擿(tī):搔爬。痟(xiāo):痛。
21硋(ài):同“碍”,阻碍。
22滑(ɡǔ):通“汩”,扰乱,搅乱。
23踬(zhì):被东西绊倒。
24寤:文中指梦醒。
25登假(xiá):对帝王死去的讳称。假,通“遐”。
【译文】
黄帝在位第十五年时,得到了天下百姓的爱戴,他十分高兴,于是开始关注身体的保养,他大兴歌舞以满足耳目之欲,专注美食以满足口鼻之欲,结果却弄得自己面色憔悴,头脑昏乱,情志恍惚。又过了十五年,黄帝因为忧心国家的管理,所以竭尽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治理天下,结果又将自己弄得面色焦黄,头脑昏乱,情志恍惚。黄帝长叹道:“我犯的错误真是太严重啦!调养身体,结果将身体祸害成这样,治理国家,结果又将国家祸害成这样。”于是,黄帝放下所有的政务,搬离华丽的寝宫,遣开贴身的侍从,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削减美味的膳食,搬去简陋的外廷独居,他洗心反省,降服肉体的欲望,三个月不过问政务。
某日,黄帝于白日睡觉时,梦到自己到了传说中的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位于弇州之西、台州以北,与中原地区不知隔了几千万里路,绝不是坐车船或步行能到达的,所以黄帝不过是神游于此罢了。华胥氏之国没有统治者,一切顺应自然,那里的百姓没有嗜好欲望,一切顺其自然。百姓们不知为生存而喜悦,也不知厌恶死亡,因此那里没有未成年就死去的人;百姓不懂偏爱自身,不懂疏远外物,因此没有爱憎情感;百姓不知叛逆与反对,也不知顺从与赞成,所以那里不存在利害冲突;华胥氏之国的百姓不懂偏爱,也不知畏惧。在华胥氏之国,人们在水里淹不死,在火中也烧不死,被刀砍鞭打不感觉伤痛,被手指搔挠也不感觉痒痛,在空中行走如履平地,于虚空安睡如同卧于床榻。云雾阻碍不了他们的视线,雷霆不能扰乱他们的听觉,美恶迷惑不了他们的心绪,山谷不能阻碍他们的脚步,这不过是神游罢了。
黄帝梦醒后,心情非常愉悦,于是招来天老、力牧与太山稽这三位辅佐大臣,说道:“我在外廷独居三个月,每天洗心反省,降服肉体的欲望,专心思考保养身体以及治理天下的道理,但一直没有收获。之后,我因疲劳而睡了过去,结果就做了这样的梦。如今我终于明白,最高的‘道’绝非是可以根据常情而得到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告知你们。”又过了二十八年,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几乎与华胥氏之国一般无二,黄帝却仙逝了,天下百姓痛哭不止,二百多年都不曾停止。
【原文】
列姑射山①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②。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③,形如处女;不偎④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⑤不怒,愿⑥为之使;不施不惠⑦,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己无愆⑧。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⑨,风雨常均,字育⑩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11,人无夭恶12,物无疵疠13,鬼无灵响14焉。
【注释】
①列姑射(yè)山:传说中的山名。
②焉:在那里。
③渊泉:深泉。此处用以比喻心境的沉静深邃。④偎:亲近,亲爱。
⑤畏:通“威”。
⑥愿(què):朴实,诚实,忠厚。
⑦惠:惠赠。
⑧愆(qiān):通“骞”。文中表贫乏、缺乏之意。
⑨若:顺从。
⑩字育:生育,养育。
11札伤:因遭瘟疫、疫病而伤亡。札,文中指瘟疫,疫病。12夭恶:短命,夭折。
13疵疠:疫病,灾害。
14灵响:灵验。
【译文】
列姑射山位于北河洲,该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神人不吃五谷杂粮,心境清澈,如同深山的清泉,形体美好,犹如闺房中的少女;他不偏亲不私爱,仙人和圣人都甘愿成为他的臣属;他不威不怒,忠厚可靠的人都甘愿受他的驱使;他不施舍于人,也不授人恩惠,但财物都自然丰富;他不聚积也不征敛财物,但从不缺乏吃穿用度。该处的阴阳永远调和,太阳和月亮常年明亮,四季调和有序,常年风调雨顺,孕育生长常年合节,五谷年年丰收;这里的土地不受瘟疫的侵害,百姓不受夭折之苦,万物不会遭受灾害,连鬼魅在此地也无法兴起风浪。
【原文】
列子师老商氏①,友伯高子②,进③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④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⑤。因间请蕲⑥其术者,十反⑦而十不告。尹生怼⑧而请辞,列子又不命⑨。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⑩章戴有请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复脱然11,是以12又来。”
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13,今汝之鄙至此乎?姬14!将告汝所学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15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16而已。五年之后,心庚17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18。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19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20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21,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22,而怼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23乎?”尹生甚怍24,屏息良久,不敢复言。
【注释】
①师:以……为师。老商氏:文中指列子的老师壶丘子林。
②伯高子:列子的朋友,即伯昏瞀人。
③进:通“尽”。
④尹生:文中指尹姓书生,即列子的学生章戴。
⑤省:探望,省视。舍:文中指尹生家。
⑥因间(jiàn):趁机。蕲(qí):同“祈”,祈求,请求。⑦反:通“返”。
⑧怼(duì):怨恨。
⑨不命:不发表意见。
⑩曩(nǎnɡ):以前,从前。
11脱然:形容怨气顿消、洒脱轻快的样子。
12是以:所以,因此。
13达:通晓、明白事理。
14姬(jū):同“居”。文中表“坐下”之意。15若人:此处指伯高子。
16眄(miàn):形容斜着眼看的样子。
17庚:通“更”。愈加、更加之意。
18解颜而笑:形容人笑容满面、非常高兴的样子。
19横:放纵。
20内外:内指内心,外指外物。
21心凝形释:精神集中,形体消散。形容人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而忘却身体存在的状态。
22浃(jiā)时:一季。未浃时,形容时间很短。
23几(jì):通“冀”,希望,期望。
24怍:羞愧,惭愧。
【译文】
列子以老商氏为老师,跟伯高子做朋友,他将这两人的本领全学会后,就乘风而归了。尹生听说此事后,就与列子住到了一起,想学习列子的本事,为此,他数月不曾回家探望家人。在此期间,尹生趁机向列子求教,他去了十次,十次都没得到列子的教导,最后无功而返。为此,尹生心生不满,提出要离开,列子也不表态。尹生于是回到了家里,结果几个月过去,他向列子学习的念头还是没有打消,于是又去向列子求教。列子问他:“你怎么如此频繁地来去呢?”尹生答道:“我之前向您求教,可您不愿赐教,所以我心中对您有所不满。现在我心中的不满消退,心境洒脱轻快,所以又回来向您学习了。”
列子说:“过去,我觉得你是通晓事理的人,然而,现在的你竟然无知浅薄到如此地步了吗?坐下!现在,我把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本事告诉你。自我尊老商氏为师,与伯高子交友起,我心中一直不敢计较是与非,嘴上一直不敢言利与害,就这样,三年后我才得到先生斜着眼睛一看罢了。五年后,我心中反而更计较是非,嘴上反而更多地谈论起利害来,先生这才展颜对我露出了笑容。七年后,我随心所欲地思考,却发现没什么是非值得计较,我放开口舌说话,反而发现没什么利害值得讨论,先生这才让我与他在同一张席子上并排而坐。九年后,我放纵自己的心灵去思考去计较,放纵自己的口舌去说去谈论,不清楚什么是我的是非利害,也不明白什么是他人的是非利害;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师,也不清楚伯高子是我的好友:此时,我的内心与外界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了。从此以后,我的眼睛如同耳朵一样,耳朵如同鼻子一样,鼻子如同嘴巴一样,五官变得没有区别。精神集中,形体消散,身体与自然相融,成为一体。于是,身体所倚靠的对象,我无法感知,双脚所踏之处,我也无法感知。我随风四处飘荡,犹如一片树叶或是干燥的皮壳子。这样一来,也不知道究竟是风驾驭着我呢?还是我乘着风?现在你在我的门下只待了极短的时间,就再三地心生不满。如此一来,哪怕是你身体上最细小的一片肌肤也不能为灵气所承受,你身体的任何肢节都不能为大地所容纳。又如何做到脚踏虚空,驾驭风云呢?”尹生听完列子一席话后,非常羞愧,大气都不敢出,更加不敢再开口说话了。
【原文】
列子问关尹①曰:“至人潜行不空②,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③。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④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鱼⑤语女。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⑥而已。则物之造乎不形⑦,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⑧之者,焉得而正⑨焉?彼将处乎不深⑩之度,而藏乎无端11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2。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13,物奚14自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遻物而不慴15。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16,故物莫之能伤也。”
【注释】
①关尹:姓尹,名喜,字公度,因曾任函谷关尹,所以被称为关尹。关尹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的思想基本与老子一致。
②至人:道家把道德最高的人称为至人。潜行:行走于水下。空:通“窒”,窒碍,制止。
③栗:害怕,恐惧。
④纯气:此处指纯和之气,即由阴阳二气变化后所形成的气。守:保持。
⑤鱼:通“余”,“我”的意思。
⑥色:可理解为“有形貌声色的事物”。
⑦不形:无形无象的东西,即“大道”。
⑧是:这里指“自然之道”。穷:尽。⑨焉:怎么。正:即“止”,阻止。
⑩深:通“淫”,过分,过度。
11端:开始,开端。
12物之所造:文中指“自然”。
13神:神气,心神。郤:通“隙”,空隙。
14奚:哪里。
15是故:所以,因此。遻(è):遇到。慴(shè):同“慑”,害怕,恐惧。
16天:文中
指自然天道。
【译文】
列子向关尹询问:“那些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高人于水中行走时不会感到窒息,身处火中时感觉不到灼烧感,在万物之上行走也不会感到害怕,请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关尹回答道:“他们是依靠积聚的纯和之气做到的,绝非是依靠聪明、技巧和果敢做到的。坐下!我说给你听。具有相貌、形象、声音和颜色的,都是物。物跟物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为什么某些物能优于其他物呢?这都是因为相貌和声色。物由无形无象的大道所创造,又消亡于不被他物所化的道。如果能掌握这条自然之道并穷尽万物的变化,外物又如何能阻止他呢?永远处于适宜的限度上,心神藏在无穷变化的规律之中,并在万物的本原中畅游,本性得到纯化,精气得到颐养,德性得到保持,并掌握万物的规律。这样的人,天性完备,心神凝聚,外物又能从哪里入侵他呢?喝醉的人从车上跌落下来,虽然身体会受伤,但不会死亡。他的身体同别人一样,但受的伤却与其他人不同,因为他的心神是完善的。坐车时不知是在坐车,跌落了也不知道是跌落了。死亡与生存,惊恐与害怕,都无法入侵他的内心,因此,他遇到危险的事情也不会感到恐惧害怕。那些因为喝醉酒而使心神完善的人尚且这样,更何况得全于天性呢?圣人将心神藏于自然之道中,所以外物无法伤害到他。”
【原文】
列御寇为伯昏瞀人射①,引之盈贯②,措③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④,方矢复寓⑤。当是时也,犹象人⑥也。
伯昏瞀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⑦与汝登高山,履危⑧石,临百仞⑨之渊,若能射乎?”于是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⑩,足二分垂在外。揖11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12。伯昏瞀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17,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14,尔于中也殆15矣夫!”
【注释】
①伯昏瞀(mào)人:列子的朋友。射:即射术表演。
②引:拉弓。盈贯:又称满贯,弓弦被拉开至箭头与弓背相齐的限度,即为盈贯。
③措:通“厝”,放置,安放。
④镝(dí)矢:文中指箭。复沓:重复。
⑤寓:寄寓,寄托。
⑥象人:泥塑人,木偶人。
⑦当:通“傥”,假如,假设,倘若。⑧履:走过,踩踏。危:高。
⑨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⑩背逡巡:背对着深渊,往后倒着走。
11揖:拱手,文中指伯昏瞀人拱手请列御寇上前。
12踵:脚后跟。
13挥斥:奔放,放纵。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14怵然:害怕恐惧的样子。恂(shùn)目:眨眼。恂,通“眴”。志:文中指神色表情。
15殆:表“相差很远”之意。
【译文】
列御寇向伯昏瞀人展示射箭术。他将装满水的水杯放在手肘上,然后拉满弓弦开始射箭,一支支箭快速地射了出去,后箭几乎是叠着前箭,前箭刚射出,后箭就已经搭上了弓弦。此时的列御寇精神高度集中,身体端正不动,就像一尊泥塑人或木偶人。
伯昏瞀人说:“你现在射箭是有心为射箭而射,而不是无心而射。假使你与我一道攀上高峰,行走于高耸的岩石之上,身临数十丈的悬崖峭壁,你还能射箭吗?”于是,伯昏瞀人与列御寇一道攀上了高峰。他们在高耸的岩石之上行走,不远处就是数十丈深的悬崖峭壁,伯昏瞀人倒退着向悬崖走去,直到三分之二个脚掌悬于悬崖之外才停住。之后,伯昏瞀人拱手行礼请列御寇过去。列御寇非常害怕,吓得趴倒在地,深身冒冷汗,汗水都流到脚后跟去了。伯昏瞀人道:“那些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高人,往上能窥探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他们八方遨游,神色丝毫不动。你却害怕得连眼睛都在发抖,要想理解射箭的真正奥妙所在,你还差得远啊!”
【原文】
范氏①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②,举国服之;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③。目所偏视④,晋国爵⑤之;口所偏肥⑥,晋国黜⑦之。游其庭者侔⑧于朝。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凌。虽伤破于前,不用介意⑨。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⑩成俗。
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11,出行,经垌12外,宿于田更13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14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于饥寒,潜于牖北15听之。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16门。
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17,缓步阔视。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18,衣冠不检,莫不眲19之。既而狎侮欺诒20,挨抌21,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22容,而诸客之技单23,惫于戏笑。遂与商丘开俱乘24高台,于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于地25,骨无26。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27也。因复指河曲之淫隈28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昉同疑。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29。俄而范氏之藏30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绵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人火往还,埃31不漫,身不焦。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40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33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34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敢问其道。”
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35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36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忤37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38内热,惕然39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
宰我40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41,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志42之!”
【注释】
①范氏: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贵族。
②私名:即食客。
③右:古代以右为尊,文中指比“三卿”还重要、还尊贵的地位。④偏视:看重,欣赏,赏识。
⑤爵:授予爵位。
⑥偏肥(bǐ):特别鄙视。
⑦黜:罢黜。
⑧侔(móu):相等,等列。
⑨介意:在意,放在心上。
⑩殆:几乎。
11上客:地位尊贵的客人,上等门客,上宾。12垌(jiōnɡ):远郊。
13田更:即田叟或老农。更,通“叟”。
14相与:一起,一同。
15牖(yǒu)北:牖即指窗子,北牖即朝北开的窗户。
16假:借。荷(hè):肩担着或扛着。畚(běn):古代的一种盛器,用草、木或铁片等材料制作而成,常常用来盛放粮食等物品。之:去到。
17缟(ɡǎo)衣:白色绢丝做的衣服。轩:古代一种较为华丽的车子,通常有帷幕或围棚,供地位尊贵的人乘坐。
18黎黑:形容人面目黝黑。
19眲:看不起,轻视。
20诒(dài):通“绐”,欺骗。
21 挨抌:,锤打。,推击。挨,用身体一侧去撞击。抌,即击背。
22愠:恼怒,愤怒。
23单:通“殚”,完,尽。
24乘:登上。
25扬于地:飘飘扬扬地落在地上。
26 (jī):通“肌”。(huǐ):通“毁”,毁坏,败坏。
27讵(jù):通“巨”,特别。讵怪,特别奇怪。
28淫隈(wēi ):淫,深。隈,弯曲。淫隈,文中指河道拐弯处水位特别深的地方。
29昉(fǎng ):通“方”,指曙光初现,文中表“开始”之意。豫:古通“与”。加入,参与。肉食衣帛:文中指地位重要的门客。次:行列,位次。
30藏:指存储物品的仓库。
31埃:灰尘,尘土。
32谢:道歉,表达歉意。
33诞:欺诈,欺骗。
34其:大概,也许,恐怕。35誉:赞誉,夸耀,称赞。
36诚:相信……是真的。
37忤:阻碍,损害。
38怛(dá)然:痛苦悲伤的样子。39惕然:恐惧、惊恐的样子。
40宰我:人名,孔子的学生。
41六合:指天地四方。
42志:记住。
【译文】
范家有个儿子叫子华。子华喜欢蓄养门客,全国的百姓都屈服于他的势力。子华很得晋国国君的宠信,他虽然没有做官,但地位却超越了当时的三卿。他所赏识的人,立刻会得到晋国的封赏;他所鄙薄的人,马上就会遭到朝廷的罢免。在他府中往来议事的人同晋国朝堂上一样多。子华放纵他的门客们相互比智慧、比体力,就算门客们当着他的面打得头破血流,他也丝毫不放在心上,反而将此当作游戏,夜以继日地以此为乐,如此一来,几乎在全国形成一股风潮。
禾生和子伯是范府的两位高级门客。某天,他俩外出时经过远郊,当晚便在一名叫作商丘开的老农民家里借宿。半夜时分,禾生和子伯一起聊天时说起子华的名声和权势,说他能让活着的人死亡,已经死亡的人活过来,还能让富裕者变穷,贫穷者变富裕。商丘开一直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他躲在北边的窗子下听到两位门客的对话后,就借了粮食,用草筐挑着行李来到了子华的府上。
子华府上的门徒都是世族出身的贵族子弟,每天穿着白色绢丝制成的衣裳,坐着华丽的车驾出行,他们走路不紧不慢,眼高于顶。这些子弟见商丘开年纪大,体力弱,脸色发黑,衣衫不整,都瞧不起他,于是,围上前来戏弄侮辱他,想尽办法对着商丘开一顿捶打推搡。商丘开一点儿也不恼怒,反倒是这些子弟伎俩用尽,嬉笑戏弄够了就罢手了。之后,他们又拉着商丘开登上了高台,当着众人的面随口说道:“谁愿意从高台上跳下去,就给他百金的赏赐。”众人假装争着响应,结果商丘开信以为真,于是抢着从高台上跳了下去,只见他像飞鸟一样,轻飘飘地落在了地上,肌肉和骨骼没有任何损伤。众人认为这不过是偶然的运气,没有大惊小怪,接着众人又指着河弯处水最深的地方说:“这里藏有珠宝,潜泳下去就可以找到。”商丘开又跳入了河中,等他从水里出来时,果然带回了珠宝。此时,众人才开始惊疑起来。于是,子华下令让商丘开加入上等门客之列。不久,范府上储存物品的仓库起了火灾。子华说道:“谁能从火中抢救出锦锻,谁就能得到相应的奖赏。”商丘开一点儿也没有为难,马上就钻进了火场,往返数次后,脸上没有沾到烟尘,身体也没有被烧伤。众人以为他修炼有道术,一起向他表示歉意:“我们不知道您修炼了道术而欺哄了您,我们不知道您是神人而羞辱了您。您只管把我们当作是一群傻子、聋子和瞎子吧。现在,我们大胆地向您请教道术。”
商丘开回答说:“我不懂道术。我心里也不清楚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尽管如此,我心中有些想法可以跟你们说一说。不久前,贵府上的两位门客在我家里借宿,我听到他们赞誉子华的权势,说是他能让活着的人死亡,已经死亡的人活过来,还能让富裕者变穷,贫穷者变富裕。我对此毫不怀疑全然相信,于是不畏路途遥远来到这里。到这里后,我以为你们所说的话都是真实可信的,唯恐自己相信得不够,行动不够及时,所以心意专一,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也没有考虑利害关系。这样,外物就不能给我造成损害,如此而已。如今我已经知道你们欺骗了我,我心里疑虑不安,对外要注意察言观色,回想起之前没有被火烧、被水溺的经历,感到庆幸之余,不由得恐惧发慌,心惊肉跳。如此一来,我还能够接近水火吗?”此后,范府的门客们在路上遇到乞丐或马医之类的穷人,再也不敢随意侮辱了,反倒要从车上下来,向他们拱手作揖。
孔子的学生宰我听说此事后,就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你不知道?心最诚的人是可以感化万物的。他们不仅可以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还可以毫无阻碍地在宇内纵横,何止能做到身临险境、出入水火这些事情呢?商丘开听信假话尚且没有遭到阻碍,更何况你们都如此的诚心呢?你们一定要牢牢地记住这一点!”
【原文】
周宣王之牧正①有役人梁鸯者,能养野禽兽,委食②于园庭之内,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雄雌在前,孳尾③成群,异类杂居,不相搏噬④也。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传之。
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凡顺之则喜,逆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⑤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⑥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⑦己者,顺也;故其杀之,逆也。然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⑧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吾,犹其侪⑨也。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寝吾庭者,不愿⑩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注释】
①周宣王:即姬靖,西周君主
。牧正:古代官名,主管畜牧的官职。
②委:送到。食(sì):饲养,喂养。
③孳(zī )尾:指动物交尾。
④噬:咬。
⑤生物:即活物。
⑥达:疏导,安抚。
⑦媚:喜欢,喜爱。⑧中:适中,合适。
⑨侪(chái):同类。⑩愿:思念,想念。
【译文】
周宣王时期,主管畜牧的官员手下有一名叫作梁鸯的仆役。梁鸯非常擅长喂养野生动物,他在园庭之中喂养许多野生禽兽,即使虎、狼、雕、鹗之类生性凶猛的动物,也被他驯养得十分驯服。这些动物在园庭中雌雄交尾,繁殖出成群成队的后代。不同类的动物杂居在园庭之中,从不相互撕打噬咬,彼此相安无事。周宣王担心梁鸯死后他驯兽的技术会失传,便让毛丘园来向他学习。
梁鸯说:“我不过是个地位低下的仆役,哪来什么技术教你呢?不过,我担心国王怪罪我对你有所隐瞒,所以就与你谈一谈我是如何饲养老虎的吧。对有血气的动物而言,顺着它就能让它高兴,违逆它就会使它发怒,这是它们的天性。然而,高兴或恼怒难道是平空发作的吗?其实都是违逆了动物的本性才触发的。我喂养老虎时,从不敢用活物,因为担心扑咬活物会激发老虎的凶性,也不敢用整只的动物,因为担心撕咬食物会诱发它们的本性。喂养老虎时,要清楚它们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饱了,搞清楚它们发怒的原因。老虎是与人不同类的生物,却会喜欢上喂养它们的人,这是因为喂养人依顺了它的天性,而它之所以会伤害人,则是因为人们违逆了它的天性。既然如此,我哪里敢违逆、激怒它们呢?然而,我也不会一味依顺着讨它们开心,高兴过头就反过来成了恼怒,而恼怒过头就反过来成了高兴,这两种做法都不适合。如今我的内心既不违逆这些动物,也不依顺它们,因此它们对待我,就像对待它们的同类一样。所以在园庭中游玩的禽兽,不思念高耸的树林和空旷水泽;在园庭中安睡的动物,不想念深远的树林和山谷。这都是因为我之前所说的道理。”
【原文】
颜回①问乎仲尼曰:“吾尝济②乎觞深之渊矣,津人③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④舟可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善游者数能⑤。乃若夫没人⑥,则未尝见舟而谡⑦操之者也。’吾问焉,而不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⑧!吾与若玩⑨其文也久矣,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乃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⑩,视舟之覆犹其车郤也。覆郤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11。恶往而不暇12?以瓦抠13者巧,以钩14抠者惮,以黄金抠者惛15。巧16一也,而有所矜17,则重外18也。凡重外者拱内。”
【注释】
①颜回:孔子的学生,春秋时期鲁国人。②济:过河,渡河。
③津人:船夫,摆渡之人。
④操:驾驶,驾驭。
⑤数能:速度很快地学会。数,通“速”,快速,迅速。⑥没人:擅长潜泳者。
⑦谡(sù):立即,立刻,马上。
⑧ :通“噫”,感叹词,可理解为“唉”。
⑨玩:研讨,研习,体会。
⑩陵:指土山。
11舍:内心,心胸。
12恶(wū):通“无”,怎么,何。暇:从容,悠闲。13抠(kōu):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14钩:带钩。
15惛:同“昏”,糊涂,头脑发昏。
16巧:技巧。
17矜:顾虑,顾忌。
18外:指外物。
【译文】
颜回向孔子请教:“我乘船经过一个叫作觞深的深潭时,见船夫驾船的技术出神入化。于是我问他:‘驾船能够学吗?’他回答说:‘会游泳的人能够学,游泳技术高超的人能快速地学会,而那些会潜泳的人,即使从未见到过船只,也能够马上就掌握驾船的技巧。’我向他询问原因,他却不再开口。敢问先生,船夫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答道:“噫!我与你研习书本上的道理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还没有掌握实际经验,更何况对道本身的掌握呢?会游泳的人能够学会驾船,是因为这类人不害怕水;游泳技术高超的人能快速地学会,是因为他们熟知水性;而会潜泳的人即使从未见到过船只,也能够马上掌握驾船的技巧,是因为他们将深潭当作是山陵,将船只的倾覆当作是车子的倒退。即使万物倾覆倒退同一时间发生在他们眼前,他们也不放在心上。像这样的人,遇到什么事情不悠闲从容呢?用瓦片做赌注时,往往赌技高超;用银钩做赌注时,心里就开始害怕起来;而用黄金做赌注时,就会头脑发昏,行事糊涂。赌博的技巧都是相同的,而赌博者之所以心生顾虑,是因为过于看重身外之物。人一旦看重身外之物,内心就会变得笨拙。”
【原文】
孔子观于吕梁①,悬水三十仞②,流沫三十里,鼋鼍③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④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⑤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棠行⑥。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子道⑦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使弟子并流将承子。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赍⑧俱入,与汩⑨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⑩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注释】
①吕梁:地名。
②悬水:即瀑布。仞:古代长度单位。
③鼋(yuán):一种爬行动物,外形与鳖相似,但体形通常比鳖大。鼍(tuó):即扬子鳄。
④丈夫:指男子。
⑤并:通“傍”,靠近。承:通“拯”,拯救,救援。
⑥棠行:即堤岸下。
⑦道:踩水。
⑧赍(jī):通“脐”,携着,带着。文中指旋涡的中心。⑨汩(ɡǔ):快速流出的水流。
⑩道:规律。私:个人的喜好和厌恶。
【译文】
孔子在吕梁山游览时见到一个瀑布。只见这瀑布飞流数十丈,流沫冲出三十里外,即使是鼋鼍和鱼鳖也无法在其中游动。突然,孔子看到一名男子在水里漂浮,以为男子心中想不开想要自杀,于是立即派出学生沿着河岸去救他。谁知这男子漂游了数百步远后,从水中钻出来上了陆地。他披头散发,边行走边歌唱,在堤岸下慢慢地游荡着。孔子追上男子,问道:“吕梁瀑布飞流数十丈,流沫冲出三十里外,即使是鼋鼍和鱼鳖也无法在其中游动。刚刚我见你在水里游动,以为你是因为心中想不开想要自杀,所以派学生沿着河岸来救你。谁知你自行从水中出来了,之后披着头发,边行走边歌唱。我还以为你是只水鬼,仔细一看,却是人。敢问,游泳有道术吗?”男子答道:“没有,我不会什么道术。我能在瀑布中游泳,不过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罢了,我随着水流一道进入旋涡的中心,再随着水流一起来到水面。我遵循着水流的规律,而不是遵从个人的喜好和厌恶,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在瀑布中游泳的原因。”孔子又问:“那么什么是‘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呢?”男子答道:“我生于山陵而安于山陵的生活,即‘始乎故’;我在水边成长所以安于水边的生活,并养成习性,即‘长乎性’;我不明白自己会游泳的原因却能自然而然的游泳,即‘成乎命’。”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①,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②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④;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⑤也,若厥株驹⑥;吾执⑦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⑧。吾不反不侧⑨,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⑩之谓乎!”丈人曰:“汝逢衣徒11也,亦何知问是乎?修12汝所以,而后载13言其上。”
【注释】
①痀偻(jū lǚ)者:驼背者。蜩:即蝉。
②累:堆叠。垸(huán):通“丸”,文中指泥丸。
③锱铢(zī zhū):锱和铢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文中用来比喻数量的稀少。
④十一:十分之一,形容数量极少。
⑤处:站立。
⑥厥:通“橛”,表“竖立”之意。株驹:树桩,木桩。
⑦执:高举起。
⑧知:看到,看见。
⑨反:通“返”,回头。侧:向两旁看。
⑩丈人:对老年男性的尊称。
11逢衣徒:儒生。逢衣,古代服饰的一种,袖子非常宽大,是古代儒生常穿的服饰。
12修:放弃。
13载:通“再”。
【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经过一片树林时,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蝉,就像从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孔子问道:“这真是太巧妙了!您会道术吗?”老人答道:“我会道术。五六个月的练习后,我能做到在竹竿前端摞上两颗泥丸而不会让它们掉下来,这样从我手下逃走的蝉就非常少了;当我做到能让三颗泥丸不掉下来时,十只蝉中能逃走的只有一只;当我做到能让五颗泥丸不掉下来时,我捉蝉就像从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了。我站在地上,就像直立的树桩;我高举的双手,就像枯槁的树枝。天地虽然宽广,万物虽然繁多,但我的眼睛只能看到蝉的翅膀。我不回头也不往两旁看,不让任何事物来分散我捉蝉的注意力,如此怎么会捉不到蝉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道:“心志专一而不分散,就能达到奇境了。这就是这位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吧!”老人说道:“你们这些儒生,也会过问这种事情吗?你们先抛弃仁义礼乐那套说教,再来谈论我所说的道理吧!”
【原文】
海上之人有好沤①鸟者,每旦之②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③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④去言,至为无为;齐⑤智之所知,则浅⑥矣。
【注释】
①沤:通“鸥”。沤鸟,即海鸥。
②旦:早晨,早上。之:到,去到。
③百住:成百上千,形容数量众多。④至言:最高深的语言。
⑤齐:限定,限于。
⑥浅:浅薄。
【译文】
海边有个非常喜爱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去到海边,与海鸥一同玩耍,前来与他玩耍的海鸥成百上千。某天,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爱同你亲近玩耍,你捉来几只,给我玩玩。”第二天他到达海上时,海鸥们都在天空盘旋飞舞,却不肯下来与他亲近。因此说:最高深的言论是不需要言语的,最卓绝的作为是无所作为;只限于一个人的智巧所知,那是非常浅薄的。
【原文】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①,藉芿燔②林,扇③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
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襄子曰:“而向④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
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⑤之言,和者⑥大同于物,物无得伤阂⑦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⑧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
“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⑨。
【注释】
①赵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即赵无恤,史称赵襄子。狩:冬天打猎称之为狩。中山:古国名,中心区域位于今天的河北平山县。
②藉(jiè):踩踏,践踏。芿(rènɡ):杂草,乱草。燔:用火烧。
③扇:通“煽”,形容火势之烈。
④向:刚才,刚刚。
⑤商:即子夏,孔子的学生。夫子:即孔子。
⑥和者:即拥有纯和之气的人。
⑦伤阂:阻碍,伤害。
⑧刳(kū):剔出,挖空。
⑨说:通“悦”,高兴,开心。
【译文】
赵襄子带领十万人马在中山国打猎,为此他们践踏杂草,放火焚烧山林,山火猛烈,绵廷数百里。火还在烧时,悬崖峭壁的石壁中突然钻出个人来,那人随着烟火在空中上下窜动,大家都以为见了鬼。
谁知大火烧过后,那人不紧不慢地走了出来,好像什么都没经历过似的。赵襄子觉得事情有蹊跷,就将此人给留了下来。他仔细察看一番,发现那人的相貌、肤色和七窍都与人无异,再仔细听他的声音气息,也与人无异,于是问那人用的什么道术在石壁中居住?用的什么道术能安然在火中出入?那人反问他:“石壁是什么?火又是什么?”赵襄子答道:“你刚刚出来的地方就是石壁,你刚刚踩过的东西就是火。”那人答道:“不清楚。”
魏文侯听说此事后,对子夏说:“他到底是什么人?”子夏答道:“我曾听老师说过,人如果能拥有纯和之气,就能使身心与外物相融合,这样世上就没什么东西能伤害或阻碍他了,在金石或水火中走动,都是能够办到的。”魏文侯问道:“那您怎么不如此做呢?”子夏答道:“摒除杂念,抛弃智慧,这些我还无法做到。虽然如此,但还是能够说一说这些道理的。”魏文侯又问道:“你的老
师孔子怎么不如此做呢?”子夏答道:“老师是可以办到的,但他更不能这样做。”魏文侯听后,心情非常舒畅。
【原文】
有神巫①自齐来处于郑,命②曰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③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④。列子见之而心醉,而归以告壶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无⑤其文,未既⑥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⑦焉?而以道与世抗⑧,必信⑨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衿⑩,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11,罪乎不12不止,是殆13见吾杜德几14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15矣。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16矣。”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17,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18,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斋19,吾无得而相20焉。试斋,将且复相之。”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眹21,是殆见吾衡气几22也。鲵旋之潘23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24之潘为渊,沃水25之潘为渊,氿水26之潘为渊,雍水27之潘为渊,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28矣,已失矣,吾不及也。”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猗移29,不知其谁何,因以为茅靡30,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31,食狶32如食人,于事无亲,雕瑑33复朴,块然34独以其形立;然35而封戎,壹以是终。
【注释】
①神巫:即巫师,指古代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②命:命名,取名。
③期:预期,预言。
④走:逃跑。
⑤无:文中表“贯通”之意。⑥既:达到。
⑦卵:产卵,繁殖。
⑧抗:匹敌,较量。
⑨信:通“伸”,表露,显露。
⑩衿:同“襟”,指古代衣服下连到前襟的衣领。
11地文:文中用来形容不动的样子。
12 :动。
13殆:大概。
14几:通“机”。德几:即生机。15瘳(chōu):指疾病痊愈。
16杜权:闭塞中有了变动。
17天壤:文中指天的柔和之貌。
18踵:脚后跟。
19斋:通“齐”。不斋:不整齐。
20无得:没有办法。相:文中指相面。
21太冲:指极度虚静。冲,空虚。莫眹(zhèn):没有征兆迹象。眹,通“朕”,迹象,征兆。
22衡气几:平衡神气的枢机。
23鲵:即娃娃鱼,文中泛指大鱼。潘:旋涡。
24滥水:泛涌之水。
25沃水:从上而下之水。
26氿 水:从旁边涌出的水。
27雍水:文中指泛滥后又流回的水流。雍,通“壅”,堵塞。28灭:不见踪影之意。
29猗移:通“逶迤”,顺从委曲的样子。
30茅靡:随顺貌。
31爨(cuàn):烧火做饭。
32食:通“饲”,喂养,饲养。狶:即猪。33雕瑑(zhuàn):刻镂,雕琢。
34块然:独处的样子。
35 然:杂乱的样子。
【译文】
一位神巫从齐国来到郑国,他名叫季咸,可以算出人的生死存亡、祸福夭寿,甚至可以精确预测到事情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旬,哪日,精准如神。郑国人见到他,都吓得跑得远远的。列子见到季咸,却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回去对他的老师壶子说:“以前我以为您的道术已经达到极至了,没想到还有比您道术更高深的人存在。”
壶子道:“我与你修习过道的名相,但还未经过实际验证,你就觉得已经把握了‘道’的根本了吗?这就比如,如果雌性数量众多却没有雄性,又如何能够产卵繁殖呢?你用道去与世俗的东西周旋,必然会露出真实面目。所以巫师为你相面时可以很容易地就将你看透。你试着请他来给我看看面相。”
次日,列子带着季咸来见壶子。季咸出门就对列子说:“哎呀!你的先生活不长了,没救了,活不过十多天了。我看他面色不正常,面如死灰。”列子回去后,哭得很伤心,泪水把衣襟都打湿了,他把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刚让他看到的是大地的表象,我让气息保持在既不振动也不止息的状态,所以他看到我堵塞的生机,以为我要过世了。你再请他来一趟吧。”
次日,列子再次带着季咸来见壶子。他出门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真是幸运啊!遇上了我,病就要好了。他整个人又恢复了生气,我看到他闭塞的生机有了变化。”列子回去后将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道:“我刚刚让他看到的是天壤自然柔和的外貌,名和利都无法入侵,从脚开始,生机由下而上发动,这就是所谓的闭塞的生机产生变化。所以他看到了我的生机萌动了。你再请他来一趟吧。”
次日,列子又带着巫师来见壶子。他出门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形神恍惚地坐在那里,我没办法给他相面。等他心神安定后,我再来给他相面吧。”列子回去后将季咸的话告诉了壶子。壶子说:“我刚刚让他看到的是毫无迹象的极度虚静,所以他看见了我平衡混沌的枢机。大鱼翻腾之处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积水之处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水流动之处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水流漫溢之处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水流陡落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水从旁边涌出之处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泛滥后又流回之处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地下冒出又存积的水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不同源头汇合而成的水形成的回旋水流成为了深渊。这就是各不相同的九种深渊。你再请他来一趟吧。”
次日,列子再次带着巫师来见壶子。巫师还没站稳,就惊慌地逃跑了。壶子说:“追!”列子没追上巫师,于是回来向壶子报告:“巫师跑得连影子都没了,我没能追上他。”壶子说:“我刚刚让他看到的是我还没有从道的本原中产生出来的样子。我没有显露真实情况而随他变化,因此,他不清楚我到底是什么,认为我是随风而动的茅草,又觉得我是顺水而流的波浪,所以被吓跑了。”
此事之后,列子觉得自己学无所成,于是回到家中,三年的时间不曾出门,专心烧火做饭给妻子吃,同时像对待人一样地饲养猪。他没有偏爱地对待所有的事物,去除雕琢,返璞归真,以形体独处地存在;与纷杂的大千世界保持界限,专心守一,如此直到终身。
【原文】
子列子之①齐,中道而反②,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③乎惊?”“吾食于十浆④,而五浆先馈⑤。”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己⑥?”曰:“夫内诚⑦不解,形谍成光⑧,以外⑨镇人心,使人轻⑩乎贵老,而11其所患。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多余之赢;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12,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昏瞀人曰:“善哉观13乎!汝处己,人将保汝矣。”
无几何14而往,则户外之屦15满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16,立有间17,不言而出。宾者18以告列子。列子提履徒跣19而走,暨20乎门,问曰:“先生既来,曾不废药21乎?”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将保22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也,而焉用之感也?感豫出异。且必有感23也,摇而本身24,又无谓也。与汝游者,莫汝告也。彼所小言25,尽人毒26也。莫觉莫悟,何相孰27也。”
【注释】
①之:去。
②反:通“返”,返回。
③恶:为什么。
④浆:文中指酒浆。
⑤馈:馈赠,赠送。
⑥惊己:惊恐。
⑦内诚:文中指人心中的情欲。
⑧形:即人的形体相貌。谍:表“逢迎”之意。⑨外:外表。
⑩轻:轻视。
11 (qī):乱。
12万乘之主:文中指大国的君主。13观:对自己的感悟和反省。
14无几何:不多时,没多久。
15屦(jù):鞋子。
16敦:竖起。蹙(cù):抵住。颐:下巴,下颏。17有间:一会儿。
18宾者:负责给主人迎送宾客的人。
19徒跣(xiǎn):光着脚走路。
20暨(jì):及,至,到。
21废:发放之意。药:文中用来比喻规劝他人改正过错的言论。22保:归附,依附。
23感:感化。
24本身:本性。
25小言:文中指与大道不合的言论。
26人毒:荼毒人内心的东西。
27相孰:相互得益。
【译文】
列子前去齐国,结果走到半路又折了回来,途中遇到伯昏瞀人,伯昏瞀人问道:“怎么又回来了?”列子答道:“我很吃惊!”“为什么呢?”“我到十家酒家喝酒,结果五家要白送酒给我喝。”伯昏瞀人说:“原来是这么回事,那你为什么吃惊呢?”列子道:“不排除内心的情欲,人的举止形态便会媚俗光鲜,以这样的仪表来征服人心,会让人轻视老者,从而招来祸患。酒家的人靠着买卖酒菜饭食赚取差价,他们的盈利很微薄,也没掌握什么权势,尚且这样对我,更何况大国的君主,他们为国事奔波劳累,为政事耗费心力,必定会将国事委任于我,并对我处理国事的功效进行考核,所以我感到震惊。”伯昏瞀人说:“你这样自我反省真是太好了!等着吧!人们必定会来归附你的。”
不久后,伯昏瞀人去到列子家,看到列子家门口摆满了鞋子。他面朝北站着,竖起拐仗支撑着下巴。他站了半晌,结果一句话都没说就离开了。列子家负责迎送宾客的人见状去告诉了列子。列子听后,手里提着鞋,光着脚就追了出来。他问道:“既然先生都已经来了,怎么不规劝我一番呢?”伯昏瞀人道:“算了。我先前就跟你说过,他们将要来归附你。如今他们果然来归附你了。不是你有能力使其他人来依附你,而是你无法让别人不来依附你,你是怎样感化别人到这种地步的呢?让别人被自己感化而表现得与众人不同。你在感化别人的时候,往往会使你自己的本性有所动摇,这是没什么意义的。与你交往的那些人,他们不能告诉你好的、有益的东西。他们说的那些与大道不合的闲言碎语,都是荼毒人内心的话。你跟他们往来时,不能做到相互启发,这样又怎能相互获益呢?”
【原文】
杨朱南之沛①,老聃②西游于秦。邀于郊③,至梁④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也。”杨朱不答。至舍⑤,进涫漱巾栉⑥,脱履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子辞,行不间⑦,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⑧。”老子曰:“而睢睢⑨,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⑩,盛德若不足。”
杨朱蹴然11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12家,公执席13,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14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注释】
①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哲学家。沛:地名,在今江苏沛县东。
②老聃(dān):即老子。
③郊:城外。
④梁:即当时魏国的首都大梁。
⑤舍:指旅馆。
⑥涫(ɡuàn):通“盥”。栉(zhì):梳子。
⑦间:通“闲”。
⑧过:过错,错误。
⑨睢睢(suī):和下一句中的“盱盱(xū)”都是用来形容人骄傲自负的样子。
⑩辱:文中指污浊。
11蹴(cù)然:用来形容人肃然起敬的样子。
12迎将:迎送。
13执席:在席旁恭候差遣。
14炀(yànɡ)者:烤火的人。炀,烘干,此处表“烤火”之意。
【译文】
杨朱向南前往沛地,正巧老子往西去秦国。杨朱在城外恭候,到梁地碰上了老子。老子在半途中仰天长叹:“我原本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如今发现是不可教导的。”杨朱没有回答。等到达旅馆,他趁着给老子送上洗漱用水、面巾和梳子的机会,在门外脱了鞋,跪着走到老子跟前,说道:“先生刚刚叹气说:‘我原本以为你是可以教导的,如今发现是不可教导的。’弟子想向先生请教其中的意思,但路途之中先生没有空闲,所以不敢打扰。现在先生有了空闲,所以弟子想向先生请教:我犯了什么错误?”老子答道:“你总是摆出一付骄傲自负的样子,谁愿意与你往来呢?最洁白的事物往往看上去非常污浊,道德最高深的人往往非常不起眼。”
杨朱听后,肃然起敬道:“敬听先生的教导了!”杨朱之前前往沛地时,旅馆的老板对他非常恭敬,不仅迎进送出,他吃饭时还在一旁恭候差遣,老板的妻子给他送上面巾和梳子,其他客人恭敬地给他让座,在灶前烤火的人见到他时,也让出地方给他烤火。然而,等他离开沛地时,其他客人就会跟他抢座位了。
【原文】
杨朱过宋,东之于逆旅①。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
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注释】
①东之:往东,向东。逆旅:旅舍,旅馆。逆旅人,指旅舍的主人。
【译文】
杨朱途经宋国时,往东去到一家旅舍投宿。旅舍的老板娶了两位老婆,其中一人貌美如花,另一人相貌丑陋,但丑陋的老婆地位尊贵,漂亮的老婆却地位低下。杨朱询问其中的缘故。老板答道:“漂亮的那个老婆觉得自己很美,但我不觉得她美;丑陋的老婆觉得自己长得丑,但我不觉得她丑。”杨朱说:“弟子们务必记住!做了好事但不自以为做了好事,这样的人,到哪里不被人们所喜欢呢?”
【原文】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二者亦①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之言:强,先不己若②者;柔,先出于己者。先不己若者,至于若己,则殆③矣。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以此胜一身若徒④,以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粥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⑤。强胜⑥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⑦;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
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
【注释】
①亦:容易。
②先:外物。不己若:不如自己。
③殆:危险。
④徒:通“途”,此处指有道理。⑤乡:通“向”,趋势,趋向。
⑥强胜:凭借刚强取胜。
⑦刚:此处表“残害”之意。
【译文】
世上有常胜之道,也有不常胜之道。前者称为柔,后者称为强。这两者显而易见,但许多人却并不知晓。因此,上古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强,就是认为外物不如自己,所谓弱,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外物。强调外物不如自己,一旦外物变强与自己相当时,那情况就相当危险了。强调自己不如外物,那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用来战胜个人身心是这个道理,用来处理天下事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所谓内心无意于胜利则自然会胜利,无意于胜任但自然而然就能胜任。鬻子说:“想要刚,务必要用柔来护持,想要强,务必要用弱来维护。柔聚积起来就变成了刚,弱聚积起来就成了强。察看它们的聚积,就能知晓是福是祸。依靠刚强战胜不如自己的,等到对方与自己一样强时,自己就危险了。而依靠柔弱战胜强过自己的,那这种力量是无法估计的。”
老子说:“兵器过于坚硬往往会遭遇毁灭,树木过于坚硬往往会被折断。柔弱是生存之道,而刚强是灭亡之道。”
【原文】
状不必童①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②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③,戴发含齿,倚而趣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⑤也。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尧使夔典⑥乐,击石拊⑦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⑧,凤凰来仪⑨,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⑩之之道焉。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而使之焉。
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11于末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12解六畜之语者,盖13偏知之所得。
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14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注释】
①童:通“同”。
②遗:不取,放弃。
③手足之异:文中指手和脚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④倚:直立。趣:通“趋”,指快步地行走。
⑤几:期待,希望。
⑥夔(kuí):人名。典:掌管。
⑦石:古代的一种乐器。拊:拍击。
⑧箫韶:乐曲名。九成:反复多次地演奏。⑨来仪:此处表“参加仪礼”之意。
⑩接:交结,交际。
11逮:及,到。
12数数(shuò):勉强之意。
13盖:大概,大约。
14殊:不同,差别。
【译文】
体貌不一定相同但心智相同;心智不一定相同但体貌相同。品德高尚的人重视相同的心智却不看重相同的体貌,一般人往往看重相同的体貌,而忽视相同的心智。体貌与我相同者,我就亲近喜爱他,体貌与我不同者,我就疏远畏惧他。身躯高七尺,手脚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头上生有头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够直立行走,具备这些特征者被称之为人,然而人未必没有兽心。虽然某些人有兽心,但因为体貌与我们相同,所以我们愿意与之亲近。生有翅膀或角,长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或于空中飞翔,或伏于地上奔走,具备这些特征者被称之为禽兽,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人心。虽然禽兽具有人心,但因为它们的体貌与我们不同,所以我们疏远它们。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头虎鼻,他们都有着与我们不同的体貌,却具备圣人般高尚的品德。夏桀、殷纣、鲁桓公、楚穆王,这些人有着与我们相同的形体和相貌,却有着禽兽般的心肠。大家都固守着体貌的标准来寻找最智慧的人,这是无法指望成功的。
黄帝与炎帝率领大军在阪泉的原野之上交战,他们以熊、罴、狼、豹、 、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这是用力量来役使禽兽。尧帝任命夔为掌管音乐的官员,演奏石磬,百兽纷纷起舞;箫韶九阙奏完后,凤凰飞来朝贺,这是借用乐声来召唤禽兽。如此一来,禽兽的心与人有什么不同呢?因为它们的形貌和声音与人不同,所以我们不知道如何与它们交结。圣人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也没有什么不通晓的,因此能够召唤并役使他们。
禽兽在心智方面天生与人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具备生存的智慧,而且在这方面绝不输于人类。雌雄结为配偶,母子相互亲近,避开平川依靠险要,避开寒冷趋就温暖;它们成群地居住在一起,行走时组成特定的队列,弱小的成员通常居住在里面,而强壮的成员往往守在外围;饮水时它们相互帮助,进食时则呼朋引伴。在远古时期,禽兽与人类一同居住,与人类一同行走。在帝王统治的时代,它们才开始害怕起人类来,看到人类便逃跑。而等到衰乱的末世,它们便隐伏逃跑至深山老林之中,以躲避祸乱。如今东方有个介氏之国,这个国家的居民能勉强明白马、牛、羊、猪、狗、鸡这些家畜所说的话,而这大概是靠片面知识而得到的结果。
远古的圣人完全掌握着万物的情况状态以及异类的语言。他们将禽兽召集起来,对它们进行训导,像对待人民一般对待它们。因此,他们先招来鬼神魑魅,接着再召来八方人民,最后将禽兽昆虫召集起来。这说明拥有血气之躯者在心智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圣人深知这样的道理,所以在教化训练上没有遗漏的对象。
【原文】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俄而匮④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⑤之曰:“与若芋⑥,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⑦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注释】
①狙(jū)公:此处指饲养猴子的老人。狙,古书上记载的一种猴子。
②意:性情。
③家口:家人的口粮。
④俄而:不久。匮:缺乏。⑤诳:瞒哄,欺骗。
⑥芋:橡实,橡栗。
⑦能:智巧。
【译文】
宋国有位喜爱饲养猴子的老汉,他很喜欢猴子,所以在家里喂养了一大群。他能理解猴子的想法,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为了满足猴子的需要,让它们吃饱,他还减少了家里人的口粮。不久,他家里的粮食就不够了,所以打算限制猴子的食量。他怕猴子不听话,所以骗它们:“喂你们橡栗,早上喂三个,晚上喂四个,这样够吗?”所有的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于是他又说:“喂你们吃橡栗,早上喂四个,晚上喂三个,这样够吗?”猴子们听了非常高兴,纷纷趴到地上。事物能用智巧笼络鄙陋,遵循的就是这个道理。圣人用智慧笼络驾驭愚笨的凡人,跟老者用智巧笼络猴子是一样的。名义和实际都没发生变化,却能让对方产生开心和恼怒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原文】
纪渻子为周宣王①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②。”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影响。”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③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④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⑤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⑥走耳。”
【注释】
①纪渻(shěnɡ)子:人名,非真实存在的人物。周宣王:周朝的王,周厉王之子。
②虚骄:既浮华不实又骄矜。恃气:凭意气,自负意气。
③疾视:怒视。
④几:差不多。
⑤木鸡:木雕的鸡。
⑥反:通“返”。
【译文】
纪渻子负责替周宣王驯养斗鸡。周宣王过了十天就问他:“可以斗鸡了吗?”他答道:“不可以,它现在还没有真本事,只知道凭意气行事。”周宣王过了十天又来问他,他答道:“不可以,它总想应战,对其他鸡的反应如同影子和回声一样快。”周宣王过了十天再次来问,他回答说:“不可以,它还是怒视其他鸡。”周宣王过了十天又来问,他答道:“差不多了,现在它对其他鸡的叫声已经没有反应了,看上去就像只木头雕刻的鸡,德性全部具备,其他鸡看到它根本不敢应战,掉头就跑。”
【原文】
惠盎见宋康王①。康王蹀足謦欬②,疾言③曰:“寡人之所说④者,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有力,击之弗中。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夫弗敢,非无其志⑤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夫无其志也,未有爱利⑥之心也。臣有道于此,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驩然⑦皆欲爱利之。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⑧之上也。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惠盎对曰:“孔、墨是已。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无官而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诚有其志,则四竟⑨之内皆得其利矣。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
【注释】
①宋康王:战国时期宋国的王。
②蹀足:慢步走。謦欬(qǐnɡ kài):小声地咳嗽。
③疾言:急促地说话。
④说:通“悦”,喜欢,喜爱。
⑤志:心志。
⑥爱利:热爱、爱护他人之心。
⑦驩:通“欢”。 然:指高兴的样子。
⑧四累:此处指前文提到的四层意思。
⑨四竟:指全国。竟,通“境”。
【译文】
惠盎去见宋康王。宋康王边顿足边轻声咳嗽,他急急地说道:“我喜欢勇武有力的人,讨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你打算拿什么来教导我呢?”惠盎答道:“我会一种道术,让那些勇武的人,即使想刺我也无法刺进来,让那些有力气的人,即使想打我也打不中。大王难道对这种道术不感兴趣吗?”宋康王说:“好,这正是我想要听到的。”惠盎说:“虽然刺不进也打不中,但这对我来说仍然是耻辱。我还会一种道术,会让人即便再勇猛,也不敢刺我,即使再有力,也不敢打我。即使不敢,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这样的念头。我还会一种道术,可以让人生不出刺人打人的念头来。不想刺人打人并不意味着想关心爱护他人,我还会一种道术,可以让天下人都乐于关心爱护他人。这样的道术比勇武有力更高明,也比上述四种道术高明。您难道对此没有兴趣吗?”宋康王说:“这正是我想要的。”
惠盎说:“孔丘、墨翟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土地,却成了人们眼中的君主;他们没有官职,却成了人们眼中的尊长;天下的百姓无不伸着脖子踮着脚跟盼望他们,希望得到安宁和利益。现在大王尊为一国之主,假使真有此志向和抱负,那么全国的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这样一来,您可比孔丘、墨翟贤明得多了。”宋康王哑口无言。惠盎快步走了出去。宋康王对左右的人说:“真是雄辩啊,他竟然凭此将我说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