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经
【原文】
中经,谓振①穷趋急,施②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③,穷④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⑤;施德者,依⑥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⑦。盖⑧士,遭世异⑨时,或当因免阗坑⑩,或当伐11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12,或当抑拘成罪13,或当戚戚自善14,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15。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16事者纪道数,其变要17在“持枢”、“中经”。
【注释】
①振:通“赈”。接济,救助。
②施:布施,实行。
③拘执:被逮捕的人,引申为陷入困顿的人。拘,囚禁,囚捕。执,抓捕。
④穷:毫无出路。
⑤俦:同“种”。惠:恩泽。
⑥依:按照。
⑦小人:这里指地位偏低的人。
⑧盖:语气助词,无实义。
⑨世异:社会反常。
⑩因免阗坑:侥幸逃脱苦难。阗坑,在沟壑里死亡。
11伐:残害。
12雄:强有力而称霸一角。
13抑:压迫。罪:囚犯,罪人。
14戚戚:忧郁的样子。自善:洁身自好。
15失命:指不能把握自身的命数,被他人控制了命数。
16本经:指此书的卷上和卷中。纪:记录,登记。
17变要:改变。
【译文】
所谓“中经”,是从内心发觉来掌控外界物体的手段,像接济穷人、救人于水火,能这么做的人就是擅长说话且德行高尚的人。假设接济了那些身陷困苦的人,这些无路可走的人就不会忘却恩泽。擅长说话的人,最会处理纷争,能做善事而布施恩惠;布施德义的人,可以遵从道义;解救困境里的人,可以领养地位偏低的人并使他们顺从。有些士人,面临社会反常、时局动荡,有的幸运逃离兵乱并逃离死亡,有的由于会说话而惨遭杀害,有的被逼抛弃道德而称霸一方,有的被压迫甚至被逮捕而沦为囚徒,有的心境凄凉但可以自我修复,有的即使多次失败却还可以自强不息。因此,处世之道以掌控他人为上策,不以被他人掌控为上策;掌控他人的人掌控着权力,被他人掌控的人就没有了对命运的
控制。所以,为了掌控他人而时时运用的手段有:“见形为容,象体为藐”“闻声和音”“解仇斗宏”“缀去”“却语”“摄生”“守义”等。《本经》里记录的是各类道术,它的改变重点就在《持枢》《中经》这两篇文章里面。
【原文】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①,谓爻②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③之人,目不视非④,耳不听邪⑤,言必《诗》《书》⑥,行不淫僻⑦,以道为形⑧,以德为容⑨,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⑩而去之。
【注释】
①见形为容,象体为貌:看到他人的形象就可断定他人的容貌。
②爻:组成《易》卦的横画。
③守:节气。
④非:过错,差错。
⑤邪:不正经,罪恶。
⑥《诗》《书》:即《诗经》和《尚书》。⑦僻:邪恶。
⑧形:形态。
⑨容:外貌,外表。
⑩如是:这样。隐情:掩盖真相。塞郄:修补缺憾。
【译文】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即是看到他人的形象就能断定他人的外貌,就如同爻卦占卜从而知晓推测结局一样,能够经由人的形象、声音、动作、外貌来取得讯息。而那些有气节的人,双眼不看有过错的东西,双耳不听罪恶的声响,说话必然凭借《诗经》《尚书》,举止不淫荡邪恶,用道做形态,用德做外貌,模样庄重,和颜悦色,这样的人是什么都无法从外到内探知到的。假设遇上这样的人,就掩盖真相,修补缺憾并远离他。
【原文】
闻声和①音,谓声气不同②,则恩爱不接③。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④。能为四声⑤主,其唯宫⑥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⑦,不可比目⑧、合翼相须⑨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注释】
①和:附和,人云亦云。
②声气不同:指志向不一样。
③接:相接。
④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古代五音有宫、商、角、徵、羽,其中商属于金,水属于木,徵属于火,羽属于水,而金克木,水克火,因此才导致了商角、徵羽的乐声不协调。
⑤四声:即商、角、徵、羽。
⑥宫:五音之一
,属于土,可以与商、角、徵、羽四音相和。
⑦美行盛誉:良好的德行,崇高的名誉。
⑧比目:即比目鱼。
⑨合翼:指比翼鸟。须:必要。
【译文】
所谓“闻声和音”,就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便以一样的声音去附和。假如人和人意气不投,感情就不能产生共鸣。因此在五音里,商、角二音无法相应,徵、羽二音也无法相匹配。可以担任商、角、徵、羽四声的主音的,大约惟有宫音吧?因此,音调不和谐就会出现悲音,所以懒散、污蔑、聒耳、不利于人的都算是不和之音,把它弹奏出来必然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就算有良好的德行、崇高的名誉,相互间也不可能跟比目鱼以及比翼鸟一样互相配合合作,这就是相互之间意气不合、言语不通的原因。
【原文】
解仇斗郄①,谓解羸微②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③斗,称④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⑤其负,伤⑥其卑,污⑦其名,耻⑧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⑨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⑩而并。
【注释】
①解仇:开解弱者间的仇恨。斗郄:让有间隙的强国间相互斗争。郄,间隙。
②羸微:细末。羸,柔弱。
③既:已然。
④称:赞美,夸赞。
⑤哀:怜惜,恻隐。
⑥伤:难过,悲哀。⑦污:污染。
⑧耻:羞愧,耻辱。
⑨苟:假设,假使。
⑩胁:威胁,要挟。
【译文】
所谓“解仇斗郄”,即是协调矛盾。“解仇”,即开解弱者间的仇恨。“斗郄”,是要让有矛盾的强国间相互斗争。有矛盾的强国间相互斗争以后,舆论便会赞美赢家的丰功伟绩以及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失利的就是怜悯他的落败,感怀势力的柔弱,让他觉得损害了自己的声望,让自己的列祖列宗蒙羞。因此,赢家听闻别人对自己的功业以及气势的赞美,假设进攻就不晓得后退。失利者听闻别人对自己失败的怜悯,看到自己收到的折损,就会自强不息,力量大增,为此而全力以赴。既然两者有矛盾并争夺不休,那么就不会很强劲,就都能够逼迫他们顺从自己,甚至把他们吞并了。
【
原文】
缀①去者,谓缀己之系②言,使有余思也。故接③贞信者,称其行④;厉⑤其志,言可为可复⑥,会⑦之期喜。以他人之庶⑧,引⑨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注释】
①缀:连接,相连。
②系:连接,连系。
③接:款待,交流。
④称:赞扬。行:德行。
⑤厉:同“励”,鼓舞,激励。⑥为:做。复:回归。
⑦会:领悟,感悟。
⑧庶:许多。
⑨引:引用。
【译文】
所谓“缀去”,就是联系与自己分离的人,保持相互之间的关系,表达自己想留下他的心意,使他离去以后还留存着思念。因此,面对坚守信义的人,要赞扬他的德行,鼓舞他的抱负,说他能够闯出一片天地,且迎接他回归,对方理解以后必然满心期盼以及愉快。再列举他人的许多例子,来印证自己先前的做法,解除对方的疑惑,排忧解难后就算他离去了也会思念你,更不会忘却你。
【原文】
却①语者,察伺短②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③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④以时禁。其人因以怀惧⑤,然后结信⑥以安其心,收语⑦盖藏而却之。无见⑧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注释】
①却:回绝,这里引申为反驳。
②察:认真看,关注。伺:探知,侦探。短:缺陷,不足。
③识:牢记,铭记。
④示:出示给……看。
⑤惧:恐慌,畏惧。
⑥结信:用诚信和人家结交。
⑦收语:指不再提及先前他的失言。
⑧无:不可。见:表现,展现。
【译文】
所谓“却语”,是反驳他人的话的手段,即要在私下观测别人的不足。对方的话一多,必然就会出现失言,就会暴露出许多不足,要牢记他的不足且进行印证。用世人的避讳撼动对方,将当时的禁令出示给对方。对方畏惧了,接着再用信义来和他结交,借此安抚他的心,不再提及先前他的失言并帮他保守,最后放他离去。劝解他别将自己的不足表现给见多识广的人。
【原文】
摄①心者,谓逢好学伎②术者,则为之称远。方③验之道,惊以奇怪④,人⑤系其心于己。效⑥之于人,验去乱其前⑦,吾归于诚己。遭淫⑧色酒者,为之术⑨,音乐动之,
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⑩之命,使有后会。
【注释】
①摄:压服,制服。
②伎:同“技”。
③方:当。
④惊以奇怪:可以表现出惊叹、感叹。⑤人:此人,即“好学技艺者”。
⑥效:表现。
⑦验去:印证完成。前:指先前的人。⑧遭:遭遇。淫:沉沦。
⑨术:途径,手法。
⑩漫澜:形容无穷的样子。
【译文】
所谓“摄心”,是指制服人心。如果遇上喜欢学习技艺的人,就帮他传播名气。假如他的技能得以展示,就刻意对他的技能表现出惊异,此人就必然会将心交付给你。又让他的才能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表演完技能以后,就赞扬他的技能远超先人,并把成功归功于他的刻苦。假如面对沉沦酒色的人,就要对他使用某些手段,用音律去感动他,让他明白沉迷酒色一定会让他陷入死亡的地步,进而为在世时间的消减而担忧。再用他见所未见的东西来引诱他,使他欢喜,最后能够见识到人生的宽阔境界,让他对将来满怀期望。
【原文】
守义①者,谓守以人义,探其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②人,则左道③,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④。非贤智,不能守⑤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⑥道微妙者,诚⑦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①守义:遵循信义道理。
②比:勾搭。
③左道:旁门左道。
④家:古时候卿大夫的领土。国:分封制时期的诸侯封地。⑤守:管制。
⑥贵:器重,注重。
⑦诚:实在,确凿。以其:由于它。
【译文】
所谓“守义”,即应该遵从人的信义道理,追求他人内心的思想,以此求得决断并符合实际。深切探知对方的心灵深处,就能够了解他的切实想法。由外而内来掌控他的心,解决事情就有了通联和方法并由此而得以处理。假如小人相互勾结,就会运用一些邪法,甚至导致国破家亡。假如不是贤惠和聪明的人,就无法用道术来管制国家。圣人为何注重奥妙之道,是由于它确实能够帮助国家度过危难,能够把国家从衰败中解救下来并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