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篇第十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③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④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⑤。
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⑥也。
【注释】
①因:借着。
②奇不知其所壅:奇计是没有什么可以壅蔽的。
③度材、量能、揣情:度量才华、能力,推测实际情况。④益:有好处。
⑤因以制于事:所以用来牵制事物。
⑥数:数术。
【译文】
不同的谋略都有特定的原则,必须要明白事情的原因,掌握事物的实际情况。弄清实际情况,就能够确立“三仪”的标准,“三仪”就是“上智”“中才”“下愚”这三者相互合作产生的奇迹,但是奇迹是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这是很久之前就遵从的规律。因此郑国的人采掘玉石,用有指南针的车子承载,是为了不迷路。度量才华、能力,推测实际情况,就是做事的指南。因此,所有志同道合而又亲近的人,一定是在很多方面都十分有成就的人;所有有相同的志
向但是却表现疏远的人,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成功。如果志向不同而又相互亲近的人,一定都会受到损害;志向不同又相互怨恨,那就只有一方受到伤害。因此,如果相互有好处就亲近,如果没有好处就疏远,这都是人之常情,这也是判断相同和不同的一种办法。墙壁是因为有裂痕才会倒塌,树木是因为有蛀虫毁坏枝节才会折断,这都是顺应自然的事情。因此事情总是会发生变化,有变化就会出现谋略,有谋略就会有计划,有计划就会有议论,有议论就会有学说,有学说就会有进退,有进退才能够确立规章,用来制约事物。所以一切事物都按照一样的道理,都遵循一个法度。
【原文】
夫仁人轻货①,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②,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③,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④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⑤。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注释】
①货:货品,财物。
②难:灾难。
③达于数,明于理:通晓数术,明白道理。
④易蔽:容易被蒙蔽。
⑤是因事而裁之:按照事情的不同特点来裁定。
【译文】
有仁爱的君子,轻视财物,所以就不会被金钱迷惑,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捐出财产;果断的勇士,轻视困难,所以不能用困境来使他们害怕,反之要让他们看守险要的地方;聪明智慧的人,知道所有的事理,所以不可用忠诚来要
求他们,而是应该与他们相处以道,同时还要让他们建立功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德、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不聪明的人很轻易地就被欺骗,品行坏的人容易恐惧,贪得无厌的人容易被外物诱惑。这些都要依据事情的不同特点来裁定。所以大是由小聚集而成的,多余是由不足聚集而成的,这就是道术的表现。
【原文】
故外亲而内疏①者说内,内亲而外疏②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③,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④,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⑤,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注释】
①内疏:内心疏远,不亲近。
②外疏:表面关系疏远。
③因其势以成之:凭借他的形势使他有所成就。
④微而证之:稍微引据证实。
⑤私不如结:内心的联结要比私下好。
【译文】
因此,外表亲近而内心疏离的要从内心开始游说,内心靠近但是外表疏离的要从外表开始游说。所以,要凭借对方的疑问做出变化,凭借对方的行动来推理,更是要凭借对方的言语来总结,凭借对方的驱动来组织,思量对方的弱点来打算,考虑对方的难题来避免。猜测之后加以威胁,夸赞之后加以劝说,削弱力量然后再扶持,符验之后加以响应,维护他却又给他留下阻碍,动乱之
后再使他困惑,这就是“谋略”。谋略的使用,公开来用比不上私密使用,私密使用比不上关系亲近。遵循道理比不上出其不意,妙计一施就势不可挡。因此,对君主游说的时候,一定要先说奇妙的计策,一样的,对臣子游说的时候,一定要跟他有交情。
【原文】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①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②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③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④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⑤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言。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注释】
①恶:讨厌。
②貌:外貌。
③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④所以自为:这是为自己去做。
⑤忠、信、仁、义:忠实、诚信、仁爱、道义,此为古代的德道标准。
【译文】
关系很好但是
说话却十分见外,就会被疏远,关系不近的说话毫无顾忌就会有危险。不要把别人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不要拿别人不知道的去教育别人。别人有喜欢的东西,可以尝试着去了解他的爱好,别人讨厌的东西,要避免提及,所以要用秘密的方式进行,从而公开地了解情况。所以要消除一件事情就要纵容它,目的就是要在纵容中找到可以打击的地方。那些不喜欢把内心的想法表露出来的人,是可以担任大事的人。能够交心的人是可以任用的;不是知心的人,是不会被那些有远见的人任用的。因此,政治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控制人,绝对不能受制于人。控制人的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而被控制的人则是要听从命令的被统治者。所以君子在世间的为人处世是属于阴的,小人安身立命的本领则属于阳。聪慧的人很容易办成一件事,不聪明的人办成事却很难。因此,国家一旦毁灭就很难复兴,国家动乱之后就很难安宁;但是无为和智谋是最重要的。智谋是用在大家都不知道的地方,才能是用在大家无法看到的地方。能够施展才华,挑选事情去做,这是为自己而做,假如不可以,选择事情去做,那就是为他人做嫁衣。因此,以前的君主做事情珍贵之处就在于隐秘。古语常说:“天地之间的规律在于高深,圣贤的人论道在于藏匿。不单单是强调仁义、慈悲、诚实,只是为了保持正道罢了。”如果能够真正地了解这种道理,就能够跟人交流。如果两个人谈的投机,就能够长远地发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