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巇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①,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②,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巇③者,罅也。罅者,涧④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⑤,可抵而匿,可抵而得⑥,此谓抵巇之理也。
【注释】
①自然:规律、章法。
②见:发现、觉察。
③巇(xī):同“隙”,裂缝。④涧:山涧。
⑤息:休止。
⑥得:得到。
【译文】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章法,一切事物都被聚合离散的法则束缚。虽然离得很近却彼此不熟悉,虽然距离很远却彼此了解。距离近的无法被看到,那是由于没有观察对方的一言一行;距离远的反而知道,那是由于经常交流,相互体谅。巇,也就是罅,罅开始的时候是十分微小的裂缝,就像山涧最终变成大裂谷一样。在裂痕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要用“抵”的办法
让它关闭,用“抵”的方法让裂缝变小,用“抵”的办法让裂缝不复存在,用“抵”的办法让裂缝消失,用“抵”的办法得到成功,这就是用“抵巇”之术来使裂缝阻塞的道理。
【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①之,独保其用。因化②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③起秋毫之末,挥④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⑤,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注释】
①知:知道。
②因化:顺着变化。
③经:开始。
④挥:挥动。
⑤施外:施教于人。
【译文】
当事情开始出现危险的信号时,只有圣贤的人才能够有所发现,而且能够单独地发挥作用。顺着变化观察事物,擅长运用谋略,发现微小的事物并且提前做好防御措施。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秋天鸟身上的羽毛那样细微,长期发展就能够达到使泰山震动的效果。当圣人的仁政在外方推行以后,那些奸诈小人
的所有阴谋,都能够用抵巇之术来防御。抵巇最终使裂缝不复存在,这就是一种道术。
【原文】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①,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②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③,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④,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⑤,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注释】
①道德:指通物得理。
②贪利:贪图利益。
③父子离散:这里用来形容父子关系,指父子关系没有礼仪的约束。
④抵如彼:跟上文中的“抵而得之”相对应。
⑤相抵:互相抵制。
【译文】
天下四分五裂,上没有贤明的君王,诸侯也没有道德,那些谄媚的小人就会应运而生
,贤明的人就会被轻视,圣人都逃命做了隐士,贪图利益和作假的人开始洋洋得意。君王和臣子之间相互不信任,导致国家纲常破坏,百姓之间相互杀伐,父子关系出现危机,甚至彼此视为仇人,这就是国家即将大乱的征兆。圣贤的人看到国家出现裂痕之后就会采用抵巇之术来阻塞,当天下没有办法治理的时候,就能够用抵巇的办法来得到它。要么阻塞裂缝,要么取得天下,要么使天下恢复,要么取而代之。传说上古五帝,就是用抵巇的办法来阻塞天下,三王也是用抵巇的办法来取得天下。诸侯之间也是用抵巇的办法来相互抢夺的。这个时候,擅长使用抵巇之术的人就能够成功。
【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①,不可不察也②。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③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④,可以检下⑤。
能因⑥能循⑦,为天地守神⑧。
【注释】
①巇隙:对于国家而言,这就是叛逆的事情。
②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就像天地会分离聚合一样,裂缝和叛逆也是时刻伴随的,不能不明察秋毫。
③天地之使:天地的使者。
④上合:打击之后再阻塞。
⑤检下:打击之后得到它。
⑥因:凭借。
⑦循:按照。
⑧天地守神:天地之间守护之神。即指国家的统治者。
【译文】
就像天地有聚合离散那样,裂缝总是时刻跟随的,不能不明察秋毫。想要考虑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之术”,能够用这个道理的人就是圣贤的人。圣贤,是天地的使者,如果人世间没有裂痕和缝隙需要阻塞,那么就深深地躲藏起来,等到出现裂隙的时候就出来计划阻塞。这样,对上可以协同作战,对下能够检查督促。既可以有所凭借,也能够有章可循,这就是天地间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