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探春的表情有些呆滞,眼神也很呆滞, 三姑娘有生之年还没被这么吓过。二哥这是想要做什么啊, 这是想要控制朝臣, 想要……
“我没想谋逆。”宝玉坐在她身边,轻轻说道:“我只是觉得光靠我一个人, 想要让府上安稳是不可能的。”
三姑娘急切道:“还有琮哥儿、还有环儿啊, 将来我们出嫁,亲家彼此帮扶,你们都娶妻生子, 好生培养下一代,怎么不成呢!”
贾探春说的是正理,至少在这个时代, 三姑娘说的才是一般家族的兴起正道。宝玉微微点头,却又问了一个问题:“范文正公家族延续数百年,可这数百年中, 范家最重要的并不是诗书传家, 也不是耕读, 而是科举做官。范氏一族延绵不觉, 归根结底还是这种做官种子没断过, 三妹妹觉得我说对吗?”
不管耕读传家,还是鞭策子孙读书不辍, 最要紧的还是考试做官。这道理探春明白, 郦匡给她们上课讲经史的时候特别提过, 如这种大家族在当地都是一方望族, 而支撑这些望族的并非圣贤书,而是权力。
她承认二哥哥说得对,所以呢,这么做有什么不好?
“读书科举做官,这是正道。可做官失败了呢?”宝玉指着府中正门的方向:“如今都说我前程好,可我跟着太子,若是将来东宫不稳怎么办?人有旦夕祸福,我死了又怎么办。”
探春还有些犹豫,而宝玉点了最后一把火,他死死地盯着妹妹的眼睛:“探春,你甘心吗?”
“我?我只是女孩子家,甘不甘心又能如何……”探春黯然,而宝玉笑了。
他将一册记录放在妹妹手里:“它能解开你的不甘心。所谓不甘心,无非因为想做的事情做不成,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我的妹妹,想要和男人一样做个人,做个能建功立业的人。而这个东西,和我,和你林姐姐,以后还会有更多人,能够帮你。”
探春的早熟这个时候暴露无遗,她攥紧记录,又看了看宝玉:“可这也需要付出代价,可能很惨痛,也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切。
她落泪了:“哥哥,你给我这些,如果我们失败了,得到又失去,我就真的无路可走了。”到时候安分的做个整日围着男人和孩子转的女人,这填不满她的心,以三姑娘的心肠,这会逼死她。
宝玉握住了妹妹的手,看着她一字一句的说道:“如果有一天,我们失败了,要毁掉这一切。哥哥发誓,宁可一把火烧了这国公府,也会让你们能有个安身自主的地方!”
探春平静下来:“那么,这些东西是谁给你的?总得有个地方能让你知道这些资料罢。”
“贾雨村。我逼着他给我想办法,他从了当然好,不从,趁着他根基不稳,我就能想法子收拾他,甚至杀了他。”宝玉如今想起这个,也觉得自己是兵行险着,可当时自己手里没多少牌可打,只有强硬、更强硬才行。
探春饶有深意的看了一眼哥哥,父亲才是和贾雨村相交那个,可除了谈诗论文之外,并没有听说他们摒弃下人讲过私房话,亦或是谈过朝中大事。哦,三姑娘知道这些并不奇怪,实际上,政老爷的行踪全家都知道,他们家的下人嘛。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三姑娘觉得,若是这样想的话,自己好像也没什么好失去的。既然没有可以失去的东西,那么跟着可靠的哥哥,试着让自己的未来稍微好一点,总比坐在家中醉生梦死好多了罢。
探春看着这个册子,其中从四王八公开始,公侯伯三等爵位,和一些重要朝臣如六部尚书、侍郎的履历都写清楚了。看来林姐姐耗了不少心思,这里只有兄妹二人,为了他们说话方便,黛玉和郦匡还在书房坐着。
“林姐姐相信你,是不是没有我这么多的问题……”探春对着自己兄长,想问就问了。
宝玉笑了笑:“我和她,纯粹是异数,再说姑父病逝的时候我在扬州陪着她,也有关系。”
三姑娘若有所思:“二哥不知道吧,之前去宫中拜见大姐姐……娘娘,太太格外的夸了薛家表姐。可家中很多人,从老太太开始,都觉得你会娶林姐姐。”
“……”宝玉沉默一会:“我,可能谁也不会娶的。宝……我是说薛家表姐,我和她不熟。至于你林姐姐,做兄妹,我能一直护着她。做夫妻?我怕自己惹她生气。”
太珍而重之,所以不敢靠近吗?探春默默点头,她并不怀疑哥哥的话,对方一定能说到做到。她的二哥哥,恐怕这辈子都不会成家了。
兄妹俩回到郦匡这边的时候,郦先生正在给黛玉讲过去武襄公在北方如何治军、如何屯田等事。可讲到最后,郦匡还是要一声长叹,武襄公死后数年,情形一败至此,实在是因为在朝诸公根本不重视。
宝玉听着就想到了冯应,作为幕僚的郦匡都如此伤怀,何况冯应这个当事人,这个真正面对刀兵的将军。难怪此人行为那等激烈,宝玉此时不想再提前线,而且暂时那边的关键处和自己且无干系。他干脆将皇帝留他问话的事情说了出来,他想让郦匡为他解惑,也想让两个妹妹都听一听。
“我并非害怕,”宝二爷开明宗义:“只是如今我从被那位便宜姐夫赏识开始,就和东宫走的太近了。齐王这个人……”他摇摇头:“我看是不成的,可他毕竟是皇子,数年之内诸皇子也渐渐长大,他们会不会给我添乱?”
探春和黛玉静静的听着,谁也没想到,郦匡居然一针见血的问道:“府上大小姐在宫中为妃,若圣人寿数绵长,皇妃又有皇子。到了那个时候,宝玉又待如何?”
宝玉张着嘴说不出话,黛玉看他那样子,忍不住出言解围:“先生,真到了那个时候,也要看东宫如何。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国赖长君,更别说这位东宫是嫡长子,名份上无懈可击,除非他自己犯错。”
探春却意见不同,她直截了当低声道:“若是咱们大姐姐有儿子,实在没机会那边罢了,若圣人寿数很高,父老子壮而生惨剧,史书中比比皆是。真的有机会,自然要试上一试,倘或君主年幼,二哥作为国舅……”
国舅贾宝玉怕不是要当个王莽,当然这都是后话,毕竟现在元春膝下毛都没有。宝玉最后也没有直接回答郦匡的问题,而郦先生的分析就极其简略了,在他看,这个问题未来五、六年之内不用担心。
“目前来看,能和太子一争高下的只有同样中宫所出的齐王,”黛玉蹙眉说道:“可二哥哥说齐王为人不成,皇帝听说之后又是那个反应,这位齐王说不定只是看上去威胁很大,实际上狐假虎威罢了。”
探春也道:“正是,待到五、六年后,诸皇子陆续读书长大,到了那个时候,若有人起了心思,拼上一切咬太子一口。那个时候,才会是一场混战,而二哥身在其中,难免受到波及。”
“说的都对。”郦匡颇感安慰,这两个女孩子已经很有条理了:“但是,宝玉不能打着和太子疏远的念头。至少现在,你身上东宫的印记太重,贸然疏远,一旦别人有其他心思……”
那宝玉就成了背叛者、二五仔,在朝堂上做二五仔是会死无葬身之地。这个道理宝玉明白,郦匡见他把话听进去,也就不再多说了,下午郦匡还要去给姑娘小爷们上课。都是为了宝玉才把时间改了一下,宝二爷假意才发现耽误了弟妹读书,赶忙要走。
实际上,是探春和黛玉相约前往了读书的地方,而宝玉留下和郦匡说了些私房话。他将前线发生的事情,主要是冯应的事情说了……
“冯应啊,”郦匡面色黯淡:“过去武襄公常常夸奖他,再三提携以为将来身后能托付重任,万万没想到朝廷以为在他治理下,哪怕武襄公去世,边疆也能稳固。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宝玉且不必管,也劝劝那位小吴将军,不要那么较真。”
吴让可不是自己能劝的,宝玉无奈,那个家伙宁可不回京,都不愿意和冯应打照面。
“还是在家好吧。”老太太笑的皱纹中都透着喜气,骄傲的看着自己的爱孙,宝玉坐在老太太下手吃着豆腐皮包子。
一边吃,宝二爷一边笑着点头:“老太太说的对,当然还是在家好,由您看顾,怎么会不好呢。”
听的老太太心花怒放,连道宝玉出门之后,格外嘴甜会说话。祖孙俩高高兴兴的聊天,史太君提到了年末黛玉出孝的事情,之前黛玉还给父母祭祀上香来着。宝玉就提到自己想借着在家的时候,带黛玉去庄子上,毕竟在家中长辈也多,黛玉祭典姑母姑父也有顾忌。
老太太仔细想想,有宝玉陪着,带上家丁,消消停停去庄子上也不错。再者说,二太太和薛家那边,说不准最近就又会出什么篓子,她脸色放下来,马上应允了宝玉。
而直到宝玉带着黛玉,和自家三个姊妹出门的那天,他才知道薛蟠这个混蛋外头又惹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