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早餐费用

    玉良春带了几个孩子吃住,这些孩子的父母在外头赚钱,没空照料孩子,于是付些钱,让玉良春帮着照料,帮着辅导学习。玉良春很乐意,他有一个男孩,正愁没有同伴。反正一个孩子要带养,几个孩子也要带养。

    玉良春做菜的手艺还不错,总是从孩子的口味出发。孩子吃了好几碗,他心里高兴,孩子们在一块,吃饭之间也竞争。玉良春的儿子平时不爱吃饭,自从有了竞争对手,一块儿抢菜,一块儿争汤,吃的饭明显多了。

    刚开始,玉良春做三餐饭,觉得有意思,生活儿充实。让他常常动脑筋的是早餐。他小的时候,只吃点稀粥,加点萝卜干。可现在年代变了,孩子们对稀饭不感兴趣,要吃饺子、吃面条、吃炒粉、吃肉包子、吃蛋炒饭,照这种要求,简直像大宾馆的自助餐一样,玉良春可不管这些,照旧做他的稀饭。但稀饭做出来,孩子们干瞪眼,说太烫,说没味,说填不饱肚子。最先提意见的是他的儿子,玉良春拿筷子在儿子脑袋上敲了几下,又讲了一些早时候连稀饭也喝不上的大道理。孩子们没听他的,第二个星期,有些家长主动买来了整箱的牛奶,特别提到,牛奶是早晨给孩子吃的。玉良春很丧气,于是,今天蒸饺子,明天做蛋饼,后天煮面条,大后天蛋炒饭,大大后天整几个肉包子,孩子们还时常提意见,说饺子皮厚,蛋饼不香,面条太干,蛋炒饭太腻,肉包子馅差。

    玉良春吃力不讨好,每天为做好一顿早餐大伤脑筋。

    天气转暖,太阳总是早早地起床。玉良春发现厨房里没面条,于是下楼去买,但超市还锁着门。没办法,他绕过一个球场,被同伴们邀着打了一场球。玉良春记着每日必做的早餐,借故离去。同伴问他有什么事儿。玉良春便说:“带了几个孩子,要做早餐给他们吃,再不去做,可就要迟到了。”

    一个同伴说:“你活得真累,钱是赚不够的,关键是身体,这么好的早晨,是锻炼的最佳时机。他们要吃早餐,随便到哪个早餐店买些不就得了,想吃什么买什么。”

    玉良春一听,连连点头,便借时候不早了,没做早餐,每个孩子发了一块钱,让他们自由支配。

    省一顿早餐,确实省了不少精力。玉良春乐得每天早晨去打篮球,只是记得多换些硬币,天一亮便发些孩子们。孩子们也高兴,他们讨厌在家里吃早点。他们有的吃拌粉,有的吃包子,有的买油条,有的喝豆浆。而有些时候,个别孩子一早起来,并不感到饿,于是把硬币藏起来,留在课间买零食吃。

    玉良春的儿子主动提意见,说一块钱吃不饱,其他孩子附合着,表示有同样感受。玉良春上涨了早餐费用,由一块钱变为两块钱。孩子们高兴极了,他们可供支配的零花钱翻了一番。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吃不饱。孩子们是极聪明的,如果孩子们感觉太饿,他们会用一块钱去买份量多的食品,如果不太饿,他们会用一块钱去买档次高的食品,如果根本不饿,那么,这一块钱就可以用来买零食了,比如辣椒片、薯片,或是玩具。现在早餐费用升为两块钱,孩子们通常拿一块钱买早点,另一块钱挪作他用。也有的孩子,两块钱也挪用了。不过有的孩子会告状,说某某根本没吃早餐,拿钱买别的东西了。玉良春管了管,但起色不大。毕竟钱在孩子的手上,他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反正有的父母提供了早餐牛奶,这是备用早餐,一般放在书包里,饿了就可以喝。

    渐渐地,早餐费用由两块增到三块,像加工资一样。物价上涨,让早餐店的粉条、包子,都抬高了卖价。这样一来,握在孩子们手上的钱也变多了。

    当早餐费用升到五块钱的时候,却有好几个孩子因为早餐营养缺乏,而被老师发觉。老师将电话打到孩子父母那里去,说他的孩子空腹上课,精神不振。父母随即将电话内容传达到玉良春的耳朵里。玉良春大为惊讶,怎么会这样?他展开了细节调查,结果发现,几个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地挪用早餐经费的情况,有的挪用两块,有的挪用三块,还有的孩子全部挪用,要么买电动玩具,要么上网玩游戏。

    还去自己做早餐吗?把买早餐的五块钱费用收回来吗?玉良春为难了,他养成了不做早餐的习惯,他改不了;孩子们养成了挪用早餐费用的习惯,也改不了。这时有一笔贫困生救济的款项划到了玉良春的账户上,玉良春想了想,用这笔款子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想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想了多年,今天终于实现了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