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怕看药品说明书

    日前,我换用了一种新的降压药,从医院回来就想知道怎样吃法。药盒上标明:“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及注意事项,详看说明书”。我打开一看,一张纸的两面印得满满的,小六号字足有一万多字。戴上老花镜外加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

    内容真的很详尽,从药品名称、成分、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到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量、药理毒理等,共二三十项。仔细读来,有的读不懂,如化学结构图,如理论的相互作用;有的读之生畏,如“不良反应”中指明的各种反应的发生率,如“注意事项”中警告的可能发生的症状和危险,等等。

    让我越看越看越发怵的是“不良反应”。该药对人的整个机体、心血管、消化、肌肉骨骼、神经、呼吸、皮肤、泌尿生殖等系统,都各有几种乃至十几种反应,总共有100多种,发生率有多少不等程度不同,大到10%以下,小到0.01%。这些发生率,想必都是有科学统计的依据的。但它面面都顾及,就让人无所适从,甚至把个例都列入其中,如说“曾有个别报道”,就不免让人越看心里越没底,越没勇气服用此药。

    为了主治一种病,竟然引发多种毛病——至少是病症,或伤肝或伤肾,或头疼或脚肿,或消化不良,或心脏不适,虽说可能是短期症状,但伤害却是一种事实。这种伤害,并非发生在每个服用此药者身上,但商家既然交代了诸多副作用,患者就难以避免,不得不处处设防。

    商家发此说明,也许有“勿谓言之不预”的用意。而“勿谓言之不预”,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作用。患者增加了一种知识,也增加了一种茫然;商家履行了一种义务,也逃避了一种责任。

    我近两三年买回来的药品,说明书都大同小异,似乎已经规范化。我不知这种规范和便民原则有多少差距。依我看,这样的说明书,更适合于给医生看,使他们更准确地开药方。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理的阐述,说的都是药物和医学理论,想必不是患者的需要,大多数病患者需要的,是一种简约明了的说明。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如果把各种风险,包括形形色色的个例,都与患者交代详尽,让患者决定是否同意手术,很难想象后者签字的手能够不发抖。

    我们中医有个好传统,开药的学问全在医生心中,每一味、每一服药的性能全由医生掌握,没那么多啰唆话,医生尽责,患者放心。虽说中西有别,但医道应是相通的,他们需要给予患者的,是信心而不是担心,是坚定而不是犹豫。可以“包治百病”的药不可信,可能“导致百症”的药也让人心存疑虑。

    科学解说,当我们要让它面向大众之时,就要把它变成一种明白学。我们之所为,越易使群众明白越好,让人迷迷糊糊,如云里雾里,效果就有违初衷,适得其反。我想,这是大众的心理,也是大众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