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刨坟鞭尸种种

    在中国历史上,常有人对死去的仇人泄愤,手段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种极端,是刨坟鞭尸。此举在许多朝代都发生过,诸如“刨坟戮尸”、“发塚戮尸”、“剖棺戮尸”、“剖棺暴尸”、“断棺暴尸”、“剖棺断尸”、“剖棺刑尸”等等,虽然名堂不一,大致都是在死人身上做文章。这些行为都是于史有载,今人读来仍会感到过分和悖理。

    此举不知始于何时,而最让后人熟知的,要数战国时期的伍子胥。楚国人伍子胥,因父亲被楚平王杀害,自己逃到吴国,做了吴国大夫。后来吴国大败楚国,占领楚都。伍子胥于是“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这在当时,也是前所未闻。伍子胥当年的好朋友、楚国大夫申包胥,在逃亡中听到伍之所为,派人捎话给他:“子之报仇,其以甚乎!(你这样报仇,未免太过分了吧!)”“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戮死人,此岂其天道之极乎!(你从前是平王的臣子,曾经面朝北亲自侍奉过他,现在竟然鞭打死人,这岂不是不讲天理到极点了吗!)”申包胥是从天理和人性的角度批评伍子胥的,不可谓不尖锐!

    伍子胥其实也知道自己所为是大逆不道,他让来人转告申包胥:“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我像日落西山,路途却还遥远,所以才倒行逆施做了这件事。)也可以说,他是从文化或文明的角度做自我批判的,他深知自己的恶举有悖文明的潮流!这也是击中要害之言。

    真个是倒行逆施!虽然如前所述的种种极端行为,在不同朝代都时有发生,但这样发泄复仇心理,乃是野蛮行径,历来为世人所不齿。在中国文化的发展途程中,它始终遭到非议和谴责。王莽“掘单于之墓,棘鞭其尸”、唐文宗对崔峻潭“割棺鞭尸”、雍正皇帝将吕留良“刨坟鞭尸”,施劣行者都留下了坏名声,甚至引起民怨。“过分”、“残忍”、“不人道”、“丧天理”、“小人行径”等,是世人对他们的批判性评价。

    中国的文明史,今天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不文明之举已日渐被鄙弃,而代之以历史的、文明的行为。对已故的历史人物,以历史的眼光,给予客观的评价,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到奉化溪口看看,便可见中国现代文明之一斑。奉化人把蒋介石这个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头子”的故居和别墅,给予完好的保存和修缮,显示出来的正是一种大度和文明。

    在如今的世界上,这种文明也已成为一个潮流,为举世所顺应。德国特里尔人,不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相悖,而去亏待他们的乡贤,相反,他们想方设法保留并不断修缮马克思的故居;柏林马克思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也被当地人所善待;英国伦敦人,对马克思墓更是爱护有加,公墓大门有人看守;法国巴黎人,不因巴黎公社与该国当今的主流观念抵触,去推倒百年前的巴黎公社墙,而是让今人得以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文物。

    不过,与此潮流相悖之事,却如沉渣时有泛起。虽然没有了刨坟鞭尸,却有砸碑、倒像、铲题刻一类现象。一些政客为着某种政治目的,煽动歇斯底里情绪,做出上述那种倒行逆施的荒唐事。而现代文明却已经使人民变得聪明,正以冷静的心态创造新的文明秩序。人们已不再以个人的好恶,决定自己对历史人物的遗迹采取何种行动。

    绵远的历史是个过程,其间不知有过多少事件和人物,把这个过程装点得色彩斑斓。事件的是与非,人物的臧与否,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让影响过历史进程的事件和人物,留下带着自己色彩的痕迹,想必也不是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