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景山歌如潮
“景山歌如潮”,今天我真的领略到了。
节前的一个星期天,我专程前往景山公园,这是一次直奔主题的游览——听歌。着名景点万春亭、崇祯自缢处等,都不想再去探访,因为已经去过多次。这天秋高气爽,气温宜人。进得公园东门,就闻歌声此起彼伏。举目望去,近处远处,山下山上,道路两旁,树林深处,处处有人群。我且行且止,所见都是神情专注的歌者,少者一二十人,多者好几百。有人估计,高潮时有好几千人。他们都是中老年人,退休老人居多。
时近中午,我们没有赶上高潮时。但徜徉其间,盛况依然是见所未见。一棵大树荫下,几十个歌者围成一圈,正高唱“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位60岁左右的男性指挥,正潇洒地指挥着演唱,八九个人的乐队十分投入地伴奏着。无意中,我发现其中有一位竟是我的同事!
我来景山听歌,其实与我这位同事的鼓动,多少有一点关系。他不止一次向我描绘景山活动的盛况,讲述他参加歌咏的好处,尤其称道舒畅心情和有益健康。我知道他3年前退休后才学吹葫芦丝和笛子,我也常见他一到周日早晨,就带着乐器,兴致勃勃出门,驾车赶赴歌会。我佩服他的执着。但更让我佩服的是,如今他竟成了这里乐队的成员,技艺精进让我惊讶。
在一个名叫“三间房”的地方,又一群人正在高唱《国际歌》,一位满脸大胡子的高个子歌者,声音洪亮而豪迈,他一边高唱,一边紧握着拳,做着坚定的手势。间歇时,我们有几句对话:“请问您多大年纪?”“今年61岁。”“经常来吗?”“每周都来。”“您唱得不错!”“我是发自内心的!”让我佩服的执着者,原来大有人在!
最有恢宏气势、大气磅礴的声音,来自山腰上的一处树林中。在那棵具有400多年树龄的虬龙柏不远处,数百位歌者在纵情欢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位指挥和一位手风琴演奏者,豪情满怀地指挥着、伴奏着。看得出来,指挥和伴奏者很专业,他们富有经验并善于面对大场面。那站立于前一二排的歌者,从他们的口型和放情高唱的神态中,也可感觉出他们是训练有素,颇具准专业水平的一类。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围观者。
我兴致盎然地踏访了七八个歌点,所闻尽是耳熟能详的红歌。毛主席的诗词歌曲《长征》等、抗日歌曲《游击队之歌》等、电影插曲《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讴歌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时在我耳边回响。讴歌共产党,称颂毛主席,欢呼新时代,礼赞社会主义,是景山歌咏的绝对主调。听来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振奋不已。
周日的景山,是节日的景山,来者都兴高采烈。他们为抒情而来,感激、欢欣和幸福等情怀,尽都诉之于歌,于欢歌中领略更多的愉快和幸福。他们也为释放而来,所有杂念,所有郁闷,所有不快,统统放一边,高歌一曲烦恼消,轻轻松松过一天。有歌者说,我们退休人,天天是假,周日是节,最乐是星期天。
周日的景山,是和谐的景山。人们来自四面八方,原来都不相识,干部工人、医生护士、教师演员、编辑记者、军官老兵,大家都是退休人员,职业和职位,不再是隔膜,都为一个目的——唱歌。这里不论职业的贵贱,不论地位的尊卑,都以“歌友”相称,彼此没有利益的纠葛,也就没有矛盾和纠纷。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即如下午散场时响彻景山的一串顺口词:“今日联欢在景山,嘹亮的歌声冲破天;要是觉得不过瘾,再等下个星期天。”
置身于周日的景山,立于歌者的身边,立即受到强烈的感染,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并毫无顾忌地扯开嗓子歌唱。没人嫌你嗓子不好,也没人笑你唱得跑调。歌唱的勇气,一下子提高了好几档。景山歌咏的魅力,完全出乎笔者的意料。这也许就是景山歌咏长久不衰的原因。据称,景山歌咏起于1990年的一个雨天,几个舞者走进三间房内,边避雨边唱歌,许多避雨者都参与歌唱。此为景山歌咏的滥觞,不料它竟日益成为群众欢迎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今天游览景山,群众歌咏成了第一景观。凭吊崇祯皇帝自缢的那棵古槐,已变得没太多意义。登临山顶的万春亭,对京城百姓来说,也不再是第一选项。即便是外地游客,也不会忽略这一京城胜景。笔者信步其间,不时可见外国游客,也都驻足观赏,流连此处风景。
初成于辽代只是小土丘、元代修筑殿庙、明代堆过煤、清顺治年间才更名的景山,几百年来,都以作为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渐次着称于世,并以其变迁的历史,吸引着中外游客。20和21世纪之交,京城百姓竟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景山,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歌山。园林建设,又辟一个新思路。
歌者数千,有歌如潮,风采独具,想必也属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