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王府井魅力
居京44年,其中头15年,在王府井生活和工作,其后的日子,也常去办事购物或闲逛。王府井的情状,不时留在心目中。
一
早已闻名遐迩的王府井大街,最初给我的印象不如所闻。44年前的那个8月的某日,我来这大街51号一报社报到。乘三轮车经东单三条进入这大街时,师傅说“王府井大街到了”,我一看大失所望:窄窄的马路宽不过六七米,矮矮的槐树高不及五六米,五层以上的大楼寡有所见……不是说这是闻名中外的大街吗?不是说它是北京的最繁华之地吗?怎么连上海的南京路都不如!甚至不敌我家乡广州的中山五路!这样的街道何以能称“大街”!
除了外观,最不满意的是商店的打烊时间,下午6点左右大都关门了,除了百货大楼稍晚,8点以后整条街都静悄悄,想买点东西,吃点小吃,都没地方找去。而在广州,此时正是游人如织之时,许多饭馆和小吃店,甚至通宵营业。还有一点看不惯,就是商店的店门,都开得很小,仅够两人同时进出,不像广州的商店,所有的门板都卸下,门户大开,顾客进出很方便。
初来乍到,我也是爱挑刺。但当我成为这里的居民,整天生活于其中,以至床头的窗户临着大街,日见熙熙攘攘的旅客,夜感万籁无声的寂静,我渐渐地读出了它的点滴——它其实很有它自己的魅力。
它很古老。六七百年的历史,因明代建了10个王府和3个公主府,得名为王府大街,又因街上有一眼甜美的水井,而定名为王府井大街。20世纪初,它便成为北京四大商业区之一,并日渐成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繁华区,外地旅者必到之地。传统的店面,传统的物品,构成一种独具个性的特色。我刚来没几天,老同事就带我到东安市场喝豆汁,至今回味仍有印象。
它很典型。它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政治的风云,社会的心理,常在这里首先得到反映。
“文化大革命”的声音,最早从这里的51号发出。“破四旧”之风,最早从此大街刮起,街名改为“人民路”,“东安市场”易名“东风市场”,“亨得利”的招牌倒挂为“利得亨”。
百姓清一色的蓝、灰制服,这里展示得尤为明显。它是当时衣着的流行款式和颜色。
它很多彩。一条1810多米的大街,很像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千变万化的生活。当不堪回首的一页翻过去之后,王府井大街日渐改变着自己的容颜。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影响了全体营业员,极大地转变了服务态度。许多戴着红袖标的女监督员,参与了王府井环境卫生的保护。当时,旧习尚未改变者如我,曾因随地丢冰棍纸被罚过5毛钱。王府井大街,经历着硬件和软件的大变化。
二
1980年报社东迁之后,我已不再是王府井的居民。从此,我前往办事购物或闲逛,更多的是怀着旅者的心情,带着顾客的眼光。
10年前王府井步行街开街,我以好奇的眼光,去领略老街的新面貌。那是20世纪的最后一天,我以少有的痛快,欣然同意陪同妻子和女儿,前往王府井大街。她们是要购物,我却是想重游故地——它是我工作、生活过15年的地方。而现在,展现于我眼前的这条步行街,比过去扩大了两倍不止,高质量的地砖铺得平平展展,踯躅其间不愁摔倒,两边都有宽宽的木板凳,供游人歇脚休息,各色各样的花坛,把街道点缀得花团锦簇。往日的名牌、老牌商店,如东安市场、同仁堂中药店、盛锡福帽店等,都依然存在,只是里外面貌一新,今非昔比了。东安市场引进港资,建造成了极其气派的大型综合性商场;全聚德烤鸭店,早在两三年前就进入了豪华餐馆之列……特别让我注目的是,增加了好几家卖洋品牌货物的商店,如瑞士表专卖店、肯德基和麦当劳(而且有两家!)此外又还有两家台湾人开的永和豆浆店。
豆浆店的对面,是一家气派的服装店,叫“好友世界商场”,它原是我工作过的报社的旧址。唯独这家商店,我特别情愿进去,那是想寻找一点往日的回忆。这里,曾是一个充满政治、中共中央机关报社的所在;曾是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最早传达出开展“文化大革命”信息的地方;也是我确定一生职业、开始生活选择的故地。如今,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比肩接踵的顾客,展现出的是繁华的商品交易场所。我从一楼上到三楼,竟找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
不过,我在这里生活的一些镜头,却不时闪现出来:过春节时,我曾持票到对面商店,购买定量配给的四两葵花子和半斤带壳花生;为买一块“上海”牌手表,在报社斜对面的表店门前,我曾从头一天晚上排队到天亮;我曾听外地人说的几句顺口溜——北京市里三大怪,女人头巾戴两块,豆腐比肉卖得快,女的比男的坏。北京女人的穿戴习惯、物质的匮缺状况、女服务员的不良态度,都给了生动的概括和形象的描绘。这其实也是当年王府井大街某些人文风景的一个缩影。虽然最后一句,属打击一大片,却也是事出有因。
那天是岁末,她们母女的兴致特别高,我也只好做随和状,跟着跑了好几家商店。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真是空前的多,营业员招揽生意的态度,也是空前的好。在一家鞋店里,我看见一双不需系带子的棉皮鞋,觉得样式不错,便伫立片刻,多看了两眼,服务员马上以笑脸相迎,说:“老先生,这鞋很好,不用弯腰系带子,穿起来方便,价格也不贵。”见我犹豫,她又说:“不买没关系,您不妨先试试。”说着说着,便把它拿下来让我穿。我经不住她的热情推销,且不断地自我落价,最终以70元买下一双(原标价180元)。我不知,那编顺口溜的“诗人”,见此状还能说什么。
居京40余年,我常常赞叹长安街,为它的宽阔,它的漂亮,它的气派。后来去了趟欧罗巴,却又羡慕那里的步行街。城市街道文明的轨迹,由步行街而马车道而汽车路,如今又时兴步行。否定之否定,文明的步履,螺旋式前进。于这王府井大街上,从闲适从容的行人的步履中,可感到的是新时代的一种文明。
三
最为王府井增辉的,莫过于东方广场,它位在东长安街1号,一个门开在王府井大街最南端。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之一,堪称北京的“城中之城”。其中,包含6个主题购物区的东方新天地商场,拥有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配套设施,与王府井大街一起,构成一个庞大的购物市场。先进和时尚,气魄和规模,无不具备。而规模之大,竟让我这个有40多年“市龄”的北京人,至今尚无时间和精力遍游它。
王府井之变,真是日新月异。我每次前往,都有故地重游之感。我尤其有兴趣的是,每隔三两个月,就到王府井永和豆浆店喝豆浆(近期则是肯德基)。坐于二楼窗口,面对“好友世界商场”,畅想这里的种种变化,心中时有许多感慨。
琢磨那招牌上的四个大字,尤其感慨其中的含义:往日的“同志之家”,今日成为“好友世界”,它所凝结着的,是历史变迁的一种印痕。面向全国全世界,迎接四面八方友人,来客都是友,待之皆如宾,已是王府井人的一种理念。
不久前,有个机构评出“世界十大着名步行街”,王府井步行街没有入选。我不知,评选者所持的标准是什么。但每条街都有一两个关键词称之,如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是“时尚+大气”,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是“文化+情调+金碧辉煌”,英国伦敦牛津街是“古典+优雅”,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是“魅力+活力”,德国柏林库达姆大街是“协调+平衡”、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是“建筑+音乐”……那关键词,想必便是特色的代名词了。
那么,我们的新王府井的特色是什么?是传统,古朴?还是时尚,前卫?都有道理在。但我想,以“古老+开放”概括,或许更准确。与那十大着名步行街相比,它难道逊色吗?我曾亲自游过其中的两三条大街,我敢自豪地说:新王府井大街,独具魅力!其魅力还在于,就连它的行进过程,都是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