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小城特里尔

    德国特里尔,是马克思的故乡。10年前我去拜谒过。那是个只有10万余人的小城,却又曾是古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小城里有两处景观,让特里尔人深感骄傲。一是罗马时期的城门,它是特里尔曾经繁盛的见证;二是马克思故居,它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影响了几个时代的伟人的诞生地。

    马克思故居在布吕肯街10号,是一栋具有18世纪风格的三层楼建筑,马克思在这里诞生后的第二年,马克思一家就从这里搬到东头居住,此房为他人所用。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以重金买下,恢复了原貌。后被法西斯纳粹占用,直到1947年才重修开放。此后又几经修缮,先后接待了上百万的来访者。

    真是不巧,那天我们来到故居时,只见大门紧闭着,门墙上那一尺多见方的铜质马克思头像旁边,有一块小牌写着德文告示:“今天是星期天,不开门。”陪我们前来、曾在这里打工的昆明胡小姐给我们解读,她又说:“不过,里面也只是一些图片一类东西,没有太多实物。”她是生怕我们扫兴。

    扫兴的心情是显然的。此前十多天在伦敦,没来得及踏访马克思墓,导师写《资本论》时住过的地方仅是路过,他当年在其中读书破万卷的大英博物馆也只是进去看了一眼……我心中崇拜的伟人的遗迹,均未能做认真的拜谒,已觉有些过不去,今天可说是专程而来,心诚情真,竟又碰到休息日,真有懊丧之感。

    但是,能过访此城,毕竟有所满足。小城很有历史意蕴,它有马克思的一段历史。马克思生于斯长于斯,在这个小城里,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并从这里走向波恩大学。在那里,他结识了本乡人燕妮——一位美丽的身后有一串追求者但比他大4岁的富家小姐,并与她私订了终身。今天,未闻有其后人居此城,他无忧无虑、初露了辉煌天赋的中学生活,他在自己的着作里没有过多提及,也无一个中学同学写过有关回忆。他曾经写过3册诗歌,其文学才能被誉为“可与德国文学上最优秀的大师媲美”,却没给后人留下他在此城读书时的天真和灿烂的文学描绘。只留下主考老师对他的毕业作文成绩的评语,称他有丰富的思想、完美而严谨的结构但有追求文辞华美和生动的毛病——而正是这“毛病”的发扬,使他后来的许多学术着作如《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福格特先生》等文采斐然。马克思长期漂泊他乡,很少回归故里,然而天地悠悠,伟大导师的名字,却与小城同在。

    我们逛了小城,也在一家餐馆里吃了一顿特里尔风味的西餐。每桌都点着一支蜡烛,香肠、牛排、酸菜、沙拉、薯条和土豆泥,是我等享受的大众餐——据说,这也是当年马克思爱吃的饭菜。在这里,我们领略了特里尔的饮食文明和服务文明。

    不久之后,我又一次过访伦敦,看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拜谒了马克思墓,满足了我的部分心愿。但没进特里尔马克思故居,那遗憾让我一直耿耿于怀。

    几年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拜访了马克思故居。不知是谁出的钱,故居又整修一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留言簿,那里面最多的是中文留言,据说有上万条。故居里有中文说明书,有中文解说器。后来逛街时还发现,连超市和一些旅游景点,都有了中文标识。特里尔人的眼光,显然与时俱进,具有了世界性。

    不知特里尔民众怎样评论马克思,如何对待这位本乡人。伟人马克思故居的存在并且常年开放,或许还有旅游商家的考虑因素在,而我从中看到的,却是特里尔人对历史的一种严肃,以及存在于民间的现代文明的进步。马克思的思想,无疑是与他们现行的主流意识相悖的,但特里尔人把它看作是他们的先哲,是一个历史存在。他们和柏林人善待马克思广场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像,与英国伦敦人善待海格特公墓中的马克思墓一样,也与法国巴黎人善待巴黎公社墙(巴黎公社曾一度推翻法国资产阶级政权)一样。曾经是敌对的人物或思想,他们不再视为洪水猛兽。历史曲曲折折地走到了现在,他们珍视历史的每一个脚印,把它看作是文明发展史上的痕迹加以保护。墓前墙下甚至常有民众敬献的鲜花,表达他们对先贤的崇敬心情和纪念之忱。

    特里尔没有海,民心却宽阔。政客不容异己的“幽灵”,百姓却尊伟人的英名;没有刨坟、捣宅、毁像、鞭尸之类的荒唐,没让九泉之下的本乡先贤灵魂不安。

    游览特里尔,领略到此处独特的文明。听小城故事,见小城风采。小城特里尔,小而不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