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火铳的历史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火铳是中国“元大德二年”的火铳。现存于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这个铳为铜质,铸造而成,铜色紫,表面略有绿锈。铳体坚固,重6210克,全长34.7厘米,保存完好。
铳身竖刻有两行八思巴字铭文,这一文字为元代官方文字。经专家初步认定,这件铳制造时间为“元大德二年”(1298年)。由编号“数整八十”可知当时火铳的制造和使用都有了相当规模。
此件火铳是1987年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达特淖日地区的一牧民院落内羊圈边偶然发现的。1998年10月,这件火铳入藏蒙元文化博物馆,并于2004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历代战争和战略研究室、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的有关学者共同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火铳是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火铳的创制是中国元代兵器制造的重要成果,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造成的。现存的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所制、安放在架上发射的盏口铳,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研制的手铳,分别是当时所制大型火铳和手铳的代表性作品,火铳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出土实物,它们在构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是元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同火枪相比,火铳的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
明王朝建立之后,由军器局和兵仗局专造碗口铳(与盏口铳类似)和手铳。铳身都刻有铭文,主要内容有造铳地点、单位、监造官员的职务和姓名、造铳的军匠和民匠的姓名、用铳卫所的名称、使用火铳的教师和习学军人的姓名、火铳的重量和造铳年月等,基本上反映了火铳制造和使用的情况。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起,火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品种和数量,改进了结构,提高了质量,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嘉靖以后,由于中国早期火器的不断成熟,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替代。
但民间依然称老式的前镗式火器为火铳或土炮子(后者多是北方人的说法),中国南方对火铳的印象颇深,原因是明代抗倭斗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南方的爱国民间武装常用火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