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1518年生于湖北蕲州东门外的瓦硝坝。明之前,这个地方是雨湖和莲市湖的交界处,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涨的灾害。从明代起,为了阻拦湖水的上涨,在这里筑起了堤坝,后来称它瓦硝坝。临近瓦硝坝有周长二三十里的雨湖,是蕲州风景区之一。东出瓦硝坝,有大泉山、龙盘山、平顶山,山野里除了花草、树木、竹林以外,还生长着各种野生药材,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李时珍出身于三代相传的行医世家,祖父是一个医生,父亲李言闻,又名李月池,也是当地着名的医生,曾做过“太医吏目”,他不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医学理论上也有相当的造诣。后来李时珍称赞自己的父亲在诊断疾病方面的知识是“精诣奥旨,浅学未能窥造”。据记载李言闻着有《四诊发明》《艾叶传》《人参传》《痘疹证治》等。李时珍从小就在这种环境中薰陶着。

    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地位很低下,常与“算命”“卖卦”的人相提并论,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绅们的欺辱。这股风气在明代更甚,当时还规定“医户”人家不能改行,这种轻视医生的社会风气,促使李言闻产生了改变医户地位的想法,决定让李时珍走科举之路,这样可以取得一官半职,荣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时珍每天背诵《四书》《五经》,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酷爱读书,在14岁那年考中秀才,后来参加乡试考举人,失败了三次。有一年,蕲州一带,河水上涨,淹没了田地,又淹没了街巷,农田荒芜,疫情严重,肠胃病到处流行。蕲州官府举办的“药局”,不给穷人看病,穷人有病,都来找李时珍的父亲医治,临走时,个个都连连道谢。这一切都被李时珍看在眼里。

    李时珍20岁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结核),连续不断地咳嗽和发烧,几乎丧命,幸得父亲的精心诊治,用一味黄芩汤把病治好了。李时珍愈想愈不愿走科举之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

    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等古典医学名着。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由于他刻苦读书,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荆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杀虫药治愈了富顺王之孙的嗜食灯花病,后来又以附子和气汤治愈富顾王适于的病症而被聘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临床实践,使李时珍懂得,做一个医生,不仅要懂医术,也要懂药理。如把药物的形态和性能记错了,就会闹出人命来。他在阅读《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再仔细地阅读了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着的《本草经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等。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是“草木不分,虫鱼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应列菜部,古代的本草书列入草部;“萎蕤”与“女萎”本是两种药材,而有的本草书说成是一种;“兰花”只能供观赏,不能入药用,而有的本草书将“兰花”当作药用的“兰草”;更为严重的是竟将有毒的“钩藤”当作补益的“黄精”。李时珍认为古代本草书上那么多的错误,主要是对药物缺乏调查研究的结果。

    宋代以来,我国的药物学有较大发展,尤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药物不断地增加,但均未载入本草书。李时珍认为有必要在以前本草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时,李时珍已经35岁了。

    过了五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武昌的楚王朱英燎,推荐了李时珍。李时珍认为北京是明王朝的都城,那里不仅聚集了全国重要的医药书籍,还可看到更多的药材,这对修改本草书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李时珍接受了楚王的推荐,41岁进入北京太医院,并担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

    明世宗朱厚熜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的仙丹灵药,还想做神仙。太医院中的医官们,为了迎合朱厚熜的要求,不仅向全国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同时又翻遍了历代本草书,企图从中获得长生不老之药。有的医官说“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死”;有的医官说“炼食硫黄,可以长肌肤益气力”;有的说“灵芝是仙草,久食可以延年益寿”。李时珍听到这些无稽之谈,更下定决心准备修改本草书。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研究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的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为了修改本草书,他再也不愿耽误下去了,借故辞职。

    在回家的路上,李时珍投宿到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马夫,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野草,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他说:“我们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的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络。”这药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写道:旋花有“益气续筋”之功效。此事使李时珍意识到修改本草书要到实践中去,才能有所发现。

    李时珍为了修改本草书,对各种医书上的不同记载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了搞清形态相似的苹、水萍,曾到家门口的雨湖,还到较远的马口湖、沿市湖、赤东湖进行采集,耐心观察比较,终于纠正了本草书上的长期混乱状况。

    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态,验证书本记载,李时珍来到了蕲州城北的龙蜂山捕蛇(白花蛇为蕲州特产),只听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谁叫尔能辟风邪,上司索尔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随着歌谣而来的是几个肩背竹篓的捕蛇人,他们正朝着几棵石楠藤走去,据说白花蛇爱吃石楠藤的叶,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盘缠在石楠藤上。捕蛇人发现白花蛇以后,立即从地上捞起一把沙土,对准白花蛇撒去,说来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面粉遇水一样,缩成了一团,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颈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体的后部,这时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来了。李时珍上前去仔细观察了白花蛇的形态,只见蛇头如三角形,嘴里长着4只长牙,背上有24块斜方格,腹部还有斑纹,与一般的蛇确实不一样。接着,捕蛇人将蛇挂在路旁的小树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内脏,盘曲后装进了竹篓筐。据说,将蛇烘干后,才能当药用。李时珍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仅补充了本草书,也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数年后,李时珍又根据白花蛇的祛风特性,制成了专治半身不遂和中风的“白花蛇酒”。据现代药理分析,证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和降压的功效。

    根据陶弘景着《本草经集注》的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如此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还没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他修订了本草书上关于这一点的错误记录。同时他又在民间收集了穿山甲的药用价值,记载了一段“穿山甲、王不留,妇人食了乳长流”的顺口溜。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曼陀罗花,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醉倒。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叶像茄子叶,花像牵牛花,白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他又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乃验也”。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据现代药理分析,曼陀罗花含有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有对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经之功效。

    李时珍在做曼陀罗花毒性试验时,联想到本草书上关于大豆有解百药毒的记载,也进行了多次试验,证实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便有良好的效果,并说“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李时珍不仅对植物药、动物药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对矿物药也做了不少调查工作。他曾到过铜矿、铅矿、石灰窑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草书的记载,铅是无毒的物质。李时珍为了了解铅的性能,深入矿区,见到矿工们的艰苦工作环境,写道:“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砍取之。”通过对矿工们的健康调查,认识到铅是有毒物质,“性带阴毒,不可多服”。同时又掌握了铅中毒会引起中毒性肝炎,“若连月不出,则皮肤萎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

    “水银”据以前本草书记载,言其无毒;言其久服成神仙;言为长生不老之药。确有此事吗?李时珍通过调查,认识到水银是由丹砂加热后分解出来的(“汞出于丹砂”);水银和硫磺一起加热,可以变成银珠(硫化汞);水银加盐等,又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名叫轻粉(氯化汞)。所以,他记述水银是一种“温燥有毒”的物质。“若服之过剂”,“则毒被蒸窜入经络筋骨”,“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破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废痼,其害无穷”。李时珍又根据六朝以来久服水银而造成终身残废的历史事实,驳斥了久服水银可以长生不老的无稽之谈,并写道:“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

    李时珍是一个富有求实精神的医药学家;为了完成修改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万里。同时,他又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经过3次修改稿,终于在61岁(公元1578年)的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在他的学生、儿子、孙子的帮助下,使《本草纲目》更加完善,更加精美。《本草纲目》包含着李时珍将近30年的心血,记录着李时珍饱尝苦辛的艰难历程。

    李时珍对人类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深受后世人的敬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明史》《白茅堂集》都为他写下了传记。清光绪年间在李时珍墓立碑纪念。解放后,在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李时珍墓所在地竹林湖村建立了李时珍纪念馆,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邓小平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了馆名。1956年郭沫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介绍,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