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脚贤内助——明太祖后马秀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够在元末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中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并由一名普通的红巾军战士,逐步登上皇帝的宝座,奠定明王朝277年帝业的根基,除了他本人具有非同凡响的雄才大略和手下精英如云之外,还与他那患难与共的马皇后通达贤明的忠心辅佐是分不开的。马皇后自幼聪明,能诗会画,尤其通读书史,而且性情宽厚大度,端庄严谨,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却颇具胆识,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了大业。在朱元璋打天下与治天下的过程中,她时时劝谏,导夫向善,关心百姓,庇护功臣,以她特殊的身份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她又能够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曾改变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马皇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代诸后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朱元璋为了怀念与其出生入死、共渡难关的皇后,在马氏去世后再没有另立皇后。
马皇后名叫秀英,宿州(今安徽宿县)人,祖上曾是当地的豪富,父亲马公仗义好施,喜欢结交江湖豪侠之士,后得缘与定远县的郭子兴相识,二人成为知己好友。后来马家家境日渐衰落,母亲郑媪生下马秀英不久就去世了,马公没有儿子,把秀英视为掌上明珠。马秀英自幼聪颖,但性格亦颇倔强,按当时习俗妇女都要缠足,马秀英却坚决不缠,人称“马大脚”。马公后来因杀人远避他乡,临走时将幼女托给好友郭子兴代为抚养。不久马公病死他乡,郭子兴夫妇对好友的遗孤十分怜惜,便收马秀英为义女,视同亲生骨肉般疼爱。郭子兴教她学文识字,妻子教她针线女工,马秀英天性聪颖,一经指教便立刻通晓,而且渐渐出落得身材秀美、容颜端庄,性情温文幽婉,不管遇到什么大事、急事,总是从容不迫、举措得当,因此深得郭子兴夫妇的喜爱。元朝末年君昏臣庸、政治腐败,处于饥寒交迫中的百姓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反元农民大起义。公元1352年,郭子兴在濠州起兵抗元,响应红巾军起义。后来出家当和尚的朱元璋募食无门、难以为生,便离开寺院,投奔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智勇双全,差不多每战必胜,很快取得了郭子兴的赏识和提拔,由普通一兵升为九夫长,继而被重用为不离左右的将领。郭子兴见他器宇不凡才能超群,是个难得的将才,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进一步拉拢朱元璋,便与夫人做主将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了朱元璋,也是了却一桩心愿,对得起九泉之下的挚友马公了。于是当即召朱元璋入府问婚,朱元璋从小就孤苦无依,他当然愿意,之后二人择日成婚。马秀英与朱元璋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她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同甘共苦,自此以后,精明能干的马秀英便成了朱元璋完成宏大帝业的贤内助和不可缺少的得力臂膀。
马秀英仁德慈厚,聪慧而且好学,更喜爱读书史,朱元璋进言议事所用札记,都是让她负责执掌,事无大小从没有遗忘过。朱元璋成了郭元帅的乘龙快婿,众人都另眼相看,争着称他为朱公子。唯有郭子兴的三个儿子,觉得朱元璋出身寒微,平时与他称兄道弟,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而且还妒忌他逐渐被父亲重用,心中不满,所以经常在郭子兴面前说他如何骄横。郭子兴为人性情暴躁主意多变,又容易听信谗言,经不住三个儿子你唱我和地进谗,因此就慢慢地猜忌起朱元璋来了。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朱元障陈述己见触怒了郭子兴,竟被拘捕起来,他的三个儿子暗中高兴,想趁此机会除掉朱元璋。他们秘密告诉伙夫,不给朱元璋送饭。马秀英知道后非常焦急,她悄悄来到伙房,乘人不备拿了两块蒸饼就跑。不巧与郭夫人撞了个满怀,她迅速将蒸饼藏入怀中,低头向郭夫人请安,郭夫人见状知道有异,将她领入内室仔细询问。马秀英伏地大哭,说出了偷饼的事,郭夫人忙令她解衣拿出饼子,只见马秀英的胸前已烫起了泡,郭夫人不禁泪下,一面为她敷药一面问明了事情的缘由。
后来经郭夫人解释,郭子兴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释放了朱元璋,并把三个儿子狠狠地训斥了一番。郭子兴病逝后不久,朱元璋升任大元帅,郭子兴旧部均由他指挥。此时马秀英已怀孕,但仍随军来到战场前线,生活极其困难。在军需供给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经常储备食物供朱元璋急需,而自己有时竟饿着肚子。马秀英后来在朱元璋的随从文吏陈迪家中产下太子朱标,从此她又担起了育子的重任,后来又生下朱氂、朱棡、朱棣及宁国公主、安庆公主等子女。
马秀英在生活上对朱元璋照顾得十分周到,在家中抚儿育女,处处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她不仅对家人关怀备至,对军士也视如亲兄弟。她自幼学得一手好针线活,每有闲暇就带领军中眷属为将士们缝制军衣,这样夏有单、冬有棉,军士们无不尊重马大姐。不仅如此,平日在军中她还是朱元璋的重要参谋和得力助手。渡江作战时,朱元璋率主力先行渡江,马秀英带领眷属后勤尾随。考虑到元军有可能采取断后的行动,她不等朱元璋下令,便果断地指挥后勤人员紧急渡江。果然刚渡过江,大批元军便席卷而来,企图切断朱元璋军队的前后联系。由于马秀英的机智决策,使元军扑空并保障了这次行动顺利完成。还有一次偶遇敌人,朱元璋受了伤,在混战之中人们各不相顾,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马秀英毅然背起朱元璋以村姑的打扮逃出虎口。
后来朱元璋领兵出征,马秀英就鼓励将士,抚慰眷属,稳定后方。有一次,“汉王”陈友谅的大兵围攻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应天城内一片恐慌。马秀英临危不乱,她从容自若发尽府中的金帛衣服犒赏将士,不但稳定了军心,而且使军士大受鼓舞,个个奋勇杀敌,大败陈友谅。在匆忙的戎马生涯中,朱元璋养成了把思考的事情随时记下来的习惯,由于朱元璋认识的字不多,所以这些札记卡片上常有因不会写的字而出现的空白或者记号。每天晚上马秀英就把这些卡片收拢起来,把空白处用文字补上,这对朱元璋随时总结经验教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从此马皇后以“为妻之道”辅佐朱元璋,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关心人民、礼待臣下,与朱元璋同心同德,为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而竭尽忠心。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总对大臣们提起马皇后的贤慧,把她比为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马皇后听说后,又进一步开导朱元璋说:“你今贵为天子,仍能不忘当年贫苦,我很欣慰。古人说夫妻相保易,君臣相保难,你既然不忘妾身,更不要忘了一起共过患难的群臣。”朱元璋点头称是,但作为万乘之主,朱元璋不免偶尔大发脾气严惩大臣,这时马皇后就温和地劝诫他不要随便发怒,更不要因怒而随意杀人。在明初的政治生活中,马皇后的特殊作用被朱元璋贴切地比喻为“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有时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这位“良妻”还起到了“良相”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马皇后常规劝朱元璋要向尧舜学习,实行仁厚的政策,以求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她认为,要达到尧舜之治就要重法治、重贤才、重教育,实行仁厚之政,因而在这几个方面,她帮助朱元璋补弊救失,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马皇后虽居高位,但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成为当时女性的楷模。朱元璋当皇帝以后,想给朱家宗族封爵位,马皇后劝谏说:“爵位金钱应该赏给贤士,不该私自赏给宗族家人,希望陛下不要徇私情。”朱元璋点头答应了。马皇后还恢宏大度,从不与妃嫔争宠吃醋,不管哪位妃子被召幸怀孕,她都加倍地予以爱怜体恤,生怕有什么闪失。妃嫔宫人们得罪了皇帝,皇后总是千方百计地巧为之周旋和调停,以减轻或者避免皇帝的惩罚,因而深得妃嫔宫人的拥戴和尊敬。
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马皇后十分重视培养人才和维护法律尊严。她认为文人对治国安邦很重要,所以对文人格外礼遇。有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回来,马皇后问他太学有多少师生,朱元障说有数千人之多,皇后说太学生员吃饭有了保证,但他们的父母妻儿却不一定都能吃穿无忧,于是她和朱元璋商定,建立“红板仓”,储积粮食分赏给生员家庭,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办好学。马皇后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文人学士,而且每当文人学士触犯了皇帝,她都竭力为之开脱,尽力加以保护。宋濂是明初的谋士,也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对他恩礼有加,在他年老返乡后仍不断派人慰问。不幸的是,宋濂孙子宋慎犯罪,他也被株连,押到京师被判处死刑。马皇后为此竭力劝谏,她对朱元璋说:“民间请一老师,还始终不忘恭敬。何况宋先生已告老还乡,并不知道朝中发生的事,又怎能因子孙犯罪而牵连至死呢?”话虽入情入理,朱元璋还是不肯赦免,到了吃饭时,马皇后特意不备酒肉,朱元璋奇怪地问是何故,马皇后答曰:“妾已用皇上的酒肉祭祀神灵,请求保佑宋先生,以使太子稍尽敬师之心。”说完潸然泪下,朱元璋大为感动,第二天就下令赦免了宋濂死刑。还有一次,小皇子上课淘气,师傅王希颜弹了一下他的额头,小皇子哭着到朱元璋面前告状。朱元璋听后很气恼想严治他,马皇后在一旁劝说:“师傅以圣人之道管教孩子,你怎好生气?”
朱元璋知道自己理短,慢慢地平静下来。
马皇后为人富而不奢、贵而不骄,虽居高位但仍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她劝勉丈夫:“身处富贵,要不忘布衣。”她告诫子孙:“生长富贵,当知耕田种地的艰难。”自己则躬行节俭,言传身教,堪称一位德行高尚的贤妻良母。此外,她对自己亲生的五个子女向来是严格要求,毫不娇惯放纵。幼子朱棣仗着自己的特殊地位有些放荡不羁,经常受到母亲的管教,后来被封到开封府作周王,马皇后派江贵妃随往,并交给她自己平时穿的衣服和一根手杖,嘱托她代为管教朱棣。并说:“如果周王有什么过失,就让他穿上这件衣服受杖,倘若逞强不服管教,马上派人告诉我,决不轻恕!”朱棣就职后,惧怕母后责罚,不敢为非作歹。
公元1382年,年仅51岁的马皇后因病不治逝世,病危时还担心御医治不好她的病而被皇帝治罪,就拒绝让御医诊治。临终前她向朱元璋嘱托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重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马皇后病逝,文武百官无不垂泪,太祖痛哭不已,从此不再立后,以示对皇后的尊敬和怀念。后来,太祖将马皇后的遗体安葬于孝陵,谥曰“孝慈皇后”,成祖朱棣即位后,给马皇后上尊谥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到嘉靖皇帝又追赐马皇后尊谥为“孝慈贞化哲顺仁微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