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贤德女诸生——明成祖后徐氏

    徐氏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在明朝史册上被人誉为“女诸生”。“诸生”一词在明清时期多指学习各类经典的儒生学员。徐氏自小通读经史子集,因此被称作“女诸生”。徐氏品性德才兼备、贞静聪慧,对外帮助成祖治理朝政、定国安邦;对内为朱棣安抚宫廷、上下齐心。徐皇后深受马皇后的熏陶,她顾全大局,体恤民情,嘉言懿行,善佐成祖,为明王朝初期的社会安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明成祖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永乐盛世”,与这位卓有见识的徐皇后是分不开的。

    徐氏,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徐达。徐达出身贫苦,秉性耿直,从幼年时就喜爱习武,元末时参加了起义军郭子兴的部队。郭子兴死后,徐达成了朱元璋手下有名的战将。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为朱元璋夺取政权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智谋过人,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他被任为左相国,后任征虏大将军,公元1367年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后,徐达因战功卓着被任命为右丞相,后又封为魏国公。徐氏的母亲谢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慧。徐氏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将门新贵家庭。徐达夫妇经常给女儿讲治国安邦的道理,她自幼非常伶俐,记忆力很好,能够过目不忘,父亲给她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她都能一一复述,丝毫没有差错。母亲谢氏见她记忆力强,又喜欢读书,就与徐达商量,请人教她读书。虽然当时女子读书者很少,夫妇俩仍然专门为女儿聘请了一位教书先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读的书越来越多,包括四书、五经、史书和文学之类的书籍。她从书本上学到了许多文化知识,逐渐学会了写诗和做文章,也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她往往为书中所提到的英雄俊杰的事迹所感动,曾说:“书上所说的古人的嘉言善行,都是要让后人仿照实行的。”由于徐达桌案上经常摆放一些兵书战册,徐氏也经常翻阅,从而懂得一些排兵布阵的作战方法,这为她后来能镇定自若地指挥兵马守卫北平城奠定了基础。徐达家里有个才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逐渐“女诸生”的名号被大家所熟识。

    后来“女诸生”的事迹传到了皇帝朱元璋的耳朵里,他便想将徐氏配给四子朱棣。朱棣比徐氏大两岁,被封为燕王,他姿貌秀杰、目重瞳子、龙行虎步、声若洪钟,自幼聪颖机警,有胆有识,深得父皇和马皇后的喜爱。他长到十五六岁时,还没有定亲,于是朱元璋传命徐达入见,对他说:“朕与卿同起布衣,患难与共,二十余年,始终无间。自古以来,君臣契合,往往结为婚姻。朕四子气质不凡,卿令媛聪明贤淑,二人年龄也相当,望卿能将令媛许给四子,佳儿佳妇结拜成亲,可使我们做父母的也聊以自慰。”徐达听了之后,自然笑逐颜开,赶紧叩头下拜,感谢皇恩,这对佳儿佳妇的婚事就这样确定了下来。公元1376年,宫中宣制官正式宣布:册徐氏为燕王妃,这一年朱棣17岁,徐氏15岁。婚后夫妻恩爱,徐氏对燕王关怀备至,燕王对她也体贴入微,徐氏温柔恭敬、精于妇道、孝敬尊长,因此深得马皇后的喜爱,婆媳之间也和睦相处,从来没有红过脸。马皇后曾经称赞徐氏说:“这可真是我的好媳妇。”马皇后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地指教徐氏,徐氏又谦恭好学,对于马皇后的优良品行和在生活、政治、军事方面的特长,她都一一效法实施,马皇后的言传身教,给了她深刻的影响,这为她以后辅佐明成祖朱棣治理天下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马皇后去世后,徐氏异常悲痛,为她守丧三年不食肉荤,凡是马皇后生前所说的,她都努力遵照执行,马皇后遗训中可以诵读的内容,她都能一一举出,没有遗忘,徐氏博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称赞。

    公元1380年,根据朱元璋的安排,燕王朱棣要到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到了北平后,徐氏把从马皇后那儿学到的东西用到了燕王府中,将燕王府一整套机构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还注意协调王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待人处事上,她仿效马皇后的做法,严而不苛,因而得到府中上下的敬重。在此期间,燕王曾经很多次奉命带兵北征,徐氏经常参与对军务的策划,成为丈夫的得力臂膀,为燕王解除了后顾之忧,成为燕王的贤内助。

    公元1398年夏,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依照他生前的安排,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帝位。朱允炆生性忠厚仁柔、优柔寡断,当时被封的26个藩王都是他的叔叔,特别是驻守在边防地区的几个藩王,手中握有重兵又屡建战功,自然不把这个才能平庸、处事柔弱的侄子放在眼里。燕王朱棣对父皇的继承人安排十分不满,于是私下招兵买马,蓄谋夺取帝位。朱允炆即位后已看到各藩王存在与发展下去的严重性,为维护自己的帝位决定削藩。他采用先弱后强的策略,削除了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五个亲王的爵位,而后又决心对最有实力的燕王下手。而这时的朱棣早已接到了密报,先下手为强,正式和朝廷宣战,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急命老将耿炳文率军迎战,不料耿军全线溃退,他无计可施只好派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去消灭燕王军队。击败耿炳文后,朱棣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迎战李景隆胜负难料,他便和徐氏商量怎样加强自己的力量。徐氏认为,宁王朱权占据大宁,拥有骁勇善战的突厥族骑兵,按现有军力完全可以先攻大宁收编其军队,然后合力迎击李军更有把握。燕王决定让徐氏及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率主力奔袭大宁。燕王临行前,再三叮嘱他们母子只能坚守,千万不能出城迎击,还特意下令撤去卢沟桥的守兵,装成毫不设防的样子,以迷惑南军。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开到北平城下时,发现卢沟桥上没有守兵,遂兵分三路出击,一路攻进北平九门。北平九门前战斗激烈,南军仗着人多势众轮番攻击,日夜不停,就在这紧要关头,平素端庄文静的徐氏挺身而出镇定自若,一面鼓励将士英勇杀敌誓死守城;一面组织城中健壮妇女,发给铠甲、长矛,上城杀敌,她自己也登上城墙督战。在徐氏的影响下,守兵士气大振,登城妇女有枪的用枪,没枪的掷瓦、抛石,拼命厮杀。为使李军不易破城,徐氏让妇女们向城墙泼水,冰天雪地很快结冰,更增加了攻城的难度,一时间李景隆军再无良策。在徐氏的带领下,燕军终于守住了北平这座孤城,为燕王回师消灭李景隆的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公元1402年,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册封徐氏为皇后。徐皇后除关心成祖的饮食起居外,还非常体恤民情,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经常劝说朱棣要与民休息,看到朱棣乱杀老臣,她也直言不讳地说:“当朝贤才都是高皇帝所遗留下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千万不要有新旧之分,要对他们一视同仁,才能为你所用。”朱棣对徐皇后的话深为赞同,不久就发布诏谕,安定人心。在徐皇后的辅佐下,朱棣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因而在成祖时期各方面都井然有序。徐皇后始终不忘马皇后的教诲,她和成祖一起大胆地对宫廷官员的设置进行了改革,选用那些品行端正、颇有名望的大臣入主宫廷,为明朝宫廷设置开了先河。

    朱棣与他的父皇一样,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帝王,自从朱元璋废除丞相及中书省后,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审批处理,朱棣即位后,繁忙的政事迫使他夜以继日地操劳。徐皇后看到明成祖操劳国事很是辛苦,便想尽一切办法为他分忧。一次,明成祖临朝回到宫里,徐皇后关心地问他:“陛下经常和谁一起商讨治国大事呢?”成祖答道:“六卿处理政务,翰林草拟文告,朝夕在朕身旁,以备顾问。”徐皇后于是召见了六卿的妻子,并表示了她和成祖对她们的问候之意,她亲切地对她们说:“作为妻子,不要以为给他们准备好衣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关键是要他无后顾之忧,事事都为他们多分担一点。朋友之间有些话可以不听,可是妻子的话丈夫就比较容易接受。”接着她诚恳地说:“你们的丈夫都是国家的栋梁之臣,皇上对他们都很信任,希望你们要积极地支持他们,让他们一心一意精忠报国。”最后徐皇后赐给她们很多礼物,这些大臣的妻子看到徐后对她们这么好,非常感动,事后都好好地服侍丈夫。徐皇后的召见收到了奇效,自此以后,朝廷内外办事效率明显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徐皇后的功劳。

    徐皇后始终坚持从社稷利益出发,严格约束外戚做官。她的幼弟徐增寿曾在朱允炆朝中为官,但在南北交战中却多次秘密为朱棣提供情报,为朱允炆察知后处死,朱棣称帝后,提出要追封增寿爵位,徐皇后坚决反对。她认为虽与增寿是一母同胞,但是食君之禄,应忠君之事,幼弟不该背着君主向朱棣提供情报,这样的品德不能表彰。成祖不从,竟追封增寿为定国公,并让他儿子徐景昌承袭,徐皇后不但不致谢,反而对成祖摇头叹息。徐皇后在世之时,始终也没有为一位亲戚争过权夺过利。

    徐皇后还对诸皇子耐心教导,严格要求。她经常谆谆告诫皇太子朱高炽要孝亲恤民,郑重地对成祖说皇帝千秋以后,太子便是一国之主,因而请皇帝甄选品学皆优、德高望重的大儒做太子的师傅,以陶冶他的性情和品德。她还建议:不只是东宫官属应该这样,所有各宫的官属均应如此,子孙万代都不许更改。徐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即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赵王朱炽燧,除太子敦厚好学以外,其余二子都凶狠狡诈,刁顽不轨,特别是高煦,自恃在“靖难”之役中保护父王立下战功,因而更加骄恣不驯,与炽燧一起同流合污,狼狈为奸,多次密谋要窃夺太子之位。徐皇后一方面严加管束,一方面奏请成祖选派威望素着的大臣充当汉、赵二王的师傅,使二子的行为有所收敛。此外,她还积极从事女子教育事业,极力主张女子入学读书。她广泛浏览有关女子教育的现有资料,并结合马皇后的一些言论,着成《内训》20篇,书中把德作为首篇,并把自己对子孙教育的经验也写在了书里,另外还派人广泛搜集古人的佳言懿行,集成《劝善录》。明成祖看了这本书后,甚为满意,下令将此书颁行天下。

    公元1407年徐皇后病发,病中还直劝成祖爱惜百姓、广求贤才、礼遇宗室、不要骄纵外戚。徐皇后病逝,享年46岁,成祖悲恸之极,赠徐皇后谥号为“仁孝皇后”。公元1409年开始在昌平的天寿山营建寿陵,历时4年陵墓建成,葬徐皇后于此,这就是长陵,成祖也不再重立皇后。仁宗朱高炽即位,为徐皇后上谥号为“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附祭于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