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断送汉王朝——汉元帝后王政君

    中国历史上的西汉与东汉其实是一脉相承,两个名称,而历史学家之所以把它分开,就是因为在这中间插入了一个昙花一现的“新朝”,它窃取了汉家天下从而一统江山。新王朝的唯一皇帝王莽之所以能够灭汉建新,也全都仰仗了他的姑母——一位在西汉末年的政坛上身历七朝、四世听政、享国60余年的女主,这就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政君。在王政君掌握实权的汉廷中,充斥着她委以重任的王家外戚,她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逐步断送了刘氏基业,最终酿成了王莽篡汉的悲剧,而王政君也在忧郁悲愤中死去。

    王政君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王禁曾被封为阳平侯,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人。相传王政君的出生还颇具传奇性,她的母亲李氏一晚梦见一轮明月坠入怀中,便有了身孕,生下了政君。政君长大后温顺贤惠。父亲将她许配他人待嫁,但好几次都是还未迎娶过门,所许嫁之人就暴病身亡。父亲王禁十分奇怪,便找人算了一卦。算卦的人说,王政君是富贵之命,将来所嫁的人一定是显贵之人。王禁听后很是高兴,便开始教政君写字、读书,学习琴棋书画,以期其成为预想中的人上人。一晃几年过去了,在王政君18岁的时候,王禁将她送到皇宫,在后宫做了一个地位很低的宫人。

    公元前55年,皇太子刘奭的爱妃司马良娣突然染疾。刘奭日夜守候在旁,问医调药,精心护理。无奈司马良娣得的是绝症,虽经太医细心调治,也不见好转。临终前,她向太子哭诉说自己是被其他的嫔妃诅咒而死的。刘奭对司马良娣十分爱怜,对她所言深信不疑。司马良娣死后,太子刘奭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悲愤交加常常发病,因为深信司马良娣之言,以为是嫔妃们害死了爱妃,因此对嫔妃们非打即骂,一个也不许觐见。汉宣帝听说此事后怕断了后嗣,便命皇后另选一名宫女送进东宫侍奉太子。皇后便挑出五个宫女供太子选择,这其中就包括王政君。她当时穿着一件绣着红色花边的艳服,刚好坐在最靠近太子的位子上。太子还陷于思念爱妃司马氏的悲痛之中无心选妃。皇后在旁边催促,刘奭就随便指了指靠近自己身边的王政君。皇后看王政君长相还算说得过去,更何况皇太子点了头,于是就忙命人将王政君送到了东宫。就这样,相貌平平的王政君,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成为了太子妃,而太子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可谁知政君侍宿一夜就怀孕生子,此后太子刘奭再也没临幸过她。而一直盼着抱皇孙的宣帝刘询,见了长孙的出世,非常高兴,他亲自给这孙子取名为“骜”,字太孙。刘骜稍大一点儿后,宣帝便经常将这孙儿带在身边。

    公元前49年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即位,这就是汉元帝。年仅3岁的太孙刘骜被立为太子,王政君由太子妃升为婕妤。然而在立皇后的问题上,元帝却犹豫不决,因为他后来宠爱了傅氏,可是刘骜既被立为皇太子,要是不立其生母为皇后,于传统的规制不符。无奈之下,元帝最后还是立了王政君为皇后,并且汉元帝对皇后的家族,照例给予恩典。王氏家族封王者,多达10人,为西汉末年外戚擅权埋下了祸根。王政君做了皇后却徒有皇后尊号,依然被冷落在一旁,而且她的儿子——皇太子刘骜也越来越让元帝不满。原来太子长大后起初很是恭谦有礼,但他后来渐渐贪恋酒色,喜爱享乐,汉元帝逐渐看不惯他。而傅昭仪得到元帝宠幸,生下的定陶王刘康为人谦逊,元帝对他特别喜爱,他经常有意想废掉太子改立刘康为太子。皇后王政君、太子刘骜得知后,为此终日忧愁,不知如何是好。此时,正值元帝的密臣史丹辅佐太子,所以太子刘骜请史丹出面,为其说好话,后来元帝也因为王皇后一向谨慎,而太子又为先帝所喜爱,因此才未废立。就这样刘骜保全了皇太子的地位,王政君也保全了皇后的凤冠。

    公元前33年元帝驾崩,刘骜即位,他就是汉成帝。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移居长乐宫,从此艰难处境完全改变,王政君再也不必像往日那样小心谨慎了。汉成帝即位后,更贪于酒色,王政君乘机操纵了朝政。得权之后,对王家兄弟大加重用,长兄王凤被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从王凤开始,王氏在王政君的裙带提携下迅速崛起,王氏子弟人人都是高官厚禄,王家势力满布朝廷。王氏兄弟五人同日受封,故有“五侯”之称,后来兄弟皆为列侯,并且作为政府百官之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一职,几乎为王氏垄断。王凤之后,依次为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面。

    成帝即位多年,一直没有儿子,身体又多病,定陶王刘康来朝时,成帝便把他留下不让他回封国。成帝对定陶王刘康非常信任倚重,想在自己百年之后把帝位传让于他。大将军王凤心中自然不愿刘康留在京师,正巧出现日蚀,王凤乘机借天气反常吓唬成帝,成帝不得已只好同意王凤之说。刘康辞别而去,成帝与他相对挥泪而别。

    成帝对于自己大权旁落、王凤专权独断日渐不满,有罢免王凤之意。恰好京师地方长官京兆尹王章上书成帝,要求罢黜王凤。他们的密谋让王政君堂弟王弘的儿子王音知道了,王音给王凤通风报信,于是王凤在家装病,上书辞官,成帝觉得这是罢免王凤的大好时机。谁知王政君出来作梗,她哭哭啼啼,不吃不喝,向成帝施加压力。无奈的成帝只好把王章打入死牢,杖毙狱中,王章妻子也被流放边陲。

    王凤专权11载,于公元前22年去世,随后王崇继承大司马大将军之职,封安阳侯,辅政8年,于公元前15年春逝世。王祟之后,成都侯王商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4年,因病辞官,于公元前12年去世。王商之后,轮到红阳侯王立辅政,因为他犯罪,又改用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政君有八个兄弟,只有王莽的父亲王曼因早逝没有被封侯,王莽自知是一个权势较弱的孤儿,自己觉察到要想往上爬,就要想办法去巴结他的姑母和叔伯们。在王凤病危期间,王莽曾数月不解衣带,曲意侍奉,博得了王凤的欢心,在临死前特别把王莽托付给皇太后和汉成帝,让他做了黄门侍郎,不久又升为射声校尉。由于王莽善于巴结逢迎,获得他姑母和叔伯们的信任,所以王根辅政5年因病上书辞职后,就推举侄子王莽出任大司马一职。

    公元前7年,成帝因酒色过度身亡。成帝没有子嗣,王莽与王政君商议拥立元帝次子、定陶王刘康的儿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因为哀帝祖母是当年元帝宠妃傅昭仪,如今孙子当了皇帝,自然就把她接入宫中封为恭皇太后,与王太后平起平坐,之后又分封其母丁氏为恭皇后,封其舅丁明为安阳侯。他的祖母傅昭仪、母亲丁氏两家成了新的权贵,并与王氏外戚在权益分配上发生冲突。太皇太后为了平衡关系缓和矛盾,就让王莽暂时辞退大司马职务。王莽辞去了大司马职务,傅氏与丁氏两家便乘虚而入,一度把持了朝政。王家的势力暂时隐伏,王莽回到自己的封国,等待时机以求东山再起。公元前2年,傅、丁两太后先后去世,她们两家的势力也随之衰败。王政君立刻把王莽召回京师,又一年,哀帝死去,王政君复任王莽为大司马。公元1年,王太后与王莽商议,因为哀帝无子,迎立中山王刘兴年仅9岁的儿子刘衎为帝,是为平帝。平帝年幼不能临政,于是王政君以72岁的高龄称制,把一切大权全部交给王莽。西汉政权从此落入以王莽为首的王氏集团手中。

    王莽重新执政以后,便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凡是与自己不合的人一律赶出朝廷。自比周公,认为自己有安汉定国之功,要求太皇太后封他为太傅,号称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为了长久保持自己的地位,王莽极力设法延续与皇室婚姻关系,在汉平帝刚满13岁的时候,便将女儿许配给平帝做皇后,不久,太皇太后又迫不得已给王莽加了九锡(帝王的最高奖赏)之礼。为了更牢固地掌握手中的权力,王莽很注意在王政君眼中树立自己的美好形象,为此他依旧谦恭处事,以便使朝廷官员颂扬他的功德,而且大加贿赂王政君身边的宫人,有时连王政君的婢侍生病他也亲往探视,以讨王政君的欢心。其实王莽觊觎帝位已久,他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又沽名钓誉,广施恩惠,经过几年的经营,他已经把朝政大权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

    后来平帝逐渐长大,对王莽专权越来越不满,王莽察觉到了这点,便把平帝毒死了。汉平帝死后没有子嗣,皇室成员中元帝一宗已经绝嗣,宣帝曾孙辈中封为侯王者数十人,但因他们都已年长,王莽担心从他们当中选拔新君会难以控制,他便从汉宣帝玄孙中征选了年龄最小的广戚侯之子刘婴来继承皇位。他欺骗王政君说,他经过占卜,子婴相最吉。王政君当然同意,后来王莽指示自己的亲信,请王政君下诏说皇帝年幼,如果没有德高望众的人辅佐,国家就不能太平,为篡权夺位做舆论准备,自己做起“摄皇帝”来了。这太皇太后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手栽培的侄儿竟想夺她儿孙的天下!但后悔已经晚了,此时朝中大权完全落入了王莽手中,自己有名无权,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王莽代汉自立了。

    到公元8年,王莽将小皇帝刘婴废黜,在爪牙的欢呼声中戴上皇冠,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真”皇帝。王莽篡汉自立,觉得只有接管汉室玉玺,才算真正地取代了刘家天下。因此,他称帝不久,便迫不及待地派王舜去长乐宫向太皇太后索要“汉传国玺”。太皇太后大怒,指着王舜骂道:“王舜,你家蒙受汉室皇恩,却不思报答,反而乘汉家人孤势弱,帮王莽篡位。像你们这样的人,连猪狗都不如!我一个汉家老寡妇,活不了几天了,就让这块玉玺随葬,他王莽休想得到!”王舜羞愧地伏在地上抬头对太皇太后说:“皇上意在必得,太后今天不给,明日还能不给吗?”太皇太后无奈,就拿出玉玺,扔在王舜面前,骂道:“我老将死,你们兄弟定受灭族的报应!”

    公元13年2月,太皇太后王政君去世。她在悲愤、忧愁中度过了她一生的最后时光,享年84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后来,王政君的遗体被运往渭陵,与元帝合葬,但王莽在中间用一道沟,把她和元帝隔开,以示她不单是汉室的太后,也是新室的太后。王政君死后10年,即公元23年,王莽政权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